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1255再铸鼎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修改两次

    这是义勇队的新兵招募行动。虽说东海商社以往名声不错,现在又为新兵开出了每月二贯半、战时翻倍的“高价”,足以令很多人心动,但这毕竟是卖命的活计,而且现在真的是在打仗的,所以城阳区的不少潜在兵员是有顾虑的。为此,安全部就派出老兵推他们一把,深入基层,亲身宣讲义勇队的强大武力和优厚待遇,打消他们的顾虑。

    当初义勇队与姜家军河边一战,动用了火炮,声闻数里,之后又押着俘虏做了一次武装大游行,本来就令城阳区的人们深感震动,这下亲自见识过火枪的威力,对风险的恐惧更是小了许多。

    人就是这样,有从众心理,不愿意做第一个出头的。当初无人应募的时候,即使有的人心里有想法,也不敢表现出来。从9月20日发布招兵信息,到25日老兵下乡之前,总共招募了不到五十名新兵。但现在有了老兵现身说法,起到了带头效果,愿意当兵的人就一下子冒了出来,招募行动果然顺利了许多,几乎每天都有几十上百人应募,到现在已经超过七百人了。

    胶东地界从三十多年前战乱结束后,已经繁衍了两代人,正是人口膨胀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有好几个青壮,还面临着如何分家的问题。现在东海商社大规模募兵,正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出路。

    ……

    当天夜里,城阳工业区,义勇队临时训练驻地。

    “唔……应募人数已经开始下降了啊,罢了,也不能从城阳抽调太多青壮,明天再去跑一趟,告诉村民们已经是最后一天了,能招多少招多少吧。剩下的缺口再去即墨其他地方招募一些,还是这个价,愿意来就行,思想问题先不管了,等进了兵营再慢慢教育也来得及。”

    高正拿着今天的新兵招募报告,做出了这样的决定。随后他转向旁边的夏有书,问道:“老夏,关于我们的编制调整,你有什么看法”

    夏有书抬起头来,转着手里的笔,说:“以现在三个营的编制目标,光是步兵,我们就需要18个连长,54个排长,162个班长,总共234个基层军官,还不算副职。这些是没法省的,得把老兵全派过去,才勉强够用。

    按照工业部的说法,到这个月底,最多只能提供三百把新火枪。虽然少了点,但加上以前的旧枪,应该够编六个火枪连了。这六个连的兵员就主要用从劳工中招募的新兵,分配给每营两个连。从城阳和即墨征募的新兵先拿着长矛,主要进行队列训练,编成十二个长矛连,每营四个。

    这么一来,每营就是四个长矛连和两个火枪连,其实还算挺合理的。我看,这样的结构先保持一段时间不变,如果火枪有富裕,就先把早期的旧枪替换下来,再有多余的就储存到堡垒中,守城的时候用,等到数量足够了,再成建制换装。

    我的意见是,大的方向不变,仍然保持三个步兵营的骨架,但是把营属的骑兵排和炮兵排抽调出来,集中编组成一个骑炮营。我们就这么点骑兵炮兵,再散开的话未必能起到多大作用,必须集中使用。如果临时有需要,还可以拆出连排配属给步兵营。

    步兵营平时在营部设置一个骑兵班,送信侦察什么的也够用了。还可以再配几门那种小榴弹炮,反正也打不远,就让步兵当成大号火枪用就行了,带着还方便,多少也有了点支援火力。

    对了,这小榴弹炮是可以曲射的,我有了个想法,一个营不是有四个长矛连吗正好组成一个方阵……”

    “方阵”高正突然打断道:“等等,有些意思,你先别说,让我想想。嗯,说到方阵,最有名的应当是当年的西班牙大方阵,但我们未必要直接照搬。四个长矛连组成一个空心方阵,火枪兵和火炮在外侧袭扰,如果有骑兵冲了过来,就退入方阵中,收缩阵型,组成紧密长矛阵,火枪兵在内侧放枪……这样确实不错!哦,对了,榴弹炮还可以曲射,在方阵内也能发射,唔,不过可惜,没有真正的榴弹啊。怎么样,老夏,和你想的一样吗”

    “哈哈,英雄所见略同。而且一个营是一个小方阵,两个或三个营合起来还能组成一个大方阵,如果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将方阵展开,在线列和方阵之间转换。不过这需要大量的练习,那些新兵上了战场能站住就不错了,不一定玩得转这么复杂的阵型变化。”夏有书拿了一张纸出来,边画着边说道。

    高正把手一拍:“不错,就这么编制。嗯,三个步兵营加一个骑炮营……等等,当初小规模的时候,把骑兵和炮兵编在一起问题不大,但现在规模增加了,再这么编就指挥不畅了,还是给分开吧。一个骑兵连,哦不,就给范龙城一个营编制吧,炮兵也是,把架子搭起来先。一个骑兵营加一个炮兵营,再加上三个步兵营,还有一个保障连,这就是一个旅了。正好,我们的义勇队也该改改名字了,就叫义勇旅吧!”




