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1255再铸鼎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修改两次

    ……

    城墙上,尤力已经指挥人分组看住了四门,但城内的居民只占胶西县的一小部分,更多的人居住在城外。即使把城里的人堵住了,也拦不住城外这么一大片区域的居民向各个方向逃亡。

    看着西边的骑兵四处拦截试图逃亡的马车,而更多的人向北、向南、向东仓皇逃去,尤力不禁苦笑着说道:“这可真是捅了个大马蜂窝啊……”




第100章 捅了马蜂窝
    1258年,9月23日,胶西城。

    城内西门处,排出了长长的队伍,最前面的一辆马车上下来一人,交给守门的义勇队员一小块白银,后者又拿给后面小桌旁的会计。

    会计打量了一下成色,又拿起一个小秤称了称,抬头说道:“五两一钱,足够了,放行吧。”

    与明清时期白银大量流入的情况不同,如今白银价贵,这五两多白银差不多相当于二十贯铜钱。胶州周边有白银产出,还不算最贵,现在南宋东南一带由于临战的恐慌情绪,银价已经涨到每两75贯会子,折合六贯铜钱了。

    说完,会计又拿出一张条子,在上面写了写,递给了义勇队员。义勇队员把条子交给马车上的人,大声说道:“你可以走了,不用紧张,胶州城以后还能做生意,等这阵风头过去了,欢迎再来!”

    马车上的人唯唯诺诺应了一声,但手上可不含糊,赶着马车,风一般地逃离了这个是非之地。

    此时,距离义勇队“百里奇袭”夺下胶西城,已经过了四天。虽然成功完成了营救乌文成的作战计划,但接下来的事态如何处理无疑成了一件麻烦的事情,而这个胶西城更是一个烫手山芋。

    好不容易夺下一个贸易城市,就这么放弃退回去,似乎有点不甘心;但是如果就这么占领下去,东海商社在占领区应当是怎样一种存在民众如何安抚和治理如果姜家或者李璮知道了胶州沦陷的消息,发大军讨伐怎么办该如何布置防御措施从胶西到即墨这么长的战线如何维持

    这四天里,股东们为这些令人头痛的问题吵翻了天,至今还未做出最终决定。但这边也不能放着不管,为了维持秩序,管委会向胶西城派来了一支主要由商务部人士组成的工作队,负责统计战利品、与本地人打交道,并且进行城市管理。

    工作队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人心问题。大部分胶州的居民和商人显然对这个劳什子“东海商社”很不感冒,只当是又不知道哪来的悍匪,纷纷想要逃离。不过后来这些“贼人”没冲进家门抢劫,还杀了不少趁乱产生的劫匪,让他们稍稍安心了一些。义勇队在大街上贴满了安民告示,又排着队宣传着东海人的好政策,总算让市面上安定了下来。

    不过安定下来的结果就是,不少人大着胆子向东海人提出想出城。这样的人一多,工作队也不胜其烦,只好颁布了出城办法:一个人出城不要钱,带一个包袱或箱子收一贯,一辆车收二十贯。

    说来奇怪,之前还人心惶惶的,等到明码标价收出城费了,市民们反倒立刻放心了下来,收拾好大包小包,纷纷涌出城去。胶州多年商贸繁盛,居民大多是有些积蓄的,这点出城费对他们而言不算什么。这几天下来,工作队足足收了四千多贯的出城费,城内也清净了不少。

    这笔钱不少,但相比其它收获,又不多了。胶西城中储存着最近才收上来的全州秋粮,足有八万多石;从州库、县库中,也抄出了三千多贯的财物。不过比起从姜家起获的巨额财富,这些都是小巫见大巫了。光是金银铜等贵金属,就至少价值十多万贯,更别说还有大量的古董、字画、瓷器和各种工艺品了。

    光一个姜家就这么有钱,胶西城中这么多大户,若是全抄了,想必能得到一笔天文数字的财富。不过情况尚未到最危急的时候,东海人自然不会这么丧心病狂,实际上,他们不但没有威胁这些大户,反而尽可能安抚他们,连助饷都没开始要。对于李应家这样的重要人物,更是从即墨把陈一成请了过来,做中人上门说和。

    ……

    此时,李应府中。

    “……正如我之前所说,我们东海商社打到胶州,只是因为姜家欺人太甚,我们为了救回自己人,才上门讨个公道而已。”史若云微笑着对着上首的李应如此说道。

    她的旁边,坐着王泊棠、李夏两个工作组的成员。对面的座位上,陈一成正陪着笑坐着。

    李应端起手中的茶,察觉已经凉了一些,又放了下去,只好面带微笑,看着史若云等人。

    前几天东海人打了进来,当初他是很惊慌的——这年头,贼人夺了城池,不都是将财物洗劫一空,然后把民众都裹挟进军营的吗当初他叔叔李全起家就是这么干的啊!

