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锦绣田园:拐个相公好致富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深静堂
病好之后,渔夫的儿子就开始想媳妇儿了,死活要让他爹给他娶一房媳妇儿回来。
娶媳妇儿,只得要有钱置办礼才行。
渔夫家贫,一时之间,实在拿不出这么一大笔钱来。
渔夫就让儿子再忍几年,等过几年,家里有了积蓄,到那时再给他娶媳妇儿。
渔夫的儿子想媳妇儿想得望眼欲穿,哪里肯再等几年?
他根本不听劝,不依不饶,各种闹腾,非逼着他爹立时想办法给他弄个媳妇儿回来。
渔夫被逼无奈,只得答应了下来。
当天晚上,渔夫悄悄来到荷塘边,再次向鲤鱼许愿。
第二天,渔夫就在捕鱼的时候,捞到了一面镶着宝石的铜镜。
靠着卖铜镜得来的钱,渔夫的儿子顺利娶到了媳妇儿。
过了些日子,渔夫的儿子在媳妇儿的撺掇下,萌生了做生意的念头,就向渔夫伸手要本钱。
渔夫哪里拿得出本钱,实话实说,直言自己没钱。
奈何不掏钱,儿媳就一哭二闹三上吊,将好好的一个家搞得乌烟瘴气的。
渔夫迫于无奈,只得又一次向鲤鱼许愿。
很快,他就如愿得到了一笔横财,并将这笔横财交到了儿子手中,希望能够息事宁人。
却不想,事与愿违,渔夫拿不出钱来还好,一拿出钱来,就惹来了无穷后患。
原来,渔夫的儿媳心里很清楚,婆家很穷,根本不可能拿出本钱来。
她之所以闹着要钱,不过是想要以此为由头,借机分家而已。
再说的直白些,她嫌弃公公又老又穷,想要名正言顺的将公公甩掉。
万万没想到的是,渔夫还真拿出钱来了。
渔夫的儿媳暗自惊异,疑心公公一直以来都在装穷,其实背着他们夫妻,偷藏了一大笔私房钱。
为了探查出私房钱的下落,渔夫的儿媳又寻了个由头,让丈夫向公公伸手要钱。
隔三岔五就要钱,这还没完没了了是吧?
渔夫有心不再给儿子钱,奈何他抵不住儿子的软磨硬泡,只得再一次妥协。
当天晚上,渔夫像前几次那样,来到荷塘边,向鲤鱼许愿。
渔夫不知道的是,他的儿媳偷偷尾随了过来,将这一幕全都看在了眼里。
第二天,渔夫又一次发了横财。
渔夫的儿媳很有些小聪明,立即就猜出,荷塘里有件能够让人心想事成的宝物。
财帛动人心,更何况是这样的无价之宝。
渔夫的儿媳立刻动了觊觎之心,想要将那宝贝据为己有。
于是乎,渔夫的儿媳就背着公公,将丈夫叫到了荷塘边,让他跳下去打捞宝贝。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修炼,鲤鱼已经恢复了几成法力。
渔夫的儿子只是凡人而已,休想抓得住它。
然而,渔夫的儿子虽然没能抓住鲤鱼,却坏了它的大事。
原来,这一天正是鲤鱼修满千年的日子,乃是最紧要的关头,决不能受到外魔侵扰。
渔夫的儿子突然跳下荷塘来,令鲤鱼乱了心神,走火入魔。
眼看着就能够修行圆满了,却差了这一天,可谓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鲤鱼心中那个恨啊,诅咒渔夫全家男的世世代代为奴,女的世世代代为娼。
不久之后,渔夫家就遭遇了横祸,欠下了一屁股债。
为了还债,渔夫的儿子儿媳将渔夫卖了换钱。
然而,渔夫年老体衰,并不值几个钱,卖他的那点钱,根本不足以还债。
很快,债主上门,将渔夫的儿子儿媳拉去抵债。
当天晚上,渔夫的儿子就被转卖去了煤窑,渔夫的儿媳则被转卖去了窑子。
至此,鲤鱼的诅咒算是应验了。
说实在的,赵德全讲的这个故事,有那么点新意,但很有限。
要知道,怪报恩的题材乃是当下说书市场的主流。
虽然这个故事不同于以往,并非一味报恩,报着报着,就结了仇,原先的恩人不断索取,得了报应,落了个极为凄惨的下场。
但,故事框架并没有太大改动,故事剧情缺少反转,依旧有些平淡无奇。





锦绣田园:拐个相公好致富 第142章 拜师学艺
在沈采萱看来,这个故事勉强合格,还不足以被称之为好故事。
不过,故事不好没关系,讲故事的人够好就行。
要知道,沈采萱眼下不缺好故事,她缺的是能够将故事讲好的人。
那么,赵德全能够将故事讲好么?
