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锦绣田园:拐个相公好致富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深静堂
可知道归知道,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沈采萱画出来的画像如此逼真,栩栩如生。
天啊,这画技绝了,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沈世华骄傲的说道:“当然是真的!用的不是别的笔,正是这种铅笔!”
“啊,原来这什么铅笔,这么厉害的呀!”张立秋看着手里那根还没配上笔杆、光秃秃的铅笔芯,两眼放光。
“傻小子,厉害的不是铅笔,而是四娘她这个人啊!”沈月娟轻轻拍了拍张立秋的小脑袋,好笑道,“不说铅笔了,我现在给你一支毛笔,你能够写出自个儿的名字来么?不能够吧!就你这样的,拿着毛笔只能鬼画符。所以说,厉害的不是笔,而是用笔的人!”
闻言,张立秋露出了失望的神色:“这么说来,就算制出铅笔来,我也不可能画出这么好的画来,对么?”
“那倒未必!”沈采萱认为,孩子好学是好事,值得鼓励,便宽慰道,“这种画名为素描,要想画出‘似模似样’的素描来,必须进行大量的前期练习和不断积累;要想画出‘出类拔萃’的素描来,除了练习和积累之外,还得靠天赋。可以这么说吧,素描能画到什么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勤奋和天赋。
“我不算有天赋的人,就我现在这绘画水平,只能算是入门,这是我断断续续练了三年才练出来的。倘若你有天赋的话,或许三个月就能够练出来,而且可能画的远胜于我。”
张立秋的眼睛里泛出了无数小星星,试探的问道:“四娘,那你能教我画这个素描么?”
教你画素描,本身没有问题。
可这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教会的,倘若你为了学画,跟我回府城怎么办?
然后,你娘不放心你独自一人在外,也跟着去府城怎么办?
沈采萱心里不断提防着,嘴上却答应得很爽快:“当然可以呀!这又不是什么不传之秘,有什么不能教你的呢?”
紧接着,沈采萱来了个转折:“但是,学画很力的。对于你家来说,当务之急是把铅笔铺子开起来,弄个稳定的进项,好在县城里安顿下来。
“你作为家里的男丁,肯定得帮着家里筹备铅笔铺子不是?这段时间里,你哪里还能有力学画呢?这样吧,等忙完这一阵子,你再来找我学画吧!”
表妹说的好有道理哦!
张立秋乖巧的点点头,打算过一阵子再学素描。
沈采萱看在眼里,心说:“你家统共没有几个人,等到铅笔铺子开起来,能让你们全家忙的飞起。到那时候,你要是能够抽出时间来学素描,算我输!”
沈采萱心中暗笑,表面却一本正经:“其实吧,铅笔最大的优点不在于可以画出素描来,而在于便捷实用。
“比如说,毛笔写字,毫无疑问,必须蘸取墨汁,这就得要研磨,颇一般周折;而铅笔写字,无需蘸取墨汁,直接就可以书写,可以省好多事。
“再比如说,毛笔写字,一旦写错,只能划掉,有时候为了美观,一张纸就作废了;而铅笔写字,写错了可以修改,不会影响到美观,有利于节约用纸。”
说罢,沈采萱用手帕从小木盒里取出一根铅笔芯来,紧接着,从怀里取出一张白纸来,放到桌上,写写画画起来。





锦绣田园:拐个相公好致富 第211章 文曲星下凡
沈月娟等人凑过去一瞧,只见白纸之上,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丛韭菜(其实是兰花,奈何张家人不识货),韭菜旁还题了几个字。
尽管沈月娟等人完全想不明白,沈采萱画什么不好,非要画不值几个钱的韭菜,但他们都觉得这韭菜,还有这字,蛮好看的。
“这画,这字,都看到了吧?”说着,沈采萱从她无所不包的衣袋里掏出一块馒头干来,随即用馒头干轻轻擦拭纸上的字画。
片刻之后,无论是画,还是字,通统消失不见了。
“哦!”沈月娟等人惊叹出声。
原来铅笔不同于寻常的笔,乃是可以擦的笔!
