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战国千年之女帝天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冰心刹影

    汉灵帝末年,陈琳任大将军何进主簿。何进为诛宦官而召四方边将入京城洛阳,陈琳曾谏阻,但何进不纳,终于事败被杀。董卓肆恶洛阳,陈琳避难至冀州,入袁绍幕府。

    袁绍去世后,陈琳跟随袁尚。邺城失守,陈琳为曹军俘获。曹操爱其才而不咎,署为司空军师祭酒,使与阮瑀同管记室。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与刘桢、应玚、徐干等同染疫疾而亡。

    陈琳著作,据《隋书经籍志》载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张溥辑有《陈记室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关于陈琳所最为熟知的作品,大概就是官渡之战爆发之际,陈琳作《为袁绍檄豫州文》,痛斥了曹操一顿。

    曹操当时正苦于头风,病发在床,因卧读陈琳檄文,竟惊出一身冷汗,翕然而起,头风顿愈。

    比如这一段。

    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腾,与左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虐民;父嵩,乞匄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犭票狡锋协,好乱乐祸。幕府董统鹰扬,扫除凶逆;续遇董卓,侵官暴国。

    于是提剑挥鼓,发命东夏,收罗英雄,弃瑕取用;故遂与操同谘合谋,授以裨师,谓其鹰犬之才,爪牙可任。

    至乃愚佻短略,轻进易退,伤夷折衄,数丧师徒;幕府辄复分兵命锐,修完补辑,表行东郡,领兖州刺史,被以虎文,奖蹙威柄,冀获秦师一克之报。而操遂承资跋扈,恣行凶忒,割剥元元,残贤害善。故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伟,天下知名;直言正色,论不阿谄;身首被枭悬之诛,妻孥受灰灭之咎。自是士林愤痛,民怨弥重;一夫奋臂,举州同声。

    故躬破于徐方,地夺于吕布;彷徨东裔,蹈据无所。幕府惟强干弱枝之义,且不登叛人之党,故复援旌擐甲,席卷起征,金鼓响振,布众奔沮;拯其死亡之患,复其方伯之位:则幕府无德于兖土之民,而有大造于操也……

    能够把曹老板吓得一身冷汗,可见其文采斐然,而且通篇虽然都在骂人,却不见一个脏字,这就是陈琳最高明最聪明的地方。

    凌皓一直觉得,自己光有枪头子是不行的,也需要一个笔杆子来替自己发号施令,正好自己抽到了陈琳的角色卡,自然是“奉若上宾”,一切待遇都与凌府家眷相同。。

    陈琳的文采已经在武川镇里出了名,所以,他也兼任武川太学堂的文学老师,教导学生们学习文抄。

    他也是整个凌府里第一个领着两份工资的男人。




第114章:疫病之规
    但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才子,最终还是没有逃过瘟疫的魔爪。

    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冬天,北方发生疫病,当时为魏王世子的曹丕,在第二年给吴质的信中说:“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除孔融、阮瑀早死外,建安七子之中剩下的五人竟然全部死于这次传染病当中。

    曹植的《说疫气》中就有描述当时疫病流行的惨状说:“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很巧合的是,这个世界之前的大疫流行也和历史上差不多。

