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田园:拐个相公好致富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深静堂
“今儿个还是让我继续拾猪下水吧,我保证拾得又干净又利落。光是我一个人就能够拾三副,哦不,五副猪下水!”
沈采萱笑道:“咱家的外卖窗口要到后天才开始营业,到那时咱家才开始卖卤煮火烧。后天卖的吃食,提前一天——也就是明天准备食材就好,不必提前太多。今儿个咱家不需要拾猪下水,二舅,你就安安心心的歇着吧。”
“后天就要开始卖了,那现在就得准备起来了呀,凡事早做准备、多做准备总是没错的。我晓得,你生怕今儿个就把猪下水买回来,到了后天就不新鲜了是不是?”苏成北支招道,“我跟你说,咱可以把买回来的猪下水先拾干净,然后放进坛子里腌起来,等到要用的时候,再拿出来,不比新鲜的差,甚至比新鲜的还入味儿呢。”
苏成北常年打鱼,有时候打回来的鱼吃不掉,丢掉怪可惜的,就用盐腌起来,如此一来,可以保存相当一段时间,腌渍得当的话,滋味不比鲜鱼差。
方才他给沈采萱支的招,就是他常年腌鱼得出来的心得。
把洗好的猪下水腌起来?
这主意……别说,还蛮靠谱的。
事实上,存在于沈采萱脑海中的那本《烹饪大全》里包含了近万款食谱,在这之中,涉及到卤制品的食谱不下一百种。
这些食谱中,不少都提到,按照“有味使其出,无味使其入”的调味原理,应当将原料先腌制,再卤制。
这是因为,原料通过腌制处理,既能令原料去除异味,改善质感,使经腌制的原料变得“爽”“滑”“松”“香”“嫩”,又有利于烹调的需要,可以使部分原料增加重量和加快成菜速度。
沈采萱为了减轻苏氏等人的工作量,便将腌制这一过程省略了。
没承想,苏成北干活的同时不忘琢磨,自行琢磨出了腌制这一招,提醒沈采萱可以通过腌制来保存猪下水。
苏成北有心了。
沈采萱赞叹道:“二舅,你这个主意很好啊!有了这个主意,咱家就可以存下不少猪下水,以备不时之需。再也不用担心哪天出了状况,买不到猪下水,做不了卤煮火烧的生意了呢!”
得到了表扬,苏成北这个彪形大汉一张大脸微微泛红,摸着后脑勺,憨憨的笑了。
锦绣田园:拐个相公好致富 第176章 迟迟未到
沈采萱能够从苏成北的言行里感受到他的真心,晓得他确实想要好好干活儿,而不是指望靠着妹夫一家混吃等死。
沈采萱心中暗暗点头,不再像先前那么防备着他了,关切的问道:“二舅,不是预支给你三个月的工钱,让你回乡探亲么?你打算什么时候动身?车找好了么?”
昨天晚上,苏成北与沈世华聊了好久。
这番深谈过后,对于妹夫家的现状,苏成北总算有了大致的了解——
妹夫的幺女沈采萱在府城的官宦人家待了三年,学了一身本领回来,领着全家人在极短的时间内发家致富,赚下了诺大的家业。
可以说,妹夫家能有今天,能将日子过得如此红火,全凭沈采萱一己之力。
正因如此,现如今妹夫家当家做主的不是妹夫,而是沈采萱。
妹夫家肯预支自己三个月的工钱,并让自己回乡探亲,这其实是沈采萱这个当家人的意思。
为此,苏成北很是感激沈采萱。
现在沈采萱主动提及此事,并关切的询问自己的返乡计划,苏成北心中愈发感激,笑道:“这才离家几天呢,哪里就用得着回乡探亲了?我想过了,这段时间就不回去了,等再过一两个月,到那时再回乡也不迟。”
苏成北为人质朴忠厚,在他看来,只干了一天活儿,却拿了三个月的工钱回家,这不是做人的道理,哪怕东家是妹夫家也说不过去。
故而,哪怕苏成北极为惦念老家的亲人,也不打算立刻返乡。
“可是,我听说外祖父他们的日子过得……嗯,不太好。”沈采萱看着苏成北,目光真挚,语气诚恳,“二舅,咱家做生意,现在急需人手,尤其需要你这样的能干人。但,生意事小,亲人事大。咱家的生意可以慢慢来,不着急,暂时缺你一个也不打紧,可外祖父他们怕是等不了了,急需一笔钱应急,这个时候,你不必有所顾虑,赶紧回乡,把那笔工钱交给他们吧。”
苏氏的娘家人岂止是日子过得不太好,根本就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眼瞅着就要揭不开锅了。
沈采萱不禁有些担心,这会儿不把钱送去苏家买米,等过一两个月再送,苏家人会不会饿出个好歹来?
