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再铸鼎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修改两次
第104章 战时经济 二
这整个卷制枪管的过程费时费力,差不多得两天才能完成一根。不过因为由于每个工位进度不同,季国风带着参观组前后挪移,很快就概览了加工的全过程。
季国风带他们走到最后,拿出一根已经冷却好的枪管,递给他们传着看,得意地说:“这个车间生产出枪管之后,再拿到隔壁车间进行精加工,把管外修型,把管内精镗一遍,最后再送去装配车间装上枪机和枪托,就能得到上等好枪了!不过我敢说,就算是这里产的粗胚,也能直接装上弹药打出去,甚至可以说,比明末那些粗制滥造的破鸟枪还要强一些!”
围观群众确实被这工业生产的伟力震撼住了,就连乔玉山禁不住称赞道:“行啊,季部长,你们什么时候搞出这么大规模的工厂真够牛的啊。”
季国风看了他一眼,回答说:“当初金口堡刚开始炼铁,我们就有这想法了,不过后来没有那么大的需求,所以一直没上。其实现在车间里不少设备本都是有别的用途的,但现在军备任务急,就拿来造枪管了。”
高正爱不释手地摸着那根粗胚枪管,插嘴问道:“以现在这速度,你们一天能生产多少枪有五十支吗”
季国风无奈地耸耸肩,一边带着他们往旁边的精加工车间走,一边说:“五十支是做梦呢,以现在这速度,一天也就五六支罢了。不过现在还是磨合期,等熟练之后,大概能提升到每天八支的水平。想要更快,就只有增加生产线了。不过新线也需要人手和时间,我们好一番调动资源,大约十天之后可以启用第二卷管车间,但第三就实在调不动了。所以一个月内,我们差不多只能生产三百支火枪,别嫌慢,这已经是神速了,连板甲和火炮的产能都因此压缩了。所以别指望短期内能给你的两千人全装备上火枪,你们还是早些思考冷兵器的战术吧!”
一个工匠独力生产火枪,生产一支差不多得用上一个月。东海人引入了新炼铁法、新工具、新工艺,使得这个效率至少翻了一倍;而引入分工合作的集体生产模式后,效率至少又翻了一倍。而且,大生产模式不但提升了效率,还使得一些手艺不到家的工人也能参与到生产中去,从而使得工厂可以通过堆人数来提升产量,达到了月产叁佰支的“神速”。但也到此为止了。
精加工车间规模很大,由三部水车提供动力。其中前两部带动六台木结构的钻床,用来给枪管钻孔,速度很慢,隔一段时间就要抽出来加油降温。而第三部则带动三台铁框架的精细镗床,把枪膛再精加工一遍。这里进行操作的全是三级工,二级工只能打下手,同样也有几个四级工坐镇。
到了这里,季国风又指着那些机床,说:“看,这些新机床都是今年攒下来的。虽然简陋了些,但主体框架全用了铁,内部还采用了最新的青铜齿轮,所以才能承担这样的机加工任务。目前精加工车间尚有余力,所以粗胚车间可以扩能,但也只能支撑两条生产线,如果上了第三条,这里也要跟着增加水车和机床了。但是机床的制造哪有那么快呢机械组老孙他们已经加了好几天班,累得不行,强行干活反而会影响精度,所以我让他们先放慢速度轮流休息一下,劳逸结合才有更好的效率。即使以最乐观的估计,也要一个月后才能进一步扩充产能,不过到时候临近枯水期,又是一个麻烦。”
高正有些失望,看着忙碌的车间,说:“好吧,我也知道不能强求了。唉,这样下来,做好的编制就得调整了,真头痛啊。”
季国风又把他们带到旁边的装配车间。这个车间不仅进行最后的装配,诸如枪托、枪机、准星等部件也在里面生产。之所以如此集中,是因为现在的标准化程度还很低,零配件有不小的误差,装备的时候必须时时修整,所以干脆把生产方都聚拢在一起。
车间里面分隔成了几个小区域,每个区域生产某个部件,然后送到装配区域,装配师傅把工件修一下,再安装到一起。这里的工人数量要比之前两个车间多不少,其中还有不少膀大腰圆的女劳工,丝毫不忌讳,神情自如地跟男性劳工一起工作着。
这时,安全部里有一人想起曾经看过的谢光明写的对火枪的修改意见,问道:“对了,这些枪还是跟虾蛄枪一样吗”