尽管张家人大字不识一个,这辈子都没握过笔,但他们隐约意识到,铅笔是一种相当了不起的发明,极具实用价值,铅笔铺子真要开了起来,生意应当差不了。
思及至此,沈月娟等人愈发热切了起来,围绕着铅笔这一话题,向沈采萱问个不停。
制作铅笔杆,有些难度,但自家好歹有些木工的功底,应当不难攻克这一难关。
至于铅笔芯,制作起来简直毫无难度,只需一个土窑,就可以弄出一大堆来。
可以这么说吧,张家人完全具备制作铅笔的能力。
铅笔制作了出来,下一步,就是销售环节了。
铅笔能否获得大众的青睐,除了其自身的优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售价的多少。
决定售价的因素有很多,最大的因素是成本。
石墨、粘土、木材、胶水……
制作铅笔的原料之中,最值钱的就是石墨了,而石墨并不是很贵,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粗略一算,一支铅笔的成本应当不超过两文钱。
“据我所知,最便宜的毛笔也要卖到十文钱一支。在我看来,铅笔可不比毛笔差。所以,我建议你们,一开始将毛笔的售价定为十文钱一支,往后根据情况,再适当的做出调整。”
十文钱一支,这就意味着,每卖出一支铅笔,自家能够赚到八文钱。
一支八文钱,十支就是八十文钱,一百支就是八百文钱,一千支就是……
哎哟喂,不敢想,不敢往下想!
张家人胆小,在他们想来,要是自家的铅笔铺子一个月能够卖出一百支铅笔,净赚八百文钱,就足够一家人嚼用了——县城里的寻常人家,一个月八百文钱的生活,那肯定是不够的,远远不够,但张家不同寻常,他家省钱有道,对于他家来说,八百文钱足矣——至于更多,他们可不敢奢望。
张李氏一脸期待的看着沈采萱:“四娘,这个铅笔,一个月卖一百支,应该不成问题吧?”
张李氏亲眼看到了铅笔的妙用,相信一定会有人喜欢上这种可擦的笔。
但她这辈子没见过什么钱,乃是个一文钱都不舍得多花的主儿,她认为铅笔十文钱一支,太贵了些,推己及人,她觉得很多人会嫌贵,舍不得掏钱买。
故而,一个月卖上千八百支的,她是不敢指望了,一个月能够卖出百十支,她就心满意足了。
沈采萱:“……”
一个月卖一百支,那你家还开毛线的铺子啊?摆个摊儿不就得了?
沈采萱无语了一会儿,说道:“这样吧,等你家的铅笔铺子开起来了,我每个月至少会向你家订购一千支铅笔……”
沈月娟忍不住插口道:“你买这么多铅笔做什么?”
“一千支铅笔呢,就算你再喜欢画画儿,也不可能在一个月之内用完的。”张李氏面露感激,语气诚挚,“四娘,你不必为了照顾咱家的生意,就花钱买下这么多用不着的铅笔。”
“谁说我买这么多铅笔,是为了给自己用的?”沈采萱直言相告,“我是要拿到府城卖的。”
“啊,拿到府城卖?”张李氏诧异道。
沈采萱点头:“铅笔用起来这么方便,府城人没道理不喜欢的。一个月一千支,平均下来,一天也就三四十支而已。府城那么大,人那么多,还怕一天下来,卖不了三四十支铅笔?”
更何况,沈采萱手里攥着《白蛇传》呢。
《白蛇传》讲了大半个月,现在已经讲到白素贞水漫金山,触犯天条,即将被法海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
很快,白素贞的儿子许仕林就要出场了。
这个时候,沈采萱完全可以在《白蛇传》里植入一则广告——
许仕林自幼好学,极爱读书,有时候,他外出办事,也不忘带上一本书,可以说手不释卷。
不动笔墨不读书。许仕林习惯一边读书,一边给书做批注。
可外出之时,不便带上笔墨纸砚,很难给书做批注,着实令人遗憾。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许仕林随身携带了一支轻便小巧的铅笔,遇上佳文美句便批注一二,倘若不小心写错了字,便用馒头干轻轻擦去。
许仕林啊,他这名字便有“仕途平顺,拔萃翰林”之意,他可是文曲星下凡,他出场的意义就在于考上状元,祭塔救母。
这又是文曲星,又是状元的,那可是万众仰慕的佼佼者!
他用的笔,大伙儿能不好奇么?能不想见识见识么?
