三国小霸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庄不周
黄承彦一旦做出了决定,立刻进入角色。他主动请缨,要去劝降荆州水师的楼船都尉陈生和驻守岘山的校尉张虎。
陈生和张虎都是江夏人,因为生活所迫,做了流寇,曾经占据襄阳一带。刘表入宜城,派蒯越和庞季说降,他们这才成了刘表的部下。但他们的出身和经历让他很难得到刘表的真正信任,若非孙坚来攻,刘表不得不倚重他们,他们更默默无闻。
黄承彦也是江夏人,又是名士,他愿意去说服陈生张虎投降,孙策求之不得。
第二天清晨,黄承彦带了一个小僮,乘一叶扁舟,直奔陈生的营地。陈生被黄忠打得怕了,不敢进前,又怕刘表降罪,正自头疼,看到乡党黄承彦,他就像看到了救星。没费黄承彦什么口舌,他就决定投降,并主动要求陪黄承彦去劝降张虎。陈生和张虎的关系非常好,张虎一看到陈生就松了一口气,几句话一说,立刻决定投降。两人一起随黄承彦赶到蔡洲,拜见孙策。
仅仅半天功夫,襄阳城就成了孤城。
这就是名士的影响力。
孙策不敢怠慢,立刻将消息汇报给孙坚。孙坚大喜,随即带着主力渡过沔水,包围了襄阳城。
孙策赶到大营拜见,详细汇报了出征以来的情况,特别强调了孙辅的功劳。首次征战,孙辅圆满的完成了任务,并及时查漏补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当之无愧的首功。孙坚很满意,夸奖了孙辅几句,又严厉的批评了孙策对蔡家的处理不当,有伤和气。
孙策很虚心地接受了批评,不动声色地看了周瑜和庞德公一眼。不用说,老爹有这样的觉悟和手悟离不开他们的开导,特别是周瑜对老爹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庞德公只不过是又添了一把柴而已。
蔡讽感激涕零。孙坚感谢他对孙策孙辅的支持,宣布归还他的家人和部分财产,决定夺取襄阳后,亲自为孙辅主婚,迎娶蔡珂。
一整套流程下来,大家的表演都很尽兴,圆满地完成了预定任务。蔡家虽然损失惨重,但劫后重生,与孙坚搭上了关系,成了姻亲,只要孙坚攻取襄阳,蔡家的前途可期。孙坚顺利的得到了襄阳实力最强的豪强支持,又劫持了蒯越的家人,等于砍断了刘表一条腿,又砍伤了另一条腿,刘表孤掌难鸣,失败在即。
各取所需,双方都很满意。
庞德公回到了鱼梁洲,继续做他的隐士。孙策在黄承彦的陪同下,亲自上鱼梁洲请庞山民出任破虏将军长史。庞德公谦虚了几句,也就答应了。庞山民欢喜不禁,收拾了一些随身衣服,立刻赶到孙坚的大营赴任。
紧接着,庞德公让人叫来了庞统。
庞统虚十三岁,实足年龄才十二岁,还是个粉嫩的少年。他长得很一般,算不上丑,但肯定不算出色,即使不和孙策周瑜这样的美少年比,他也应该算相貌平庸的那一类。站在孙策面前,他翻着白眼,一句话也没说就把头扭了开去,搞得孙策很郁闷。
这熊孩子,天生的吧,难怪没人喜欢。
庞德公也有些尴尬,觉得有点对不住孙策,又有点为庞统担心。庞统不清楚,他可清楚,孙策绝对不是什么良善之辈,别看他笑眯眯的一脸阳光,下起手来比孙坚还狠。孙坚杀人最多杀一两个人,孙策动不动就要杀人全家。蔡家被他整得几乎破产,蒯家老少三百余口还被关在孙坚的大营里,这可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士元,这是孙将军的长子,孙君伯符,还不上前拜见。
庞统拱手施礼,一本正经地说道:伯父,统虽年幼,略知事务。孙将军恩泽荆襄,有甚于沔水,大名如雷灌耳。只是统年幼无知,与孙君素昧平生,贸然拜见,只怕不妥。万一失礼,辞色不逊,惹怒了孙将军,丢了性命是小,污了孙将军的名声事大。
庞德公沉下了脸。士元,不得无礼。孙君有识人之明,评你为百年不遇之才
庞统转过身,静静地看着孙策。孙君以前见过我么?
