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三国小霸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庄不周

    听完黄承彦的分析,杨介终于放下了最后一丝纠结,表示要坚持支持孙策,安顿好迁来的黄巾军,并尽快解决襄阳战事,恢复和平。

    孙策满意而归。

    杨介低头,接下来的习家也很自然的转换了态度。黄承彦再次登门拜访,终于和诸家达成了协议,最后为孙策募集到了一千三百多顷耕地,考虑到冬天将近,春耕还有一段时间,具体的条件可以慢慢谈,各家又主动提示,可以先借十万石粮食给孙策,供黄巾军过冬。

    虽然知道各家不是什么善人,这些都不是免费的午餐,孙策也没有拒绝,欣然笑纳。

    因为他真的需要这些土地和粮食,而且很急。

    三天后,刘辟率领第一批黄巾军将士赶到襄阳。孙策奉命到宛口迎接。站在飞庐上,他看到了逶迤而来的黄巾军,立刻哼了一声,心里很是不爽。

    黄巾军数量有限,最多三四千人,和他估计的万人有很大差距。

    孙策没有下船,命人去传刘辟上船相见。过了小半个时辰,黄巾军将士在岸边停住,乌泱泱的一大片,刘辟才不紧不慢地来到岸边,下了马,又不上船,当着孙策的面,对几个部下喝斥了一通。

    郭暾林风等人勃然大怒,就连黄承彦都连连摇头。刘辟这么做,自然是做给孙策看的,对孙策没有亲自迎接表示不满。林风几次用眼神请示孙策,要去教训刘辟一番,却被孙策制止了。

    孙策也不爽,但他不会简单的和刘辟对骂。那是泼妇才干的事,档次太低。

    见孙策安坐飞庐之上,不动如山。黄承彦非常满意,抚着胡须,笑而不语。黄月英偎着父亲,不时的瞟一眼孙策,又瞟一眼父亲,嘴角带笑。刚刚入职的小书佐庞统站在孙策身后,眼珠滴溜溜的乱转,想说什么却一直没敢说。

    磨蹭了好一会儿,刘辟终于上了船,立刻换了一副笑脸,老远就拱手打招呼。

    辟也何德何能,居然劳驾少将军来我,孙将军真是太给我面子了。

    等刘辟走到面前,孙策才离席而起,走到船边,仿佛才看到那些黄巾军似的,露出几分诧异。刘将军,这里有一万人吗?

    刘辟笑眯眯地说道:少将军说笑了,这里只有三千人,哪有一万人。

    孙策哦了一声,沉思半晌,又道:你们就这些人马?

    少将军嫌少?

    当然嫌少。孙策转过头,第一次正眼看刘辟。三千人,就算一人能种三十亩,也不过能耕种九百顷土地,而且他们会忙得无暇练兵。一旦有战事,他们还能上阵吗?

    刘辟脸上的笑容一僵。少将军有一千顷耕地?

    准确地说,是一千三百顷。黄承彦走了过来,接过话题。这还只是襄阳五十里范围以内的,一旦攻克襄阳,将军与邔国宜城一带的豪强商议,再筹措三五千顷土地不成问题。

    足下是

    沔南黄承彦。

    听到黄承彦三个字,刘辟脸上的表情立刻变得复杂无比。他和龚都接到孙坚的命令之后,商量了很久,觉得孙坚父子此举应该是让他们来做炮灰,土地什么的根本就是个诱饵。他们又不是神仙,怎么可能这么快就搞到这么多土地,除非他们将襄阳的豪强全杀了。

    如果真是这样,他们就更不能去了。去了不是接收土地,而是和襄阳豪强拼命啊。

    商量到最后,他们决定敷衍一下孙坚,由刘辟率领三千步卒赶到襄阳。三千人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孙坚要想一口吞下他也没那么容易,就算损失了,汝颍黄巾也不至于大伤元气。

    可是黄承彦说,孙策不仅搞到了一千三百顷土地,将来还能搞到更多。如果是孙策自己说,他未必肯信,黄承彦是谁,他还是略知一二的,仅凭黄承彦站在孙策身边,一副幕僚的样子,就足够证明孙策所言不虚了。