反正又不贵咯,就十文钱一支而已,那就买上一两支,拿回去耍耍呗。
沈采萱相信,等铅笔的广告一打完,别说一天三四十支铅笔,就算一天三四百支,都有可能卖的出去。
沈采萱心中的打算,张家人根本猜不透。
即便沈采萱细细解释了,张家人也不大相信,依旧以为沈采萱是想打着转卖的幌子,接济自家,心里怪过意不去的,脸上皆流露出歉疚之情。
沈采萱看在眼里,好笑的同时,不禁有几分感动。
思量片刻过后,沈采萱决定再给张家人指条明路:“只要宣传工作做到位,让足够多的人知道铅笔,了解到铅笔的用途,不要说是府城、县城这种富庶之地了,就算是不太富裕的镇子、村子,那儿也会有大把的人乐意掏钱买铅笔。”




锦绣田园:拐个相公好致富 第212章 缝制衣裳
“镇子、村子?”张李氏疑惑不已,沉吟道,“铅笔这东西,虽然不同于毛笔,但说到底,它还是笔呀!笔这种东西,普通人谁会用呀?就只有读书人才会用。
“培养读书人,那可是很钱的!家住镇子上或村子里的人家,手里的银钱有限,很难培养出读书人来的。换句话说,镇子上或村子里很少有读书人。
“由此不难想见,要在镇子上或村子里将铅笔卖出去,怕是比登天还要难。”
“铅笔就只有读书人才会用?”沈采萱笑笑,大摇其头,“并非如此哦!”
并非如此么?
张李氏见识有限,她根本想不出来,这世上除了读书人之外,还有谁会用到铅笔。
一旁的张立秋思量片刻,有些不确定的说道:“除了读书人之外,商行的管事,酒楼的掌柜,嗯……账房先生,对,还有账房先生,这些人时常写写画画,或许会有用得着铅笔的时候。”
张李氏道:“刚刚你说的这些人,他们都能写会算,其实……他们也算是读书人吧?只不过,他们手里有了营生,不再考科举了而已。”
沈正榕全程旁听,听到这儿,突然插口道:“都不考科举了,那就不能算是读书人了吧?”
就比如沈正樟和沈世贵,他俩先后放弃了科举正途,就没资格再自称是读书人了。
喂喂喂,楼歪了!
“账房先生什么的,到底算不算读书人,暂且不做讨论,因为这不是重点。”沈采萱言归正传,“重点是,铅笔并非读书人的专属物,其他人也可以用得上。比如说……女人。”
在场众人齐声惊呼:“女人?!”
抱歉,他们实在想不明白,女人要用铅笔做什么。
要知道,燕国虽然民风开放,一些女人得以读书识字,但这开放只是相对前朝而言,并非完全开放,“女子无才便是德”,依旧是主流思想。
换言之,女人之中也有读书识字的,但是很少很少。
在这种大环境下,绝大多数的女人都是用不着笔的,或许终其一生,都碰不到笔。
沈采萱侃侃而谈:“的确,这世道,很少有女人会用到笔。但,女人不用笔,并非是她们没有用笔的需求,而是她们不晓得笔的妙用,不晓得可以用笔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远的暂且不说,我就以望山村为例吧。我印象中,望山村的姑娘定亲之后,就会开始亲手缝制衣裳——嫁衣自然是重中之重,除此之外,还要给婆家人,尤其是相公,做上一两套。
“衣裳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婆家人对新妇的看法。故而,望山村的姑娘很看重此事。为了缝制出好看得体的衣裳,很多姑娘会想方设法的向亲朋好友借些能够拿得出手的好衣裳,然后照着那些好衣裳缝制新衣裳。”
沈月娟出身望山村,自然沈采萱所说属实,望山村确有这样的传统。
事实上,不仅仅是望山村,整个青州都有新妇为婆家人准备新衣的传统。
沈月娟点头:“一般而言,姑娘们都喜欢向城里的亲戚朋友借衣裳,因为城里人的衣裳更加时兴,照着城里人的衣裳做出来的新衣裳更加拿得出手。”
说着说着,沈月娟心里泛起了疑惑:“可是,村子里的姑娘做新衣裳,这个跟铅笔有什么关系?做衣裳用的是布料针线,又用不着铅笔咯?”
