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三国小霸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庄不周

    习竺的脸颊抽搐了片刻,脸上的血气迅速散去。袁袁本初要攻南阳?

    蒯越嘴角挑起一抹轻蔑的笑容。这个应该不奇怪吧?不久前,颍川刚刚大战一场。南阳天下之中,荆州户口百万,但凡有点常识,也不能不争。

    习竺眼神发直,欲言又止。大家都是聪明人,话说到这个份上,蒯越的意思已经很清楚了。袁绍袁术要开打,谁胜谁负还不清楚。这时候支持孙坚攻襄阳,袁术胜了,那还好说,万一袁术败了,他们这些人一个都不会有好下场。

    蒯越将习竺的神情看在眼里,更加从容。他挽着习竺的手,缓缓而行。文晖,人各有志,不能强求。各为其主,杀个你死我活也不稀奇,但祸止自身,不及家人,这应该是最基本的准则,你说对吧?孙坚父子出身卑鄙,劫持我的家人,想迫我就范,你们总不会坐视不管吧?还请文晖及诸位乡党主持公义,将来必有厚报。

    习竺不由自主的打了一个寒战。蒯越这是威胁他啊。他们现在不救蒯越的家人,将来袁绍攻取襄阳,就别怪蒯越翻脸不认人。在分出胜负之前,的确不能让孙坚杀蒯越的家人。他迅速的权衡了一下利弊,郑重地点点头。

    异度放心,我必全力以赴。习竺说完,转身刚准备走,却被蒯越拉住了。习竺回头看着蒯越,见蒯越笑容满面,一副胜劵在握的样子,心里更加不安。异度,还有什么话要说?

    文晖,临别之前,有一言相告。蒯越轻声说道:刀剑无眼,这冒锋镝决生死的事就由坚父子去做吧。文晖是读书人,离战场远一点。

    习竺心领神会,连连点头。




第068章 博弈
    刘表要考虑几天?孙策狐疑不已。这是几个意思,是真的要考虑一下,还是缓兵之计?

    是的,刘使君说,他需要三天时间考虑,请将军体谅一二。习竺笑道:三天时间而已,很快就过去了。就算将军现在攻城,三天也未必能成功,反而白白牺牲将士的性命。

    孙坚眼神闪烁,盯着习竺看了一会儿,点了点头。

    习竺如释重负,又交待了一些事情,匆匆下去了。孙坚让孙策去送习竺,自己坐在席上,一动不动。孙策将习竺送到帐外,对迎上来的林风打了个手势,林风会意,对习竺躬身施使。

    先生,请!

    孙策回到帐里,见老爹神情冷漠,知道他和自己一样起了疑心。二十年的官场战场闯过来的人,这点直觉还是有的。孙坚摆摆手,示意他坐近一点。孙策伏在案上,托着腮,看着老爹。不得不说,此刻的孙坚正是人生最得意的时候,自己名扬天下,儿子又有出息,大有青出于蓝胜于蓝的趋势,他简直是人生大赢家啊。

    我应该不比真正的孙策逊色吧,夸自己两句也是应该的。不管怎么说,有周瑜和庞山民两人随时提醒,有祖茂贴身保护,孙坚肯定不会匹马独行,莫名其妙的被人射死了。

    看样子,南阳又要有战事了。孙坚幽幽说道:伯符,刘表在拖延时间,习竺在帮他掩护。这些读书人果然靠不住。

    孙策噗嗤一声笑了。孙坚瞪了他一眼,绷紧的面皮也松驰了一些。有什么想法就说,笑什么笑,没个正经。

    孙策尴尬地收起笑容。阿翁,你什么时候真相信这些人了?

    你不信吗?

    我不信。孙策摇摇头。我从一开始就没指望他们支持我们,我要的只是粮食和土地,现在这些我都拿到了,目的也就达到了。至于信任,他们只是迫于我们的武力威胁,不可能死心塌地的支持我们,我当然也不会相信他们。

    孙坚想了想,叹了一口气。话虽如此,终究是沙上建屋,不稳固啊。若是南阳有战事,我们不得不撤离,只怕这些人又会生出事端来,襄阳终究不稳。

    所以才要让龚都率领剩下的汝颖黄巾尽快赶过来。有三万对土地充满渴望的黄巾军坐镇,就算他们有什么想法也不敢轻举妄动。如果能攻下襄阳,那就更好了。阿翁,既然你觉得刘表是拖时间,何不立刻攻击。

