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1255再铸鼎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修改两次

    义勇队的员额一下子被扩充到两千人,海军也扩充到了一千人,如果不够,还可以追加。

    当然,员额再多,没有合适的兵源也没用。

    军委会心中,最合适的兵员自然是东海商社自己培养的劳工。他们服从性好、守秩序、对东海有归属感,而且经过商社的补课,大多有些基础的识字和算术知识,只要稍加训练,立刻就能成为一支精兵。不过可惜,现在劳工的总数也刚过五千,如果抽调太多,就会影响生产,到时候光有人,装备不够也没用啊。

    所以权衡之下,劳工部做了一个大规模的人员调动计划,把两次战役俘虏的近千名降兵投入到重体力劳动岗位中,再将大量女劳工从农业、后勤等部门调动到工业部门,又到即墨附近招募临时雇工。如此一来,才解放出六百名男性劳工,编入了军队中(当然,劳工们是自愿的)。

    其中,五百人进了义勇队,一百人进了海军。海军看上去吃了亏,不过从陆军中抽调了一个排的资深老兵,准备组建一个专门的海军陆战队,也算平衡了。




第102章 全面动员 二
    1258年,9月25日。

    这几天,安全部可谓累并快乐着。

    有了便宜行事的授权之后,他们迅速把以前就做好的编制计划拿了出来,准备以目前的二百五十多人的义勇队为骨干,加上新征召的五百名劳工,再从城阳地区招募一些青壮,补足两千人的员额,编成三个营。

    每个营编制尚未最终确定,但原则上会由若干个步兵连、炮兵排、骑兵排和保障排组成。

    其中炮兵排和骑兵排仍然延续以前的编制,作为技术兵种对兵员素质要求较高,只堪堪扩充到原来的三倍。而步兵连则采用了新的三三编制,每连三排,每排三班,每班十人,总兵额相比最初两个连大大扩充了,原先的义勇队员全拿来充当基层军官,也只是勉强够用罢了。

    保障排是应扩军后所需而设立的新兵种,主要负责整个营的后勤、运输、器械修补、物资管理、医疗等工作。

    当然,兵员的扩充需要时间,目前只到位了原先的老兵和征召的劳工,装备也不够,只能先组成三个架子营。其中大部分人穿着以前的工作服,在老兵的指导下轮流练习队列、刺杀和火枪射击。

    外来兵员的招募还需要时间,招募来了之后,也要先进行基础的队列和体能训练,再补充到各个营中,即使按最简流程,也需要至少一个月才行。

    战时,士兵的饷金已经提到了每月三千钱,资深士兵和军官更高。这么高的价位,再加上免费新衣和吃饭管饱的待遇,其实在整个即墨乃至胶西县都有不少人心动愿意参军的,不过出于可靠度的考虑,安全部还是属意在已经经营了两年的城阳区招募新兵。

    这两年来,文化部孜孜不倦地在城阳区推行基础教育,连带着民族主义思想也在这里扩散出去不少,当地居民对东海商社多少有些认同感,虽然比不上自家的劳工,但仍然是可靠的兵员。

    但这么一来,每月光陆军的军饷就要支出一万五千贯左右,更别说还有其他武器装备吃饭穿衣后勤支援伤亡抚恤等等一大堆费用了。海军虽然人少,但平均薪酬要高的多,维护费用也只高不低。所以军费开支很快就会变成一个天文数字,胶州的这些缴获,也就能勉强坚持一阵子罢了。

    ……

    此时,东海堡礼堂中。

    “我就不明白了,我们的财务制度这么‘先进’,怎么连个军费开支都算不明白”文化部的乔玉山拿着一份报告,上面全是各种“预估”和“不明”,发起了牢骚。

    全体大会已经授权管委会“尽一切可能保证战争的胜利”而不需要事事都请示,但也没真的撒手不管,而是组织了几个游离在权力核心之外的人士组成一个“监察委员会”,监督管委会的各项政策,如果有问题,就向全体大会报告。

    乔玉山就是这个监委会的成员,今天在这里质询财政部仓促拿出的军费评估报告。

    “这是没办法的,”东海储蓄所所长纪萍萍耐心地给他解释着,“后世能准确地计算出军费,是因为经济已经足够发达且成熟,军事投入在经济中的占比稳定,所以可以从容地货币化计算。而我们现在不是市场经济体制,很多东西都是没法定价的。就拿火枪来说,这东西如果拿去市场上卖,怎么也得二十贯一把吧但我们自己制造,成本只不过是几斤铁加上工时费而已,军费该按哪个核算像这样自产自用的装备,几乎占了军事开销的绝大部分,自然就不好统计军费了,只能估算现金的消耗速度。”

