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田园:拐个相公好致富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深静堂
是以,沈采萱很轻易的就搞到了制作铅笔芯的原料。
原料到位,接下来就是将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好,搅成糊状,挤压成型。
随后,就是高温焙烧环节了。
沈采萱家每隔两到三天就要制作出一批卤瓜子和卤花生。
为了烘干卤瓜子和卤花生,不久前,沈采萱家特意砌了一个土炕。
沈采萱就地取材,将成型的铅笔芯放入土炕之中烧制。
如此,铅笔芯便制成了——也就是沈采萱拿在手里的那根墨条。
值得一提的是,原料配比——也就是石墨中掺入的粘土的比例不同,铅笔芯的硬度和颜色深浅也就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要稍微留意,就会发现铅笔头上标着h、b、hb一类的字母,表示的就是铅笔芯的硬度和颜色深浅——
h(hardness)表示硬质铅笔,h前面的数字越大,代表所含的粘土越多,铅笔芯越硬,颜色越淡,适合用于界面相对较硬或粗糙的物体,比如机械制图、木工划线等。
b(black)表示软质铅笔,b前面的数字越大,代表所含的石墨越多,铅笔芯越软,颜色越浓,适合绘画(尤其是素描),其中2b铅笔被用于填涂一些机器可识别的卡片,如答题卡。
hb则表示软硬适中的铅笔,它的笔迹颜色比h类铅笔深,但又比b类铅笔更容易擦除,故而适合日常书写之用。
按理,铅笔芯是不能直接拿着使用的——直接使用的话,一则容易弄脏手,二则容易折断——必须像给铅笔芯穿件衣服似的,在外面套上一层保护套——铅笔杆。
给铅笔芯套上铅笔杆,理论上来讲,并不复杂——在刻有凹槽的板片中,镶嵌铅笔芯,再把两个板片对拼,用胶合剂粘合在一起,烘干后,放入特制机器刨杆,即可制出白杆铅笔(白杆铅笔就可以用于日常使用了,倘若嫌弃白杆铅笔不好看,可以将白杆铅笔进行油漆和印花装饰,使其成为具有一定外观颜色和花纹图案的成品铅笔。)。
但,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在制作水平有限的古代,需要花一定的工夫。
这两天沈采萱实在太忙,做完了铅笔芯就撂在那儿了,真心没那闲工夫弄什么铅笔杆了。
这会儿沈采萱急着要用铅笔,只好将铅笔芯用手帕一包,凑合着用了。
“四郎,你不好奇么?咱们是出来找人的,我为什么要带上铅笔呢?”沈采萱问道。
沈正榕一怔,有些不确定的说道:“嗯,你带上笔,是为了算账吧?与其坐在车里无所事事,浪辰光,还不如算算账。
“至于为何要带铅笔,而不是毛笔,那是因为用毛笔就得研墨,而在马车里研墨,研出来的墨汁是很容易洒的,搞不好会把墨汁洒得到处都是。倘若用铅笔的话,就没有这个顾虑了。”
沈正榕越说,越觉得自己说的有道理。
沈采萱点点头,赞许道:“嗯,你说的有点道理。不过实话告诉你,我带铅笔出来,可不是为了算账的,而是另有用途。”
“另有用途?什么用途?不用来算账,”沈正榕盲猜,“难不成用来画画儿?”
沈采萱笑吟吟道:“回答正确。”
说罢,沈采萱便微微向后仰,背靠着车壁,开始刷刷刷的画起画儿来。
两刻钟之后,沈采萱将画好的画儿递给沈正榕。
“啊!”沈正榕惊叹出声。
车厢里,除了沈采萱和沈正榕,沈世华也在。
只不过,沈世华心情沉重,一直低着头想心事,便一直没有出声。
此时,沈正榕骤然发出惊叹声,惊动了沈世华,沈世华不明所以,抬起头来,问道:“怎么了,怎么了这是?”
“爹,你快看,你快看看这幅画儿!”沈正榕将手里的画儿递给沈世华。
沈世华接过画儿,定睛一看……
画上的少年十来岁的年纪,脸庞微瘦,神清骨秀,眉宇间透着几分少年人独有的明亮娇憨——这,这画的分明就是沈正榕啊!
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四娘,原来你不光会写字,还会画画儿呀!”沈世华赞叹道,“而且画得这么好,跟真的一样!”