答案是肯定的。
尽管说书只是赵德全的业余爱好,他并非科班出身的说书先生,但他无论是眼神和表情,还是举手投足,都很像那么一回事儿,俨然就是一位正经的说书先生。
“赵家爷爷,您说的实在是太好了!”沈采萱赞赏之余,不禁有些好奇,“您是不是读过书呀?刚刚说书的时候,您的举止好生儒雅,怎么看怎么像读书人呢!”
赵德全摇头苦笑:“我这样的人,哪里会有机会读书啊?”
“可是您刚才时不时就四个字、四个字的说,用词可文雅了,感觉只有读过书的人才有能耐这么说。”沈采薇一脸钦佩,“像我这种没读过书的,打死也说不出来啊!”
赵德全笑道:“方才那段说书里,我夹杂了几句戏词,所以你才会觉得文雅吧。”
“戏词?”沈采薇奇道,“赵家爷爷,原来你不止会拉二胡,还会唱戏呀!”
沈采萱道:“昨儿个给咱们领路的那个孩子不是说了么?赵家爷爷吹拉弹唱样样通,会唱戏,这很正常啊。”
赵德全立刻谦虚道:“通可谈不上,只不过是小时候在乐坊里讨生活,这也学一点,那也学一点,多多少少学了一些东西。”
“乐坊?”沈采薇不懂就问,“那是什么地方?嗯,戏班子么?”
赵德全沉吟道:“这个……怎么说呢?说来话长啊。”
话说,前朝的时候,赵德全的祖上犯下大罪,被官府打入乐籍——也就是贱籍,成为了乐工。
原本,沦为了乐工,就世世代代被困于乐坊之中,从事吹弹歌唱,供人消遣,终身不得脱离。
按理来说,赵德全身为赵家人,也逃离不了这样的宿命。
不幸中的万幸,几十年前,这片土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前朝被推翻,新朝建立了。
赵德全与他的家人重获自由,离开乐坊,来到了青州府城外定居。
无论是赵德全,还是他的家人,都不愿意继续从事与吹弹歌唱相关的行业,便四处扛活,靠卖力气维持生计。
奈何天有不测风云,一场瘟疫过后,赵德全家十几口人,就剩下了赵德全,以及他两个年幼的孙子孙女。
为了养活孙子孙女,赵德全不得不重操旧业,干起了卖唱的行当。
后来,孙女长大了,赵德全便领着孙女,一起外出卖唱。
原来如此。
至此,沈采萱等人获悉了赵德全家的底细,对他家算是知根知底了。
虽说赵家人身处贱籍——这是前朝的事儿了,乃是老黄历,根本做不得数。
但,这毕竟不是什么光的事儿,对于赵家人来说,自然是越少人知道越好。
尽管如此,赵德全还是如实相告,可见他有多么信任沈采萱等人。
真心换真心。既然赵德全真心相待,沈采萱自然也会真心相待。
此时此刻,沈采萱对赵家人的好感已经攀升到了十二分,沉吟片刻,说道:“赵家爷爷,明儿个咱家茶馆就要开张了,说书乃是重头戏。为此,我特地弄了一本好话本。话本有了,奈何时间仓促,一时之间找不到说书先生,只好从身边人里面挑出两个比较合适的人选,临时充当说书先生。”
说着,沈采萱向张有粮和何志斌招了招手,示意他们走上前来。
张有粮心思敏捷,瞬间猜到了沈采萱的意思,不等沈采萱把话说透,就踏前几步,来到赵德全跟前,一脸诚挚道:“我原以为说书很简单,自个儿琢磨琢磨就行。直到刚刚,听了您老的说书,方才明白什么叫做真正的说书,什么叫做真正的本事。
“赵老爷子,对于您的人品和本事,我很是佩服。倘若您不嫌弃我蠢笨,就请我为徒吧!”
说罢,张有粮便拜了下去。
一旁的何周氏见状,暗道:“人比人该死,货比货该扔。自家小孙子平日里看上去挺机灵的,可跟张有粮一比,就不够看了。瞧瞧,名师就在眼前,人家立刻凑上去拜师,自家小孙子还愣着一旁呢!”