    “但就算这样,每月光人力成本支出就要近三万贯,这样太夸张了吧我们现在对外的商路也几乎断绝了,即使有胶州的缴获,也早晚会坐吃山空的,这该怎么解决”此时,后勤部的潘轻语插嘴道,她也是监委会的成员。

    纪萍萍看了看后面坐镇的张正义,后者对她点了点头,于是她咳了一声,说:“我以下所说的,请特别注意保密,尤其是不能让劳工们知道。”

    监委会几人见她严肃起来,也正襟危坐,请她继续。

    “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经济的本质。经济的本质是什么,是赚钱花钱吗不,货币只是个介质,真正重要的是物资、服务的生产和流动。我们发给士兵和劳工的,究竟是什么东西,是那几贯铜钱吗不,是铜钱对应的社会资源的支配权。”

    纪萍萍一上来就高屋建瓴,不过其实这些也算常识,委员们纷纷点头表示或假装表示听懂了。

    于是她继续说道:“虽然我们暂时断绝了外界的货币来源,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生产能力和潜力,能够为劳工和士兵们提供所需的物资,例如食物、衣物、铁质和木制工具,呃,还有房子,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把铜钱发给他们,他们又用铜钱购买了他们自己生产的物资,铜钱又回到了我们手中,这个模型是循环可持续的。实际上,我们并不是用铜钱来支撑这场战争,而是用生产力来支撑着它。”

    听了这番话,大部分人都连着点头,但仍然有人有些疑问。

    乔玉山又举手提问道:“那这个过程中,如果他们把钱存着没有花出来,或者干脆花在了外面,那我们怎么办呢”

    纪萍萍点了点头,说:“这个问题很好。确实有些钱会流出去,甚至我们自己也会花钱从外界采购物资,但是这个‘外界’规模不大,充其量也就是附近几个县。铜钱流出的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购买力,他们也会购买我们的商品,从长远来看应当是收支平衡的,即使暂时有小规模的逆差,现有的货币储备也足以应付。至于储蓄的问题嘛,就更好办了,我们的薪金都是通过储蓄所发放的,他们就算不花,钱也仍然留在我们的金库中。呃,只要一点小技巧,比如由储蓄所向商社发放贷款,这些钱就能用了。甚至我们还可以超发纸币,也不用太多,既能解决货币问题,也能繁荣经济……”

    她正说到兴奋点上,张正义突然咳了一声,打断她道:“好了,这些以后再说吧,我们暂时货币储备还算充裕,没必要立刻搞这些金融手段增加风险。诸位还有什么疑问吗财政问题也只能这样了,不如明天去工业区看看吧,这才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啊。”



第103章 战时经济 一
    1258年,9月26日,金口工业区。

    好吧,当初商务部幻想的高楼林立商旅纵横的发达港口城市金口市已经彻底泡汤了,现在这里到处是炽热的火炉和滚滚的浓烟,完全变成了重工业城市的形状。

    东海商社进入战备状态后,不但义勇队大大扩充,工业部担负的任务也骤然加重。海陆军的扩军目标总计高达三千人,又不能每人发一把竹竿就赶上战场,这需要的武器盔甲的数量可不是一个小数,为了提升生产速度,工业部上下可谓拼了老命了。

    季国风带着几个研究生从一间工坊出来,又匆匆赶往下一间工坊,正一边走路一边说着什么,突然被半路杀出来的高正等人拦住,劈头盖脸就是一句:“季大部长,你们可得抓紧啊,不然我们就只能五人用一条枪了,比当年的老毛子还惨啊!”

