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田园:拐个相公好致富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深静堂
当时老沈家虽然已经分家,但沈寿海和严氏、沈家三房以及沈家四房依旧住在沈家老宅里,并未搬去别处。
是以,沈月娟一行三人上门求助时,沈寿海等人应该都在。
沈世富和沈世贵虽然与沈月娟同父,却不同母,受严氏的影响,一直以来,都与沈月娟不亲。
故而,面对狼狈不堪、仓皇无助的沈月娟母子仨,沈家三房和沈家四房皆是铁石心肠。
这两房的男人倒还罢了,只是冷冷看着,这两房的女人——小严氏和顾玉娘——虽然没有明说,但她们站在沈家老宅的大门口,一左一右,将大门堵得死死的,这是在用行动告诉沈月娟母子仨,这儿不欢迎他们仨,让他们仨赶紧滚。
是的,别说借到钱了,沈月娟母子仨连沈家的门都没能进。
或许是走投无路了,即便遭到如此拒绝,沈月娟也不肯离开,跪在沈家老宅的大门口,一面不断磕头,一面苦苦央求她爹借点钱给她。
娘是后娘,爹却是亲爹。
沈寿海作为亲爹,女儿在门口如此哀求,于情于理,他都不能够无动于衷吧?
然而,无论沈月娟如何哭求,沈寿海就是不肯现身。
左邻右舍亲眼看到,就在不久前,下地的沈寿海扛着锄头返回了沈家老宅,所以这会儿沈寿海一定在家。
沈寿海虽然年过半百,却耳聪目明,沈月娟在大门口哭成那样,人在家中的他绝不可能听不见。
显而易见,沈寿海丝毫不顾亲生女儿的死活,这是成心要袖手旁观,置之不理到底。
沈月娟不住磕头,磕得额头发青,她的儿女见了,不落忍,双双泪如雨下,哭着劝她离开。
沈月娟不肯走,继续磕,磕得头破血流。
沈家人依旧心如铁石,毫不动容。
倒是前来看热闹的吃瓜群众之中,有不少人为之动容。
就有几位善心的老大娘合力扶起沈月娟,纷纷劝她说,有了后娘就有了后爹,她爹早就已经不是原来那个爹了,今儿个她就算磕死在沈家门口,她爹也不会出来见她的,让她就不要白这力气了。
沈月娟哽咽道,她爹是什么样的人,她不是不清楚,早在十几年前,她就看清她爹了,晓得求她爹多半没用,可她实在是走投无路了,只能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回来跪求她爹,希望她爹能够天良发现,向她和她的婆家人伸出援手。
在场众人就奇怪了,沈月娟怎么就走投无路了呢?她婆家到底出了什么事儿?
沈月娟也不藏着掖着,当即说出了她的难处。
原来,几天前,沈月娟婆家所在的小山村突发泥石流,大半个村子都被埋了,很多村民都葬身于泥石流下。
沈月娟婆家张家共有七口人——沈月娟的太婆婆,沈月娟的公公和婆婆,沈月娟本人和她相公,以及她的一双儿女。
灾难不期而至,沈月娟一家七口都侥幸逃过灭顶之灾,保住了性命。
可不幸的是,在逃跑的过程中,沈月娟的公公滚下了山坡,磕破了头;沈月娟的相公眼见一块巨石砸向沈月娟,忙扑上前去,抱着沈月娟滚开,结果沈月娟逃过一劫,她相公却被巨石砸伤了腿。
沈月娟的公公和相公双双受伤,无疑得要给他们请大夫治伤。
可是,张家本就不富裕,屋子又被埋了大半,家当几乎全毁,别说花钱请大夫了,他们连栖身之地都没有。
无奈之下,沈月娟和她婆婆只好背上各自的相公,带上从废墟里挖出来的些许家当,领着沈月娟的太婆婆和她的一双儿女,外出逃荒。
张家人丁单薄,除了老沈家之外,就没有什么亲戚了。
老沈家是个什么状况,张家人心知肚明,所以最一开始,他们并没打算前来投奔老沈家,而是找了一座荒废已久的破庙住下,想要自力更生,渡过难关。
却不想,一晃两三天过去了,沈月娟的公公和相公的伤势非但没有好转,反倒有了恶化的迹象。
家里唯二的壮劳力缠绵病榻,这就已经够糟糕的了。
更糟糕的是,破庙的屋顶漏洞百出,一场暴雨过后,栖身破庙的张家人被淋成了落汤鸡。
家里其他人还好,沈月娟的太婆婆年事已高,受不得凉,当天晚上就发起了高烧,至今都没有退烧。
眼瞅着老人就快撑不住了,沈月娟万般无奈之下,只得让她婆婆留在破庙里照顾三个伤患,而她自己则带上一双儿女,前来向娘家人求援。
说到这儿,温顺了大半辈子的沈月娟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悲愤,转身冲到沈家门口,冲着上房的方向,厉声喊道:“爹,我的太婆婆张姚氏,可不光是我公公的娘,她老人家还是你的丈母娘!
