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田园:拐个相公好致富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深静堂
这两封信……
乍听起来,没什么毛病,可沈世华和苏氏总是觉得怪怪的,隐约感觉哪儿有些不对劲,可他俩想来想去都没想明白。
旁观者清。
沈采薇一下子就听出了端倪——
沈采萱从头到尾都没有明说自家开的是茶楼,而且是位于府城繁华地段的二层大茶楼。
按照沈采萱的表述,不明就里的人多半以为自家只是在路边开了一间小茶寮,生意再好,终究有限。
更重要的是,沈采萱开出的条件是包吃包住,至于工钱,她只字未提。
绝大多数的学徒工都是没有工钱的,沈采萱不给工钱,她这一做法符合惯例,没毛病。
但,那几个孩子都十几岁了,乃是眼瞅着就要成年的大孩子。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贫苦人家的大孩子肯定得帮家里干活儿,能够抵得上半个劳力。
不给工钱,苏家和张家舍得让家里的劳力背井离乡,远赴府城去帮别人家干活儿么?
对此,沈采薇心中存疑。
看来,自家妹妹并没有展现出来的那般热情好客,其实她内心深处并不希望亲戚家的孩子过来呢。
沈采薇看破却不说破,只是歪头看向沈采萱,笑而不语。
沈采萱极为敏锐,一下子就捕捉到了沈采薇那别有深意的目光,不禁有些心虚。
说一套做一套,暗中设置障碍,甭管出发点是什么,这种做法总归有些不厚道。
罢了罢了,做人还是厚道些吧。
沈采萱想来想去,最终决定待张苏两家人真诚一些。
眼见沈世华将两封信小心起,沈采萱沉吟片刻,问道:“爹,方才你有说过,明儿个一早就去找人帮忙捎信。你打算去哪儿找人呢?”
沈世华一怔,有些不确定的说道:“我去问问左邻右舍,有没有谁路过张家或苏家,有的话,请人家顺便把信捎过去……”
沈世华越说越小声,到了后来,索性闭嘴不说了。
原因无他,沈世华忽然意识到,这儿可不是在老家,自家与左邻右舍并不是很相熟。
附近的人家乐不乐意帮忙捎信,这就是个问题。
更大的问题是,张家和苏家,一个在山里,一个在海边,都远在好几百里之外,附近的人家会恰巧途经那儿么?
顺便……呃,恐怕顺便不了呢。
信都写好了,却没法儿捎过去,这可怎么是好?
沈世华和苏氏面面相觑,又是焦急,又是无奈,双双将求助的目光投向沈采萱。
“爹,你这么漫无目的的四处寻找,寄希望于谁能够恰好途经那儿,顺便把信捎过去,说实在的,希望实在渺茫,怕是很难找到合适的人选的。”沈采萱支招道,“四处托人捎信的做法行不通,那不妨换个思路,花钱雇人捎信。
“据我所知,不少车马行都有‘帮人跑腿送信’这项业务。咱家不是经常在附近的陈记车马行雇车么?我注意到,陈记门口支了一个书画摊,那摊子旁边悬着一个‘代写家书’的幌子。
“陈记那儿又不是什么繁华地段,好端端的,那书画摊的摊主为何要将摊子支在那儿?要是我所料不错的话,陈记应当就有‘帮人跑腿送信’这项业务。正因如此,人家在书画摊上写好了信,就可以直接拿去陈记,花钱让陈记帮忙送出去。”
车马行帮人跑腿送信,这属于常规操作,不足为奇。
奈何沈世华和苏氏初来乍到,见识有限,在此之前,闻所未闻。
听了沈采萱的这席话,他们夫妇方才获悉这种操作,顿时又惊又喜:“原来车马行不光租赁车马,还帮人捎信哪,那敢情好啊!”