    孙坚摇了摇头。习竺说得没错,襄阳城坚固,三天怕是打不下来。如果南阳真要的开战,后将军的军令很快就会到。到时候我们是撤还是不撤?撤,损失就没有意义。不撤,耽误了时间,万一南阳不保,我们就算拿下襄阳又能如何?唉,真是进退两难啊。

    孙策没吭声。他心里也没底。这蔡瑁办事真不靠谱,这么多天了,也不知派人送个信。这时候要是有个手机多好,一个短信就解决问题了。

    南阳会不会有战事?不清楚,可能有,也可能没有。

    如果有,袁术会不会下令老爹孙坚回师?可能会,也可能不会。

    如果强攻襄阳,多久能攻下?不清楚。连作战经验丰富的孙坚都不敢说,他就更不敢说了。这年头攻城是大事,拖上三五个月很正常,半年一年也不稀奇。襄阳不是樊城,没那么容易打。

    那么,打还是不打?

    孙策也不能决断。他想了想,让人把协调各营准备攻城事宜的周瑜叫了过来。他没有叫庞山民。正如他对老爹所说,到目前为止,他对这些襄阳豪强还谈不上什么信任,哪怕是黄承彦,更别说庞山民。换了他自己,刚被人抢了也不可能毫无芥蒂,尽心尽力的为对方出谋划策。

    周瑜很快就来了,听完孙策的分析,他几乎没有多想,立刻说道:既然刘表可能是拖时间,那还犹豫什么,明天就攻城。

    如果攻城不下,后将军的军令又到了呢?

    周瑜摇摇头。首先,有没有战事发生还不清楚。就算有战事发生,也不可能是袁绍亲自领兵。公孙瓒联合徐州牧陶谦正图谋攻击冀州,袁绍不可能离开冀州,最多是他手下的将领,最有可能的就是奋武将军曹操。在冀州即将大战的时候,袁绍能给曹操多少人马?绝不会超过一万人。

    孙策心中一动,自责不已。还是没经验啊,一遇到点事就慌了,没有认真分析局势。冀州大战在即,关系到河北的归属,袁绍哪有心思来夺荆州,就算是为了策应刘表,不让袁术夺取荆州,最多也是派点人马牵制一下,不可能全力以赴。

    所以,不管领兵的是不是曹操,兵力应该和周瑜分析的差不多,不会超过一万,甚至可能更少。牵制有余,强攻不足。如此一来,袁术就不可能紧急召老爹回师增援,他完全可以挡一挡。就算曹操善于用兵,袁术挡不住,吃点败仗,也不可能一败涂地,迅速丢失南阳。

    换句话说,他们的时间并没有那么紧迫。

    孙坚也点了点头,却还是不太放心。就算如此,那现在攻城是不是太急了?等三天,准备得更充分些,岂不是更好?

    不然。周瑜摇摇头。刘表拖时间,说明他准备不充分。我们的准备虽然还没有全部完成,但摆出攻击的态势,甚至进行试探性的攻击却没有问题。迫使刘表应战,逼他露出破绽,对将军来说远比等一切都准备完毕有利。刘表是书生,蒯越也没有守城的经验,襄阳承平已久,多年没有作战,水师一触即溃即是证明,这样的一群人,只要逼一逼,他们就可能乱了阵脚。

    孙坚连连点头,一拍案几。公瑾说得对,狭路相逢勇者胜,我军战力远胜刘表,又连战连胜,士气正旺,的确不该给刘表喘息的机会。伯符,你说呢?

    孙策很无语。你都表态了,我还能说什么?周瑜的分析没问题,这一仗打比不打好,逼襄阳豪强低头靠的就是武力,如果怯战,谁还把你放在眼里?但现在就发起攻击,而且把希望寄托在对手犯错误上,多少有些冒进。谁说没打过仗的人就一定不会打仗,刘表做北军中侯十年,就算是演习也参加过好几次,怎么可能一点用兵经验也没有。

    公瑾的建议有一定道理,可以试一试。孙策很小心地选择着用词,避免引起周瑜的过激反应。不过,这尺度一定要把握好,节奏要控制在我们手里,以迫降刘表为目标,随时可以撤离。