孙策摇摇头。
孙君听哪位名士贤达说起过我么?
孙策笑了,继续摇头。庞公之前,我与名士贤达鲜有来往。
既没见过我,又没听谁说起过我,孙君如何知道我有才无才,莫不是为安慰我伯父,信口一说?
没错,我只是为了引起庞公注意,信口开河。孙策笑得更加灿烂。熊孩子,在我面前摆谱,你也不打听打听我是怎么对付名士的。庞公忠厚,信以为真,这才叫你来。没事了,你可以回去了。虽然相貌不算出众,好好读书,做个小吏也不错。
庞统的脸顿时涨红了。他知道自己长相不出色,在这个看脸的时代成名不易,但他自负聪明,读书也很用功,并不觉得自己会做个农夫。孙策说他只能做个小吏,甚至连小吏都未必有得做,他不能忍。
孙君说得没错,统有澹台之貌,却无灭明之才,不能入孙君青眼,相看两厌,不如不见。说完,一拱手,转身就要走。
孙策横身一步,拦住庞统的去路。想跑?哪有这么容易。不治治你这臭毛病,以后还得了。
庞士元,你自己对自己的容貌这么在意,又怎么能要求别人只看到你的才华?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你这气质也不像是有学问的样子,就算我想关注你的才华也无从关注起,难道非得昧着良心说谎,你才满意?这可有点强人所难啊。
庞统愣住了,翻着白眼,恶狠狠地瞪着一脸坏笑的孙策,恨不得一口将孙策咬死。
孙君是想与我讨论学问吗?
孙策摇摇头。我没读过什么书,也不喜欢动不动与人讨论什么学问。不过,我曾经问过本郡前辈庐江太守陆康陆季宁一个问题,他没能答出来。你如果能答出来,我愿意为我看走了眼向你道歉。如果你回答不出来,这澹台灭明四个字以后还请不要再提,有辱先贤啊。
庞统咬紧牙关,一字一句的说道:那倒要请教,究竟是什么样的问题,连吴郡名士都回答不上来。
第061章 天地人三问
庞德公转过了头,不忍再看。这两天在孙坚大营,他和周瑜交谈过数次,周瑜曾经提及这件事。他敢肯定这是孙策给庞统挖的一个坑,而庞统想都没想就跳了进去,让他想拦都来不及。
事实上,庞德公自己也回答不出来,直到前几天和黄承彦闲聊,他才知道这是张衡在《浑仪注一文中提及的问题,但这篇文章是关于天文的,专业性极强,一般人很少会接触到。庞统的兴趣也不在这方面,他知道这篇文章的可能性极小,看到了也未必能懂。
庞统到底还是太年轻,不知道孙策的阴险。
孙策指指天,指指地,笑眯眯地看着庞统。庞士元,你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吗?
庞统顿时语塞。孙策这个问题一语双关,既是在问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又是在说他自以为是,不知道天高厚。他很想回答这个问题,给孙策一记响亮的回击,但是他真的不知道。
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圣人经典,诸子百家,没有人提过这个问题啊。这应该是天文方面的学问,我一点涉猎也没有。
不知道?孙策阴险的追问了一句,不让庞统有任何打擦边球的机会。天地不知道,我问一个简单点的,关于人的,怎么样?
庞统原本还有些犹豫,一听是关于人的,他立刻激动起来,一心想扳回一城,甚至没有多想想。头一点,这才发现上了孙策的当,这不是明摆着承认自己不知道天高地厚嘛。
等一等。庞统抬起手。孙君自己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吗?
我知道,不过等一会儿再说。如果你能回答得出我关于人的这个问题,我就告诉你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如果连这个问题都回答不出来,我就算告诉你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你也理解不了。
庞统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一万点伤害,只得咬着牙,点点头。孙君,请出题。
设有一人,便拿士元你做例子吧。我想知道你有多高,可以用尺;想知道你有多重,可以用衡称;我现在想知道你能容多少,该怎么量?
