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千年之女帝天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冰心刹影
在神州的南方由于地域因素,盛产稻米,主食也比较流行,南方人也比较习惯吃米饭,对比较干的食品难以下咽,因此米粉一般都是做成汤面。
南方各地的米粉吃法和作料配制都不相同,贵州的米粉相当辣,一碗汤几乎都是红色。
米粉在后世可谓是江西人民最喜爱的一种食物,几乎达到了无宴会不有米粉的程度。
米粉虽然形似米线,但实非米线,对于米线的定义,应该说以大米为原料,而米粉中由于添加了红薯粉、土豆粉等原料(所占比例也很多),使得口感,保存方式等都与米线有了很大的区别。从口感上,米线多为“水灵筋骨”,而米粉多为“柔绵筋骨”,米线入口较为滑爽,米粉入口较为粘糯。特别是“酸浆米线”与“酸粉”的区别更为巨大。酸粉入口“酸绵易化”,酸浆米线入口“酸脆筋斗”。
“干米线”则与“米粉”类似,不同之处也在于是否以大米为原料。米粉易于保存,和“干米线”类似,晒干以后不仅可以长期保存,而且不容易变质。干米线由于制作简单,开始一步步取代酸浆。。
云南一带的米线为米线,其余地方的“米线”均可称为“米粉”,米粉是在米线传播后地产物,是米线地传承和发展,值得一提地是贵州的牛肉粉也是一道不错的美味,但是用米线替代牛肉粉里的“粉”来煮制的时候,米线却承受不了这种温度较高而容易断碎,同样米粉如果不在食用之前经过1824小时的浸泡也难以被制作过桥米线的鸡汤烫熟。习惯吃米线的人很容易就能从口感上辨别“酸浆米线”、“酸粉”、“干米线”、“米粉”……
凌皓虽然没有吃过多种口味与类型的米粉,但身为两湖人氏的他对故乡的糊汤粉可是一直都念念不忘的,所以只要照着这个模子去摸索,自然很容易就能把这道风靡大街小巷的小吃给重现展现出来。
第112章:进击的谢艾
一刻钟后,王玄清洗漱完毕,这才在凌皓对面坐下,热气腾腾的米粉这时候也正好端上了桌案。
“夫君请用早膳。”王玄清做出了一个“请”的手势。
“夫人也请。”凌皓笑了笑。
对夫妻俩之间而言,就这样和对方相处着,也是件不错的事情呢。
在这样一个早间,夫妻俩很和睦地吃着米粉,配着炸得酥脆的油条,如果再来一份豆浆和报纸,那就是妥妥的“夫妻相”了。
“味道怎么样”
“夫君这次又加了什么高汤,才能做出如此滑嫩爽口的米粉来”
“是今早刚刚捕捞上来的鲜鱼,洗净去鳞之后,熬制出来的新鲜鱼汤,因此这米粉吃起来便又滑又柔,营养丰富。”凌皓说道。
“原来如此,夫君是知道妾身爱吃鱼吗”王玄清抿嘴笑了笑。
“我上次做红烧鲤鱼的时候,夫人就一直盯着鱼下筷子,所以今日的早膳,自然是要以鱼汤为主了。”凌皓一本正经地说道。
“夫君辛苦了。”王玄清柔声说道。
凌皓总是这么贴心,他会观察自己爱吃什么,然后琢磨出一种新鲜的食品来让自己享用,这确实对王玄清调节自己的心情很有帮助。
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她对于某些食物的喜好已经被凌皓琢磨透了,胃口也被凌皓渐渐养刁了,再吃别的食物时,总也会不自觉地同凌皓的手艺进行比较。
也就只有这洛邑学宫的“手艺”还算“看得过去”,换作别人来做,恐怕王玄清都不知道怎么下口了。
“早上喝点粥,汤水什么的能够健脾养胃,消除疲劳,这新鲜的鱼汤可是大补之物,喜欢就多喝一点。”凌皓说道。
“嗯。”
而此时此刻,役学镇当中。
姬青也终于从床上爬了起来,虽然昨晚的确过得有点魔幻,但自己身边现在的确多了一个人来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