对此,苏成北倒不是很担心。
“四娘,谢谢这么惦念着你外祖父他们,处处为他们着想。不过,你大可不必担心他们会饿肚子。”苏成北笑得憨憨的,“你家不是给咱家送了一车礼么?那么些东西呢,有它们在,至少在一两个月内,你外祖父他们不用为糊口而犯愁。”
当初,沈采萱生怕送太多礼,苏家人和张家人会生出别样心思,就给了苏氏一两银子,让她拿去给两家置办礼物。
也就是说,苏家得到了礼物只值五钱银子。
靠五钱银子的物资支撑一两个月?
哇,苏家人未也太会过日子了些吧?
沈采萱总觉得不大放心,有心再劝,但她见苏成北神色坚定,知道他短期内肯定不好意思返乡,想了想,便不再劝。
不过,沈采萱嘴上不再多说什么,心里却依旧在不停的盘算着——
再观察一段时间,倘若苏成北能够一直这样厚道淳朴,那就不妨助他一臂之力,将苏家其他人接来府城生活,让苏家彻底远离那个贫苦闭塞的小渔村。
简单的用过早饭,沈采萱便与沈世华出门了。
是的,沈世华没有歇息,如同往日那般,外出奔波。
沈世华之所以这么拼,一则是因为不好意思——大舅哥都不顾疲劳,坚持上工了,他这个当妹夫的,怎好意思睡大头觉?二则是因为放不下心——小女儿此行要与多个肉铺的摊主签订契约,肉铺的摊主嘛,个个五大三粗的,他生怕小女儿在与那些摊主打交道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不愉快。
不得不说,沈世华多虑了。
猪头肉与猪下水都属于肉摊上的滞销货,平日里,几乎每个肉摊都或多或少会剩下一些卖不出去。
现如今,沈采萱愿意将滞销货包圆,那些摊主高兴还来不及,怎么会与沈采萱闹出不愉快来呢?
不到一个上午的时间,沈采萱便先后与多个肉摊的摊主签订了契约。
有了这些契约,不出意外的话,沈采萱家每天都能够得到二十副猪下水和五十斤猪头肉的供应。
料理完了此事,沈采萱领着沈世华跑了一趟木器店,定制了一些货架、柜台和桌椅等,便匆匆忙忙往回赶。
不赶不行啊,下午沈采萱家要面试学徒工,沈采萱作为首席面试官,必须出现在面试现场。
骡车中,沈采萱正低着头,琢磨着该问面试者哪些问题。
琢磨了半天,沈采萱心里有了底,放松下来,余光无意间一瞥,意外的发现坐在一旁的沈世华愁眉不展,仿佛有什么心事。
“爹,你这是怎么了?碰上什么烦心事了么?”沈采萱一脸关切,“能跟我说说么?”
“烦心事……嗯,也谈不上吧?我就是有点担心。”沈世华面带疑虑,“你大姑家跟你外祖父家离府城差不多远近,你二舅他们前天就到了,一晃两天过去了,你大姑家的表哥表姐却至今都还没到。这,这好像有点不大对头啊!”
沈世华不说,沈采萱还不觉得;沈世华这么一说,沈采萱也隐隐觉得有些不对劲。
沈采萱思量片刻,说道:“咱们很少出远门、走远路,从我大姑家到府城应该怎么走,咱们不晓得,往返一趟大概要花多少时日,咱们也不晓得。依我看,咱就别坐在这儿瞎猜,胡思乱想,自己吓唬自己了,还是向懂行的人打听打听吧!”