沈世华没读过书,琴棋书画,样样不通。
他这辈子,就没见过几张正儿八经的画,自然不具备鉴赏书画的能力。
沈世华想当然的认为,画儿嘛,自然越像越好,画的越逼真越厉害。
小女儿给小儿子画画儿,画得跟真的一样,她这画技,牛掰!
与书法一样,前世里,沈采萱曾经学过一段时间的绘画。
不得不说,沈采萱在绘画方面,还是有那么一点天赋的,她的画技……怎么说呢?不差,但离牛掰,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
不过,画技牛掰不牛掰的,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用。
沈采萱道:“我打个比方啊,倘若四郎走丢了,咱家为了将他找回来,就将这张画贴在陶然居的门口,然后告诉前来围观的人,谁能够提供画中人的线索,咱就给他一两银子,谁能够告知画中人的下落,咱就给他十两银子。
“爹,你觉得以这种方式找人如何?会不会比咱家几个人漫无目的的到处瞎找强?”
锦绣田园:拐个相公好致富 第187章 四年不见
沈世华闻言,心念一动,细细琢磨了起来。
沈正榕还不知道他爹隐隐约约有了一个想法,以为他爹回答不上来,就代为回答道:“这种找人的方式很好啊!原本只是咱家几个人在找,能找的范围很有限。
“这画儿往外面这么一贴,很多人都认识了我,为了赏金,绞尽脑汁的思索到底在哪儿见过我,这就相当于扩大了寻找的范围。
“不说一定能够将我找到,但增加了找到我的可能性,这是肯定的。”
经沈正榕这么一提醒,沈世华彻底想通了:“倘若将你大姑一家的样貌画出来,张贴在温阳码头,并告知码头上来来往往的人,咱家这是在悬赏找人,咱家很快就能够将你大姑一家找到了对不对?”
沈世华越往下说,眼睛越亮,仿佛拨开迷雾,看到大姐一家人正在朝自己招手。
沈正榕却没有沈世华这么乐观,沉吟道:“要画出我大姑一家的样貌,这得有个前提,四娘得知道他们一家长什么样吧?”
说着,沈正榕看向沈采萱:“可是四娘啊,你都多少年没有见过大姑他们了?你还记得他们长什么样么?”
“当然……不记得。”沈采萱摊摊手,看向沈世华,“爹,你还记得我大姑他们长什么样么?记得的话,现在就告诉我。我给人画画像,不一定要见到本人,倘若旁人的描述足够准确,我可以通过描述,如实画出那人的画像来。”
沈世华:“……”
沈世华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见过他大姐了,当然了,这并不是说,沈世华不记得他大姐的长相了。
可问题是,记得是记得,却记不太清了。
倘若沈月娟混在一大堆人里,从沈世华面前走过,沈世华肯定能够从人群中将她一眼认出来。
可你要他仔细描述,他大姐到底长什么样,抱歉,这个他还真说不上来。
看到沈世华那尴尬样,沈采萱就知道他记不得了。
沈采萱很好奇:“爹,你到底有多长时间没见过我大姑了?”
沈世华沉吟道:“嗯,三年,啊不,四年,自从四年前的正月初二,我就再也没有见过她了。”
我的个乖乖,四年!
其实,四年不见,沈世华不记得了,这很正常,沈采萱可以引导,让他慢慢的回想起来。
可问题是,就算沈采萱循循善诱,让沈世华想起了沈月娟的长相,并准确的描述了出来,她所画出来的人像未必有用。
要知道,根据沈世华描述而画出来的人像,那是沈月娟四年前的长相,四年时光,足以发生很多事,也足以改变很多人,她现在未必是这个模样了。
拿着这么一幅“旧”画像去找人,能否准确的找到沈月娟,这可很难保证。
“爹,你不是一直惦记着大姑么?大姑不回娘家,你就不能去看看她么?”沈采萱忍不住吐槽,“整整四年了,你也不去看看姐姐,你这个弟弟当的,太不称职了吧?”
这倒霉弟弟有什么用?趁早扔了吧!
沈世华涨红了脸:“你奶说,家里那么多孩子要读书,需要很多的束脩,让我用心干活,没事儿不要去走亲戚。”
闻言,沈采萱与沈正榕双双翻了个白眼。
只顾听后娘的话,不顾亲姐是否安好……
呵,拎不清!