    公元11年,辛未年,大疾疫,死者过半。

    公元16年,丙子年,二月大疫,冯茂在句町,士卒死于疾疫者十有六七。

    公元22年,壬午年,大疾疫,死者且半。

    公元38年,戊戌年,会稽郡因大疫而死者万数。

    公元49年,己酉年,武陵五溪大疫,人多死。

    162年,延熹五年,壬寅年,军在陇右,军中大疫,死者十有三四……

    公元169年,己酉年,疫气流行,死者极众。

    公元196年,丙子年,南阳自此连年疾疫,不到十年之间,天下宗族子弟竟死达三分之二之多。

    公元208年,戊子年,十二月,大疫,吏士多有死者……

    公元223年,癸卯年,三月,宛许大疫,死者万数……

    公元252年,壬申年,夏四月,围新城,大疫,兵卒死者大半……

    公元253年,癸酉年,四月,新城大疫,死者大半。

    公元273年,癸巳年,吴疫,三年内仅京都死者竞达十万。

    公元275年,乙未年,十一月,大疫,死者十万余人。

    最近的一次为七国官方所记载过的大疫,便是五年前,公元322年,壬午年,十一月,大疫,死者十有二三,尤其以河朔之地为重……

    这里的河朔地区,在古代是专门用来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

    《宋史地理志》记载:“河朔幅员二千里,地平夷无险阻。”

    《书泰誓中》载:“惟戊午,王次于河朔。”孔传:“戊午渡河而誓,既誓而止於河之北。”

    南阳,古称宛,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地带,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

    南阳是后世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2000多年的建城历史,为楚汉文化的发源地。

    会稽郡(会,kuài),中国古代郡名,位于长江下游江南一带。于公元前222年设郡(秦朝置)。郡治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城区),辖春秋时长江以南的吴国、越国故地。

    西汉初曾先后为楚王韩信、荆王刘贾、吴王刘濞的领地。七国之乱后复置,又名吴郡。西汉末年,会稽郡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江苏南部、上海西部、浙江大部以及福建部分地区,是当时辖境最广的郡之一,隶属于监察区扬州刺史部。东汉中期,分会稽郡浙江以北诸县置吴郡。

    会稽郡治所移至山阴县(今浙江绍兴城区),领十五县。

    三国吴时分会稽郡置临海郡(今浙江东南)、建安郡(今福建)、东阳郡(今浙江金华、衢州一带)。西晋至南朝末年,会稽郡仅辖今绍兴、宁波一带。

    隋文帝灭陈之后,废会稽郡,置吴州。隋炀帝改吴州为越州,后又改为会稽郡。

    唐初时复置越州,唐玄宗改越州为会稽郡,唐肃宗时复为越州,会稽郡遂不复存在,之后作为越州、绍兴的别称。

    会稽郡因会稽山得名。相传夏禹时即有会稽山之名,会稽即会计之意。

    《史记》当中便记载了西汉时流行的说法:“或言禹会诸侯于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

    《越绝书外传记地传》写道:“禹始也,忧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会稽。”会稽人王充在《论衡书虚篇》中引吴君高之语:“会稽本山名。夏禹巡狩,会计于此山,因以名郡,故曰会稽。”

    《史记勾践世家》载,夏帝少康之庶子无余封于会稽(在今绍兴市一带),为越国之始祖。

    战国后期,楚国灭越国,杀越王无强,占据江东。越国王族分散于会稽一带,自立为君长,臣服于楚国。

    至于武陵一词,源于逶迤在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境的武陵山脉之名。其地土著人多为苗族、土家族,并与少数汉族错居,古时称其为“武陵蛮”,为反苛政常聚而起事。

    西汉甫立,高祖五年(前202年),改秦置的黔中郡为武陵郡,郡治驻义陵(今怀化市溆浦县)。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郡治被武陵蛮攻占后,朝廷将郡治迁于索县(今常德市鼎城区)。

    顺帝阳嘉二年,为镇压少数民族的反抗,武陵郡郡治移临沅。武陵郡作为县以上的行政区域名,在此后五百多年中,时因时废。

    “武陵”这一地名,最早出现在西汉初年。

    《汉书地理志》就曾记载:“武陵郡,高帝置,莽曰建平。属荆州。”