说罢,沈采萱便掀开骡车车厢的门帘,向正在赶车的车夫打听起来。
原来,沈采萱家至今没有自己的车,平日里出行,都是从陈记车马行雇车。
最一开始,沈采萱家为了省钱,只是单纯的雇车,不雇车夫,雇来的车要么由沈世华驾驭,要么由张有粮驾驭。
到了后来,沈采萱家赚到了钱,无需像以前那样打细算了,再加上张有粮得要待在陶然居说书,不便让他继续出来赶车,沈采萱家索性连车带人一起雇了。
故而,此时此刻,正在给沈采萱父女赶车的车夫来自于陈记车马行,与派去张家接人的车夫乃是同事,或多或少应该知道一些情况。
锦绣田园:拐个相公好致富 第177章 靠山山倒
果然,那车夫得知了沈采萱父女的困扰之后,让父女俩不必为此担心。
要知道,苏家与张家虽然离府城差不多远近,但两地的路况却大不相同。
苏家住在海边,那儿的地势普遍比较平坦,行路不难,往返一趟,无须花太多的时间。
张家住在山里,那儿的地势普遍高低起伏,行路不易,往返一趟,时又劲。
是以,苏家人到了,张家人却至今未到,这并不奇怪。
说话间,那车夫就将骡车赶到了陶然居附近,忽而,他“咦”了一声。
“沈姑娘,你看!”那车夫抬手指向前面不远处的一辆骡车,“前面那辆车,好像就是咱们陈记派去张家的那辆!”
沈世华一直在凝神倾听沈采萱与那车夫之间的对话,听了这话,他再也按捺不住,从车厢里探出身子来,伸头向前看去。
只见那辆骡车径直驶向陶然居,随后停在了陶然居的门前。
错不了,就是这辆车!
来了来了,大姐的儿女来了!
啊,大姐会不会也跟着过来了呢?
一想到自己可能与多年未见的大姐重逢,沈世华便激动不已,不等乘坐的骡车彻底停下,便跳下车来,奔向了陈记派去张家的那辆骡车。
那辆骡车的车夫从车上下来,正要去陶然居报信,忽然看见一个人像阵风似的刮了过来,吓了一跳。
“啊,您是沈老爷吧?”那车夫曾给沈采萱家赶过车,震惊之余,很快就认出眼前之人的身份来。
“没错没错,”沈世华一边说,一边朝骡车里张望,渐渐的,他心里生起疑惑,小心翼翼的问道:“车里……没人么?”
“车里没人,只有你家让我捎过去的东西,这会儿正原封不动的放在里面。”那车夫答道。
对于这个答案,沈世华有些难以接受,明知车夫不会撒谎哄骗自己,可他还忍不住想要亲自确认一番。
只见沈世华踏步上前,用力掀开骡车车厢上挂着的门帘,瞪大眼睛向车厢里瞧去……
果然,车厢里空无一人,只有一些包装完好的礼品。
沈世华不禁流露出失望的神色。
见状,那车夫叹了口气,从怀中掏出一封信,递给沈世华,“这封信也是,还原封不动着呢。”
张家人或许是有事要忙,抽不出空来府城。
至于礼品,张家人或许是觉得无功不受禄,不好意思,就没下。
但,人可以不来,礼可以不,怎么连信也不呢?
这,这也太说不过去了!
沈世华从那车夫手中接过信,低头看着这封火漆完整、尚未开封的书信,隐隐有种不祥的预感,不自觉的攥紧了手里的书信,语气艰涩:“这,这是为什么?怎么连信都不呢?难不成……张家人生我的气了?”
沈世华疑心自己多年没有主动联络张家人,张家人心中不悦,就拒自己送去的书信和东西,打算从此与自家断绝往来。
“不,不是的。”那车夫又叹了口气,瞅着沈世华,神色复杂,欲言又止。
很显然,有些话,他不知道该怎么说。
紧随沈世华而来的沈采萱全程围观了这一幕,心中了然——沈月娟家八成是出事了,而且出的绝不是小事。
沈采萱当即扯了扯沈世华的衣袖:“爹,这位大叔为了帮咱家送信,在外奔波了好些天,都来到咱家门口了,咱家于情于理都应该请他进去喝杯茶才是。”
沈世华神色变幻不停,不知在想些什么,想入神了,对于沈采萱所说,他恍若未闻。
沈采萱无奈,只得再次开口:“来来来,有什么话,咱进屋说,大热天的,哪能站在太阳底下说话呢?”
