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田园:拐个相公好致富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深静堂
问题不是陈永荣的身份,而是他弟弟的身份啊!
他弟弟,一个地里刨食的庄稼汉,码头上扛活的力夫,怎么就成老爷了呢?
沈月娟大感困惑,心中的疑团一个接一个,有心想要问清楚,但她对吃公门饭的人有一种天然的畏惧,得知陈永荣的身份后,她哪敢多问?
生怕陈永荣等着急了,沈月娟按捺住心中的疑惑,当即就领着张立秋,跟陈永荣走。
锦绣田园:拐个相公好致富 第207章 满室寂静
福源客栈,上房之中。
由于沈采萱悄悄给三个伤患喂了灵泉,三个伤患的病情都减轻了许多,即便是病得最重的张姚氏,病情也有了明显的好转,已经没有了性命之忧。
三个伤患服用的药都带有安神助眠功效,是以,服药之后,他们仨都沉沉的睡去了。
看到家人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再也不必徘徊在生死线上,张李氏喜极而泣:“阿华,多亏你们出手相救,你们救了咱老张家啊!我、我真不知该如何感谢你们才好!”
要不是生怕下跪会折了沈世华等人的寿,张李氏当场就给他们跪下了,向他们磕头道谢。
沈世华笑道:“舅母,病着的是我的外祖母、舅舅以及表兄兼姐夫,无一例外,全都是我的至亲!咱们救他们,这是应当应分的,说什么谢不谢的,多生分哪!”
“不,话不是这么说的。你爹难道不是咱老张家的至亲么?可他就能够眼睁睁的看着你外祖母他们去死。由此可见,即便是至亲,也得分人的。”张李氏认死理,她紧紧握住沈世华的双手,热泪盈眶,“好孩子,舅母谢谢你,太谢谢你了,一辈子都记得你的好!”
受人感激,自然是好事,沈世华闻言,理应心中喜悦。
偏偏张李氏在感激的同时,不忘指控沈寿海,这就让沈世华有些尴尬了。
毕竟,沈寿海再不好,那也是沈世华的亲爹啊!
子不言,父之过。哪怕沈寿海确实做错了,错得离谱,沈世华也不好说他的不是,甚至得要出言维护他。
然而,诉说沈寿海不是的,不是别人,乃是沈世华的舅母,这可是正经的长辈。
舅母之言,沈世华实在不便反驳,只好满脸尴尬的听着。
沈采萱见状,暗暗叫好,给心直口快的张李氏点了个赞。
沈世华生怕张李氏再说沈寿海的不是,立刻转移话题:“舅母,棚户区不是能够久留之地,暂住一段时间可以,长时间居住肯定是不行的。咱家在府城做茶水生意,不敢说生意做得多么多好,但至少已经站稳脚跟,有了个落脚之处。倘若你们不嫌弃的话,不妨跟着咱们……”
听到这儿,沈采萱已经能够猜出沈世华接下来要说什么了,心中警钟大作。
就在沈采萱要出声打断之时,门外传来了一阵脚步声,紧接着,敲门声响起,打断了沈世华。
开门一看,果不其然,是陈永荣领着沈月娟和张立秋过来了。
人送到了,很有眼力见儿的陈永荣便果断撤了,将空间留给了这些久别重逢的亲人。
沈月娟与沈世华姐弟情深,时隔多年相见,自然有说不完的话,却不知该从何说起。
一时之间,满室寂静。
到后来,还是满心好奇的张立秋打破了寂静,凑到沈世华跟前,抛出了一个又一个疑问。
沈世华本就是个好性子,又格外喜欢张立秋这个外甥,当即耐心的给张立秋答疑解惑,且问一答十。
直到此时,沈月娟等人方才知晓了事情的始末——
沈采萱离家三年,机缘巧合之下,学到了一身好本事。
归家之后,沈采萱凭本事结交了郑家,又凭本事做起了茶水生意,攒下了一份家业。
发家致富之后,沈采萱家不忘远方的沈月娟家,不但捎信捎东西,还托人将张寒露和张立秋接来府城小住。
却不想,信和东西没捎出去,人也没接过来,倒是惊悉了沈月娟家遭遇天灾却求助无门的消息。
沈采萱家无法坐视沈月娟家受困,闻讯之后,立即前来县城找寻。
经过一番波折,总算是从赵牙婆那儿打听到了沈月娟家的下落。
听到这儿,张立秋忍不住插口道:“舅舅,你找到了那牙婆,那你可曾从她那儿打听到我姐的下落?”