庞统愣在当地,脸火辣辣的。这人有量身高,有量体量的,有量容积的吗?孙策这分明是说我量浅,没城府啊。人又不是稻米,可以升比斗量。如果规则一点也行,可以计算,这人身上哪个部分是规则的,就连手臂也不是一般粗啊。
好吧,今天算是被一个武夫鄙视了。不知天高,不知地厚,更不知人量,我还能知道什么啊。
庞统鼻子一酸,想哭。他虽然忍住了,眼圈却已经红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孙策轻笑一声,对庞德公拱拱手。庞公,多谢你一番美意。我还有事,就不叨扰了。如果你还有其他人选,随时通知我一声就是了。
庞德公也很尴尬,只得点点头,起身将孙策送到堂下。孙策坚决不让他再送,摆摆手,扬长而去。庞德公回到堂上,看着默默垂泪的庞统,将他拉到席上坐下,抚着他的背,叹了一口气。
士元,你平常最恨人以貌取人,今天怎么也犯了这样的错误?武人之中也有俊杰,孙伯符就是这样的人。若非如此,我能叫你来?
庞统低了头,抽泣道:伯父,是我鲁莽了。
这也不能全怪你,对武人有成见的比比皆是,我第一次见他也犯过这样的错误。庞德公想想第一次和孙策见面,不禁苦笑一声:你兄长也是,还被他打了一拳,眼睛青了好几天。
他还打人?庞统吓了一跳。比学问,他还有点自信,虽然今天被孙策虐得够惨的。比拳头,他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哪是孙策的对手,简直一点机会也没有啊。
是的,你只知道他是武人,却忘了他有刀,忘了王睿张咨是怎么死的。
庞统不由自主的打了个激零,随即又义愤起来。他刚想说话,庞德公又说道:士元,你别急。如果孙伯符和他父亲一样只会用刀,我也不会叫你来。你也看到了,他不仅有刀,更有满腔抱负。你跟着他不仅可以建功立业,还能兼济天下,这样的好机会如果错过,你将来会后悔的。
他还有这样的抱负?庞统用袖子抹了抹眼泪,撇着嘴,很不服气。他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看到庞德公对一个武人有这么高的评价。
庞德公摸着庞统的脑袋。他如果没有这样的抱负,黄承彦会辅佐他?
庞统吃惊不已。黄前辈辅佐孙伯符了?黄承彦是和庞德公一辈的贤者,他怎么会辅佐孙策。就算是想入仕,他也应该去辅佐孙坚才对啊。他聪明过人,一下子想通了其中的关窍。庞德公将从兄庞山民送到了孙坚身边,却将他送到孙策身边,和黄承彦做同僚,这是对他的器重,却被他的自以为是搞砸了。
伯父,我
没事,没事。庞德公哈哈一笑。孙伯符看中了你,只是见你倨傲,这才打压你一下。若是对你一点兴趣也没有,他恐怕一句话也不会和你说。士元,当以此为鉴,莫再小视天下英雄。
庞统惭愧不已。那我回去想想,三个问题至少要想出一个才有面目去见他。
行,你就试试吧。
庞统从庞德公的话里听出了安慰的意思,心里更是不服气。孙策的三个问题我一个都回答不上来?他有那么聪明吗?等等,别是他自己也不知道吧?他既想追上孙策问个明白,又不甘心就此认输,想自己研究一下,找出答案。特别是关于人的那个问题,这个问题应该有解。
孙策离开了庞德公家,走到江边,黄承彦便从船舱里钻出来。见孙策身后没有庞统的影子,有些意外,却也没有多问。将军,准备好了,走吧。
先去哪一家?