何周氏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不着痕迹的挪到何志斌身旁,悄悄捅了他一下。
何志斌其实不笨,只是阅历少,尚不懂得见机行事罢了。
现如今,经何周氏这么一提醒,他立刻反应了过来,也走上前去,恳求赵德全他为徒。
赵德全见眼前这一大一小两个小伙子相貌周正,目光澄澈,且口齿伶俐,心中便喜欢了七八分。
更重要的是,他俩是沈采萱介绍过来的,人品必然有保证。
资质不错,人品也好,那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
赵德全当即表示,愿意他二人为徒。
眼见张有粮和何志斌跪在地上,恭恭敬敬的向赵德全磕了四个头,沈采萱心中暗暗点头:“自己与何志斌接触有限,尚看不清他的为人,但张有粮的为人绝对没有问题,乃是百里挑一的好男儿。
“有了这样一个徒弟,赵德全就可以老有所依,大可不必担心晚景凄凉,与此同时,赵燕婉和赵燕回也可以多个照应。”
沈采萱给赵德全找了个好徒弟,随即又将目光投向赵燕婉:“赵家姐姐,咱家茶馆不大,说书这一块,有他们爷儿仨就够了,暂时不用劳烦你了。赵家哥哥伤势未愈,正是需要人照顾的时候。往后一段日子里,你就安心留在家里照顾他,不用过来了。”
赵燕婉忙道:“这怎么行?你家茶馆新开业,肯定需要人手,我得留下来搭把手。至于我弟弟,我已经拜托隔壁大娘帮忙照看了,用不着我特意回去照看。”
苏氏闻言,语重心长道:“隔壁大娘答应帮忙照看,不用问,她必定是个很好的人。但她再好,也有自己的事儿要忙,不可能一直守在你弟弟的病榻前,难保这中间不会出什么差池。稳妥起见,你还是回去亲自照看吧。”
苏氏所说,很有道理。
其实,今早出门的时候,赵燕回正发着烧呢。
赵燕婉又何尝放心将弟弟一个人留在家中呢?
此时此刻,赵燕婉人在外面,心却一直惦记着家中的赵燕回。
可是,说好了和祖父一起过来做工的,她什么都没干就回去了,这不是言而无信么?
一时之间,赵燕婉在照看弟弟和信守承诺之间摇摆不定,不知该如何选择。
沈采萱沉吟片刻:“这样吧,咱家还有几间空房,倘若你们不嫌弃的话,随便挑两间。往后啊,你们一家三口就住在这儿好了。”
“这主意好!”沈采薇抚掌笑道,“这样一来,赵家姐姐你既可以帮咱家干活,又可以随时照应你弟弟了,再也不用担心他一个人留在家里,无人照料了。”
“你们家离这儿可不近,每天来来回回的,可有多累!”苏氏也笑道,“住在这儿,就可以去奔波之苦了。”
沈采萱在心中补充说:“住在这儿,还可以方便我动手脚。”
原来,沈采萱很欣赏见义勇为的赵燕回,有心往他的药里掺点灵泉,帮助他早日康复。
奈何他家远在北城之外,距此甚远,沈采萱很难有机会在他的药里动手脚。
倘若赵燕回随着赵德全和赵燕婉搬来这儿,这一难题便迎刃而解了。
赵燕婉家位于偏僻的棚户区,那儿又破又烂,还弥漫着一股可疑的腐臭味。
沈采萱家位于府城最为繁华的地段之一,这儿商铺林立,一派富贵气息。
从棚户区搬来这儿,在赵燕婉看来,相当于从人间来到了天庭,她怎么会嫌弃呢?根本就求之不得啊!
只是,这样一来,自家欠沈采萱家的人情就更大了。
赵燕婉按捺住心动,想要开口谢绝。
光看赵燕婉的表情,沈采萱就知道她要说什么了,抢在她前面开口道:“赵家姐姐,就算不为你自己,为了你爷爷着想,你也应该答应下来。毕竟,你爷爷这么大年纪了,每天奔波来奔波去的,哪里吃得消哟!”
赵德全一听这话,马上有话要说:“我……”吃得消!