沈世华点头:“你姐被赵牙婆卖去了府城的瑞泰牙行。你放心吧,明儿个一大早,咱就启程去府城,把你姐赎回来,让你们一家团聚。”
这话一出,今晚张立秋第n次红了眼睛,情不自禁的钻到了沈世华的怀里,紧紧搂住了沈世华。
此时此刻,张立秋满心都是感激,却不知该如何表达,只是一遍又一遍的喊着“舅舅”。
张立秋从小到大,与沈世华碰面的机会屈指可数。
今天之前,对于张立秋来说,舅舅只存在于记忆之中,说实话,乃是很陌生的存在。
这一刻,张立秋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来自舅舅的关爱,意识到自己还有这么一个至亲。
有舅舅,真好。
沈世华抚摸着张立秋的小脑袋,发现这孩子比沈正榕大两岁,却和沈正榕一样瘦小,心中一片怜惜。
张立秋仰起头来,眼巴巴的看着沈世华:“舅舅,明儿个我可以跟你一起去府城么?”
张寒露走的时候,张立秋不在家,别说亲自送行了,连姐姐的最后一面都没能见到,对此,他一直心存遗憾。
现如今,张寒露有望回家,张立秋希望亲自将姐姐接回来。
望着外甥那双小鹿般的眼睛,沈世华哪里忍心拒绝,张口就要答应下来。
就在此时,沈采萱插口道:“表哥,赎回表姐固然很重要,但安顿家人同样重要。这样吧,赎回表姐这事,就交给咱们了,至于你,就和大姑一起,继续留在县城,设法安顿家人吧。”
张立秋一怔:“安顿家人?”
“对呀!”沈采萱道,“棚户区又脏又乱,不适宜病人养病。为了太奶奶他们的身体着想,你们得要重新找个住所,安顿下来才行。”
说着,沈采萱取出一张银票,塞到沈月娟手里:“大姑,这张银票你拿着,明儿个领着表哥在县城里四处看看,觉得哪儿的宅院合适就买下来。”
说到这儿,沈采萱顿了顿,沉吟片刻,又补充道:“最好是那种前店后家的临街宅院,买下来之后,你们一家人不但能够有个住处,还可以做生意,有个安稳的营生。”
锦绣田园:拐个相公好致富 第208章 三脸震惊
沈月娟活了三十多年,至今为止见过最大的钱,就是张寒露的卖身钱——两锭十两重的银子。
银票啥的,今晚之前,她只听说过,从来没有见过。
妈耶,银票啊,而且是能够买下临街宅院的那种,一定很值钱吧?
沈月娟不识字,看不懂银票上标注的面值,盲猜手里的银票虽然轻飘飘的,但少说也值二十两银子……吧?
平白无故的,拿了沈采萱二十两银子,沈月娟深感受之有愧,心中很是不安,只觉手里拿着的哪里是银票呀,分明就是烫手山芋!
沈月娟双手捧着银票,近乎虔诚的递到了沈采萱面前:“四娘,我知道你家赚到了些钱,可你家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每一文都来之不易。无功不受禄,这些年大姑没能帮到你家,你这钱,大姑了亏心,不能,说什么也不能!你快拿回去吧!”
沈采萱声音带笑:“这有什么亏心的?我做小辈的,拿出点钱来,孝敬太奶奶、舅公和舅婆,这是应当应分的!”
沈采萱说了,这钱是孝顺张姚氏、张福堂和张李氏的,换句话说,并不是给她沈月娟的。
这种情况下,并非当事人的沈月娟就不大方便出面回绝了。
这个时候,一旁的张李氏主动站了出来:“四娘,你的心意咱们领了,但这钱,咱家真不能!你赶紧的,拿回去吧!”
沈采萱正色道:“虽说太奶奶、舅公和姑父的病情大为好转,但他们的身子都亏损了好多,必须好好调养才行。
“调养身体不得花钱么?而且,为了让他们安心养病,不得置下一个宅院么?置办宅院不得花钱么?
“要想照顾好他们,就不可避的要花钱。为了他们的身体着想,你们就下这笔钱吧。”
提及家人,沈月娟和张李氏都是心头一凛,不敢一味的拒绝沈采萱的好意了。
这个时候,沈世华和沈正榕也加入到劝说的行列中,纷纷开口劝说她们下银票。
沈月娟盯着手里的银票,神色由一开始的坚定变得犹豫起来,沉吟道:“四娘,大姑不识字,你能跟我说说,这银票上都写着些什么?嗯,那个,值多少钱啊?”