“不光捎信,还捎东西,甚至捎人呢!”沈采萱道,“这么多年来,咱家几乎与张苏两家没有什么往来,逢年过节,也不曾对两家的长辈有所表示,不知道内情的,还以为咱家不懂礼数呢。反正要花钱雇人捎信,索性备些薄礼,一并捎过去,聊表心意。
“此外,张苏两家忙于生计,家中大人怕是没空护送表哥表姐来府城的,料想表哥表姐只能够自行过来了。虽说表哥表姐都不是小孩子了,自行过来也不是不可以,可张苏两家距离府城实在太远,他们几个无人护送,单独出行,难保中途不会横生意外。为了谨慎起见,还是多出些钱,让车马行的人将他们接过来比较好。”
沈采萱这话说的,沈世华和苏氏听了直点头,抚掌赞叹:“周全,周全,还是四娘你想得周全。”
既然沈世华和苏氏都觉得周全,沈采萱便取出几块碎银子,分别递给他二人:“娘,这块碎银子差不多有一两重,你拿去置办两份薄礼。爹,这两块碎银子加起来差不多有三两重,待娘置办好了薄礼,你就带着薄礼和书信去陈记雇人,三两银子,料想应该够了,万一不够,你再来找我要。”
说罢,或许生怕别人觉得自己太抠,沈采萱想了想,补充道:“娘,我之所以只给你一两银子去置办礼物,这倒不是因为我小气,舍不得花钱,而是考虑到两户人家所在的村落都比较贫困,倘若托人送去重礼,保不齐会令别的人家生出觊觎之心,那可就麻烦了。
“咱家送礼,原本是一片好心,要是因为送礼不当,给两户人家招来麻烦,那就是好心办坏事了。谨慎起见,还是准备两份薄礼比较好。”
事实上,沈采萱只肯出一两银子,确实不是因为小气,但也不是纯粹的为了张苏两家人的处境着想。
沈采萱这样做,其实是在暗中提防张苏两家人——生怕这两家人品性不好,送了他们重礼,他们因此而察觉到沈采萱家有钱,为了从沈采萱家捞好处,就一窝蜂的涌到府城来,纠缠不休。
苏氏并不清楚沈采萱心中所想,还以为她完全是一片好心,心中感动不已,连忙说道:“一两银子,一分为二,就是五钱银子。用五钱银子给娘家人置办礼物,这也是现在条件好了,换做以前,我做梦都不敢想哪!够了够了,这些银子足够我去置办两份很像样的礼物了。”
沈世华也道:“五钱银子的礼物一点都不薄,甚至称得上重礼了,真的是很可以了呢。”
既然沈世华和苏氏都没有异议,这事儿便这么定下了。
一家人又说了几句话,便洗洗睡了。
锦绣田园:拐个相公好致富 第156章 被人占便宜
一晃好几天过去了,这几天里,陶然居的生意可谓是蒸蒸日上。
每天早上,陶然居一开门,就有许许多多的客人蜂拥而至,将大堂挤得水泄不通。
不仅如此,就连陶然居外面也围着不少人,一个劲儿的往里面探头探脑。
最为神奇的是,只要《西湖美景》的曲子一响起,不管原来有多闹腾,四周瞬间一片寂静,几乎落针可闻。
很显然,这么多的客人,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冲着《白蛇传》而来的。
事实上,经过这几天的口口相传,地处偏僻的陶然居或许尚未街知巷闻,可《白蛇传》却一传十十传百的流传了开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逐渐广为人知。
陶然居的生意已经相当火爆了,照着这个势头,不难预见,至少在《白蛇传》全部说完之前,陶然居的生意必定会持续火爆。
形势一片大好,沈采薇笑得合不拢嘴,可惜的是,她没能笑到最后。
当沈采薇听到某些传闻之后,立刻笑不出来了。
当天晚上,结束了一天的生意之后,沈采萱一家人如往常一样,聚在陶然居的大堂里,商议各项事宜。
眼见大堂里没有了外人,沈采薇啪的一拍桌子,愤愤道:“那些个茶楼、酒楼,实在是太不要脸了!”
原来,作为一家新开张的茶楼,陶然居的生意居然好到爆。
如此锋芒毕露,势必引起了同行的高度关注。
看到陶然居里几乎每时每刻都宾客盈门,同行那叫一个羡慕嫉妒恨哪。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外行人只知道陶然居生意好,至于为什么好,就不是很清楚了。
而作为内行人,同行火眼金睛,很快就分析出了陶然居生意火爆的原因——百年卤味、秘制凉粉以及《白蛇传》。
怪不得陶然居的生意如此之好呢,这一套又一套的,简直绝了!
这些个招数,个个不按常理出牌,自家就是想破头也想不出来啊!
不过不要紧,原创不会,抄袭还不会么?
好的经验就要抄袭,啊呸,借鉴嘛!