    在九月份之前,商社没预料到安全危机,武备组一直以每月20把的速度不紧不慢地生产着火枪,到现在总共也不到四百把,确实缺口巨大。

    “干脆给你们做几把大斧算了,一个个看着就像程咬金一样,”季国风看了看这几个安全部的干将,叹了口气,“正好,我们刚上了新产线,过来看看吧。”

    说话间,南边又过来了监委会几个人,季国风见来者不善,干脆也把他们一起带上,进了一间新建成的大工坊参观。

    这处工坊一看就不一样,外面修了一座分水坝将河水单独引了一道出来,便于调节水流。水道之中,有两台前所未有的巨大水车,正随着水流缓慢而坚定地转动着。在外面都能听见里面有节奏的敲击声。

    工坊内部还比较空旷,两根天轴自外面的水车连接到室内,只各带动了两个工位,然而工位上的机械却不可小觑,是一种巨大的杠杆式水力锻锤!这四台粗大木梁和巨大铁头做成的机械两两对称布置着,现在正连续不断地点着头。

    所谓杠杆式水力锻锤,就是用杠杆机构来放大锻压力的锻造机械。不过这杠杆并不是简单接驳在天轴上,而是由一套较复杂的曲轴连杆系统连接起来,在它们的驱动下,锻锤做的不是简单的上下运动,而是一套中速上升-快速下落-静止不动保持压力的动作循环,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锻压力。

    整个工坊都是机械组特别设计的,每轴两台锻锤并非同步工作,而是有九十度的相位差,这样可以将冲击错开来,使得整体运行更平稳。里面也不仅有这四台锤子,还有熔炉、铁砧、行车、机床等一系列辅助设备,为这个工坊的主要生产项目——也就是锻造钢板——而服务。与锻锤一样,这些辅助设备和人员也是分布两侧对称布置的,实际上形成了两条独立的生产线。

    在锻锤的交替锻击声中,工坊内好几十个铁匠和学徒在满头大汗地忙碌着。正在里面巡视的秦晋见有来客,刚要迎上来,季国风连忙摆手让他继续,然后带着那群累赘走到了最北边的新搅炼炉旁边。

    此时的搅炼炉正在炼制,隔着几米远都能感受到滚滚热浪,两个工人转动着一个舵轮,舵轮带动炉顶的搅拌器转动,而旁边另一个技师则不时爬上梯子看看炉水的成色,用一个特制工具挑出炉渣,然后拿着个本子记录着什么。

    累赘们对此指指点点,啧啧称奇,季国风给他们介绍道:“我们制造枪管,首先就需要制造铁板,前者的产量就以后者为前提。而这个车间,就是新上的生产锻造铁板的专门车间了。以往生产铁板,我们是把铁锭加热之后再锻造出来,但这个车间里,我们直接把搅炼炉搬了进来,熟铁冶炼出来之后可以直接扔过去锻造,就省了不少工夫。”

    “哦……了不起!”监委会几人似懂非懂,鼓起掌来。而熟悉火枪的安全部几人则听出了点疑惑,高正开口问道:“你不是说冷锻比热锻好吗,那这样一来,铁板的性能不会受影响吗”

    季国风先是点点头,又摇摇头,回答说:“客观来说,确实会有点差别。但这里出产的熟铁板是要用于生产枪管的,而卷枪管的时候又要重新烧红了锻造成一体,反正都要热锻,现在差点也就没区别了。”

    说话间,这一炉铁水已经炼制完毕,两个工人用一台移动龙门架将炉子抬了下来,将面团状的熟铁团倾倒到一个铁质工作台上,随后又马上在技师的指导下,开始熔炼下一炉。

    工作台旁边,一个穿着红袖工作服的三级技工夹起熟铁团,又拿起一枚大锤子不断敲打着,慢慢将它修成了一块近似长方体的形状。他拿着尺子仔细量了一遍,确定没问题之后,便把铁胚移到暂存区放置了起来。然后,他便走到旁边的休息处一屁股坐了下去,拿起一个巨杯子咕咚咕咚灌起茶水来。

    不久后,左边的甲号产线一号锻锤上的铁板锻造完毕,便有两名学徒过来,用移动推车取走了一块前批次产出的方胚。

    甲一锤附近的另一个三级工用一件环形夹具夹起这块方胚,等待着锻锤的运动,在它进入上升周期后,将方胚放入锤底的砧台之上。很快,横截面呈梯形的尖头锻锤便快速下落,砸在方胚正中,在上面狠狠砸出一个凹槽,同时也略微将方胚砸得扁长了一点。整个锻锤的粗大木质构件也在应力下吱嘎作响。

    随着锻锤的上下起伏,三级工不断调整着方胚的位置,将他渐渐锻造成长条的波浪形状。参观团看着这磅礴大力啧啧称奇,不过这道工序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完成的事,他们看着锤头反复起落几次就有些烦了。