    一千三百顷土地,足以供养一万三千壮丁,或者两千户五口之家。不管怎么说,孙策对他们的承诺没有打折扣,可是他们却辜负了孙策的一片心意,只带了区区三千士卒。

    少将军,三千人不够啊。黄承彦转身对孙策低语,声音正好能让刘辟听到。襄阳几家联合起来,也有三四千部曲,再加上军械粮食方面的优势,三千黄巾根本守不住这些土地。要不让他们回去吧。

    孙策转头瞅了一眼刘辟,点了点头,还没说话,刘辟立刻知道大事不妙。他急中生智,连忙抢上前去。将军,这三千人只是一部分。为了尽快赶到襄阳,协助将军攻城,这三千人都是精挑细选的精锐,更多的人马正在路上,再过几天就到了。

    有多少人?孙策的脸色好看了一些。

    有刘辟看着孙策,竖起一根手指,慢慢又竖起一根,见孙策脸色还是不太好,又竖起一根,咽了一口唾沫,怯怯地说道:三万,不够的话,我们还可以联系青州黄巾,邀他们一起来。




第066章 劝降
    孙策这才给了刘辟一个笑脸。

    三万人够了,来得太多暂时也养不起。饭要一口口的吃,事要一件件的做,不能操之过急。有了这三万黄巾在襄阳屯田,兵和粮都有了基本保障,应该能弥补南阳本地的不足。

    先生,麻烦你带刘将军去看看扎营的地方和准备好的土地,安顿他们住下,好好款待。

    喏。黄承彦点头答应。

    孙策转身对刘辟说道:刘将军,黄先生会带你去看住处和土地,还有为你们准备的过冬粮食,你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问他。时间紧张,攻击襄阳在即,我还要回营商讨军务,就就不陪你们了。

    刘辟嘴里苦涩,知道孙策不满意,但错在自己,看了脸色也怨不得别人。他连忙说道:少将军,我们来就是为了助阵的,扎营安顿的事,我派人随黄先生去看就是了。我与你一同去拜见令尊,听候指示。

    孙策和黄承彦商量了一番,很勉强地接受了刘辟的建议。

    刘辟如释重负,暗自拍了拍狂跳的心口。这要是被孙策赶回去,他可怎么向几万饥寒交迫的黄巾军将士交待啊。一不小心,被他们宰了当肉吃都有可能。

    孙策带着刘辟赶到大营,拜见孙坚。刘辟不敢照实说,生怕孙坚一刀砍了他,一口咬定龚都率领主力正在赶来的路上。孙坚也没多想,这件事是孙策负责的,孙策满意,他就满意。

    黄巾军也许不能和孙坚的嫡系部队相比,却比他吞并的荆州兵强多了。他们的到来让孙坚有了足够的信心,立刻部署攻城的准备。

    孙策一边在孙坚身边学习,一边安排人进城劝降。不管怎么说,攻城毕竟是对攻方不利,如果能不战而胜,无疑是最理想的结果。尤其是他做了那么多的铺垫,连蒯越的家人都抓了过来的情况下,逼蒯越投降已经不是什么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任务最后落在了习竺的肩上。

    论当前的实力,被孙策洗劫之前的蔡家无疑是襄阳第一世家,但是论资历,习家却是襄阳最牛的世家。东汉初,习家先祖习郁追随光武帝刘秀起兵,征战天下,官至大鸿胪,封襄阳侯,现在的习家池就是习郁当年所建,至今还是习家的产业。就算中间没有再出过什么大官,延续一百五六十年的家族底蕴也不是普通的家族能比。

    习竺就是习家当代家主习询的弟弟,以才气著称。在襄阳世家中,习家以学问著称,一百多年后,写《汉晋春秋的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就是习家后人。习凿齿在《襄阳耆旧记中大吹特吹襄阳前贤,其中就有这位习竺,称之为才气锋爽。

    习竺当然没有习凿齿说的那么有才,如果他看到《襄阳耆旧记这部书,估计会臊得无地自容。不仅是他,那本书里提到的很多人都会如此。不久的将来,大批关中和中原学者来到荆州,进行学术研究,成为引领魏晋风度之先的荆州学派,这里面几乎没有襄阳学者的身影,更没什么习询习竺。