“丈母娘也是娘,也是你的长辈,你就眼睁睁的看着她老人家在破庙里忍饥挨饿、求医无门、撒手人寰么?你怎么忍心?!”
说罢,沈月娟失声痛哭。
然而,事实证明,沈寿海忍心——饶是沈月娟把话说到了这个份儿上,沈寿海依旧像死了一样,龟缩在沈家老宅里不肯出来。
沈月娟有心要闯进去,当面质问她亲爹,奈何沈家门口站着小严氏和顾玉娘这两个“门神”,她根本就闯不进去。
望山村的绝大多数村民都是善良的,思想比较纯朴。
在他们看来,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儿你或许可以不管,但是丈母娘你却不能够不管。
居然置丈母娘的生死于不顾,沈寿海实在是大逆不道!
看到这一幕,很多吃瓜群众都怒了,纷纷站出来,声讨沈寿海。
小严氏和顾玉娘见势不妙,也不站门口了,双双退回院子里,随即将沈家大门“砰”的一声关上,并插上了门闩。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在场众人都明白了,老沈家这是死猪不怕开水烫,打算装死到底了。
老沈家这等歹毒人家,以前还装装样子,努力营造好名声。
可自从一桩又一桩丑闻爆了出来,老沈家的名声已经臭不可闻,如今索性破罐子破摔,连样子都不装了,堂而皇之的将丑恶的嘴脸暴露于人前。
锦绣田园:拐个相公好致富 第180章 毁人姻缘
吃瓜群众纷纷摇头,开口谴责老沈家,并对沈月娟表示深切的同情。
不过,大多数吃瓜群众只是声援沈月娟,却没有付诸实际行动。
毕竟,望山村并不富裕,很多人家刚刚过了温饱线,自家没有余粮,能够管好自家人就不错了,实在是无力帮助其他人。
惟有一位善心的老大娘塞给沈月娟一把铜钱,并给她指了一条明路:“你还不知道吧?前些日子,你二弟一家被老沈家分了出来。他们没分到房子,没法儿继续留在这儿过活,只好跑去县城讨生活。
“这里面的人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你再怎么求他们,也是白搭。倒是你二弟一家,个个心地仁善,你不妨去县城找他们,相信他们会搭把手的。”
没错,沈月娟压根就不知道沈世华一家已经被分出去了。
在此之前,沈月娟想当然的认为,沈世华一家还在沈家老宅里,这会儿他们被严氏拘在屋子里出不来,就算想帮她,一没钱二没本事的他们也无力相助。
所以,从一开始,沈月娟就没想过要去向沈世华一家求助。
听了这话,沈月娟又惊又喜,忙问了几句沈世华一家的情况,随即再三谢过那位老大娘,便领着儿女匆匆离开了望山村。
老沈家以为呢?随着沈月娟母子仨的离开,这事儿就可以一笔勾销,就算完了么?
不,这事儿没完!
沈月娟母子仨走了,望山村的乡亲们还在呢,他们牢牢记住了老沈家的丑恶嘴脸。
几天之后,原本已经搬离的沈家大房不知为何,连夜跑了回来。
这一回,老沈家没有设置重重关卡,第一时间就放沈家大房进去了。
都是沈家的儿女,沈月娟母子仨过来,你们拒之门外;沈家大房过来,你们敞开大门。
如此处事,实在不公!
望山村的乡亲们本就对老沈家看人下菜碟的做法相当不满。
后来,乡亲们听老沈家的左邻右舍说起,沈家大房一行共有六个人。
奇了怪了,沈家大房不应该是五个人么?
乡亲们掰着手指头算了算:沈世荣,秦氏,沈正樟,沈采莹,沈采萍。
一二三四五,应该就这五个人呀,哪来的六个人?
这个时候,就有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消息灵通人士告诉乡亲们,沈正樟与杨丹凤成亲了,那第六个人就是杨丹凤呀!
什么?沈正樟和杨丹凤,他们成亲了,还回到了望山村?!