同行就动起了歪脑筋,想要“借鉴”陶然居的成功经验。
百年卤味,这个底蕴太过深厚,借鉴的难度太高,真心借鉴不来。
秘制凉粉,这个好像谈不上什么底蕴,应该不难借鉴的样子,可问题是,这里面显然用了不同寻常的原料,而这原料是什么,短时间内可搞不明白,还是借鉴不来。
惟有《白蛇传》,虽说内容极为新颖,可说到底,不就是说书嘛,这属于传统艺能,你家说书先生能够说,咱家说书先生也能够依葫芦画瓢的说出来,倒是不难借鉴。
思及至此,同行就齐刷刷的将目光对准了《白蛇传》,不约而同的派自家的说书先生前来陶然居听《白蛇传》,并牢牢记下,然后照搬到自家茶楼。
值得一提的是,真的是照搬哦,不仅《白蛇传》本身,就连其衍生出来的《西湖美景》,也被同行一字不漏的照搬了回去。
现如今,整个青州府城,几乎每家茶楼都在讲《白蛇传》,都在唱《西湖美景》。
不仅如此,或许是受到这波骚操作的启发,有些酒楼也请了说书先生,不讲别的,专讲《白蛇传》,至于《西湖美景》,自然是必唱曲目。
今儿个沈采薇偶然从几个客人口中得知了这一情况,顿时气得不行。
无论是《白蛇传》,还是《西湖美景》,都是自家想出来的。
那些个茶楼、酒楼,连声招呼都不打,就照搬了回去。
这、这不是在窃取自家的劳动成果么?
着实可恶!
对于这一情况,沈采萱倒是看得很开,笑笑:“多大点事儿啊!人家要说,就让人家说呗!为这点小事儿生气,不值当。”
“这关系到咱家茶楼的生意,哪里是小事儿?”沈采薇秀眉紧锁,“其他的茶楼、酒楼学着咱家茶楼说《白蛇传》,就现在而言,对咱家茶楼的生意影响并不太大,因为咱家茶楼每天都会说一章新的内容,进度走在了最前面,别家只能是跟风,不可能越过咱家去,倘若客人想听《白蛇传》,咱家无疑是首选,不愁没有生意。
“可以后呢?等咱家把《白蛇传》说完了,拿不出新的内容来吸引客人了,就会失去原有的优势。到那时,你家也说《白蛇传》,我家也说《白蛇传》,大家都说着一样的内容,倘若客人想听《白蛇传》,不一定非要跑来咱家听,大可以选择去别家听,如此一来,咱家的生意势必会大受影响。”
沈采萱神色镇定:“至今为止,咱家就开了一家茶楼,接待客人的能力有限,不可能将整个府城的茶楼生意都包揽过来的。目前这个情况,咱家只能与别家共存。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十天半个月的,倒还罢了,倘若咱家一直独占鳌头,出尽风头,保不齐就成了别家的眼中钉肉中刺,那可就麻烦了。
“其实吧,咱家要做生意,别家也要做生意不是?在羽翼丰满,拥有绝对实力之前,就别想着能够将独门生意长长久久的做下去。说实在的,有些时候,自家的生意被别家分走一部分,未必就是坏事。所以说,咱就不要跟别家计较了,看开些吧。”
别看沈采萱说的头头是道,其实她只是在哄沈采薇罢了。
事实上,沈采萱可不是个肯吃闷亏的主儿,她没找那些茶楼、酒楼算账,不是因为她大度,不想与别家计较,而是因为她无能为力,计较不了。
要知道,燕国可没有什么知识产权法,版权根本得不到任何保护。
更糟糕的是,沈采萱家初来乍到,刚刚做起生意,实力还不够强大,暂时还不具备震慑他人的能力。
因此,就算其他的茶楼、酒楼公然抄袭陶然居的《白蛇传》,陶然居也不能够拿它们怎么样。
既然拿对方没辙,索性看开些,反倒落得个轻松。
看开,看开,沈采薇她看不开啊!
尽管沈采薇颇为认同沈采萱的说法,但她心中到底是意难平,依旧气鼓鼓的:“别家这种做法,分明是在占咱家的便宜。一想到被人占了便宜,我心里就不爽。气死我了,气死我了,真的是气死我了!”
闻言,沈采萱笑了:“没错,别家是在占咱家的便宜,可咱家的便宜可不是那么好占的。占了咱家的便宜,或多或少都得要付出些代价,替咱家办事儿来偿还一二。
“别家替咱家办的事儿,对于咱家来说,大有好处,仔细算算,咱家非但没有吃亏,还赚到了呢。所以说,二姐你就别生气了啊。”
这话一出,包括沈采薇在内的在场众人都是一脸茫然:“别家替咱家办什么事儿了?咱怎么不知道?”