这个人,自然就是昨晚拔出剑来,想要同他“较量较量”的陈硕真了。
好在纳妾还不急于这一时,单瑛的意思是,等到凌皓有了空闲时间,再亲自替姬青主持纳妾礼仪也不迟,但陈硕真可以先待在凌皓身边,照顾姬青的生活起居。
但姬青感觉这个姑娘虽然长得挺漂亮,武功似乎也不错,但单瑛却舍得把她推到自己身边来,要说这里面没点猫腻,肯定是不太现实的。
那么,单瑛,或者凌府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只有可能是派个眼线来监视自己的一举一动了嘛。
陈硕真对此闭口不谈,姬青也不想多问,心下却是对她多了几分警惕和防备。
虽然老凌帮自己的时候总是挺大方的,但自己也要防着哪天被他坑了。
更何况,那个狠人还娶了王玄清做大老婆,这样的两个人联合在了一起,要是想害自己,那真是跟喝水一样简单。
他很怀疑这个陈硕真是不是就是历史上那个同名人物,但是他一时半会儿又拿不出证据来证明这一点,只能保持自己的怀疑态度了。
除此之外,这孤男寡女共处一室,若是不发生点什么事情,恐怕都说不过去吧。
晨间,凌府会客厅当中。
“谢艾先生,对吧”单瑛正襟危坐道。
谢艾(-353年),凉州敦煌人,十六国时期前凉政权将领。儒生出身,官至酒泉太守、福禄县侯。
史载其文武兼备,受到前凉国君张重华的赏识。曾三次以少胜多,击败后赵名将麻秋,迫使石虎放弃灭亡前凉的企图。永和九年(353年),张重华病逝,谢艾被篡位的张祚诛杀,著有《谢艾集》。
谢艾初任主簿。永和二年(346年),前凉文王张骏去世,其子桓王张重华继位。后赵皇帝石虎派遣大将麻秋、王擢、孙伏都等率军攻打前凉,企图并吞河陇,一统北方。麻秋接连攻克武街、金城,兵锋直指前凉都城姑臧。面对强敌,张重华命征南将军裴恒屯兵广武,抵御赵军。[1][2]
裴恒在广武修筑壁垒,想用持久战把赵军拖垮。牧府相司马张耽向张重华举荐谢艾,说谢艾文武兼备,又懂得战略,如果让他担任军事统帅,必定能击败赵军。[3]
张重华于是召见谢艾,询问他抵御赵军的办法,谢艾请求给他七千兵众,一定能击败赵军。张重华非常高兴,任命谢艾为中坚将军,配给他步兵、骑兵五千人,让他去攻打麻秋。谢艾带领军队出振武,夜里有两只猫头鹰在军营中呜叫,谢艾说:“玩六博棋时,得到饰有猫头鹰图案棋子的人获胜。如今猫头鹰在军营中呜叫,这是战胜敌人的征兆。”于是就进军与赵军交战,大败赵军,斩首五千多人,张重华遂封谢艾为福禄伯。
永和三年(347年)四月,石虎派麻秋再度西征,围攻前凉的战略要地枹罕。石虎又任命中书监石宁为征西将军,率领并州、司州的军队二万多人作为麻秋的后继部队。张重华的部将宋秦等人率领二万多户人家向后赵投降。但枹罕在前凉将领张璩等人的据守下,击退了麻秋的进攻,麻秋退保大夏。[6]
张重华任命谢艾为使持节、军师将军,率领步兵、骑兵三万人进军临河。麻秋也率三万兵马迎战。谢艾乘坐轻便的小马车,戴着白色便帽,击鼓前进。麻秋远远望见,愤怒地说:“谢艾是年轻书生,如此穿着,这是轻视我。”
于是就命令装备黑色矛的三千龙骧兵驰马攻打他,跟随在谢艾周围的兵众大为惊忧。左战帅李伟劝谢艾应该骑马作战,谢艾不听,下车以后,坐在交椅上,指挥部署,赵军以为有伏兵,因害怕不敢再前进。别将张瑁率兵从小路截断赵军的后路,赵军兵退,谢艾乘势进攻,于是大败赵军,斩杀赵军将领杜勋、汲鱼,俘虏斩杀的有兵众一万三千多人,麻秋单身匹马逃奔大夏。
谢艾因此功升任为太府左长史,进封福禄县伯,食邑五千户,赐帛八千匹。