第109章 第二舰队
    1258年,10月3日,城阳工业区。

    “好好,放这里,这是第一百袋了吧行了,加上前面那些砖头,再装就有些勉强了,把那批衣服装上吧。”

    一艘小船停泊在白沙河码头上,后勤部的刘小白正指挥着几个本地雇工往上搬运一批建材和军需品。

    城阳工业区成立之后,刘小白带人来此设立了一个烘焙工坊,对外出售一些面包糕点之类的美食,但销量不高,更多的业务是给军方尤其是海军生产一些硬的能砸死人的耐储存干粮。现在战时状态,人人都忙得不可开交,所以他()现在不但要忙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被方迎波临时抓丁来协调运输其他物资。

    这艘小船是从黄岛区胶州水营驻地缴获的桨帆船,也就是他们带出去海战的那种小船。第一舰队占领水营驻地时,还有六艘这样的小船留守,被堵在港口里,完整地缴获了。这种船被水营的人称为“青叶船”,船体修长,长度接近二十米,宽度却不到四米,甲板下有一层低矮的桨座舱,再下面是平底的底舱,容积很小,主要用来装压舱物。

    虽然韩松对这种桨帆船不屑一顾,但不得不说,它确实是当前技术条件下,最适合在内河和近海活动的船。青叶船平底吃水浅,不容易搁浅或触礁,又有桨作动力,运动灵活,可以无视风向行驶(当然,如果风向合适的时候,还可以挂起风帆,节省人力)。而且大小合适,既不会大到在胶州湾附近活动不开,又不会小到装不了太多人员物资。当初霜降号不幸在大沽河搁浅,就是靠这种小船才拖了出来。

    不过,胶州水营为了作战需要,给它装了一个过于高大的船楼,大大影响了它的适航性。海洋部让俘虏的水营船匠将船楼上层拆掉,只留一层用作船员舱和临时货舱,把它们拿来在胶西和即墨之间巡逻,顺便运输一些物资。

    根据船匠的说法,青叶船可以装载四百石的货物,也就是接近三十吨。不过由于它是作为战船而不是商船设计的,并没有考虑空间利用率和搬运货物方便的问题,只能通过一个狭窄的楼梯把货物运输到桨舱和底舱分散布置,既麻烦,又不容易规划空间。每次装卸货物,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而且利用不满排水量,只能在船底装一部分重货,再在甲板上堆一些轻货,一次也就运输个十多吨罢了。

    “呼,终于结束了。还好明天就有新船,不用它们了。”

    忙活了半天,他们终于装完了货物,刘小白虽然只是指挥没自己动手,但同样累得够呛,掏出手绢擦起了汗。

    随着筑基计划的展开,胶州湾的运输线也日益繁忙起来,几条青叶船已经不堪重负。为此,统合部决定把三条三十吨级的车船从东海地区调拨过来,用于胶州湾的运输。这些车船是用外购的小沙船改装的,虽然比青叶船要小不少,但一开始就是作为内河运输船设计的,装卸货物要方便得多,而且速度更快,实际载货量只高不低。

    同时,阔马造船厂还把从胶州水营俘虏的几个船匠“请”了过去,准备参考青叶船研发一款百吨级的平底运输船。一旦成功,不但能大大提升浅水区域的运输能力,还可以随时装上火炮,成为制霸内河的巡逻炮舰。

    这六艘“退役”的青叶船,也不会浪费,而是编入新成立的第二舰队,参与筑基计划。

    没错,军委会和海洋部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将现有的战舰分出一部分,组成一支以平底船为主的舰队,也就是第二舰队!