沈月娟想过了,倘若这是二十两面值的银票,她就暂时下了,等自家在县城站稳了脚跟,赚到了钱,就把这二十两银子连本带利的还给沈采萱;可倘若这是三十两面值的银票,她就不能了。
原因无他,太多,她要不起。
然而,沈采萱财大气粗,给出的银票远超沈月娟的想象。
只听沈采萱淡淡道:“一百两银子而已,看着多,但你家用钱的地方着实不少,这点钱,也就将将够用吧。”
一百两银子?!
天啊,这得是多少钱啊!
就是他们村最为富裕的里正家,所有的家产加在一起,也没有这么多吧?
张李氏、沈月娟、张立秋,三脸震惊,直接被这么大的数额给吓到了。
震惊过后,他们仨无一例外,纷纷表示这钱他们家决不能。
沈月娟更是冲到了沈采萱面前,将银票强行塞回了她的手里。
因为苏氏的关系,沈采萱不是特别待见沈月娟。
生怕沈世华将沈月娟一家人领回府城,给苏氏添堵,沈采萱便想要拿钱打发了他们。
现如今,沈采萱果然拿出了钱,而沈月娟和张李氏的反应却有些出乎了她的意料。
其实,便宜大姑以及她的家人,人品都还不错呢。
不过,人品再不错,也不能让他们去府城,必须设法让他们在县城安顿下来。
沈采萱开始蛊惑张家人:“舅婆,大姑,还有表哥,你们一家人在村子里辛辛苦苦干了这么多年,吃了这么多年的苦,好不容易攒下了些家当,却一夕之间,全部尽数毁了,差点儿连命也送掉了。
“这种倒霉事情,你们家经历了一回,必然此生此世都不想再经历一回了。可这是天灾,倘若你们重回故土,谁也不能保证你们不会再经历一回。为了你们的身家性命着想,你们就别回老家了。
“看看,这温阳县城多好啊!如此繁华,要什么有什么,可比山里强太多了!依我看,你们就继续留在这儿吧!
“在这儿买一个前店后院的宅院,做点小买卖,不说大富大贵,但赚到的钱,肯定能让你们吃喝不愁。
“对了,别人家做买卖,或许会担心有人来捣乱,保不齐哪一天买卖就做不下去了,可你们家大可不必担心,有这种顾虑。
“要知道,咱家跟郑家交好。郑家,那可是温阳地界上数得上号的大户人家,他家大公子可是县衙的捕头!有郑家在,有郑捕头在,谁敢动你们家?你们家就安安心心的在温阳县城里度日吧。”
说到这儿,沈采萱注意到,张家人脸上充满了向往,就知道他们已经被自己说动了,再接再厉道:“既然温阳县城这么好,那还犹豫什么?赶紧的,在这儿安顿下来啊!
“这一百两银子,是咱们孝敬长辈的,你们就安心拿着,用来安家。惟有这样,才能够让长辈安度晚年不是?才能够让咱们尽孝不是?为了长辈,也为了咱们,你们就不要再推辞了,下吧!”
说罢,沈采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那张银票硬塞到了沈月娟手里,紧接着,后退两大步。
如此一来,就算沈月娟想要将银票再塞回去,也很难办到。
沈世华踏前一步,握住沈月娟的双手,神色诚恳,语气真挚:“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未能对外祖母她老人家尽孝,实属不孝,有时候午夜梦回,深感不安。
“大姐,就算是为了让你弟我的良心好受一些,你就下这笔钱,代我向外祖母她老人家尽孝吧。”
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沈月娟再坚持不,就有些不近人情了。
沈月娟郑重点头,嘴上不说,心中却暗下决心:“等自家的生意做了起来,摆脱困境,手里有了余钱,就把这笔银子连本带利还给弟弟家。”
锦绣田园:拐个相公好致富 第209章 批量生产
还不还钱的,沈采萱压根儿就不在意。
她在意的是,倘若沈月娟家生意失败,失去了入来源,跑来府城投靠自家,到那时,便宜娘亲与沈月娟抬头不见低头见,将会是怎样的心情。
不行,为了便宜娘亲的心理健康,必须让沈月娟家的生意做起来!