季国风走到货架旁边,拿出一把成品的火枪,递给他们看,说:“没错,现在为了最大化生产速度,制造的都是普通的虾蛄枪。谢光明的那些建议我们也看了,确实不错,但是现在数量更重要,所以我们仍然保留了虾蛄的设计,一点都没修改。毕竟工匠们已经熟悉了各个部件的制造,任何一点修改都会影响生产速度。不过……关于弹药过重的问题,后勤部倒是把60发的大弹药包换成了两个30发的小弹药包,战时只带一个就够了,等用的差不多再装第二个,减轻了一公斤多的战斗负重。”
“也行吧,总比没枪用强。”高正把那把火枪拿在手里试了试,又问:“你刚才说板甲和火炮的产能压缩了,是怎么回事”
“钢板的配额挪了一些给枪管了……这倒是其次,瓶颈不在钢板上,关键是阔马区第一工坊的不少资深铁匠都调到了这边,板甲都是那边产的,产能自然就下降了。不过我们再招募些铁匠,补充些学徒,增加两台水车,应该就能把产量提上来。”季国风解释道,“至于火炮嘛,产能确实压缩了,不过产量却提升了,嘛,算了,去铸炮车间看看吧。”
说着,他们没多少时间可以浪费,又马不停蹄赶往了金口堡另一侧的铸炮工坊。
工坊内,工人们正把一大锅铁水往砂模里注入,季国风没有立刻进去打扰他们,而是带着参观团就在外面等着。
过了一会儿,里面的姚崇义出来透气,发现了他们,便趁闲聊了起来。
他指着车间内对众人说道:“炮兵的扩张不如步兵那么大,所以我们调了一部分人手去帮着造枪,每月的铸造门数从十门降低到了八门。但是,之前为了保证轻便,我们尽可能降低了壁厚,结果就是十门之中多数通不过强装药测试,一个月只有三四门成功验收。现在,为了提高产量,我们把壁厚加了上去,一门狮吼炮的重量从265kg提高到了320kg,目前已经出了一门,效果还不错。月产八门,应该至少有七门可用。”
见高正的脸色有些难看,季国风赶紧补充了一句:“别紧张,新炮都是给海军用的,把原先的轻炮替换下来,反正船上稍微重一点问题也不大。”
这么一说,安全部几人就高兴了起来,纷纷表示:“没错,就该这样!”
“对了,正好今天你们过来,有个新东西,你们给参考一下。”正说着,姚崇义突然想起了什么,去附近库房拿出一个木头炮筒,递给高正他们,说:“这是我们计划制造的榴弹炮,这是炮模,你们看看。”
“榴弹炮”高正有些疑惑地接过这门木头小炮,它大约只有长,管壁也不厚,看着倒像个花瓶,“你们做出榴弹了怎么这么小”
姚崇义摇头道:“榴弹自然是没有的,不过季部和武备组他们之前做了一份远景规划,各类型各口径的火炮都设想了一番。现在不是战时吗我们自然就要试着做些更好的火炮出来,结果翻了一遍,大炮不好搞,倒是发现这门小炮不错,就试着做了个模型出来。你们要是觉得可以,我这边就先翻模造几门出来给你们试试。”
季国风接过那个模型,指点着对高正他们说道:“前膛炮时代的所谓榴弹炮,跟后世的榴弹炮是没法比的。彼时的榴弹,就是一个空心铁球填充着火药,这样的空心球无法承受太高的膛压,所以装药量相比实心弹要低不少。既然装药少,那么管壁就不需要太厚,炮管也不需要太长,用加农炮发射其实是浪费的。后来发展出了专门的薄壁榴弹炮,倍径通常只有六到八,射程不远,但打榴弹正合适,而且有个很大的优点是重量比同口径的加农炮要低很多,可以快速机动,或者把口径做得很大。现在我们就是取的前一种好处。”
姚崇义点点头,对着炮口又比划了一下,说道:“这门小榴弹炮,口径与狮吼炮是一样的,但是重量只有五分之一,制造起来快,操作也更容易。虽说我们没有榴弹,但是近战打实弹和霰弹仍然挺吓人的,而且用的弹跟狮吼炮通用,省得难为后勤了。
我是这么想的,既然短时间内无法给你的两千人全员装备火枪,需要装备冷兵器,那不如多做几门这种小炮,加强火力。而且你们可能需要守城,那样狮吼炮就不太够用了,有小炮用总比没有强。”
他俩滔滔不绝说了好一顿,监委会等人听得昏昏欲睡,而安全部的人则越听越兴奋,拿着这门小炮围在一起指指点点。末了,高正急切地问:“这种小炮做出多少了”
姚崇义摸头道:“呃,还一门都没有呢,只是个构想……”
高正一拍巴掌:“行,现在一切以战事为优先,老季,咱俩这就去走一遍流程,然后你们赶紧先做一批出来!”