    原先的第一舰队,暂时在胶州湾和东海地区留守,等义勇队和海洋部自己的海军陆战队初步训练完毕后,负责执行攻占宁海州的计划。

    而第二舰队则将在不久后出发,直接一路北上,绕过山东半岛直达胶水河口,配合高密的义勇旅控制住这条大河,尽可能阻止敌军对胶东地区进行增援。

    这个任务无疑是艰巨的,但也是光荣的,海洋部几员大将为第二舰队总指挥的位子抢破了头,最终被许嵩涛夺得了这个宝座。原因无他,只是因为当初别人开着新船出去浪的时候,许嵩涛勤勤恳恳地指挥沙船“创世号”在东海区跑着运输,对平底船的性能最为熟悉。

    第二舰队虽说以平底船为主,但仍然划入了“小雪”“大雪”两艘星火级,作为战斗力的核心。托此的福,这两艘船也优先换装了狮吼炮,成为继寒露号之后,第二三艘装备了五门狮吼炮的船。

    除此之外,还有一艘船很适合第二舰队,那就是之前在崂山湾海战中俘虏的那艘足有八百料的大沙船。不过这艘船当初惹怒了韩松,被打坏了不少地方,现在还在修理,是赶不上筑基行动了。而且大沽河也需要强力战船坐镇,星火级虽说也能开进去,但霜降号搁浅的事故让他们心有余悸,海洋部决定等大沙船修复之后,加装上桨座或者车轮,再装上火炮编入第一舰队,用于保持对大沽河的绝对控制。

    那么编入第二舰队的平底大船,主要就是当初俘虏的高丽商船“创世号”,还有从明州买来的二手沙船“晋江号”。晋江号的名字是上一任老板起的,他是福建人,这似乎是他家乡的名字。这两艘船都搭载了两门狮吼炮和三门虎威炮,火力配置与现役的星火级一致。

    此外,就是六艘青叶船了。这种船经过改造,足足搭载了四门虎威炮,再运上一个排的陆军,足以爆发出恐怖的远程火力。加上小而灵活的特点,将是未来控制胶水河上游的主力。胶水河下游水面宽阔,几艘大船足以控制,不用担心,但是从中游到高密县这一段,河窄水浅,狭窄处甚至可以洇渡,必须要灵活的小船定期巡逻才行。

    为了加强战略灵活性,海洋部从义勇队挖了一个牛丸枪排,加上分来的一百名劳工,又补充了从海边渔民中招募来的新兵,组成了一个不到二百人的海军陆战队,分成了三个连六个排,由股东高川带领。

    这支海军陆战队在船上可以帮忙打炮、维持船上秩序和安全,必要时还可以去打接舷战,在陆地上也有不弱的战斗力。高川现在正带着他们跟义勇队一起训练,不久后就将拉上船,成为第一舰队攻占宁海州的中坚力量。



第110章 外交攻势 上
    1258年,10月5日,黄河北岸,涟水城。

    涟水城外,仍然残留着大战的痕迹。

    前不久,宋军两路并进,一路由海路从东海县的郁州岛出发,袭扰海州城,另一路从淮安出发,由大将夏贵带领,同时出动了陆军和水军,试图夺回涟水城。

    李璮一面命后方守军收缩入海州城,坚守不出,一面带领主力部队在涟水附近与宋军展开大战。最终他凭借精锐步兵和蒙古马军的支援,击退了宋军,还缴获了不少军备和船只。夏贵初战失利,后方怀远军(蚌埠)又传来了蒙古亲王塔察儿所派的先锋部队抵达的消息,便不得不撤退回防。

    北路袭扰海州的宋军,见南路无功而返,也撤回了郁州岛上。

    现在,原先的涟水县衙中,李璮正和他的幕僚兼岳父王文统相对而坐,喜滋滋地讨论如何给汗廷报功。之前,蒙哥汗身边不少人对他不派兵随征颇有微词,但现在结结实实打了两场仗,总该能封住那些人的嘴了吧

    突然,一个亲兵匆匆来报,说姜万户求见。话音未落,披挂着一身金甲的姜思明便带着几个随从闯了进来。

    李璮见状,皱了皱眉头。旁边的王文统连忙呵斥道:“姜万户,你这是作甚,休得无礼!”

    姜思明把腰间的宝剑解下,扔给李璮的亲兵,略一抱拳,便用嘶哑的嗓音大声说道:“相公,如今宋军已退,我欲将兵北上,征讨逆贼,还请相公恩准!”