沈采萱嫣然一笑,细细解释了起来。
锦绣田园:拐个相公好致富 第157章 扫地出门
原来,沈采萱早就料到,在这个知识产权不受保护的国度里,盗版根本没人管,也管不了,只能任由盗版四处横行,伴随着《白蛇传》的一炮而红,盗版势必会满天飞,传播得到处都是。
如今这种创作环境,对于原创者来说,相当不公。
但,凡事有利就有弊。
换个角度看,盗版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作品的传播,扩展了作品的知名度。
就说《白蛇传》吧,如果仅仅是陶然居一家茶楼在讲,绝不可能流传得如此广泛,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令《白蛇传》广为人知。
广为人知,这里面就蕴含着商机,比如说……广而告之。
“其实,我早就料到别家会效仿咱家,也让自家的说书先生讲《白蛇传》。只是不大确定,别家会效仿到什么程度,心里有些没底。几天前,我外出采购的时候,顺便去别家茶楼坐了坐,听那儿的说书先生讲了一段说书。听完了,我就彻底放心下来了。”说到这儿,沈采萱忍不住流露出狡黠的微笑,“这不是一般的效仿,完全就是原封不动的照搬哪!一字一句,都与咱家赵老爷子所说,别无二致。
“听到后来,我不禁佩服起了那位说书先生的记性。要知道,哪怕是张大哥,这位赵老爷子的亲传大弟子,也没有办法将赵老爷子所说的《白蛇传》,一字一句,分毫不差的复述出来。
“或许是太过紧张,或许是学艺未,张大哥每次登台说书,或多或少都会出些纰漏——不是这儿多出一句,就是那儿少了一句,有时候甚至直接忘掉一大段,只能换成自己的话表述出来。如此表现,不知道的,还以为别家的说书先生才是赵老爷子的亲传弟子,而张大哥其实是偷师的呢。”
沈采薇撇撇嘴:“别佩服了!别家茶楼的说书先生能将《白蛇传》说的一字不落,才不是因为记性好呢!
“我跟你说,你是不知道啊,那些个说书先生不光跑来偷听,还拿了支笔偷记呢。哼,偷偷摸摸记下了《白蛇传》的内容,然后拿回去一背,自然能够一字一句,分毫不差的复述出来了。”
闻言,沈采萱点了点头:“哦,原来如此,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
“哎呀,你怎么还这么淡定?我都快气死了!”沈采薇神色激动,“其实,早在好几天前,我就注意到有好些个人一边听着说书,一边奋笔疾书。当时我不明所以,心中还诧异,这些读书人怎么不找个清静的地方用功,而是一窝蜂的跑来咱这儿用功呢?
“直到今天,我听了那几个客人的对话,方才恍然大悟,想明白了那些人的身份,知晓了他们在干着什么勾当。那些人天天都来,今儿个也来了。哼,要不是生怕当众赶客,会影响到咱家茶楼的声誉,我非用大扫把把他们扫地出门不可!”
听到这儿,沈正榕突然插嘴说道:“原来那些个带着纸笔过来的人是说书先生啊!哎呀,我跟你们说,那些人可鸡贼了。咱家茶楼上午场是赵老爷子负责说书,说的是最新的章节,那些人场场不落,边听边记。下午场轮到张大哥说了,那些人多半都不会过来,就算过来,也不怎么提笔记录。哼,不光偷听偷记,还挑挑拣拣,专挑咱家《白蛇传》的华部分记录,真的是太不要脸了!”
沈采萱笑道:“既然要记,自然要挑华部分记录了。难不成,不挑好的挑差的,那人家是不是傻?”
眼见沈采萱言笑晏晏,沈采薇一脸不可思议:“四娘,别家把咱家《白蛇传》的华部分都记录了下来,挪为己用,这无异于将咱家的宝贵财富据为己有啊!都这样了,你还笑得出来?”