    不过他提心吊胆等了一天,东海人也没抢上门。前天,陈山家的小子提了重礼上门,说是东海人想与他一见,他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个机会,于是在家和门客整理了一番东海人的情报,今天才正式“接见”他们。

    今天东海人来了一女二男,这奇装异服的女人的才是首领,而两个男的只是随从,这让他感到有些别扭。不过李家人是不敢说什么“牡鸡司晨”之类的话的,因为他们的上任家主杨妙真就是一位女中豪杰,山东地面上谁听说了都佩服。所以李应至少在表面上是不敢做出歧视女性的姿态的。

    李应装腔作势拿捏了一会儿,开口说道:“这自然是情理之中,姜家那几个小子也忒过分了,着实可恶!你们进了胶州,秋毫无犯,我也是看到眼里了。不过既然如此,诸位准备什么时候撤军呢”

    史若云也笑道:“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在研究了,不过姜家人随时可能反扑,一旦他们冲过来了,对胶西城可不会像我们这般客气。所以为了胶州的安危,我们还得在这里留一段日子,您说呢”

    李应并不意外,他也没指望三言两语就把他们赶走,想了一会儿,又问:“那在这期间,你们准备如何行事”

    “胶西城的事归胶西人,胶西城之外的事归我们。”史若云看着他,一字一顿地说。

    李应眼前一亮,问:“胶西城的事是什么事,胶西城之外又何解”

    史若云组织着语言:“胶西城的事便是商人的事。商人往来胶西城,自然是为了贸易,对此我们绝不干涉,甚至还加以鼓励,只要商人们也不给我们惹事就行了。而胶西城之外的事,就是胶州三县的防御和农税,必须由我们负责。当然,我们所收的税不会超过往年的水平,也不会行劫掠之事。”

    李应心里盘算了一会儿,觉得有点意思,又问:“你们说商人的事不加干涉,空口无凭,如何作保这滕知县和孙知州都被你们绑了去,胶西城又如何治理”

    史若云思考了好一会儿,才慢慢地开口说:“胶州城内外这么多商人,其中定然不乏威望人脉皆出众者,可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商会,胶西城的日常事务由商会自行募人处理。至于这费用如何出,如何收取,也由商会自行决定,不管是大商出资捐助,还是要按人头收费,我们都不干涉。”

    其实全体大会并没有做出如何治理胶州的决定,史若云自然也没得到什么授权,这些都是她先斩后奏现编的。王泊棠、李夏两人强忍住叫出来的冲动,惊讶看着她。

    她好不容易才把这段话说完,看了看李应,又低声补充了一句:“自然,我们人生地不熟,这商会的组织,还要请李公多帮忙……另外,大沽河口的税关,我们不太熟悉,也请李公一并接管了过去。”

    李应得意地摸了摸胡子,这独占税关可是他多年以来梦寐以求的事,现在终于达成了。另外那劳什子商会,虽然奇怪,似乎也有点门道可钻。但天上掉馅饼未必是好事,这东海人毕竟是贼,他们这番让利,到底有何所求呢我若顺水推舟接了去,会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后果

    想到这里,他又问道:“史东家,咱们明人不说暗话,你们所求的,恐怕不止于此吧”

    “果然瞒不住李公,”史若云笑道,“好教李公知道,我们虽然跟姜家打了一仗,但并无心跟朝廷对抗,更……无心跟益都李相公对抗。还请李公跟李相公说和一下,我们愿接受招安,投入李相公旗下,从此惟李相公马首是瞻!”