赵德全刚开个头,沈采萱就接过话茬:“赵家爷爷,就算不为你自己,为了你孙子着想,你也应该答应下来。毕竟,伤筋动骨一百天,你孙子至少要在床上躺三个月呢,这期间,要是身边没人照顾可怎么办?搞不好会影响恢复的。”
赵德全甚是心疼孙子,一听这话,他不再一味拒绝,侧头看向赵燕婉。
祖孙二人眼神交流良久,最终接受了沈采萱家的好意。
沈采萱催促道:“事不宜迟。走,咱们这就去你家接人,顺便简单拾些行李带过来。”
赵燕婉一怔,问道:“啊?这就回去么?不用这么着急吧?”
赵燕婉哪好意思什么都不干,就这么打道回府?她打算干上半天活儿,下午再回去。
“你不着急,我着急啊!”沈采萱道,“赵家姐姐,我有一件事急需你帮忙,而那件事必须去你家才能够办得成,所以说,咱们赶紧去你家吧。”
“啊?必须去我家才能够办得成?”赵燕婉一头雾水,“那会是什么事?”
沈采萱微微一笑,道出了她的打算,如此如此,这般这般。




锦绣田园:拐个相公好致富 第143章 猪都不吃
不久之后,沈采萱、沈采薇、赵燕婉以及沈正榕——沈采萱想让沈正榕出来见见世面,便特意带上了他——乘坐着由沈世华驾驭的骡车,来到了棚户区附近。
沈采萱请赵燕婉做向导,在河畔、田间或山上转悠了一大圈之后,来到了赵家。
原本颇为宁静的赵家小院很快就热闹了起来,聚集了一大群老弱妇孺。
这些老弱妇孺都是沈采萱让赵燕婉请过来的,无一例外,都来自于曾对赵家雪中送炭的良善人家。
至于说,为何来的都是老弱妇孺,怎么就没有一个壮劳力呢?
那是因为,大白天的,壮劳力都出去扛活了,家里就只剩下老弱妇孺。
老弱妇孺就老弱妇孺吧,反正沈采萱打算交给他们做的活计比较轻省,没有壮劳力,照样能够完成。
听说人都到齐了,沈采萱清清嗓子,刚要发话,就有几个性急的大娘大婶抢先发问:
“我听说,可以用野果换钱,这是真的么?”
“野果?不是说野花么?”
“咦,我怎么听说是野菜呢?”
“……”
“哐哐哐”,一阵锣声响起。
紧接着,一道清脆悦耳的声音响起:“乡亲们,不要吵,也不要挤,大伙儿都听我说!”
大伙儿循声望去,就见停在院子中央的骡车上站着一个小姑娘,虽然年纪幼小,却说不出的好看。
那小姑娘自然就是沈采萱了,当着这么陌生人的面,她一如既往的张口就来:“咱家茶楼新开张,需要大量的野草野花和野果。倘若你们采摘到了咱家想要的野草野花或野果,不妨送到这儿来,只要检验合格,咱家照价购,并且当场支付现钱,绝不拖欠。”
一听到“现钱”两个字,全场都沸腾了。
要知道,这年头,老弱妇孺要想赚点现钱,可不容易,一年到头,都很难碰到几次赚取现钱的机会,能够赚到的现钱屈指可数。
在场众人之中,一位约莫五十来岁的老大娘率先向沈采萱发问:“小姑娘,你家茶楼想要什么样的野草野花和野果?”
赵燕婉刚刚特意告诉过沈采萱,这位就是王里正的夫人王许氏。
沈采萱先是夸了一句:“您这个问题问得好,算是问到点子上了。”
紧接着,沈采萱看了一旁的沈采薇一眼,沈采薇忙将一只竹篮递了过来。
“这东西你们这儿叫什么我不清楚,咱们那儿叫木馒头。”沈采萱从竹篮里拿出几个绿色的果子,展示给众人看。
“鬼馒头,咱们这儿叫鬼馒头!”立刻有眼尖的人认了出来。
什么鬼名字?切,比木馒头还难听!
沈采萱嘴角一抽:“鬼馒头对吧?新鲜的鬼馒头,购价三斤五文钱;晒干的鬼馒头,购价一斤五文钱。”
其实,沈采萱最初拟定的购价是鲜果一斤三文钱,干果一斤十文钱,却遭到了沈采薇的强烈反对。
在沈采薇的百般劝说下,沈采萱考虑再三,大幅下调了购价。
虽说购价大幅下调了,但对于这些家住棚户区的土著来说,依旧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这不,沈采萱话音刚落,全场就再一次沸腾了。
啥啥啥?这种猪都不吃的玩意儿,三斤就可以换到五文钱?真的假的?