永和三年(347年)五月,麻秋在枹罕又聚集十二万大军,与石宁进兵屯驻河内(《资治通鉴》作河南),企图再次反攻。他派遣王擢为先锋,侵占晋兴、广武、武街,越洪池岭,军锋抵达曲柳,逼近姑臧。张重华决定亲自出征抵御,被谢艾、别驾从事索遐所劝阻。张重华于是任命谢艾为使持节、都督征讨诸军事、行卫将军,任命索遐为军正将军,率领步兵、骑兵两万人前去抵御赵军。
前凉别将杨康在沙阜打败刘宁,刘宁后退驻扎在金城。
永和三年(347年)七月,石虎又派征西将军孙伏都、将军刘浑率领步兵、骑兵二万人与麻秋的军队会合,长驱直入,渡过黄河,攻打前凉,屯军长最(地名)。
谢艾屯军于神鸟(地名),王擢与谢艾的前锋部队交战,王擢兵败,逃回黄河以南。八月初三日,谢艾进军攻打麻秋,大败麻秋,麻秋逃回金城。谢艾班师返回,讨伐反叛的敌虏斯骨真等一万多个部落,将其击败,斩首一千多人,俘虏二千八百人,夺得牛羊十万余头。
谢艾因为枹罕之战的功劳,在张重华面前很受宠,周围的人对此很妒忌,就说坏话诬陷他。张重华因此把他调离出去,担任酒泉太守。
在此期间,谢艾主持修建了酒泉钟鼓楼,作为巡逻、报时、防寇报警之用。
永和九年(353年)十月,张重华病重,张重华的太子张耀灵年方十岁。
张重华庶兄长宁侯张祚趁机谋夺权位,与张重华的宠臣赵长、尉缉相勾结,祸乱朝政。
谢艾为此深为忧虑,上疏张重华,建议驱逐张祚、赵长等人,并自请回武威。
十一月初十日,张重华亲手写下命令征召谢艾回朝,担任卫将军,监察中外诸军事,并辅佐朝政。然而,张祚、赵长等人将手令隐藏起来而不加以公布。
十一月十八日,张重华去世,张曜灵继位,赵长等人假传张重华遗命,让张祚出任都督中外诸军事、抚军大将军,辅佐朝政。
同年十二月,张祚篡位,废黜张耀灵,并诛杀谢艾……
这是个文武双全有勇有谋的角色,而且离这个时代也比较近,自然很快就被契约商店注意到了,凌皓早在一个月前就抽到了他的角色卡,很快,谢艾自然就成了凌府的食客兼教书先生。
谢艾有着地锁六重的实力,也通晓这个世界里的许多书籍经典,所以让他来担任教书先生简直不要太合适。。
但谢艾的目标远远不止教书先生这么简单,他还想做更多的事情,比如,成为凌府的管事。
高戴涟绝对不可能是他的对手,这一点他很清楚,所以,他想要争取一下这个位置。
第113章:刀笔吏陈琳
“谢先生的心意与能力,我们凌府自然都看在眼里,但谢先生可知,我凌府将来必会遭遇一场大变,到时候谢先生可能就会很危险了。”单瑛一本正经地说道。
谢艾能文能武,自然是凌府将来用得着的俊才,单瑛自然不会怠慢他,一番说辞很委婉地表示:现在还不行,需要静观其变。
“谢先生若是还不能放心的话,我便请刀笔吏陈琳先生为我二人今日所言立下字据,日后,若是凌府慢待了先生,先生自然也可退出凌府。”单瑛很客气地说道。
“好吧,既然夫人都这么说了,那就请陈琳先生进来吧。”
“凌府刀笔吏陈琳,见过夫人,见过谢先生。”一个年轻俊朗的后生走了进来,不用看便知这位是陈琳了。
“刀笔吏”一词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更详细一点则要追溯到青铜时代的一种器物——“削”。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故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因刀笔并用,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自宋元后,人们又往往特将讼师幕僚称作“刀笔吏”,顾名思义就是谓其深谙法律之规则,文笔犀利,用笔如刀。“刀笔吏”如刀之笔的操纵,往往使许多案件乾坤陡转,或无中生有,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战国策秦策五》:“臣少为秦刀笔,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汉书张汤传》:“汤无尺寸之功,起刀笔吏,陛下幸致位三公,无以塞责。”