    大余“南扼交广,北拒湖湘”,形势险要,为古代兵家所必争,素有江西“南大门”之称。

    而新城在军事上对大余而言,又具有特殊的意义。

    明正德年间王守仁为镇压农民起义军而驻节大庾,建峰山城(今新城)。

    新城历史悠久,据有关出土文物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这时就有人居住于此。

    新城始名峰山城,建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

    清雍正元年(1723年)修关路及埠头,乾隆五年(1740年)建通衢风雨亭,后称新城。

    仔细算一算这笔地理帐,就能很清楚地看出来一些基本的门道了。

    这个高武世界里,一样存在着瘟疫,而且破坏力还相当地强大,甚至可能让军民瞬间失去战斗力……

    凌皓在仔细勘察过地理环境、气候变化、势力分布以后,就在进入洛邑学宫求学之前特意写出了一本《武川镇基本卫生习惯条件规划》的计划书。

    考虑到条件有限,人员有限,每户发放一本,并遣专人学习制作粗纸,营造公共厕所与粪池,用以解决排泄物卫生条件问题。。

    虽然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厕所,但厕所的安全系数和卫生条件都还远远达不到后世的基本要求,甚至还有人掉进厕所里淹死的事情发生。

    所以,凌皓自然不可能不重视这个问题,以己度人,他又快速地制定了相应的计划书,规定厕所及武川镇的公共卫生必须每隔两个时辰派人打扫清理一次,从事清理工作的人员可以拿到双倍赏钱。



第114章 茶馆说书人姬青
    而此时此刻,姬青则开始了自己的另一份工作。

    通过和单瑛的会谈,单瑛还是很爽快地批给了姬青一个商铺,不过这个商铺做什么却是由凌府来决定的。

    考虑到姬青舌灿莲花,比较会讲故事,于是凌府便安排了一家茶馆交给他打理。

    当然,姬青显然是没时间打理的,所以这个时候,陈硕真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这个姑娘并不像他之前想象当中的那么简单,相反,她的手段很高明,分分钟便吸引来了一大批图个新鲜的听书人每日前来茶馆里坐着听书。

    既然有陈硕真忙着自己打理茶馆,姬青自然也就得每天早早地爬起来“上班”说书了。

    说书其实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曲艺,其中的“说’’便是讲述的意思,而“书“指的是故事,因此说书就是靠讲述故事来谋生的手段。根据史书考证,说书起源于宋朝,后来在民间不断地发展壮大,成了古时最常见的休闲娱乐方式之一。

    说书人的行头很简单,只需要一桌、一扇、一醒木就可以了,这其中的“醒木“又叫作“惊堂木“,是一块长约一寸1寸33333厘米,宽约半寸的长方形小木块,在木块的上方刻着20条边线,共组成了十个平面。通常说书人将醒木平放在桌子上,醒木会有九个平面露出来,因此醒木也被叫作“九方“。

    醒木对于说书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古代它相当于一个说书人的演出许可证。

    通常醒木都是由说书人的师傅在其出师的仪式上传授给他的,因此说书人在学徒期间是没有醒木的,只有当学成之后,能够自己独立演出时才能拥有自己的醒木。因为醒木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不同门派的说书人使用醒木的尺寸大小也不一样。

    古代说书人在卖艺的过程中若看到同样的醒木,就会知道彼此师出同门。若是遇上同行,也会先从醒木开始盘问对方的来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醒木就代表了说书人的传承和历史。除了醒木之外,说书人在说书时必备的工具还有一个纸折扇,这个扇子看上去很普通,但是在说书的过程中却充当着重要的角色。

    在说书时,说书人常用扇子来模拟各种各样的物品和动作,例如用扇子来代替刀枪、兵刃、毛笔等,通过舞动扇子,说书人可以活灵活现地模仿出武打时的刀枪架势,也可以表现出文人墨客挥毫泼墨的景象,可以说无所不能,但是根据师承以及习惯的不同,不同的说书人使用扇子的方法也略有不同。除了最常见的醒木和扇子之外,还有些说书人在说书时会使用其他的工具,如手帕、茶壶、茶杯、烟具等,其中手帕就是一块普通的白色手帕,在说书表演的过程中,手帕同扇子一样可以代替和模仿很多物件,例如信、书等。