    周瑜扫了孙策一眼,微微一笑。



第069章 选择
    习询站在习家池中央的钓台上,看着池侧的习郁墓,一言不发。

    习竺匆匆赶来,沿着习询的目光一看,立刻明白了习询的心思。习家发达自先祖习郁始,正是他决定追随光武帝刘秀才造就了习家一百多年的兴盛。现在习家又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作为家主,习询不敢有丝毫大意。

    怎么说?习询收回目光,双手拢在袖中,沿着长长的石廊缓缓而行。

    习竺紧随其后,把见刘表蒯越的经过说了一遍,最后说道:兄长,我已经见过了孙坚,他愿意谈判。

    习询哼了一声,不置可否。沉默了片刻,他叹了一口气,说道:这么说,蒯越是铁了心要赌一赌了。三百多口性命,他也能置之不顾,还真是铁石心肠。都说孙坚狠,我看他比孙坚还狠。

    习竺点点头。兄长,孙坚只是蛮,蒯越才是真的狠。不过,论眼光,论见识,蒯越都要比孙坚高十倍。袁绍袁术虽然都姓袁,但见识气度相去不可以道里计。当初孙坚初附袁术,大战在即,袁术就断孙坚的军粮,可见其见识短浅。袁氏兄弟相争,袁术必败无疑,孙坚虽然善战,终究一匹夫,独木难支。

    这个道理我懂,但眼下的困境怎么解决?习询转过身,看着习竺。孙坚好杀成性,如果他发现我们与蒯越里应外合,我们恐怕等不到袁绍来救。

    蒯越没有要我们配合他,只是希望我们延缓孙坚攻城。一旦南阳战事爆发,袁术很快就会调孙坚回援。到时候襄阳还是刘表的襄阳,蒯越的襄阳。孙坚可以走,我们可走不了。如果坐视孙坚杀了蒯越的家人,蒯越肯定会报复我们。

    习询抬起手,捏着眉心。都是狠人,我们一个也惹不起。文晖,刘表入襄阳,我们慢了一步,这次可不能再错了。习家一百多年的基业,不能就这样毁在我们手里。

    兄长说得有理。襄阳之争,看起来是刘表孙坚之争,其实是袁氏兄弟之争。孙坚父子出身卑贱,胸无仁义,以欺诈威胁为能事。若他们胜了,不仅我们习家,整个荆州都会面临一场灾难。

    习询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行了,你去洄湖和杨介通个气。至于蔡家他犹豫了片刻。就不用去了。蒯越和蔡瑁已成水火,蔡家和孙家走得太近,已经摘不清了。

    那庞家呢?

    庞山民就在孙坚身边任职,不可能不知道蒯越的用意。如果他有意,自然会来寻你。若是不来,自然是一心一意要跟着孙坚走。习询摇摇头。庞德公竟然被一武夫所劫,晚节不保,他这襄阳士林领袖的位置要让出来了。

    喏。

    ——

    灯光摇曳,照得蔡讽的脸阴晴不定。

    黄承彦匆匆走了进来,见蔡讽神色不对,吃了一惊。没等他说话,蔡讽苦笑一声:蒯良死了。

    黄承彦愣了半晌,眼角抽了抽。这么说,没有缓和的可能了?

    这个逆子。蔡讽懊丧地握着手腕。没脑子的东西,居然被一个少年利用了,他怎么不淹死在沔水里。唉,我蔡讽造了什么孽,居然生出这么一个蠢物。他骂了两句,忽然又想起黄承彦现在是孙策身边的幕僚,连忙又说道:承彦,我不是说你,我是说德珪那个竖子,还有阿珂。

    黄承彦笑了笑,走到案前坐下,倒了一杯酒,递到蔡讽手中。

    丈人稍安勿躁。事已至此,一心求和也无济于事,还是想办法阻止孙坚杀蒯越的家人。他们要是死了,德珪的妻小也难逃一劫。

    蔡讽点点头,平静了一些。黄承彦反应敏捷,思路清晰,绝非蔡瑁可比。他一向看重这个女婿,黄承彦主动依附孙策让他很意外,但也因此产生了一线希望——也许依附孙家父子并不是什么坏事。

    怎么救?