沈月娟实在是想不明白,正说着有关铅笔的话题呢,沈采萱怎么扯到做衣裳上面去了。
沈采萱刚要开口,沈正榕灵光一闪,抢先说道:“有的人做衣裳,或许还真有必要用铅笔呢。
“我就以沈月婵为例吧,前些日子,沈严氏教沈月婵裁衣服,沈月婵怎么裁都裁不好,原本端端正正的一大块布,愣是被她裁成了歪歪扭扭的小破布。那种小破布,自然不可能缝制出齐整的衣裳来。
“沈严氏见了,心里着急,只好反复教,奈何沈月婵太蠢,怎么学都学不会。到了后来,沈严氏实在是没办法了,就找来了一根烧焦的树枝,在布料上划线,让沈月婵照着树枝画出的线裁剪。这么一番折腾过后,沈月婵总算是裁出了一件还算像样的衣裳来。
“由此可见,有的人做衣裳,就必须要事先在布料上画出大致的形状来才行。
“虽然说,烧焦的树枝就能够在布料上写写画画,但这玩意儿太毛糙了,不仅画出的线很粗,而且很可能在画画的时候,把布料给划破了。要是换做铅笔,就没有这种顾虑了。
“所以,我觉得吧,对于有的人来说,做衣裳的时候,还是很有必要用一用铅笔的。”
别看沈正榕虽然年纪小,而且是个男孩子,可他说出的这话,仔细想想,还蛮有道理的。
张家人琢磨片刻,深以为然。
“别说是初学裁衣裳的人了,就算是裁了几十年衣裳的老手,有时候也会出差错,一剪刀下去,把好好一块料子剪坏了。”张李氏道,“裁衣裳之前,用铅笔画好了——嗯,这法子不错。”
“不光是在裁衣裳的时候,用得上铅笔,早在裁衣服之前,就有铅笔的用武之地。”沈采萱道,“大姑,方才你说过,姑娘们都喜欢时兴的衣裳,为了让自己做出来的衣裳看上去比较时兴,她们都喜欢向城里的亲戚朋友借衣裳。
“然而,不是每个姑娘都有家住城里的亲友。退一步讲,就算有家住城里的亲友,人家也未必肯将自己的衣裳出借。”
沈月娟闻言,点了点头:“确实如此。”
想当年,沈月娟在出嫁前夕,根本不敢奢望后娘给自己置办嫁妆,唯一的心愿就是自己的嫁衣能够像样些,不要太寒碜。
为此,沈月娟悄悄去找了大弟媳秦氏,希望刚嫁入沈家不久的秦氏能够将她的嫁衣借给自己一两天。
然而,事与愿违。
秦氏看着和和气气的,一口一个“大姐”的叫着,似乎很乐意亲近沈月娟,可那只是表象而已,沈月娟当真有求于她了,她立刻百般推脱,说什么也不肯将自己的嫁衣出借。
尽管沈月娟事后不断对自己说,嫁衣是秦氏的,借不借的,秦氏说了算,自己不能够因为秦氏不肯借,就埋怨她、为难她,而应当拿出大姑子的气度来,一如既往的善待她。
但,无论沈月娟如何给自己做心理建设,她心里这个坎怎么也过不去。
原因无他,通过这件事,沈月娟看清了一个人。
因为太过膈应,一晃十几年过去了,沈月娟依然清楚的记得此事。




锦绣田园:拐个相公好致富 第213章 瑕疵品
沈采萱继续道:“可以这么说吧,对于没有门路、鲜少进城的乡下姑娘来说,近距离的接触城里的时兴衣裳,进而仿制出类似的新衣裳,乃是相当困难的事情。
“这种情况下,倘若挑货郎来到了乡下,拿出了画有城里时兴衣裳的铅笔画,乡下姑娘会不会感兴趣呢?”
听到这儿,张立秋灵光一闪,脱口而出:“四娘,你的意思是,咱们可以想办法把城里的时兴衣裳用铅笔画出来,然后通过挑货郎,将这些画卖到乡下去,对么?”
不等沈采萱开口作答,心情激动的张李氏便抢先说道:“哎哟,这法子好!这种画儿,别说是姑娘家了,就算是我这种老太婆,要是稍微年轻几岁,手里又有几个闲钱,也乐意花钱买的!我相信,这种画儿让挑货郎拿去乡下卖,一定能够卖得出去的!”
沈月娟却没有张李氏那么乐观,她沉吟道:“这种铅笔画,乡下姑娘的确用得着,对于她们来说,确实是好东西。但是,再好的东西,要是价钱不合适的话,乡下姑娘未必舍得掏钱买。
“要知道,要画出一幅画儿来,可不光要有铅笔,还得要有纸张才行。铅笔的成本咱们刚刚算过了,不贵,可纸张却很贵啊!
