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在一六二九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陆双鹤
庞雨无奈叹息道,很是为不久前才交给郑家船队拖走的那千把劳动力而惋惜失去了大集体的重点资助就是不爽。嗯当初在登州府时,成千上万俘虏和难民不断涌过来,他们连眼都不眨就可以统统收下,因为知道背后会有源源不断的补给船队给他们送东西。
而当大集体不再以他们这个团认为主要支持目标时,就连区区三五千人的补给都要精打细算,以至于不得不将其中至少一半忍痛割爱送给郑家换粮食。幸亏大陆这边人力资源向来丰富,否则在送走了大批劳动力之后”再想要搞大规模的基建工程,还真是挺让人头疼的事情。
“所以,还是指望那些土匪吧他们好歹都是壮劳动力,我现在只希望老解的“转化,本领能强一些,让这一批人能尽快用得上,而且别有太多被,淘汰,掉的。”
陈俊感慨道,团〖体〗内每a各有分工”庞雨陈俊负责基础建设,管理和转化俘虏的工作则是由解席专门负责。其实谁来干对无所谓,琼海军成员现在对于“转化”俘虏的经验已是非常丰富,根据赵立德所留下的成功经验”一批俘虏被抓过来之后该怎么处理,各人全都有数。
两人说了几句闲话,便又继续讨论该如何增加建筑材料的生产规模上去。光靠人力增产终究有限,陈俊打算向总部那边申请一下,看看能不能申请一两台蒸汽机运过来如果能应用机械动力承担诸如粉碎石块,磨水泥粉等工作,那效率绝对不是人力所能比肩。
只是庞雨对此不抱太大希望”机械组自打弄出了能投入实用的蒸汽机之后立刻一跃成为整个团体的香馍馍,所有部门都在打报告申请。连食品厂和纺织厂那些轻工业部门都在打报告呢。大家同样打申请,海南岛上的部门肯定是近水楼台,他们隔得太远,就算报告被批准啥时候能运过来也只有天知道。
不过事后庞雨还是写了申请报告用电报发回去”有用没用先要一台再说,就算赶不上基建拿来派其它用处也是好的……
他们两个忙于搞建设,解席这头也正在为集体增加更多的劳动力而努力。按照分工计划小,他负责“转化”这批新来的俘虏。
首先要对他们进行威慑,让他们知道琼海军的力量绝非自己所能抵抗,这一点基本在战场上就能完成了。然后再适当给点甜头,恍如给受伤者提供医疗服务,或是在供给的食物上稍微好一些,让那些人的心理防线自己消解掉。之后便走进行排查摸底”通过大规模的谈话会,诉苦会等交流方式”大致弄清楚这些人在成为土匪之前的状况如何,手上血债多不多,家庭情况如何,对于未来有些什么期望和想法……等种种情况一一摸遍,然后再据此对他们做出不同的处置。
这个时代绝大多数农民的情况都差不多,土匪也差不多,大部分都是由手吃不饱饭或是受到裹挟,才非自愿的加入到山贼土匪行列中去。而且以明朝百姓吃苦耐劳的本质,仅仅挨饿往往并不能让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变成土匪,如果不是快要饿死的话,大多数农民对于“王法”的畏惧其实是深深刻在骨子里的。
当然也有那种好逸恶劳,天生恶到骨子里的坏胚子,他们往往是盗匪团伙的骨干和发起者,改造起来很困难。
所以琼海军也对他们干脆不饱什么指望,在前期摸排工作中被指认出来之后,这类人物便会被当作靶子淘汰掉~拉出来作为群众大会的批斗对象,最后一根绳子吊死了事。
这些被琼海军拉出来作为靶子的本身当然不是什么好鸟,所以当他们被拉到台上,由琼海军的主持人员告诉下面那些“受到盅惑的劳苦大众,:他们所犯下的罪行都是在这些首桑分子撺掇之下才干出来,他们本身只是不明真相受到蒙蔽的好人时,下面那些人很自然就会把怒气全部发泄到他们身上一人总会这么一种观念:自己
五三十 吴南海的心事(上)
五三十 吴南海的心事(上)