《史记萧相国世家》:汉高祖刘邦的丞相萧何,原来是秦国的刀笔吏,无所作为。后来协助刘邦统一天下,建立大功,成了汉朝的开国丞相。
而刀笔吏的刀笔之功不仅在于其文笔之犀利,更是在于其对于事情的理解、解析下笔用词实有过人之处“刀笔吏”的此种作用在相互倾轧的清代官场发挥得更是淋漓尽致。有这样一篇记载:有一知县,与巡抚交好但却得罪了将军,一年元旦向朝廷行朝贺礼后,将军就具章弹劾知县朝贺失仪,此当大不敬,巡抚亦负失察之咎。
朝廷果然降罪于巡抚,巡抚愤懑但却无可奈何。巡抚的一个侍从偶尔在酒肆中把这件事讲了出来,被一个讼师听到,他当时就大言:“了此,八字足矣。”侍从惊喜地询问有何妙法,讼师说:“给我三千金我就告诉你解决的办法。”从者暗地里把这件事告诉了巡抚,巡抚大喜,满口应承下来。讼师说:“在奏牍中加‘参列前班,不遑后顾’八字,巡抚就没事了。”巡抚思考良久,就在奏牍中加入了这八个字。朝廷果然又转诘将军。
因为巡抚、将军朝贺皆列前列,不能顾及末吏,若将军亲见县令失仪,则将军自己也失仪了,将军因此而失职,而巡抚与知县皆无事。
“参列前班,不遑后顾”从常人思维未曾触及的角度着手,指出了告发者自身的荒谬和无理之处,而“了此,八字足矣”则显示了刀笔吏的自信,出奇制胜,从而使得巡抚和知县得到了保全,而将军则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因此而失职。
有时刀笔吏为了谋求胜诉及一字千金的效果又不惜教唆当事人弄虚作假、伪造证据。苏州有一个叫陈社甫的讼师,他有一个同乡王某家财万贯却生性懦弱,一孀妇曾向王某借过一笔钱,但时隔很久却仍未归还,王某就派人把孀妇叫来,略微斥责了她一顿。
谁知这个孀妇羞愧难当,半夜来到王家门口自缢身亡。那晚雷雨大作,因而没有人察觉,天亮了才发现此事。
王某十分害怕就去向陈社甫求救,陈说:“如果你给我五百金,我就为你出主意,保管你没事。”王某一口应承下来。陈社甫让王某赶快为这个妇人换鞋,挥笔写下讼词,其中有点睛之笔:“八尺门高,一女焉能独缢三更雨甚,两足何以无泥”在证据制度并不健全的古代,县官采纳了陈社甫的意见,认为被害方“移尸图害”,而仅判王某赔了棺材了事。
当然对于刀笔吏的记载也并非全是负面的,《清稗类钞》中有记载“雍正时松江有吴墨谦者通晓律例人请其作呈牍必先叩实情。理曲即为和解之若理直虽上官不能抑也。”
这位吴墨谦还曾凭借其个人经验和机敏辨析伪造的契据和典票使无辜者免受了非法侵害。像吴墨谦这种既坚守自己道德底线又通晓律例的刀笔吏,无论是对无权无势的百姓,还是对社会而言都是有益的。然而遗憾的是像这样正面的记载在史实的记载上是很少见到的。
刀笔吏在古代诉讼中,有时能够独当一面,在案件的胜负中起到关键作用,当然这与当时的诉讼程序不完备,重口供而轻调查,缺乏辩论程序有很大关系,因而在刀笔吏的刀笔之下往往发生以一词一句而定乾坤的效果。而像吴墨谦那样的刀笔吏,其存在对于那些面对高深莫测的衙门束手无策的百姓而言,无疑是遇到了救星。
而早期的刀笔吏还并没有达到颂师的职权范围里,所以陈琳只是代行凌府上下的各类文书工作发放传达与代写,记录工作。
王猛知道自己的书写格式不如陈琳这样工整,所以每次都让陈琳代笔替自己回信。
而这位刀笔吏陈琳,自然也就是历史上的那位。
陈琳(-217年),字孔璋,广陵射阳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