就因为这对狗男女,望山村的声誉一落千丈,村里不少适龄的小姑娘小伙子说亲,明显不如之前那么好说了。
比如说,村里一户有女儿的人家,经媒婆说合,有意与邻村一户有儿子的人家结亲。双方已经初步敲定了下聘的日子,结果出了这档子事儿,男方变卦了,好好一门亲事就这么黄了。
由此不难想见,往后望山村的孩子想说一门好亲事,唉,难了。
毁人姻缘者,简直丧尽天良,不得好死!
讲真,要不是碍于杨丹凤是里正的孙女,不好将事情做得太绝,乡亲们早就将这对狗男女沉塘了!
乡亲们放了这对狗男女一马,这对狗男女但凡知道些好歹,就应该默默离开望山村,今生今世都不再回来。
没承想,这对狗男女陆续离开没多久,在外面凑成了一对,又恬不知耻的杀了回来。
这,这简直岂有此理!
乡亲们本就相当不满,被沈家大房这令人窒息的骚操作一刺激,不满升级,忍无可忍,不约而同的涌向老沈家,强烈要求沈家大房滚出望山村。
眼见群情激奋,沈家大房迫于无奈,只得夹着尾巴离开。
孙婆子的小儿媳巴拉巴拉,针对老沈家的是非,说了一大堆,最后做出总结陈词——
老沈家对沈月娟一家见死不救,尽管这事儿,严氏从头到尾都没有出面,但用脚想也知道,严氏肯定偷偷掺和了。
哼,别人的女儿落了难,冷眼旁观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几天之后,自己的儿子也落了难吧?
呵,这可真是现世报!
到底是不是现世报,孙婆子无心讨论,现如今,她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沈月娟身上。
作为一个名声在外的包打听,孙婆子知晓望山村几乎所有人家的家事,这样的她自然知道沈月娟与沈世华姐弟情深,感情不是一般深厚。
倘若知道姐姐家陷入了绝境,沈世华必定会焦急不已,四处寻找姐姐一家的下落,千方百计的帮助他们一家渡过难关。
孙婆子虽然嘴碎,却是个知恩图报之人。
在她想来,沈世华家于自家有大恩,自家于情于理都应该帮沈世华家找到沈月娟一家七口的下落,然后将他们安然送到沈世华家。
于是乎,从小儿媳口中得知沈月娟落难之后,孙婆子一刻也不耽搁,当即让全家人放下手里的活计,一道外出寻找沈月娟一家的下落。
那天,离开望山村之前,沈月娟特意向那位善心的老大娘打听过沈世华一家的下落。
那位善心的老大娘照实说道,自己不知道沈世华一家现在身在何方,但沈世华常年在温阳码头上扛活,料想他为了养活妻儿,现在多半还在那儿扛活。
听了这话,倘若沈月娟一家来到县城找人,十之八九会去温阳码头。
是以,杨家人直奔温阳码头。
然而,杨家人在温阳码头那一带转悠了老半天,都没能找到沈月娟一家的踪迹。
经历了这番挫折,孙婆子意识到,自家能耐有限,要想在偌大的县城里找到沈月娟一家,谈何容易?简直是海底捞针。
沈世华家与郑家交好,郑家在县城里的势力非同小可,要找到一家人,对于他家来说,应当不是什么难事。
既如此,与其自家四处瞎找,白白耗时间和力,还不如尽早通知沈世华家,让沈世华家请郑家帮忙找人。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今儿个一大早,孙婆子就搭着骡车,风风火火的赶来府城,给沈世华家报信。
锦绣田园:拐个相公好致富 第181章 记下了
得知孙婆子此行是特意来报信,向他家告知沈月娟一家的危急情况,沈世华感动极了:“为了这事儿,您老不顾天气炎热,特意跑来报信。谢谢,真的是太谢谢你了!”