还好,沈采萱早就知道便宜爹有些不靠谱,从一开始,她就没有将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他身上。
a计划行不通,不要紧,姐还有b计划。
沈采萱道:“杨家奶奶不是留在了府城,暂时不回家了么?这事儿,咱得跟杨家人打个招呼,省得他们担心。到时候,咱们可以把杨家的小儿媳请到面前来,让她来描述一下我大姑,还有张家表哥表姐的长相。”
杨家的小儿媳?
沈世华微微一怔,随即恍然大悟。
那天,沈月娟带着一双儿女前去老沈家求援,引来众多吃瓜群众围观,杨家的小儿媳正是其中之一。
这才过去不到十天,不出意外的话,杨家的小儿媳应该还记得沈月娟母子仨的样貌。
正如沈采萱等人所料,杨家的小儿媳杨钱氏清楚的记得沈月娟母子仨的样貌。
按照杨钱氏的描述,沈采萱先是勾勒出人脸的轮廓,随后描绘出五官,渐渐的,一幅素描图在沈采萱笔下成型了。
这就完事儿了?不不不,这还仅仅是个开始。
在接下来将近一个时辰的时间里,沈采萱根据杨钱氏给出的意见,对素描图进行不断的修改匹配。
忽而,杨钱氏一拍桌子,指着沈采萱手中的画像,大叫一声:“哦,就是她!这就是你大姑,像,太像了,简直就是一模一样!”
沈月娟今年才三十四岁,可画像中的女子看上去四十三岁都不止。
这张满是沧桑的脸庞与记忆中大姐的脸庞重合在了一起,沈世华哑着嗓子道:“错不了,这就是你大姑!”
很好,沈月娟的画像完成。
接下来,沈采萱又按照同样的方法,画出了沈月娟女儿张寒露和儿子张立秋的画像。
随后,沈采萱等人不顾天色已晚,连夜造访郑家,将新出炉的三张画像交给郑忠维,拜托他帮忙找人。
当天晚上,沈采萱等人借宿在了郑家的客院中。
郑家的客院环境很好,住着很舒适,但沈采萱一直忙到月上中天,方才歇息。
原因无他,沈采萱为了尽快找到人,又画出了一份沈月娟母子仨的人像。
翌日一早,沈采萱便领着沈世华和沈正榕,乘着马车,离开了郑家。
“四娘,这不是去温阳码头的路呀?咱这是要往哪儿去?”
沈世华原以为沈采萱会领着他去温阳码头,可走着走着,他发现马车根本就不是驶向温阳码头的,渐渐的,距离温阳码头越来越远,不禁提出了疑问。
“棚户区。”沈采萱解释道,“郑大哥答应派人前往温阳码头找人,相信这会儿,他的手下已经看过大姑他们的画像,开始在码头上细细查找了。
“既然温阳码头那一块已经有人负责查找了,咱们就没有必要再去那儿凑热闹了。在我看来,与其同一个地方重复查找,还不如扩大查找范围,去另一个地方碰碰运气。
“我仔细想过了,除非大姑他们没来县城,否则的话,除了温阳码头之外,他们最有可能去的地方就是棚户区了。
“要知道,大姑他们在县城里举目无亲,不可能去亲朋好友家借宿,只能自己想办法找地方住。他们几乎身无分文,正规的客店是住不起的,只能捡最便宜的地儿住。整个县城,哪儿的房子最便宜?不就是棚户区么?所以我猜,他们很可能在那儿。”
锦绣田园:拐个相公好致富 第188章 一碗汤
沈世华闻言,深以为然:“到了棚户区,咱们拿着画像,挨家挨户的问过去,说不定就能够打听出你大姑他们的下落。”
“哪里用得着挨家挨户的问过去?”沈采萱道,“到了那儿,你瞧好了,不用咱们去问,届时会有人主动找过来,给咱们提供线索的!”
主动找过来?
棚户区的群众这么热心的么?
事实证明,棚户区的群众还真就这么热心——当然,这得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你得有钱。
到了棚户区,沈采萱连马车都没下,站在马车上,鼓了两下掌,吸引了附近几个路人的注意力,随即扬声道:“各位街坊,现在咱们要找几个人,喏,就是画像上这几个人。
“倘若有谁能够提供线索的,咱们给十文钱;倘若有谁能够直接将咱们领到这几个人面前的,咱家给一百文钱。”
闻言,沈正榕在心中小声嘀咕:“不是奖励一两银子和十两银子的么?怎么变成十文钱和一百文钱了?你这降价,降得也太狠了点吧?”