“好吧……”
第105章 战时经济 三
1258年,9月27日,阔马区。
临近海边的船坞中,霜降号正趴窝在里面,造船厂的工人们忙碌着,为它刷上新的船底漆。
前几天夺取胶州的行动中,霜降号一时不慎在大沽河中搁浅了,后来简单修复了一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拖回阔马造船厂。还好,有一艘正在建造的星火级也到了铺设船底板的阶段,正好有现成的备品可以拿来给霜降号用。所以短短的时间内霜降号就修复完成,等船底漆干燥就可以立刻投入战斗了。
随着商社全面转入战备状态,阔马区这个开发比较早的地区也更加忙碌了起来(本来也很忙碌)。一车车一船船的木料、布匹和钢铁被运输到这里,加工成军队急需的车辆、船只、衣物和盔甲等等。
李如南今天为了行动方便,连心爱的进口宋式衣裙都没穿,换上了后世样式的干练工作服,带着劳工部的工作组,风风火火地在阔马区各个工坊之间巡视着,不断地做出各种指示:
“现在扩大牲畜的养殖量已经来不及了,而且还会多消耗粮食,嗯,不如多养点鸡鸭吧。哦对了,加大鱼类的捕捞力度,至少增加两倍,唔,先不管了,暂时解禁敲罟法吧。那海洋部不是在训练新水手吗就让他们拾回老本行,帮忙出海捞鱼去!”
“农忙季结束了,农业组的人力应该空闲出不少吧还有那些没事干的初级劳工,通通划进工厂!嗯,就学义勇队的训练法,先把他们组成一个单独的车间,让资深劳工教他们干活,等熟练了,再补充进正式车间。”
“还有那些结了婚家里有房子就宅在家里的女劳工,通通动员起来,至少帮忙作些女红活也好。给她们计件工资!不用商量,就把活计摊派给她们,她们还能有钱不赚不成呃,等等,能省一点是一点,我们在胶州不是收了不少丝绸吗发给她们折算工资好了。”
“这不是还有不少小朋友吗他们放了学也没事干……别紧张,我又不是要用童工!把他们组织起来,在居住区和工业区附近巡逻一下,再捡捡垃圾什么的。贴标语之类的活也能让他们帮忙,不又能解放出不少人力嗯……这事大概得跟文化部商量一下,张国庆,你去跟张老师打个招呼!”
“建设部的人不,建设部的劳工不能抽调,相反,让他们多准备点建材,多造点房子,要不然放出去的水没地方收啊!”
劳工们在他们的调动之下,平均工作时间骤然延长,工作强度也有所加大,当然,薪水也多赚了许多。在此基础之上,东海商社这个怪物发挥出了巨大的生产力,以这个时代难以想象的速度吐出各种工业制成品……
……
原先的阔马区一号工坊旁边又新建起了一间大砖房,用作专用的炼钢车间,而原先的旧建筑则成了专门的锻造车间。
出于分散风险的考虑,阔马区的炼钢车间并没有搬到金口区去,但随着金口工业区炼铁业的大发展,炼钢车间的活计也轻松了许多。他们只需要把金口过来的质量已经很好的各类生熟铁测试一下,然后按需要混合,扔进石墨坩埚里,再适当加一些辅料,直接焖烧一遍,就能得到很好的钢材了。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已经能初步控制碳含量,想要高碳钢就有高碳钢,想要中碳钢就有中碳钢,想要低碳钢……你们还是直接用熟铁吧。
隔壁的锻造车间,则成了专门打造盔甲和冷兵器的地方。
得益于靠近崂山,水流落差较高,这里的水车已经更换成了最新式的上射式水车,也就是在上游修建一个较高的蓄水池,使水从高处流下,由上而下冲击水车桨叶,可以更充分地利用水流的能量。在同样的流量下,上射水车的功率达到了传统下射水车的两倍,差不多有五千瓦,而且由于蓄水池的存在,输出稳定性也很好。只是受限于地形和成本,目前只有阔马区的几个工坊采用了这样的技术。