孙婆子摆摆手:“谢啥?咱们杨家能够过上现在这样红火的日子,还不全是托了你家的福?咱家欠下了你家好大的人情,这会儿为你家出点力,这是应当应分的。”
其实,当初沈采萱传授杨家人豆制品的方子,与杨家人合开豆腐坊,一则是被杨家人的善意感动,有心想要帮衬他们家一把,二则是觉得杨家人颇有经商才能,想要借此机会培养一个合作伙伴。
但,最重要的还是看重孙婆子那非同一般的八卦能力,想通过孙婆子深入了解老沈家的近况,以便时刻防范着老沈家。
结果,沈采萱忙来忙去,忙忘了她之前的这些布置,这些日子以来,都没想到要向孙婆子打听消息。
但,沈采萱忘了,孙婆子却始终没忘。
这不,听说老沈家又作妖了,还牵扯到了沈月娟身上,孙婆子立即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当即作出了应对——先是帮忙找人,人没找到,就赶过来报信。
沈采萱目的不纯,此时看到孙婆子的举动,知道她一心想着报恩,不有些羞愧,心中不是一般的感动。
杨家人抛下自家的生意帮忙找人,杨家老太太年过半百冒着酷暑前来报信……
杨家的这份情,沈采萱记下了。
孙婆子,啊不,杨老太太——在沈采萱心中,孙婆子不再是个嘴碎的老太婆,而是一位值得敬重的老太太——一大早就出发,早饭不知吃没吃,但午饭是一定没吃的。
沈采萱亲自跑去厨房,打算给杨老太太张罗一顿丰盛的午餐。
本应留在堂屋的沈世华迟疑片刻,跟了出来,一路尾随着沈采萱,也来到了厨房,好几次欲言又止。
沈采萱细细吩咐了苏氏一番,转过身来,看着沈世华,神色颇为无奈,沉吟道:“再过一会儿,王里正的儿子就要领着棚户区的孩子过来了。按计划,我得将那些孩子一个一个看过去,从中挑出适宜当学徒工的人选。这对于咱家生意来说,可不是小事。这个时候,我必须在,不能离开这儿跑去别处。”
沈采萱与沈世华相处日久,颇为了解沈世华的为人。
此时此刻,沈世华想说的话尚未出口,沈采萱却已然依照他的为人,推测出了他心中所想。
沈世华极为关心沈月娟这个嫡亲姐姐。
孙婆子到来之前,沈世华虽然知道沈月娟一家遭了难,却不知道他们一家到底身在何方。
虽然心中万分想要亲自出马找人,奈何不晓得该从何找起,只能寄希望于别人——希望人脉宽广的郑忠维和郑永维能够帮忙打听出他们一家的下落。
孙婆子到来之后,沈世华得知沈月娟一家极有可能去了温阳县城,而且大概率在温阳码头附近,就动了亲自前往温阳县城找人的心思。
温阳县城他熟啊,温阳码头更是熟得不能再熟了,不用麻烦别人,他自己就可以去那儿找人了。
按理,沈世华出门找姐姐,谁也不会拦着他,他大可以说走就走。
但,沈世华不太自信,生怕到了温阳却找不到人,白跑一趟倒还罢了,要是耽误了找寻姐姐,保不齐会抱憾终身。
这个时候,沈世华想到了沈采萱,想要拉上沈采萱这个在他看来无所不能的女儿,陪他一道出门找人。
可问题是,沈采萱她不想奉陪啊!
对于沈月娟这个只存在于记忆中的便宜姑姑,沈采萱并不是很关心。
沈采萱虽然同情她和她家人的凄惨处境,但这份同情……坦率的讲,比较有限,还没到能够让沈采萱愿意抛下正事,转而长途跋涉,竭尽全力找寻他们一家人的程度。
沈世华想要出门找姐姐,沈采萱绝不反对,但沈采萱她是真不想出门找便宜姑姑一家呀!
是以,不等沈世华开口,沈采萱便以挑选学徒工为由,婉拒了沈世华。
苏氏虽然一直在厨房里忙活,却也听说了堂屋里的事。
她同样了解沈世华,知道沈世华的诉求是什么。
苏氏沉吟片刻,说道:“孩子他爹,我猜你想要动身去温阳,那就去吧。去了也别自个儿一个人四处瞎转悠,直接去拜访郑老爷吧。郑家在温阳的能耐非同一般,除非大姑子一家没来温阳,否则的话,郑家一定能够找到他们一家的下落的。”
言下之意,你自个儿一个人去温阳吧,就别拉上咱们的小女儿了。
沈世华并非强硬之人,眼见女儿和媳妇先后婉拒了自己的诉求,他无可奈何,连吱都没吱一声,就撤退了。
沈世华的反应早在自己意料之中,可苏氏的反应却有些超乎自己的意料了。
沈采萱若有所思,凑到苏氏跟前,压低声音:“娘,你不喜欢我大姑呀?”
苏氏正在搅汤的手顿了一顿,轻声道:“没有啊,你、你小孩子家家的,不要瞎想。”
沈采萱“哦”了一声:“原来我想岔了呀!这么说来,娘你很喜欢我大姑咯?”