    李相公指的自然就是李璮了。这年头“相公”一词还不是妻子对丈夫的称呼,而是对宰相的尊称,进而演化成对位高权重者的称呼,山东地面上通常都以“李相公”来称呼李璮。李应是李璮的堂兄,东海人想跟李璮搭上关系,当然得求到他头上。

    李应点点头,他已经猜到东海人会有这么个想法,毕竟不求招安,难道等着大军过来讨伐吗但他也不想立刻答应,好拿捏他们一下,便回答说:“你们占了胶州,虽说是有苦衷的,但毕竟捅了天大的篓子,恐怕汗廷都要震动,想求招安,着实有些难啊……”

    “呵呵,”见李应故意做出一副为难的表情,史若云心里暗骂,但脸上仍然做出微笑的表情,压低声音说:“但是若对相公的大业有帮助,相公想让胶州再乱一阵子,我们也是可以配合相公‘乱’的……”

    “胡说甚么!”李应听了,鸡皮疙瘩都起来了,连忙呵斥道:“李相公对汗廷忠心耿耿,休要胡说!”

    虽然李璮从未对外泄露过反意,但李应作为他的堂兄弟,自然是嗅到了一点味道的。现在东海人居然好像已经知道了此事一般,他们是怎么听到风声的

    想到这里,他不禁冷汗直冒,这可是造反的大事啊,稍有不慎,那可真是要掉脑袋的。若是主客易位,说不得他现在就想着杀人灭口了,但现在刀子在人家手上,即使撕破脸出去宣扬,他也拿他们没什么办法。

    他看了看几个东海人的表情,又思虑了一会儿,还是觉得此事过于重大,自己扛不起,还是让李相公自己头疼去吧。

    于是,他正起身子来:“罢了,我帮你们说和一下吧。但我也没甚把握,李相公能不能答应,就看你们的造化了。唔,对了,你们今天送的几样物什都不错,再多备几件过来,我帮忙给李相公送过去,或许他高兴了,就允了你们呢”

    史若云等人见状,知道有戏了,高兴地说:“那有劳李公了!”

    他们还有一堆事情要忙,谈完正事,又虚情假意寒暄了一会儿,便起身告辞了。

    出门上了马车,李夏刚一坐定,便忍不住问道:“大姐,你真想在这地方搞个商人自治出来这不是把我们辛辛苦苦抢来的东西拱手送给李家吗”

    史若云白了他一眼,说道:“注意一点儿,你的逻辑已经和蒙古人差不多了!吃到嘴里的才是我们的,胶西城这块肉虽然看起来肥,但要是消化不了,那是会噎死的!胶西城不只是简单一个小县城,整个山东乃至北方不知道有多少富商权贵在这里有代理人。这人脉关系太复杂,以我们商社现在这点体量,根本处理不了,强行介入不知道要生出多少事端。现在先丢给他们自己处理,等我们把军事问题解决了,倒时候也就不是问题了。”

    李夏耸耸肩:“好吧,你是老大,你说的对。”

    这时候王泊棠插嘴道:“其实我跟大姐想的一样。不过,大姐啊,我说,你这么一搞,肯定会有不少人指责你卖国,哦不对,卖社的。这对你将来竞选首席很不利啊。”

    史若云踢了他一脚,说:“得了吧,大不了我就多占几届商务部长的位子,某些人不用想了!”



第101章 全面动员 一
    1258年,9月25日,胶州州衙。

    “什么,整个胶州就只有一万七千多户”

    孔嘉谊拿着一份从州衙册簿中整理出的统计数据,吃惊地对旁边那个州衙留下来的小吏问道。

    这次义勇队占领了胶西城,孔嘉谊也带着财政部不少干将加入了胶州工作组,不但清点各处缴获不亦乐乎,还效仿先贤,一进城就把州县两衙的历年资料保护了下来。

    不过这些资料都是用的只有积年老吏才看得懂的落后而复杂的办法记录的,看得财政部的人一个头两个大。没办法,只好先抓了一批俘虏的小吏过来,让他们把整个胶州的人口、土地、财赋等东海人最感兴趣的数据整理出来。

    虽说现在是乱世,但胶州也安定了数十年了,这些小吏还是第一次遇到“改朝换代”的情况,不敢怠慢,硬着头皮完成了工作组指派的任务。但他们好不容易统计出的数据,让孔嘉谊看了一眼就产生了质疑:这胶州的人口怎么会如此之少