前不久,这里被抽调了不少熟练工匠去金口区造火枪,又补了一些学徒工进来,冷清了不少。
锻造车间负责人、工业部的马玉石背着手踱着步,视察板甲的生产过程。
现在板甲的打造也流水线化了,大致可以分为三道工序。
第一道由学徒工和一级工操作,是把锻好的钢板借助模具敲成穹壳状。这道工序其实相当需要经验的,因为新手掌握不好力度,很容易把材料敲得越来越硬乃至开裂。但由于东海钢铁性能较好,能够承受得起笨拙的锻击,所以他们只管敲就行了。
第二道则由经验更丰富的二三级工操作,他们接过歪歪扭扭的半成品板甲,检查上面的缺陷,入炉回火重塑晶相,冷却后再敲成更标准的形状。
第三道则由资深工匠把关,把板甲精修成最后的成品。
这三道工序渐次进行,源源不断地将板材加工成板甲。但也可以看得出,这套生产流程严重依赖于人力,因此在不少工匠被抽调走的现在,产能就骤然缩减了。
原来锻造车间排满班的话,平均每日可以生产十套包括头盔、胸甲、肩甲的三件套,不过之前没有迫在眉睫的威胁,一般不会生产那么多。可是现在人手不够,即使火力全开,也勉强只能出五套。这个产量比火枪倒也差不了多少,但安全部的规划中除了火枪兵还有更多需要配甲的长矛兵,按这个速度肯定是不够用了。
马玉石转了一圈,看着工匠们汗流浃背不断灌着水的样子,知道不能强求,叹气道:“没办法,只能偷工减料了。”
说完,他走到厂房里一个单独的角落旁,与一个技工小组聊了几句后,拿起一块他们的试制品胸甲看了起来。
现在的玄武甲总重25kg,马玉石决定将它进一步简化,将材料从钢板换成更薄的熟铁板,重量减到2kg,费工时的棱线设计也简化掉。如此一来,不但节省了用料,还因为原材料变薄变软了而更容易加工,可以大大节省工时。
当然,强度肯定也会因此而锐减,但反正挡挡流矢就够了。现在义勇队不怵同规模的对手,真到了大规模近身肉搏需要盔甲硬抗的时候,那肯定是敌军远比自己人多,就算甲再厚也没用了。
他现在拿着的这块甲,就是践行这个思路做出来的。这个小组连产线都没上,小半天就叮叮当当敲出来一块,如果全车间都这么搞的话,怕不是一天能做出二十块了。
但他把它左右掰着,看着它不断变形的样子,还是放心不下:“虽说防御力不用太好,但总得过得去啊,这真的行吗”
小组里带头的那个三级工黄元苦着脸说道:“东家,俺们可是照你的要求打的,再怎么说也就只能这样了,可不是俺们不尽心哇。”
马玉石摆摆手:“我知道,你们辛苦了。不过,总得有个底才行……那就试试吧!”
锻造车间生产盔甲兵器,门外就有测试的靶场。马玉石带着小组走出门去,把这块胸甲简单固定在一个胸靶上,然后亲自抄起一把炽焰矛,对着它狠狠地戳了过去。
“duang——zhaaaaa!”
可能是当年军训时练出的技术还没生疏,也可能是甲片强度是真的不行,总之他这一矛下去,直接在上面戳了一个洞出来。
一个学徒跑去把甲解下,马玉石将矛抽回来,看着矛头上串着的像烤肉一样的甲片,脸色乌黑:“啧,还真不顶用。”
黄元叹道:“用这种软铁,也就只能这样哇。”
马玉石戳着那块破甲,恨恨地说道:“可不这么搞产量又跟不上啊,真是难搞。”
黄元眨巴了一下眼,若有所思地说道:“东家,其实也不是没办法。甲还是可以这样用熟铁敲,但后面可以再撒碳粉锻一遍,还可以再蘸一下,虽说赶不上玄武,但肯定比现在强。不过这都是老法子,不知道东家们能不能看得上……”
黄元是铁匠出身,其实对旧式的渗碳炼钢法更熟悉些,来了商社之后见他们能生产出如此优质的东海钢,自惭形陋,对手里的旧技术不敢再自夸。现在提出这个解决方案还不太自信,一副怯生生的样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