    季国风又带他们转向旁边的二号锻锤,指着正在上下翻飞的锤头说道:“喏,二号锤与一号锤不一样,是平头的,用来把前面的波浪板锻成平板。之所以分了两步,是因为现在锤子的锻压力还不够,没法一步锻平,只能先用压强大的尖头锤锻开,再用平头锤锻平。”

    众人似懂非懂地点着头。这次他们倒没等很久,此时二号锤的锻造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了,很快,一张长条形的铁板就从里面取了出来。

    这还没结束,这张铁板又转移到后面一道工序上去。一名三级工带着两名学徒,把铁板放在一个特制的架台上,对铁板做最后的平整。他用一块小而厚的铁板覆在半成品上面,一边滑动着一边用小锤子敲着寻找手感,不时指着某处让学徒拎起大锤子用力砸,将过厚处锻薄。

    最后,这块平整过的铁板又经过最后一道工序,也就是用强力的切割器修整四边,然后才得到方方正正的长条铁板,放置在后面的架子上冷却了起来。

    由于这张新鲜完成的铁板炽热没法上手,季国风直接拿了一张之前做出来的已经冷却好的给他们看:“喏,这就是这个车间的最终产品了。这张是用来卷枪管的,所以是长条形,如果改变一下工艺,还可以生产面积更大的铁板以锻造板甲。不过现在产能有限,大部分都用来供应火枪生产了。”

    监委会里的乔玉山似懂非懂地说道:“原来如此,确实也该如此,攻击就是最好的防御啊。嗯,可惜,这铁板卷成管子得有不小的缝隙吧,就连我这个外行也能看出这是个薄弱点来。嗯,季部,你们不能想法搞成无缝钢管吗”

    季国风瞥了他一眼:“别做梦了,无缝钢管两个技术路线,一个是冲压,一个是辊压,这都不是我们现在能搞出来的……战后或许可以试着研究一下,但现在还是先想着挺过这一关吧!”

    乔玉山尬笑道:“是,是,您说了算。”

    季国风把铁板放回去,又说道:“即使是这种有缝枪管,只要处理得好,强度也不是什么大问题。算了,空口无凭,我们再去下一个车间看看吧。”

    于是一行人又转去了不远处的卷管车间。

    卷管工作是个精细活,需要铁匠的手艺,没法用笨重的机械辅助,所以这个车间没有庞大的水力机械,只有排成两列一共十个工位。每个工位上都有一名三级工带着几个学徒在忙碌着,还有两名四级工在不断巡视着监督并指导技术诀窍。

    不过笨重的大机器没有,倒有不少轻巧的小机器,比如一种人力驱动的小锻锤。这种小锻锤由一具结构类似于代耕具的转盘推动,锤体运动机理与隔壁的水力锻锤如出一辙,只是规模小了许多,用于为铁匠提供辅助锤击力。

    隔壁生产的钢板输送到这里,再分发给不同的工位,没有细分的流水线,由一个工位完成全部的卷制锻管作业。

    铁匠拿到铁板,会先把它加热一会儿,然后放在一个铁砧上——这个铁砧是特制的,表面有一道弧形的凹槽——然后再拿一根实心铁棍放在板上,借锻锤之力把铁板逐渐敲到凹槽里变成弧形。然后他会渐次改变铁板的位置,直到巧妙地把铁板敲成了“c”形,才拿起自己的小锤子,用手一点点把它敲成贴合铁棍的形状,得到了内层管胚。

    然后,他会再领一张更细长的铁板,斜着包住内层管胚螺旋式一圈圈敲着卷上去,得到外层管胚。

    此时内外层管胚已经组合到了一起,但是显而易见结合并不紧密,之后铁匠会把它放进炉子里猛火灼烧,直至加热到红热状态,然后才继续锻造。

    下一步,铁匠用铁棍插着管胚,放在砧台上由人力机械锻锤开始大力锻造。在锻造的过程中,管胚逐渐被两个平面压成了八角形,也使得内部的缝隙致密地贴合融合在了一起。这个过程中,管胚会不断回炉,同时隔一段时间就要把铁棍抽出换一根新的,以免接触时间长了之后受热变形。

    等这个三级工铁匠好不容易敲完了一根枪管,还得请四级工过来把关,说不定后者还会操锤上手亲自进行最后的细锻。

    最后的枪管半成品经品控工程师用专门工具测量过,便埋到沙子里冷却了起来。
1...4647484950...17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