刚刚看到,的年度评选又开始了。身为作者的一员,当然希望能再得到这份荣誉。
大家如果觉得我这书写的还成,就麻烦投个票吧,就在小说名下方,请投在年度作家这一栏,每个普通账号好像是有一票,账号有两票,大家投免费的就可以了,花钱的就没必要啦。
------------------------------------------------
“这天气总算暖和起来了。”
吴南海走出刚刚搭建好的玻璃暖棚,并没有感觉到暖棚内外有太大的温度差,这让他很高兴——这意味着外面的气温已经达到种植一些带经济作物的要求,而不必局限于暖房之内了。
来山东的各人都有明确分工,土建组那帮人近来忙的热火朝天,恨不能把两只脚丫子也举起来干活儿,其他人当然也没闲着。不过由于大多数人开展工作之前需要依赖土建组先把房子给弄起来,所以基本还只能做些前期准备工作,或者因陋就简的先急就章凑合一下。只有农业组没这问题,除了这批玻璃暖棚外,他们的所有工作本来都是要在露天进行,只要老天爷肯帮忙,把气温升高一些,再给点雨水就好。
只可惜这大陆上的老天爷可不象在海南时那么肯帮忙,开春之后天气虽然暖和点了,雨水却依旧稀少。如果是这个时代只会按照传统经验种植的普通农民,少不得哀叹一声“今年又要逢灾啦”,却对此无可奈何。
但作为在后世农业大学高材生吴南海领导下的农业组,其思想灵活性和知识储备可不是明朝老农民所能相比——山不转水转,气候不适合种稻麦那咱就种些别的。刚开春的时候吴南海就组织手下农户抢种了一批速生,耐旱的粮食作物,主要是红薯。
红薯的亩产量非常大,而且成熟早,三个月就能收获。等到这批作物成熟之后,他们山东基地的粮食便差不多可以做到自给自足了。之后再慢慢调整结构,考虑多种些果木和经济作物……那是下一步的事情,先考虑填饱肚子,这才是头等大事。
漫步走入周边田地,望着那一块块长势喜人,已经绿油油一大片的薯蔓苗,吴南海心头颇为得意。前两天他刚组织人搞了一次提蔓行动,把生出新根系的蔓条提起来,以避免在地下生出太多茎节根来争夺养分。本地有几个曾种过红薯的老农民对他这种要求很不理解,觉得红薯果子就是长在根上的,根茎越多才越好呢。
想红薯这玩意儿万历年间刚刚传入中国,迄今不过十来年,此时民间对于红薯的种植方式还只是刚刚开始摸索,哪儿比得上他在后世大学里所学的经验——根茎多,养料会被平均分摊掉,长出来薯块个头就小。吴南海曾见过本地农民自己种的红薯,实在是丢“地瓜”这个名号的脸——有些甚至只有手指头粗细,里面尽是纤维,不过相当于粗壮些的根系而已,也亏得他们还乐滋滋煮来当饭吃。
所以吴南海也不跟这帮老农争辩,只要求手下农户跟着他做就好。反正这玩意儿长得快,四月底栽下去的秧苗,到七月底就差不多可以开刨了。他这次来到山东开农场,专门从自己珍藏多年的种子宝库中挑选了几个适合当地气候水土的高产品种,准备在当地大展拳脚的,红薯也是其中之一。精选了一个名为“红心王”的品种,特点就是早熟高产,在现代条件下可以轻松达到亩产万斤以上,虽然放到这个没化肥的时代,栽培起来土壤肥力不太容易跟得上,但亩产达到五六千斤总是没问题的。
到时候让你们见识见识,什么才叫高产作物……正手捻一株秧苗想的入神时,背上被轻轻披上一件丝绵小袄,一个温柔声音在背后响起:
“老爷,当心着凉。”
那是一个颇为丰腴的少妇,当初她被吴南海“捡”来时可不是这样,那时候人瘦的只剩皮包骨头,以至于农场里很多人觉得她恐怕活不了,觉得吴南海是在自找麻烦。
然而到现在已经没有人这么想了,事实上有不少人私下里都挺羡慕吴南海的好运气——要找个仆役不难,但要找个肯全心全意,把所有精神都放在自己身上的仆役,那就不是花钱所能买到的了。他们这帮现代人都是凭空出现在本时代的,传说中的世家忠仆显然还来不及培养。估计等到培养出来了,也要到他们的下一代才能享受……所以象吴南海这种情况,绝对是领先了所有人一大步!