“我隐约听说,沈世贵和沈正樟这两个人,每个月光是在买纸这一项上,就要花好几钱银子呢!由此可见,纸张不是一般的贵。
“纸贵,就意味着铅笔画的成本将会很高。”
听到这儿,张李氏心中的热情一下子被凉水泼灭了大半,顿时冷静了许多,思量片刻,补充道:“光有铅笔和纸张可不够,要想画出铅笔画来,还得要有画画儿的人。咱家人里面,个个都是睁眼瞎,谁都没有摸过笔,哪里画得出铅笔画来哟?
“画画儿这活计,咱就别指望自家人了,只能够请读书人帮咱画。读书人哪里是那么好请的哟?请他们画画儿,非得花大价钱不可!
“这样一来,铅笔画的成本就更高了!成本高了,咱们就不可能便宜卖,不便宜卖,乡下姑娘怕是不会买的。”
张立秋弱弱道:“其实,画画儿这活计,不一定非得读书人不可吧?那个,那个……我觉得,可以把这活计交给我。”
沈月娟&张李氏:“交给你?”你行么?
同时遭到了来自老娘和奶奶的质疑,张立秋颇受打击,不有几分讪讪:“我不一定行,但我可以试试嘛。那个,虽然我没画过画儿,但我觉得,我是能够画出来的。”
沈月娟和张李氏但笑不语,双双用慈爱、宠溺的目光看着张立秋,呃,仿佛是在看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傻小子。
噫,这就有些尴尬了!
沈采萱不想张立秋太过难堪,忙岔开话题:“舅婆,大姑,其实你们大可不必为铅笔画的成本担心,因为纸价和工钱并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高。
“先说纸价。纸张有贵的,但也有便宜的——正儿八经的好纸价格不菲,而瑕疵品、边角料就比较便宜了。
“前些日子,我想买些笔墨纸砚和书本,就去了一趟书肆。到了那儿,我发现不仅书本贵得离谱,就连纸张也贵得有些离谱,就不太乐意买。
“这个时候,店伙计告诉我说,他家铺子的仓库里堆着不少有瑕疵的纸张——或者是划坏了的,或者是受潮发霉的,或者是放久了泛黄的,又或者是被老鼠啃了几下的——特别便宜,十文钱就能够买到一大摞。
“我想了想,就试着买了十文钱。不得不说,量确实挺大的,我都用了大半个月了,还剩下好多。而且,这种张纸只是看上去不大雅观而已,其实不太影响使用。
“乡下姑娘买铅笔画,为的是照着画儿进行仿制,而不是为了藏,能够看得清纸上的图案就好,至于纸张质量如何,不会太在意的。既然如此,那就用瑕疵品来作画好了。
“我粗略算了一下,十文钱的瑕疵品,大概能够裁出两百来张砧板大小的纸张,而这么大的纸张,至少能够画出两到三幅铅笔画。换言之,要想画出四百张铅笔画,在纸张这一项上,只需花十文钱左右。如此便宜,纸张的成本几乎都可以忽略不计了。
“再说工钱。乡下姑娘想要仿制的无非是衣裳的样式以及刺绣的图案等,这类东西并不复杂,只要稍有一些绘画功底,就能够画的出来。
“因为难度不高,所以压根无需花大价钱请读书人来画,随便找一些心灵手巧的女子,就可以画出一幅又一幅的铅笔画来了。工钱的话,看着给吧,反正不用给很多。”
沈月娟一边听,一边不断点头:“经你这么一讲,这门铅笔画的生意,确实可以做起来。”
张李氏性子比较急,恨不得立刻就把这门生意做起来,就迫不及待的问道:“四娘,你说这铅笔画,卖多少钱一幅合适呢?嗯,我算算啊,每幅铅笔画的成本应当不超过两文钱,那么卖三文钱一幅怎么样?”
“三文钱?”沈采萱大摇其头,“不不不,对外出售的话,至少要卖到二十文钱一幅才行!”
“二十文钱?!”在场众人惊呆了。
铅笔画虽好,虽然实用,但还不值得客人花二十文钱去买吧?
嗯,或许城里会有冤大头,乐意花二十文钱买一幅画回去。
但,地点换做普遍比较贫困的乡下的话……
不可能的,绝对不可能的!
沈采萱定的这个价格实在是太高了,高得离谱,直接劝退乡下姑娘——这一最大的消群体。
在场众人嘴上虽然没说什么,却眼睛里都是满满的质疑。
面对质疑,沈采萱泰然自若:“舅婆,大姑,还有表哥,记住了,你们家开的是铅笔铺子,而不是铅笔画铺子。铅笔铺子卖铅笔画不是不可以,但主要还是要以卖铅笔为主。
1...6768697071...9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