说罢,沈采萱便将领着那车夫,拉着沈世华,通过后门,进了自家堂屋。
沈采萱让人端来两碗冰镇酸梅汤,一碗递给那车夫,另一碗塞到了沈世华手里。
双手触及到冰凉的碗壁,沈世华总算清醒了几分,定了定神,仔细向那车夫问起了张家的情况。
说来话长。张家所在的村子靠山屯颇为偏僻,那车夫打听了好久,方才找到了通往那儿的路径。
却不想,走到半道上就走不下去了——本就不算宽阔的乡间小道上遍布泥沙滚石,几乎无处下脚,别说那车夫架着骡车,车根本过不去,就算他只身一人,人也很难过得去。
那车夫无奈之下,只得折回,转而跑去附近的小镇打听情况,先后问了好些人,方才打听出了些眉目。
原来,约莫在十来天前,一场暴雨过后,泥石流不期而至,冲毁了大半个靠山屯。
万幸的是,这场泥石流发生在白天,靠山屯半数以上的村民都逃过一劫。
不幸的是,这场泥石流冲毁了靠山屯几乎所有的农田,九成以上的房屋,幸存下来的村民大部分流离失所。
只有极少数村民,自家房屋没有被冲毁,还有个栖身之地。
可问题是,光有地儿住没用啊!
农田没有了,这就意味着没有成。
没成,吃什么?
靠山吃山么?抱歉,靠山屯附近的山塌了大半,吃不了了呢。
为了不被饿死,甭管自家房屋有没有被冲毁,幸存下来的村民无一例外,都选择了逃荒。
那车夫颇有眼色,眼见沈世华脸色苍白,忙宽慰他道:“沈老爷,你大姐家住在村口对不对?
“我听人说,靠山屯虽然成了一片废墟,但不是所有的屋子都被埋了,也有屋子还好好的。尤其是靠近村口的那一带,或许是距离塌方的那座山比较远的缘故,那一带的房屋大部分都没事儿。
“既然你大姐家住在村口,料想你大姐和她的家人应当没有性命之忧。”
其实,这只是安慰沈世华的话罢了。
泥石流发生在白天,大白天的,不是每个村民都能够留在屋子里的,绝大多数村民为了维持生计,都不得不外出干活。
泥石流来的那么突然,那么快,出门在外的村民反应稍微迟钝点,跑得稍微慢点,就有可能遭受灭顶之灾。
事发当时,沈月娟和她的家人说不定就出来干活了,说不定就倒霉催的碰上了泥石流,说不定就没跑得过泥石流,说不定已经……
不是诅咒沈月娟家啊,事实上,靠山屯超过三分之一的村民都被埋在了泥石流底下。
换言之,只有不到三分之二的村民幸存了下来。
沈月娟和她的家人是否属于幸存者行列,这可真的很难说!
锦绣田园:拐个相公好致富 第178章 东家长西家短
沈世华的老家望山村虽然也是依山而建,却从未发生过泥石流。
是以,沈世华对泥石流没有什么概念,不晓得泥石流到底有多么可怕。
听了那车夫的宽慰之言,沈世华微微松了口气。
这可真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沈世华定了定神,追问道:“大哥,你可知道我大姐他们去哪儿了?”
那车夫摇摇头:“这个嘛,人生地不熟的,我实在是打听不出来。不过,逃荒嘛,肯定不会漫无目的的到处乱跑,多半会去投靠亲朋好友。
“沈老爷,你不妨向你大姐家的亲朋好友打听打听,说不定能够打听出你大姐他们的下落。”
大姐家的亲朋好友?
沈世华犯起了难。
说实在的,张家虽然是沈世华的外家,沈世华嫡亲姐姐的婆家,可这些年来,沈世华与张家鲜少联系,并不是很了解张家的近况。
张家都与哪些人家交好?对此,沈世华几乎一无所知。
眼见沈世华神色焦虑、如坐针毡,实在是无心招呼他人,沈采萱便代他出面,又向那车夫问了几个问题,随后便将那车夫客客气气的送走了。
沈世华思来想去,都不晓得该向谁去打听,只好向沈采萱求助:“你大姑、你大姑……唉,也不知她现在人在哪儿,日子可还过得下去?四娘,你能不能想个办法出来,尽快查出你大姑他们的下落?我实在是担心他们,担心得紧。”
沈采萱心说:“我能有什么好办法呢?在这个通讯基本靠吼的时空里,在缺少线索的情况下,要找到几个人谈何容易?”