    所以人要青史留名,自己有用没用有时候并不重要,关键是要子孙有用。

    习家因为托大,最后才向孙策低头,谈判的时候多少有些吃亏,现在立功的机会来了,习竺主动请缨,要进城劝降。孙策没什么意见,孙坚更不可能有意思。与襄阳世家接洽的工作一直是孙策在负责,他就是坐收好处而已。

    习竺坐着牛车,带着一个小僮,潇潇洒洒进了城。

    孙坚攻破樊城,荆州水师和岘山守军不战而降,孙坚大军围城,刘表已经阵脚大乱。看到请了几次也没理自己的习竺上门,不用习竺开口,刘表就知道大事已去,襄阳豪强全部倒向孙坚了。

    他觉得不可思议。这些襄阳豪强一向自恃实力雄厚,连他这个名士都看不上眼,怎么会向孙坚那个武夫低头?他请习竺上座,委婉地问起其中原由,习竺哪能说是孙策用刀逼着他们低头的,一本正经的高谈阔论,为孙策吹嘘了一通,又是什么礼贤下士啊,又是什么见识过人啊,亏得他还有分寸,没说孙策学问好,要不然孙策脸皮再厚都撑不住。

    这些都是虚的,刘表最关心的问题是如果他投降,孙坚能不能保证他的安全。

    习竺信誓旦旦。孙将军说了,只要刘使君能够献出襄阳城,绝不会伤害你的人身安全。如果你愿意留在荆州,他可以向后将军推荐你,多了不敢说,一郡太守肯定不成问题。

    刘表松了一口气。他就不指望在袁术给他一个什么太守了,他现在只想安全的离开荆州。几个月前,他信心满满地来到荆州,在蒯越蔡瑁的支持下顺风顺雨,一度以为自己也有机会逐鹿中原,为朝廷效力。几个月过去了,他意识到自己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太平盛世,他也许能造福一方,现在是乱世,荆州又是兵家必争之地,他根本守不住。

    也许该换个地方了。

    ——

    刘表请习竺在前堂暂坐,起身来到内室。

    蒯越正在等他,蒯祺站在一旁,眼睛红肿,神情悲愤。刘表微微皱眉,没有理会蒯祺,直接将目光转向了蒯越,叹息道:异度,形势逼人,我怕是要辜负你的一番心意了。

    蒯越默默地坐着,一声不吭。

    刘表沉默了片刻,又道:异度,孙坚父子手段残忍,无所不用其极。习竺来做说客,习家自然依附了孙坚,我们还能依靠谁?别再坚持了,蒯家三百多口在他手中,万一他真的杀人,我怎么对得起你和子柔。

    使君,你不用担心家父了。蒯祺插嘴道:他已经死了。

    刘表大惊失色,这才意识到蒯祺发怒不是针对他,而是另有原因。子柔死了?

    蒯越抬起头,目光阴冷如刀。子柔从兖州回来,刚进叶县就被人劫杀了。

    刘表倒吸一口冷气。蒯良去向袁绍求援,肯定会躲着袁术,行踪非常隐蔽。从叶县走就是要避开宛城,怎么会被人劫杀?是意外,还是有预谋的伏击?

    使君,蔡瑁已经背叛了你,袁术也知道了你和盟主联络的消息,他不会放过你的。如今之计,只有固守待援。盟主已经派东郡太守曹孟德率领两万大军星夜兼程,赶往南阳,只要我们能坚守襄阳,拖住孙坚,就是立了一功。不仅襄阳可以守住,南阳也唾手可得。



第067章 蒯越的选择
    刘表盯着蒯越看了好一会儿,左手握着腰间的剑鞘,几乎要把长剑捏断,却始终没敢拔出来。

    蒯越疯了。都这个时候了,他还想和孙坚斗。你斗就斗吧,拉上我干什么?没有了襄阳,我大不了不做这荆州刺史,或者回长安,或者去冀州投靠袁绍,总比在这儿和孙坚父子拼命强。