    胶州失陷这事放在整个蒙古帝国不算什么,但在山东一角仍称得上非同小可,早已通过各种渠道传了过来,李璮、姜思明等军政大佬即使远在淮河前线,也第一时间知道了这种要事。

    姜思明自然暴跳如雷,当场就要带兵回去,剿灭那帮无法无天的东海贼匪。

    而李璮则有些举棋不定。一方面,他也为身处胶西县的堂兄李应一家子感到担忧;但另一方面,现在战事正急,他不可能随便放姜思明这么一支数千人的生力军回去。正巧这时夏贵来攻涟水,李璮便把姜家军强行留下,协助守城。另一边也派人去胶州打探消息,弄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姜思明虽然平时和李璮有些不对付,但这是军国大事,而且军中的蒙古监军也支持李璮,他不可能破坏蒙哥汗定下的统战大局,只好乖乖留了下来。

    虽然两军正在大战,但宋军的兵力并不足以遮蔽战场,南北之间的信息沟通还是通畅的。很快,各方消息就汇总到了李璮的案头,有的是从胶西逃出的商人提供的,有的是高密、诸城等地的官吏提供的,有的是侥幸逃生的姜家士兵提供的,还有李璮自己的探子收集的,胶西李应也偷偷递来了信件。

    在王文统的协助下,他们很快勾勒出了事情的全貌:一伙海外夷人占据了即墨县一角,姜家觊觎他们的产业,发兵夺取,结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反而被人家把胶西城给占了。

    这下事情就有意思了,李璮的态度一下子暧昧了起来。据李应的密信所说,那什么东海商社相当克制,占了胶西之后,并没有像普通流贼那样大肆劫掠,也没有裹挟民众造反,而是终日缩在城北操练,还试图寻求招安。

    他们甚至把胶西城的政务让了出来,由士绅商人自行组织管理。虽说是多人共商,但李应家在胶西的权威远胜他人,实际上大事一言而决,小事才装模做样商量一下。不过现在大事议了也没用,小事吵起来还是挺热闹的。

    既然东海人如此懂事,李应家也没有损失,李璮也就放心了下来,不急着去讨伐他们,而是认真思考起该如何从这个变故中获取最大利益来。

    不过前阵子他还在跟宋军打仗,也没什么功夫去想这些,接待了几波使者也只能先让他们等着。等到好不容易打完了,姜思明却直接杀上门了。

    李璮现在看姜思明是越看越烦,正想随便说点什么把他打发走,王文统却突然想起了什么,附耳过来小声说了一句。李璮听后略一惊讶,随后便点了点头。

    王文统迅速从侧门出去,对外面仆人吩咐了一句,就又回到座位上,面带微笑地对姜思明说道:“姜万户,稍安勿躁,先坐下喝口茶吧。来人,给姜万户上茶!”

    姜思明的一大家子全都失陷在胶州,哪有心思喝茶。他强忍住怒气,随便找了张椅子一坐,道:“宋军既退,短时间内想必无法卷土重来,正是我军稳固后方的好时机。不然后方一乱,前方的战果也将功亏一篑,请相公三思!”

    此时后堂不知怎么喧闹了起来,王文统见时候到了,笑呵呵地对姜思明说:“姜万户,莫急,你看看这是谁”

    说话间,一个穿着素色罗衣的年轻女子由一个婆子领着,怯生生地从后门走了进来,正环视着不知道该给谁先行礼,突然看到了前方的姜思明。她瞪大眼睛反复看了几遍确认没看错,立刻哭喊着跑了过去,扑到姜思明的怀里,一边哭一边喊:“老爷,终于见到你了!”

    姜思明也又惊又喜,一把把她抱住,问:“喜儿,你怎么在这里,可是五哥儿他们送你出来的家里如何了”

    这名为“喜儿”的女子是姜思明最疼爱的小妾,本来和其他家人一起失陷在胶州,如今出现在这里,如何不让姜思明惊喜

    喜儿抬起梨花带雨的面庞,抽泣着说道:“不是,是……是那东海贼……商社的人把奴家送过来的。”

    听了这句话,姜思明顿时变色,降低了音调,问道:“你落到贼人手里了他们可曾轻薄于你”

    喜儿张着口,正不知道该如何组织语言,侧门方向却传来一个男人的声音:“还请姜万户放心,贵府上的家人我们都以礼相待,绝无怠慢侮辱,只需姜万户点头,他们便可前来相聚。”

    姜思明抬头一看,只见一个中年男人如此说着,踱着方步从侧门走了进来。此人看起来有些眼熟,姜思明正思索着他的来历,他已经走到堂前,恭恭敬敬依次对李璮、王文统、姜思明三人行了个礼,自报家门道:“在下毕庆春,字知农,忝为即墨县丞。参见李相公、王先生、姜万户。”
1...4950515253...17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