尽管沈采萱心中没底,神色却很镇定:“靠山屯虽不属于温阳县,却离温阳县不是很远。这样吧,待会儿我给郑大哥写封信,拜托他帮忙打听打听,看能不能打听到我大姑他们的下落。”
沈世华眼睛一亮,等不到待会儿了,催着沈采萱现在就把信给写了。
不久之后,沈世华顾不上吃午饭,拿着墨迹未干的书信,就要跑去陈记,请陈记帮忙将信送去郑家。
就在这时,郑永维叫住了他:“伯父,你等等,先别忙着去寄信。”
郑永维已经在沈采萱家赖了好几天了,不但蹭吃蹭喝蹭住,还蹭说书听。
饶是他脸皮厚如城墙,也有些不好意思了。
这两天,郑永维了心,只听赵老爷子的说书,其他时候,他就游走于陶然居,这里帮个忙,那里搭把手。
方才,郑永维听说沈采萱家要找人,想请他哥帮忙,心念一动,就有了一个想法。
“伯父,我虽不如我哥人面广,却也认识不少人。要不这样,我给我的几个朋友写信,让他们也帮忙打听着?”
打听消息嘛,自然越多人打听越好。
郑永维主动提出要找人帮忙打听,沈世华自然是感激不尽,紧握住郑永维的双手:“小郑啊,谢谢你,真的太谢谢你了!”
哎哟,太热情了!
郑永维笑嘻嘻的客套了几句,便提起笔来,刷刷刷,一连写了五封信。
沈世华看着这一封又一封信,仿佛看到了希望。
正当沈世华要怀揣着这些希望,出门前往陈记的时候,一个出人意料的访客出现在了陶然居门外。
“杨家奶奶,什么风把你吹来了?”沈采萱一脸诧异的看着突然出现在眼前的孙婆子。
没错,来人是杨家的老太太孙氏,也就是那个……呃,十里八乡闻名的长舌妇、包打听。
听郑忠维说,杨家的豆腐坊生意兴隆,做出来的豆制品有多少卖多少,供不应求。
这些日子,杨家人从早忙到晚,忙得脚不沾地,几乎就没有得闲的时候。
杨家都忙成那样了,这个时候,孙婆子不留在自家的豆腐坊帮忙,怎么跑这儿来了?
沈采萱着实想不通,一头雾水的将孙婆子迎进了自家的堂屋,让人赶紧上茶。
孙婆子是个急性子,不等茶上来,她就噼里啪啦的说了起来。
孙婆子此行是特意来报信的,而报信的内容,巧得很,正好是关于沈月娟家的。
说来话长。孙婆子共有三个儿子,尽管孙婆子的老伴儿健在,“父母在不分异”,按理杨家还没到分家的时候,但老两口都比较开明,几年前,在给小儿子娶了媳妇之后,他们便主动提出分家,让三个儿子各自过活。
现如今,老两口与大儿子一家——也就是杨家大房住在一起。
杨家所开的豆腐坊,严格来说,是属于杨家大房的。
原本,杨家大房不想让杨家二房、三房掺和进自家的生意,奈何杨老爷子坚持,只好让杨家二房、三房来豆腐坊做工。
最一开始,杨家二房、三房只来了两个人——杨老爷子的二儿子和小儿子。
到了后来,豆腐坊生意太好,实在忙不过来,就把杨家二房、三房的其他人也叫过来帮忙。
就在前天下午,杨老爷子的二儿媳和小儿媳终于将老家的一切料理妥当了,带着儿女和超多的行李,浩浩荡荡的杀来了县城。
这下可好,不但豆腐坊多了好些个人手,孙婆子这个话痨也有了两个闲扯的对象——
孙婆子的大儿媳不太喜欢说长道短,孙婆子与她讲不到一块儿去,平时很难闲扯得起来。
孙婆子的二儿媳和小儿媳却能说会道,与婆母有着共同的爱好——嚼舌根。
孙婆子手里有忙不完的活儿,可这并不耽误她东家长西家短,昨天的大部分时间里,她都在与新来的两个儿媳说别人是非。
三个女人一台戏,婆媳三人说啊说,越说越high,从县城的新鲜见闻说到了望山村的家长里短,从村东的二愣子说到了村西的王寡妇。
忽而,孙婆子的小儿媳说起了老沈家的是非。
大约在六七天前,某个傍晚,沈寿海出嫁多年的大女儿沈月娟带着一双儿女,仓皇来到了沈家老宅的门前,说婆家遇上了大难,她太婆婆性命难保,急需一笔救命钱,恳求沈家人多多少少借他们家一点钱。
锦绣田园:拐个相公好致富 第179章 求助无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