沈采萱降价,狠归狠,但对于棚户区的居民来说,现在给的价钱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这不,沈采萱话音刚落,那几个路人就围了过来,纷纷要求查看画像。
棚户区其实就是贫民区,这一带的百姓穷虽穷,但绝大多数都很实诚,看见就是看见,没看见就是没看见,不会无中生有,骗取钱财,哪怕他们很需要钱财。
但,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棚户区面积不大,人口却很密集,里面居住人口上千,这之中难会有些个败类。
就有几个人,谎称自己见过沈月娟一家,捏造线索,企图骗取赏金。
论骗人,这几个人的道行还不够深,哪里会是沈采萱这个谎话的对手?
三言两语间,就被沈采萱识破了。
一个上午过去了,沈采萱等人线索到好几条,但很可惜,全是假的,相当于一无所获。
尽管如此,沈采萱并不着急。
在这个通讯极为不便的时代,要找到几个人谈何容易?
这才过了半天而已,没找到很正常,找到了那叫超常,那叫好运爆棚,可遇而不可求。
眼看就到了饭点,沈采萱直接摊,在附近找了个面摊子,照常吃午饭。
沈采萱很淡定,沈世华却淡定不了,神色沉重的看着面前的臊子面,迟迟没有动筷子。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越是这种时候,你就越得要保重自己的身体。否则的话,你的身体垮了,还怎么找人?”
沈采萱从桌上的竹筒里取出一双筷子,递给沈世华:“来,赶紧把面吃了,吃完咱接着找。”
沈世华不想辜负沈采萱的好意,便接过筷子,一言不发,慢吞吞的吃了起来。
沈世华饭量可不小,这样的面,他平时至少能吃三碗,可今儿个,他吃了不到半碗,便放下了筷子。
沈采萱懒得再哄他,直接冷冰冰的来了一句:“吃完,我陪你找人;不吃完,我待会儿就回府城。”
这话一出,沈世华立刻老实了下来,三口两口就把剩下的面吃了下去。
沈采萱估摸了一下沈世华的饭量,冲摊主喊道:“老板,再来两碗臊子面!”
“好嘞!”那摊主欢快的应了一声。
臊子是现成的,只要把面条一煮,臊子面基本上就ok了。
不过片刻工夫,那摊主便端着两碗臊子面过来了。
那摊主上完面转身要走,却被沈采萱叫住了:“老板,问你个事儿,你上面的三个人,你可曾见过?”
说罢,沈采萱拿出三张画像,摊在了桌面上。
那摊主扫了一眼,正要回答没看见,就在这时,他听说提供线索有钱拿,硬把“没看见”仨字咽了回去,凝神看起了画像。
“这两张面孔,看上去很陌生,我应当没有见过。”那摊主指着其中一张画像,“但是这张面孔,我总觉得在哪儿见过。”
那摊主指着的是画像是张立秋——也就是沈月娟的儿子的。
沈世华原本蔫了吧唧的,垂着头,小口小口的吃着面,听了这话,他立刻抬起头来:“老板,你在哪儿见过?”
那摊主皱眉沉思良久,最终遗憾的摇了摇头:“有点眼熟,我总觉得自个儿在哪儿见过这孩子,可到底是在哪儿,我实在是想不起来了。唉,十文钱呢,可惜了,赚不到手呢。”
那摊主的媳妇方才蹲在不远处洗碗,这会儿洗好了碗,甩了甩手上的水,走了过来,准备拾桌子。
听到赚不到钱这种话,她立刻凑了过来,询问缘由。
“这孩子……嗯,确实眼熟。”那摊主的媳妇端详着张立秋的画像,仔细回忆了起来,忽而,她惊呼出声,“啊,我想起来了!”