“做生意要趁早。”沈采萱道,“等明儿个你们把宅院租下了来,就得赶紧把生意做起来了。大姑,你们家开什么铺子,做什么生意,想好了没有?”
那个嘛,自然是……没想好。
今晚之前,自家开铺子做生意——这是沈月娟做梦都不敢想的美事啊!
幸福来得太突然,沈月娟毫无心理准备,一时之间都还没缓的过来,根本想不出自家能够开什么铺子,做什么生意。
张立秋颇为机灵,立刻道:“前两天,邻家哥哥出于好意,给咱家介绍了一条赚钱的门路——前去杨记豆腐坊买豆制品,然后把买来的豆制品拿去城外,四处兜售。这两天,我和我娘按照邻家哥哥说的去做,果然赚到了钱。
“我觉得吧,这生意能做。杨记豆腐坊在城南,那咱家不妨去城北租个铺子,然后从杨记进货,在自家的铺子里兜售豆制品。”
“杨记豆腐坊?”沈世华不做多想,赞赏道,“立秋,你这想法很可以啊!我跟你说,杨记的东家和咱家交情匪浅,现如今,他家老太太正在咱家做客呢。
“你家要是想做豆制品生意,我可以出面,让杨记便宜些给你家供货。哦,对了,其实吧,杨记是……”杨家与咱家合开的,有一半儿是咱家的呢!
沈采萱太了解沈世华了,他说了个开头,沈采萱就能猜出他后面要说些什么了。
沈采萱很反对让亲戚掺和进自家的生意里来,倘若让张家人知道,杨记有自家一半儿,谁晓得他们会不会生出什么不该有的想法,妄图干预杨记的运营。
这,无疑是沈采萱不想看到的。
为了防范于未然,趁着沈世华还没将不该说的话说出口,沈采萱赶紧打断他:“卖豆制品啥的,还是拉倒吧!我可是听说了,别家豆腐坊眼热杨记卖豆制品赚了钱,正在绞尽脑汁的仿制呢!
“不少豆腐坊已经相继仿制出了豆腐干、豆腐皮、豆腐丝和腐竹,依照这个趋势,相信不久之后,素鸡、素火腿和油豆腐等,也会被相继仿制出来。
“到那时,温阳县城里,几乎所有豆腐坊都能够卖豆制品了。天啊,大姑家要是开间卖豆制品的铺子,那得和多少对手竞争啊?一间新铺子和多家老字号对上,说真的,不倒闭就算好的了,想赚到钱,难,实在是太难了。”
张立秋虽然机灵,却不懂得做生意,听了这话,分分钟就被沈采萱给忽悠住了,立刻打起了退堂鼓:“啊,原来这门生意这么难做的啊?那、那咱家就不做了,还是做别的吧。”
沈世华也吓了一跳,顿时忘了自己原先要说些什么,转而向沈采萱问计:“四娘,论做生意,咱们这一屋子的人,就算加在一起,也抵不过一个你。还是你给出个主意吧,说说看,你大姑家到底做什么生意合适。”
沈采萱即兴发挥,张口就来:“做生意。如果条件允许,就得做独门生意。因为唯有独门生意,方才能够赚到大钱。
“不瞒你们说,我这儿有不少方子,随便挑选一张出来,就能够整出一门独门生意来。
“然而,随便挑随便选的,多半不是长久之计。为了让生意长长久久的做下去,必须要挑选适合你们的才行。
“据我所知,你们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大山里。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你们家天天与山林打交道,想必多少会一些木匠活计吧?”
张立秋用力的点头,骄傲的挺起了胸膛:“我爷和我爹都有一手很好的木匠手艺!就连我,也会一些!虽说学艺不,论木匠手艺,还远不及我爷和我爹,但做把小椅子、打个小柜子,那肯定是不在话下的。”
太好了,那这出戏,姐就可以继续唱下去了。
沈采萱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木盒,从中取出一根铅笔芯,递给张立秋:“就像毛笔有笔杆一样,我要在这根笔芯外面严丝合缝的套上一根木质笔杆,这你能够做到么?”
尽管张立秋不识字,从未使用过毛笔,但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么?