倘若是真的,那可就发啦!
要知道,这附近的荒山上,每到这个季节,鬼馒头就成片成片的长出来,轻轻松松就可以摘到几十上百斤。
也就是说,随便上山摘点鬼馒头回来,就可以换得好多钱呢!
一想到这儿,大伙儿都兴奋不已,心中又是忐忑,又是期待,纷纷开口向沈采萱求证:
“这玩意儿喂给猪吃,猪都嫌弃,你家茶楼当真愿意掏钱买?”
“茶楼,那可是有钱人才去得起的地方!你家茶楼购鬼馒头做什么?给有钱人吃么?不是,猪都不吃,有钱人怎么肯吃?”
“对呀对呀,你家茶楼没道理买这种猪都不吃的玩意儿呀!小姑娘,你该不会是在说笑吧?”
“……”
从上面的问话不难看出,尽管大伙儿都希望购一事是真的,但购鬼馒头什么的,实在是太过匪夷所思了,他们的言语中透露出深深的不信任。
听听这话,知道这些人为什么这么穷,一直无法搬出棚户区了吧?
事物的好坏,不是由自己做出判断,而是让猪去辨别,能分得清好歹才怪!
不识好歹,怎么可能发家致富?
“一样东西,猪都不吃,并不意味着它就没有价值。”沈采萱坦言道,“鬼馒头,对于猪来说,不是好饲料,但对于咱家茶楼来说,却是不错的食材,在制作茶饮、茶食时,会用得上。正因如此,咱家茶楼才会特地跑来这儿购鬼馒头。”
有些事情,瞒是瞒不住的。
既然如此,索性坦言相告,取信于人。
果然,此言一出,尽管大伙儿都想象不出用鬼馒头做出来的茶饮和茶食是什么样的,严重怀疑会吃了吐,但他们能够明显感觉到沈采萱是认真的,不像是在说笑。
鬼馒头好像真的能换钱呢!
发了,发了,自家好像要发财了呢!
大伙儿激动不已。
就在这当口,沈采萱适时的来了一句:“咱家茶楼诚心购鬼馒头,不过……”
听到“不过”二字,大伙儿的心都提了起来,就怕沈采萱提出什么他们达不成的要求。
只听沈采萱继续说道:“咱家茶楼新开张,生意有限,每天用到的鬼馒头的量不会很大。我估摸着,一天下来,用个两三百斤的鬼馒头也就差不多了。在场一共六户人家对不对?这样吧,你们每户人家,每天最多最多,送五十斤新鲜的鬼馒头过来就好。”
哦,原来有数量限制的呀!
这样一来,就不能够几百斤、几百斤的往这儿扛了。
不过一天五十斤也很好了呀!
五十斤可以换……换多少钱来着?
这年头,可不是每个人都识数的。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能够掌握加减法就很了不起了。
乘除法?抱歉,那是少数人才会的。
上面那笔账涉及到乘除法,大伙儿立刻爪麻了。




锦绣田园:拐个相公好致富 第144章 签订契约
王里正也被请了过来,不愧是棚户区的英,掰了几十下手指头,就算出了正确结果:“五十斤鬼馒头,可以换八十三文钱多一点,八十四文钱不到。”
说着,王里正看向沈采萱,忍不住提意见:“五十斤的话,这账不好结啊!我觉得吧,要么你就四十八斤,要么你就五十一斤……”
不等王里正把话说完,很多大娘大婶就抢着说道:“什么四十八斤?五十一斤,必须五十一斤!”
多一斤便多赚一斤的钱,自然是多多益善。
沈采萱暗道:“就为了几个子儿,较真成这样,至于么?结账的时候,我多算你们一点钱——五十斤换八十四文钱,这不就结了么?”
不过,沈采萱沉吟过后,并没有把这话说出口,而是从善如流的点了点头,笑道:“好,五十一斤就五十一斤,就这样说定了。”
说着,沈采萱顿了顿,凝眉思索片刻,斟酌着道:“新鲜的鬼馒头不易保存,不宜大量购,咱家每天最多向每户人家五十一斤。而晒干的鬼馒头可以长期保存,就没有这个限制了,你们每天送多少来,咱家就多少。”
此言一出,得,全场第三次沸腾了。
哇,送多少多少!
大伙儿仿佛看到无数铜钱在向自己招手,感觉自己终于走上了发家致富的康庄大道。
1...4647484950...9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