“为什么笑不出来?得知别家不光用心记,还用笔记,力求丝毫不差的记录下咱家的《白蛇传》,以便拿回去照本宣科,我更开心了呢。”沈采萱眉眼弯弯,“记录的越是详细全面,越是没有遗漏,就越是对咱家有利。”
迎着在场众人困惑的目光,沈采萱继续说道:“方才你们不是在问,别家替咱家办什么事儿了么?现在我告诉你们,那事儿其实就是指如实的讲述《白蛇传》。
“或许你们要问了,别家如实的讲述《白蛇传》,这对咱家有什么好处么?当然有。别家这么做,就可以让更多的人听到原汁原味的《白蛇传》,知晓里面的内容,乃至于认同里面的内容。
“打比方说,《白蛇传》的第一章里,对白素贞的外貌有过描写,说她‘身着素衣,挽着峨峨云髻,插着一支白玉牡丹钗’。素衣和峨峨云髻不大符合咱们青州人的审美,寻常女子鲜少会如此穿戴打扮,这个暂且不提。但白玉牡丹钗,却是相当常见的发钗,平日里可以很轻易的在首饰铺里买到。
“据我所知,这几天青州的首饰铺里白玉牡丹钗卖疯了,卖到断货了。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还不是因为大伙儿对《白蛇传》中的白素贞很认同,不仅认同她的为人处世,还顺带着认同了她的装扮,故而,不少女子便学着白素贞,插起了白玉牡丹钗。
“《白蛇传》所带来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听到这儿,沈采薇若有所思,沉吟片刻,说道:“哦,原来《白蛇传》可以影响到人们的装扮的呀。可惜了,咱家做的是茶楼生意,而不是首饰生意,否则的话,咱家提前备好货,进购一大批白玉牡丹钗,就可以在这个时候大卖特卖了。嗯,别家如实的讲述《白蛇传》确实有好处,但很可惜,好处落在了首饰铺,没落在咱家茶楼。”
沈采萱道:“二姐,方才我只是以白玉牡丹钗为例,阐述《白蛇传》所带来的影响。其实,《白蛇传》影响到的,可不仅仅是人们的装扮,还涉及到了其他的方方面面,能够影响到首饰生意,自然也能够影响到茶楼生意。
“再打个比方说,咱家茶楼卖的猪脚面,刚一开始,不少客人都嫌弃猪脚上不得台盘,不乐意点,到了后来,那些客人听了几场说书,听到《白蛇传》里面不止一次的提及猪脚面,了解到猪脚面乃是前朝杭州府的特色小吃,为当地人所喜爱,便不再对猪脚面心生抵触,就开始尝试着点了。
“更有甚者,伴随着《白蛇传》的广泛传播,一些老饕从别处听说了猪脚面,打听到咱家茶楼有售,特地赶过来品尝这一特色小吃呢。”
锦绣田园:拐个相公好致富 第158章 植入广告
听到这儿,沈采薇总算露出了一丝笑容:“如此看来,别家将咱家的《白蛇传》照搬去别处,也不完全是坏事,对咱家生意还是有那么一点点好处的呢。”
“岂止是一点点好处,根本就是大有好处好伐!”沈采萱道,“故事讲得好,不仅可以受到人们的追捧,还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里的方方面面。而咱家大可以利用这一点,在故事里植入广告,宣传咱家想要宣传的事物。
“现如今,《白蛇传》越传越广,只要植入的广告不是太离谱,就可以成功达到宣传的目的,将想要宣传的事物远远的推广出去。”
在场众人不解:“植入广告?等等,什么是广告?”
沈采萱解释道:“所谓广告,顾名思义,就是广而告之,面向广大公众,推介商品、服务等的一种宣传方式。
“打比方说,我想要开个铺子,做卤煮火烧的生意。可卤煮火烧这玩意儿吧,乃是外地的特色小吃,本地人闻所未闻,压根儿就不晓得这是个什么东西。
“那么,卤煮火烧到底是什么东西呢?简而言之,就是将火烧与卤制过的猪头肉和猪下水放在一起煮。
“火烧倒还罢了,长得跟本地的烧饼差不多,不难接受。猪头肉也还好,虽然本地人不爱买这种肉吃,但也不是很嫌弃。可猪下水,问题就大了。要知道,本地人可没有吃动物内脏的习惯,普遍认为猪下水很脏,一听说卤煮火烧里有猪下水,多半对其避之唯恐不及。如此一来,卤煮火烧怕是很难卖出去了。
“那可怎么办?总不能半途而废,就此放弃这门生意吧?很简单,打广告呀!反正《白蛇传》是咱家编的,咱家大可以将卤煮火烧编进去。
“比如说,李公甫领着手底下的捕快四处查案,查着查着,就查到了饭点儿,便顺脚走进一个路边摊,吃点东西垫吧垫吧,吃的是什么?卤煮火烧啊!再比如说,许仙挑灯夜读,白素贞心疼相公,便为他心准备了夜宵,夜宵是什么?还是卤煮火烧啊!
“尽管本地人根本不了解卤煮火烧,但他们听《白蛇传》的时候,一而再再而三的听到了‘卤煮火烧’这四个字,听的次数多了,潜意识里就会认定,卤煮火烧乃是一款极为寻常的美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