苏氏沉默片刻,索性放下手中的汤勺,叹了口气:“反正你都看出来了,我也不瞒你了。说实话,你大姑这人勤恳做事,踏实做人,而且对你爹无微不至,是个很好很好的人。
“可你大姑千好万好,就是有一样不好——她有些瞧不起人,瞧不起贫苦渔家出身的女儿。”
言下之意,沈月娟瞧不起苏氏。
想当年,严氏为了打压沈世华这个继子,一直拖着,迟迟不给他娶妻。
当时,沈寿山和林氏虽然因故搬离了望山村,却依旧关心着沈世华这个从小就没了娘的苦命侄儿。
意外得知沈世华到了该婚配的年纪却还打着光棍,沈寿山和林氏立即向沈寿海施压,命他赶紧给沈世华张罗亲事,不要再耽搁下去了。
锦绣田园:拐个相公好致富 第182章 明嘲暗讽
严氏乖觉得很,知道拖不下去了,立刻就给沈世华找了个媳妇——也就是苏氏,并在沈寿山夫妇反应过来之前,就火速安排他二人成亲了。
严氏怎么忽然之间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居然这么积极主动、这么迫不及待的为继子张罗起了亲事?
难不成她天良发现了?当然不是。
她这样做,一则是为了赶紧堵住沈寿山夫妇的嘴;二则是苏氏的出身实在不够好,倘若不赶紧让她与沈世华成亲,将生米煮成熟饭,沈寿山夫妇得知了苏氏的底细,很可能会出言反对这门亲事。
就这样,在严氏的一手操纵下,偏远渔村的贫家女嫁入了家境殷实的老沈家。
婚姻大事,讲究门当户对——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教训,不一定全对,但存在即合理,自然有它的道理。
沈世华与苏氏这门亲事门不当户不对,不会引来非议——见不得沈世华好的人,各种冷嘲热讽;真正关怀沈世华的人,不替沈世华不值。
替沈世华不值的人里面,沈月娟算是课代表了,表现尤为活跃。
在沈月娟看来,自家弟弟心地淳厚,干活勤快,且长相周正,是个很棒的大小伙子,却配了个连嫁妆都没有的渔家女,实在是太可惜了!
沈月娟成亲之后,回娘家的次数屈指可数。
但,只要她回娘家,无一例外,都会对苏氏横挑鼻子竖挑眼。
严氏等人虽然看不起苏氏,但她们一般不会明嘲,基本上都是暗讽。
惟有沈月娟毫不掩饰的嘲讽苏氏,嘲讽苏氏的娘家。
光说自己倒还罢了,还牵扯到自己的娘家人,这让苏氏情何以堪?
经历了这么几次,苏氏就是性情再好,也对沈月娟这个大姑子喜欢不起来。
方才,得知沈月娟一家遭了难,苏氏作为亲人,自然希望他们一家能够早日脱困,但也只是希望而已,要她不计前嫌,倾全家之力去救助他们一家,抱歉,她做不到。
在温阳地界上找几个人而已,对于背后县丞支持的郑家来说,简直易如反掌。
自家与郑家交情匪浅,只需相公登门求助,郑家必定会出手相助,又何须小女儿再出面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嘛!
这么热的天,还是别让小女儿跟着相公外出奔波了。
正是出于这种想法,苏氏婉拒了沈世华的诉求。
却不想,苏氏这番婉拒让沈采萱看出了端倪,猜出她与沈月娟之间关系不睦。
通过苏氏的话,沈采萱的猜测得以证实。
“原来如此。”沈采萱点了点头,不再多说什么,转瞬之间,心中便有了计较。
倘若无法找到沈月娟一家,虽然不有些遗憾,但也干净清爽,无须为往后应当如何相处而操心。
倘若找到了沈月娟一家,就得些心思了,最好让他们一家人留在温阳,不让他们一家人,尤其是沈月娟,往苏氏跟前凑。
毕竟,便宜娘亲和便宜姑姑,孰轻孰重,显而易见。
说话间,苏氏就在何周氏的帮助下,将杨老太太的饭食准备妥当了——蒜泥黄瓜,凉拌鸡丝,冬瓜焖鸭,肉末茄子,鲫鱼豆腐汤,以及一碗香喷喷的白米饭。
四菜一汤,在现代这不算什么,但在物质匮乏的古代,平民百姓家拿出这样的菜肴来待客,算是相当有诚意了,还是很拿的出手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