据她回忆,约莫四五天前,一个十一二岁的男孩端着一只破碗过来,向她讨要热水。
当时她正忙着洗碗,没空理会,就让他去别处要。
可那男孩说,他现在急需一碗热水,不能再等了。
原来,他太奶奶病了,这几天昏昏沉沉的,水米不进。
就在刚刚,他太奶奶醒了,他和他的家人就想给老人喂点食。
可是他家就只有馒头,而且是放了好几天、很硬的那种,没法儿直接给老人吃,只能泡进热水里,弄成糊糊,才能给喂给老人。
听了这话,她心肠一软,就在百忙之中抽空给那男孩打了一碗热汤——用棒子骨熬成的汤,不值钱,但可以给病人补身体。
那摊主一拍脑袋:“对了对了,你这一说,我也想起来了!那天,明明不是饭点,可摊子上忽然来了几个客人,我又是要擀面,又是要下面,忙得不可开交。
“忽而,你领了一个孩子过来,给他打了一碗面汤。我有些好奇,就看了那孩子一眼,本想问问那孩子是什么来路,可忙着忙着,我就忘了这件小事儿了。
“对对对,那孩子跟这画像上的人一模一样,错不了,就是他!”
锦绣田园:拐个相公好致富 第189章 我见过!
沈月娟的太婆婆因为淋雨而着凉,一直高烧不退……
那男孩的太奶奶病了,一连几天都昏昏沉沉的……
对上了!
那男孩九成九就是张立秋!
尽管那摊主的媳妇只是给了张立秋一碗热汤,从此以后,再也没有见过他。
但,这已经足以说明沈月娟一家曾在这附近出现过。
如此看来,寻找的大方向没错,棚户区来对了!
意识到这一点,沈世华一改先前的颓废,呼噜噜,转眼间就干掉了两大碗面,然后结账走人,又投入到紧张的寻找行动中。
值得一提的是,沈世华结账时,多数了五十文钱给摊主:“这是汤钱。那孩子的太奶奶是我的外祖母,多谢你们给了他老人家一碗汤。”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上午的时候,沈采萱一行折腾了半天,一无所获。
没想到随便找地方吃了个中饭,居然打听出了一些眉目。
到了下午,沈采萱原以为这么刻意找人,不可能一下子就打听出线索,怎么着也得要折腾上一两个时辰。
没想到的是,或许是沈月娟一家霉运走到了尽头,时来运转,一刻钟之后,就有人依照画像,给出了线索。
一个十岁出头的小男孩,盯着其中一幅画像看了半天,最后指着那幅画像,很肯定的说道:“这个姐姐,我见过!”
沈世华定睛一看,发现她说那幅画像里画着的是张寒露——也就是沈月娟的女儿,顿时神一振,追问道:“孩子,你在哪儿见过她?”
那男孩望了眼围在四周的人群,一脸羞愧的低下了头,没吱声。
沈采萱心念一动,将那男孩叫上了马车,随后命车夫将车驶向附近的小河。
小河边,那男孩眼见这会儿四下无人,终于开了口。
话说,那男孩的家境原本不是很好,但也还过得去,不用为吃饭发愁。
可坏就坏在,不久之前,他爹得了一场重病。
这下可就糟了,他家不但没有了进项,还得掏钱给他爹看病,原本就不丰厚的家底很快就被掏空了。
眼看家里就快揭不开锅了,他娘无奈之下,只得狠狠心,找来牙婆,让牙婆将他姐领走,以此换来了十两银子的救命钱。
他舍不得他姐,想要知道他姐到底被卖去了哪儿,就背着他娘,悄悄尾随那牙婆和他姐。
尾随到巷口,他就见那牙婆领着他姐上了一辆骡车。
别说他人小腿短,根本跑不快,就算他已经成年了,是个大小伙子了,可两条腿的人,又怎么可能跑得过四条腿的牲口呢?
是以,刚出棚户区没多远,他就把那牙婆和他姐跟丢了。
那一刻,他意识到,他或许今生今世都见不到他姐了,悲从中来,扑倒在地,嚎啕大哭。
一位好心的大叔见状,将他扶了起来,问他为何要哭。
得知了来龙去脉之后,那大叔叹了口气,告诉他说,这一带卖儿卖女,基本上都找赵牙婆,领走他姐的,应当是就是赵牙婆。
他就问赵牙婆家住哪里,说他想去哪儿,再见他姐一面。
那大叔就说了,赵牙婆家住马行街,但马行街那种地方,可不是他这种小孩子该去的,倘若他不听劝,执意要去,保不齐会被拍花子的抓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