    我现在还不知道,但是我相信庞山民不会让孙坚轻易杀掉蒯家。黄承彦沉吟了片刻,肯定地摇摇头。孙伯符也不会。阿珂羞辱了蒯祺,德珪借袁术之手杀了蒯良,蔡蒯两家的仇已经解不开了,蒯越又不肯降,杀蒯家老小只会留下恶名,于事无补。他不会做这样的事。

    蔡讽盯着黄承彦,不知道他是自我安慰,还是安慰他。但是他听得出来,黄承彦对孙策非常有信心。

    承彦,袁术可不是什么有度量的人,孙坚得了襄阳,他会不会因忌生恨,与孙坚反目成仇?

    黄承彦笑了。会,而且一定会。

    蔡讽的脸色立刻变了。黄承彦摆摆手,将蔡讽扶到席上坐下。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坚定的支持孙家父子,却不能和袁术扯上什么关系。孙坚是袁术麾下最善战的将领,袁术都容不下,他还能容得下谁,还能成什么事?仅此一项,他就不如袁绍远甚。

    蔡讽的脸色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更加难看。

    那我们支持孙家父子又有什么意义?仅凭他们,能成大事吗?

    黄承彦眼神闪烁。我不敢说一定能,但我觉得至少机会比袁氏兄弟大。

    袁氏兄弟?蔡讽咂摸了片刻,意识到了黄承彦的言外之意。你是说,孙家父子不仅比袁术强,还比袁绍强?

    不是孙家父子,是孙伯符。

    蔡讽盯着黄承彦,半晌没说话,他本来想说黄承彦胡说八道,但是看看黄承彦的脸色,又把这句话咽了回去。他很清楚,黄承彦不是那种信口开河的人,他说得这么肯定,自然有他的道理。

    承彦,为什么?

    因为他识时务。黄承彦不紧不慢地说道:而且有手段。他向前挪了挪,将手覆在蔡讽冰凉的手上,轻轻拍了拍。丈人,天下将乱,圣人文章换不来太平,道德仁义也保护不了我们,识时务者为俊杰,我们不是俊杰,但我们可以选择俊杰。孙伯符就是这样的俊杰。现在他势单力孤,羽翼未丰,正是我们的好机会,等他强大了再依附哪有在家最需要我们支持的时候依附更好呢?

    蔡讽盯着黄承彦看了好一会儿,反手握住黄承彦。承彦,蔡家近千口人的安危就托付给你了。



第070章 换兵计
    三天时间一晃而过,刘表最终拒绝了劝降,强攻襄阳已经成了最后的选择。孙坚召集众将议事,决定采纳周瑜的建议,试探性的攻击襄阳,给刘表施加压力,迫使他投降。

    众将哗然,议论纷纷。

    孙坚用兵多年,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作战之前,他会和重要的将领反复讨论,直到统一意见。这可能是他一直以来战绩辉煌的原因之一。他手下的这些将领都是行伍出身,战斗经验丰富,也清楚自己的能力,知道什么情况能打,什么情况不能打,不会做出草率的决定,白白送了自己的性命。相比之下,其他的将领未必是行伍出身,甚至可能是书生,并不清楚战争有多残酷,做决定时有很多想当然的成份。

    就孙坚而言,这两种人他都遇到过。扬州刺史臧旻是经验丰富的典型,孙坚初入行伍,跟他学了不少东西。太尉张温则是另一种典型,征羌时举措失当,当董卓不听命令时,他没有采纳孙坚的建议,反而进一步被董卓左右,导致先胜后败,损失惨重。

    军队与朝堂不同,这里只信服强者。说得再漂亮也没用,仗打赢了才是英雄。所以董卓不鸟张温,却对孙坚非常忌惮。

    讨论的结果不出孙策的预料。对于要不要攻襄阳城,众将没什么意见,一致要求打。准备了两个多月,粮草的问题又解决了,樊城也拿下了,最后只剩下襄阳一座孤城,没道理中途而废。但是大家也都承认,襄阳不是樊城,强攻不仅损失大,而且需要时间。万一打到一半,袁术吃紧,要求孙坚率领回援,攻击襄阳的战事被迫中止,这个损失将没有任何意义。

    周瑜的脸色有些难看,他一声不吭。

    孙策也没有说话。他又不是傻子,岂能听不出这些将领的言外之意。他们的意见看似公允,其实是大有偏颇的,支持他的意见是次要,反对周瑜才是关键。
1...2526272829...109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