    异度,你的家人可在孙坚手中,三百多口

    不等刘表说完,蒯越就打断了他。蔡瑁的妻儿也在城中。

    异度,何必呢?刘表也快疯了。你和蔡瑁有仇,你去杀他全家就是了,何必拖着我。祸不及家人,你要是这么做,和孙策有什么区别?如果子柔在,他一定不会赞同的。

    我父亲已经死了。蒯祺厉声吼道:袁术杀了我父亲,他能饶过我们?不死在孙坚手里,也一样会死在袁术手中,与其如此,不如一搏。

    蒯越站起身,按住蒯祺的肩膀,示意他退后。蒯祺红着眼睛,眼神疯狂,可是他给刘表带来的压力却远远不如沉默如冰的蒯越。见蒯越走到面前,刘表不由自主的站了起来,向后退了一步。蒯越摆摆手,示意他不要紧张。

    使君,我有一言,请使君参详。若使君觉得有理,就留下来,与我一起守住襄阳。若使君觉得我所言荒谬,执意要走,我绝不拦你,亲自礼送你出城。如何?

    蒯越说得很客气,刘表却一点也不敢大意。他知道蒯越心狠手辣,没这么容易让他离开襄阳。如果他像蒯祺一样疯了,那还好对付,他如此冷静,说明他已经有了周密的计划,不可能让他有离开的理由。刘表心里恨不得一剑捅死蒯越,脸上却不得不大义凛然,一副知已模样。

    异度,你我相知多年,互托心腹。我信你。

    使君,汉家四百年,气数将尽,放眼天下,谁能和袁氏抗衡?

    刘表沉默片刻,摇了摇头。

    袁氏兄弟不合,盟主据河北,袁术据南阳,效光武皇帝经略天下之迹,以你之见,谁的优势更明显?

    刘表眉心微蹙,有点明白了蒯越的意思。区区一个南阳不能和冀州比,袁术也不能和袁绍比,袁氏兄弟相争,最后胜利的一定是袁绍。这也是他当初选择袁绍,而不肯支持袁术的原因。

    盟主使袁术出南阳,本是兄弟互为犄角,袁术不自量力,欲取豫州,又与公孙瓒连合,与盟主交锋,纵有小胜,其败亡可期。若使君据守襄阳,夹击袁术,盟主一举得南阳,使君功居第一。若使君将襄阳拱手相让,使袁术得以荆州钱粮自给,与盟主抗衡,盟主将如何看待使君?天下纵大,使君何以立足?

    刘表屏住了呼吸,脸色煞白。

    这可是进退两难了。袁术不是袁绍的对手。如果放弃襄阳,他现在是安全了,不用面对孙坚,将来却要面对袁绍。他和袁绍相交多年,知道这位盟主貌似宽仁,实际上心眼儿可不大。他如果记恨今天之事,轻则闲置他一生,重则找个由头,让他生不如死。

    相比之下,还不如守住襄阳。反正他孤身一人,能守一天是一天,孙坚就算要杀人,杀的也是蒯越的家人,又不是他的家人。万一孙坚攻破了襄阳城,他也尽了全力,将来袁绍不能拿他怎么样。

    异度说得有理,我险些犯下大错。刘表迅速权衡了一下厉害。可是孙坚勇猛,我们能守得住吗?你的家人在他手中,万一他恼羞成怒,大开杀戒,那可怎么办?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蒯越仰天长叹。这也许就是我蒯家的一劫。我会尽力营救,希望孙坚还有一丝道义。万一苍天有眼,必能还我一个公道。

    刘表一声不吭。你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吧,反正和我没关系。

    蒯越示意蒯祺看着刘表,缓步走出内室,来到堂上。习竺正在堂上等候,见蒯越走了出来,很是意外,连忙上前见礼。蒯越还了礼,轻声笑道:文晖,蔡家黄家向孙坚低头,我并不意外,习家也做出这样的选择,我却没有料到。你就不怕襄阳公一百多年的清誉毁在你们兄弟手里?

    习竺笑得有些勉强。他向蒯越身后看了看,没有看到刘表的身影,心头升起一丝不祥。

    异度,刘使君呢?

    刘使君仁厚,不想口出恶言,有几句话,托我转告文晖及诸位乡党。蒯越淡淡地说道:袁盟主大军已至南阳,南阳的归属很快就有结果,襄阳想来也不例外。孙坚依附袁术,他想攻襄阳,就让他攻吧,看他能不能攻下襄阳,攻下襄阳又能不能守住。至于你们,文晖,没必要这么急吧,等几天又有什么关系?
1...2425262728...109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