    同时,说书人也可以用手帕模仿故事中的人物来擦汗、擦泪,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而茶具、烟具、茶杯等都是说书人自己使用的物件,若是情节需要,说书人也会借其作为道具使用,例如在表现故事里的人喝水、抽烟时,说书人就会用到自己的茶具和烟具。

    说书的行头虽然简单,但是趣味性却极高,各种各样的历史故事总是被说书人说得引人人胜,活灵活现,吸引听书人络绎不绝。在过去,说书人所说的故事可以分为“清棚“和“雷棚“两类,清棚,是指类似才子佳人之类的故事,说这种书时,说书人要语速缓慢、娓娓道来;而雷棚则是指沙场点兵、兵戈相见类型的故事,说这种故事时,说书人要气势磅礴,酣畅淋漓。通常每个说书人都有自己所擅长的故事类型,而这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本。

    说书的场所从古至今不断演变,在说书起源的宋朝,说书人都是在勾栏瓦舍中进行表演,这是当时一种特定的曲艺演出场所;到了民国时期,说书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就变成了茶馆。每天茶馆门口都会挂着一个木牌,上面写着当天说书人的名字以及说书的内容。对于当时的很多人来说,去茶馆喝茶就是为了听书捧场,因此茶馆生意的好坏同说书人的本事有很大的关系,一个好的说书人能够为茶馆带了源源不断的客源,十分受茶馆老板的尊重。至于酬金,依据说书人的资历各不相同,有些说书人会根据客人的多寡来提成,而有些说书人则按照每场固定价钱来收取。

    通常,待茶馆中的人差不多坐满之后,说书人就要开始说书了,他首先会将自己的醒木高高地举起,然后重重地拍在桌子上,在醒木发出“啪’’的一声后,茶馆中的众人就知道说书马上要开始了,会慢慢地安静下来。随后,说书人便会将今天的段子娓娓道来。

    在说书的过程中,为了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说书人会设计一些包袱、悬念和**,随着说书人的描述,听书的人完全沉浸在故事中,跟着故事中的人时而大笑、时而皱眉、时而愤怒。通常为了吸引听众,在每次说书时,说书人都会在最后留一个悬念,听众们听完之后总是意犹未尽,为了知道故事的后续,第二天就会再来捧场。

    对于说书人来说,故事的本子十分重要,一个经典的故事通常依靠说书人口耳相传,一代代地完善而成。此外,根据师承门派的不同,即使是同一个故事蓝本,不同的说书人也会演绎出自己的版本来。除了继承经典的老本子以外,好的说书人还会创作自己的新本子,在一次次说书的过程中,他根据观众的反应在本子中不断地添加和补充新内容,使得一个本子越来越完善,成为自己的独门秘籍。

    此外,说书人必须得有硬功夫,首先就是“背功“,说书人必须把故事中所有的人物、地名、情节记清楚,若是稍有纰漏被懂行的听众发现了,就会砸了饭碗;其次就是“说功“,故事能否讲好,全靠说书人的一张嘴,说书人的声音要响亮清楚,同时在说书的过程中还要使用多种技巧,语音的抑扬顿挫、句子的节奏频率、说话时的吐纳收放以及说书过程中的表情神态等,都需要细细琢磨才能做好。一个好的说书人在说书时往往是摇头晃脑、表情丰富,时而嬉笑怒骂,时而如泣如诉,而听众也会情不自禁沉浸在故事中。

    但到了后世,随着娱乐活动的逐渐兴起和增加,从宋朝兴起的这门曲艺也就这样在时代的洪流中已经慢慢消失不见了

    姬青透过幕后观察了一眼,看着台上的道具早就准备好了,台下的听众们也都差不多快要坐满了,便整理了一下衣衫,准备上台去说书了。
1...6566676869...7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