毛笔他还是见过的,而且具备一定木匠手艺的他大致能够猜出毛笔是如何制成的。
制作毛笔笔杆,这对于他来说,再容易不过了。
尽管说铅笔不同于毛笔,要给这铅笔芯严丝合缝的套上笔杆,要比给毛笔笔头装上笔杆事一些,但他还是能够做到的。
张立秋拿着那根铅笔芯,微一琢磨,便点头道:“我能够做到的!只要给我一根木棒和一把小刀,一刻钟的时间里,我就可以给这根笔芯套上笔杆,而且保证严丝合缝。”
沈采萱摇了摇头:“也就是说,笔芯生产暂且不论,光是花在笔杆上的工夫,就要一刻钟。好吧,就算一支一刻钟,那么一天下来,你能做出几支铅笔来?”
张立秋咬唇,说道:“刚开始的时候熟练,一刻钟一支,等到做熟练了,一刻钟我能够做出三支,甚至五支来!”
“那也没有多少呀!”沈采萱眼见便宜表哥涨红了脸,生怕再逗下去,他就要哭唧唧了,便不再卖关子,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拿着把小刀刻木头,就算你把小刀舞得飞起,一整天下来,能够做出来的铅笔杆终究有限。
“据我所知,别家铅笔工坊制作笔杆时,可不是一支一支的制作,而是成批成批的制作。
“具体而言,先是选取纹理正直、结构细腻的木材,比如说柏树、杉树和椴木等,将木材制作成板片,并加以烘干。
“然后使用一种能够刻出凹槽的工具,在板片上均匀的刻出数道凹槽,将铅笔芯嵌入其中。
“随后在板片上涂上胶水,比如说猪皮胶、鱼鳔胶等,再拿出一个板片来,与原先的板片对拼,粘合在一起,再次加以烘干。
“最后将合二为一的板片放入工具中刨杆,刨出圆柱形的笔杆。
“所以说,要想大批量的生产出铅笔来,仅仅使用小刀是行不通的,必须借助于特制的工具。”
锦绣田园:拐个相公好致富 第210章 一窍不通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沈月娟嫁入张家这么多年,在张家人的熏陶下,她对木匠手艺多多少少有些了解。
听了沈采萱的介绍之后,沈月娟思索了片刻,说道:“制作铅笔,需要用到的工具可不少,至关重要的是两个,一个是能够刻出凹槽的工具,一个是能够刨出圆柱形笔杆的工具。前一个工具好搞,可后一个工具……有点难弄啊。”
“确实是有点难弄,但不是弄不出来。”张立秋沉吟道,“我隐约有个想法,等爷和爹醒了,咱爷仨商量一下,相信是能够弄出来的。”
沈采萱闻言,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那敢情好啊!如此一来,你家的铅笔铺子很快就能够准备到位,开业指日可待!”
“铅笔铺子?四娘,你是说,让咱们自个儿做这个铅笔,然后放在铺子里卖是么?”张李氏小心翼翼的问道,“咱们老张家,八辈子都没出过一个读书人,所以说,读书人的事情,咱八窍通了七窍——一窍不通。这个卖铅笔的生意……赚钱么?”
张李氏见识有限,在她近五十年的人生里,只见过毛笔,至于铅笔,别说见了,她连听都没有听说过。
尽管她知道沈采萱做生意的手段很厉害,可对于铅笔这种从未接触过的事物,她本能的生出怀疑,怀疑这门生意的可行性。
沈采萱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转头看向沈世华:“爹,那三幅画呢?快拿出来,给舅婆瞧瞧!”
沈世华就将画有沈月娟等三人的画像取了出来,递给了张李氏。
张李氏展开一瞧:“……”
我的亲娘诶,怎么可以把人画得这么像?!
看到了张李氏那目瞪口呆的神情,一旁的沈月娟和张立秋好奇不已,忙凑了过去,仔细一瞧。
母子俩再次二脸懵逼:“……”
母子俩都没读过书,没什么文化,什么“跃然纸上”“臻于化境”“神乎其技”之类的褒奖之词,他俩说不出来,但他俩就是觉得这画画得好,好得不得了!
这,这分明就是把他们母子仨画到画里去了呀!
看着画中人,再摸摸自己的脸,沈月娟恍惚了一阵,问道:“阿华,这画当真是四娘亲手画出来的?”
通过先前的对话,张家人已然得知,沈采萱等人听说沈月娟母子仨曾经去过望山村,就找了个见过母子仨的村民,让那村民描述母子仨的长相,然后沈采萱根据那村民的描述,画出了母子仨的画像了。
也就是说,张家人是知道画像的存在的,也知道画像是沈采萱画出来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