先去杨家。杨仪年少,以算学自负,反对最强烈的就是他,将军若能在算学上驳倒他,也许能说服杨家,先下一城,振振士气。
第062章 继续挖坑
孙策没吭声。杨仪应该就是那位与魏延争斗的书生吧,这位的确有点傲,不过黄承彦另有深意,分明是觉得我只有算学还有机会,别的都不行,想折服这些荆州豪强有难度。
这些名士的思维惯性还真是顽固。黄承彦算是务实的了,这么久还没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
我和这些土豪见面,难道是坐而论道,又或者非要求着他们效忠于我吗?我是要夺他们的土地啊。他们给也得给,不给也得给,区别只在于主动配合的会有补偿,顽固到底的会被从**上消灭。老爹对蔡家网开一面,你真以为是看在亲戚关系?那是因为蔡家已经认怂,交出了土地。
孙策上了船,钻进船舱。陈生投降,黄忠成了楼船校尉,接管整个荆州水师,立刻拨了一艘大型战船给孙策做座舰,由司马郭暾负责。郭暾也是孙坚旧部,忠心耿耿,在上次作战中脱颖而出,如今成为孙策座舰的指挥官,更加尽心尽职。见孙策上船,脸色不好,立刻示意部下散开,不要影响孙策。
朝阳,你来一下。孙策叫道。
郭暾不敢怠慢,连忙近前行礼。
派人通知黄校尉,让他亲自带队,包围洄湖,不得有片板出入。
喏。郭暾二话不说,转身去安排。
跟着进舱的黄承彦愣了一下,看看郭暾的背影,又看看孙策,刚想叫住郭暾,孙策抬手示意他不要阻止。我不觉得我的口才或者威望比先生好,先生不能说服他们,我也不能。
那将军想做什么,用武力制服他们?
孙策的目光转向飞庐两侧的六石强弩。他对黄承彦的期望并不是什么说客或者学者,他看中的是他务实的态度和机械方面的造诣。刘备访司马徽,司马徽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诸葛孔明庞士元也。黄承彦能将女儿嫁给诸葛亮,足以说明他也是一个务实的人。而他在机械方面的特长用来造龙骨水车太浪费了,改进强弩,甚至提前造出连弩才是他应该做的事。
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大炮造不出来,就用弩炮代替。批判的武器终究不如武器的批判来得直接。要对付北方的骑兵优势,弩是当之无愧的利器。
但是很显然,黄承彦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先生毋须担心。孙策收回目光,咧嘴一笑。家父有令,不能再随便杀人,不过《战国策那么多故事,总结起来不过威逼利诱四个字,没有威逼,只有利诱是不够的,任何时候武力都是底线,如果说服不了,那就只有动刀。南阳随时可能发生战事,我不能在这里耽搁太久,没时间,也没兴趣和他们慢慢讲道理。
黄承彦苦笑。将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若想将襄阳变成南阳的支撑,就不能全靠武力,要恩威并施才行。否则就算你夺了地,有了粮食,襄阳也会叛服不定,不仅不能提供支援,反而可能成为溃疮。
孙策笑了,笑得很神秘。先生觉得这个溃疮犯了,疼的是后将军还是我?
黄承彦一愣,如梦初醒。他一拍额头,放声大笑。孙坚是豫州刺史,就算拿下襄阳,袁术也不可能让孙坚成为荆州刺史,控制整个荆州。他更可能自领荆州牧,或者派亲信坐镇襄阳,却让孙家父子去中原作战。既然如此,孙策就没有必要小心翼翼,先拿下襄阳,解决眼前的麻烦。至于会不会有后遗症,有什么样的后遗症,孙策暂时管不着,由袁术去操心吧。如果将来能重回襄阳,再用心经营不迟。
黄承彦明白了孙策的意思,不再过问孙策的安排。两人说了一阵闲话,主要是关于武器的改进。对孙策的要求,黄承彦一口答应。他和孙策讨论了很久,发现孙策在机械方面有很多超人一等的见解,对他启发性非常大,但最让他觉得暖心的是一句话。
民以食为天,你如果能解决几万黄巾的吃饭问题,功德足以和任何一位大儒比肩。
半个时辰后,黄忠率领十艘战船赶来,封锁了洄湖的出口,又派人将洄湖团团围住。黄承彦劝降了陈生,黄忠手下现在有三千多人,财大气粗,不是一般的威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