    宋金时期,胶西、即墨、高密等县,大都是人口以万户计的上县望县,虽说金末散失了不少,但几十年休养生息,人口即使少也不该这么少。

    一万七千户,以一户五口计,差不多只有八万多人。就东海人亲眼所见,光即墨县就不止这么多人,更别说更富庶的胶西、高密两县了。以他们之前的估计,整个胶州应当至少有三十万人才对。

    “回老爷,”那个小吏结结巴巴地说,“这个户数是三十年前点检的,那时世道正乱,乡民大都避难去了,自然就只点了这么多户。”

    三十年前那怪不得,正是李全和蒙古人在山东打仗的时候,人口少也是应当的。但是,孔嘉谊忍不住又问了:“那么这三十年来,你们就没再统计过人口”

    小吏硬着头皮答道:“确……确实没有。”

    老爷们不下统计的命令,关他们什么事啊

    孔嘉谊叹了口气,接着问:“那么你们不知道具体人口,是怎么收税的呢”

    小吏对着北边比划着说:“我们都是划好地块,然后把田赋‘扑卖’出去,有乡绅或者军头扑买了某地,代行收税,只要把扑买时喊的份额上交给库里,多收的就归他们自己了。”

    “原来如此,是包税制啊,也真够懒的。”孔嘉谊听明白了,有些无语。

    这包税制是蒙古人常用的办法,把某个区域的税收交给包税人,由他们任意收税,只需上交固定额度的税收即可。这样的税制显然有很多问题,但操作简单,正适合没什么行政经验的蒙古人。不过你姜家明明是汉人也用这种粗笨的方法,真是数典忘祖啊。

    今年的秋粮已经收完了,东海商社就是想改税制也得等到明年春天才行。孔嘉谊放下报告,说:“行了,你先下去吧。”

    小吏如释重负,飞快地退了出去,差点一头撞到往这边走的孙长天。

    孙长天也是商社的股东,同属于财政部。他灵活地避开小吏,闪进了孔嘉谊的临时办公室,拍着一份文件说:“船差不多走光了,啧啧,这次收获真是不小啊,几艘星火级都快装不下了。老孔,你看我们是先存到胶州,还是直接运回东海”

    此时已经临近南下季,大沽河上挤了数百艘准备南下的商船。本来他们是要再等上一阵子,待北风稳定下来再南下的,但这次突然遭遇了胶州易主的变故,他们也不管风向尚有变化了,纷纷涌向河口,试图逃离这个是非之地。不过此时河口已经被第一舰队占领,他们也不含糊,只要交一成的货物或者等值的贵金属即可放行。

    如果是平时,这个税率商人们多半会抗争一下,但现在胶州正闹“贼乱”,不给你全抢了就不错了,所以他们纷纷接受了这个条件,痛快地缴费通行,以免过几天贼人改了主意,或者官军打了回来,那更可怕。

    当然,商人们算盘打得比谁都精,上交的大多是货币而非货物。一成的货物在胶州或许只值数百贯,但到了南方就至少得翻倍了,还不如直接交钱来得划算。而且胶州这么一乱,今年南下的货物量肯定大减,价格必然飞涨,所以怎么也得多装点货过去。东海人也乐见此事,因为他们收了一堆货物上来也没什么用,反而现在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军事压力,需要大规模扩军,正是需要大量货币的时候。

    只是,胶州工作组人手不太够,是没法完全准确地确定一艘船的真实货值的,只能大概估算一下,然后跟船主报个税额。一般来说,这个估算还是比较克制的,船主为了少生事,也不会多讨价还价。商船或大或小,但一艘至少也能收个三四百贯,上千贯的大船也不少见,这几天下来,海军足足收了接近二十万贯的贵金属。韩松不得不感叹,他们第一舰队去年南下贸易,累死累活才赚了八万贯,现在只是坐地收钱就轻松拿到二十万,果然这世道还是要靠抢来钱才快啊!

    不过,这些钱未必能用多久。为了迎接姜家接下来的反扑,虽说全体大会仍未做出如何处置胶州的最终决策,但是已经在扩军问题上达成了一致意见:尽快扩军,同时将商社的产能全面转向为军事服务。
1...4546474849...17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