而对于吴南海本人来说,尽管他内心从不将对方视之为仆役,但这么多年下来,对于那一声声温软的“老爷”称呼也已经心安理得了。平时的日常生活也大都依赖对方照拂,如果某一天没听到这声“老爷”,还真有些不习惯的感觉。此时听到这声音,回过头去拍了拍对方的手背,呵呵笑道:
“还记得吗,我们第一次碰面也是在这种番薯地里。”
“当然是记得的,老爷,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那女人喃喃道,脸上飞起一阵淡淡红晕,显
五三一 吴南海的心事(下)
“这天气总算暖和起来了。”
吴南海走出刚刚搭建好的玻璃暖棚,并没有感觉到暖棚内外有太大的温度差,这让他很高兴——这意味着外面的气温已经达到种植一些带经济作物的要求,而不必局限于暖房之内了。
来山东的各人都有明确分工,土建组那帮人近来忙的热火朝天,恨不能把两只脚丫子也举起来干活儿,其他人当然也没闲着。不过由于大多数人开展工作之前需要依赖土建组先把房子给弄起来,所以基本还只能做些前期准备工作,或者因陋就简的先急就章凑合一下。只有农业组没这问题,除了这批玻璃暖棚外,他们的所有工作本来都是要在lu天进行,只要老天爷肯帮忙,把气温升高一些,再给点雨水就好。
只可惜这大陆上的老天爷可不象在海南时那么肯帮忙,开春之后天气虽然暖和点了,雨水却依旧稀少。如果是这个时代只会按照传统经验种植的普通农民,少不得哀叹一声“今年又要逢灾啦”,却对此无可奈何。
但作为在后世农业大学高材生吴南海领导下的农业组,其思想灵活xing和知识储备可不是明朝老农民所能相比——山不转水转,气候不适合种稻麦那咱就种些别的。刚开春的时候吴南海就组织手下农户抢种了一批耐旱的粮食作物,主要是红薯。
红薯的亩产量非常大,而且成熟早,三个月就能收获。等到这批作物成熟之后,他们山东基地的粮食便差不多可以做到自给自足了。之后再慢慢调整结构,考虑多种些果木和经济作物……那是下一步的事情,先考虑填饱肚子,这才是头等大事。
漫步走入周边田地,望着那一块块长势喜人,已经绿油油一大片的薯蔓苗,吴南海心头颇为得意。前两天他刚组织人搞了一次提蔓行动,把生出新根系的蔓条提起来,以避免在地下生出太多茎节根来争夺养分。本地有几个曾种过红薯的老农民对他这种要求很不理解,觉得红薯果子就是长在根上的,根茎越多才越好呢。
想红薯这玩意儿万历年间刚刚传入中国,迄今不过十来年,此时民间对于红薯的种植方式还只是刚刚开始mo索,哪儿比得上他在后世大学里所学的经验——根茎多,养料会被平均分摊掉,长出来薯块个头就小。吴南海曾见过本地农民自己种的红薯,实在是丢“地瓜”这个名号的脸——有些甚至只有手指头粗细,里面尽是纤维,不过相当于粗壮些的根系而已,也亏得他们还乐滋滋煮来当饭吃。
所以吴南海也不跟这帮老农争辩,只要求手下农户跟着他做就好。反正这玩意儿长得快,四月底栽下去的秧苗,到七月底就差不多可以开刨了。他这次来到山东开农场,专门从自己珍藏多年的种子宝库中挑选了几个适合当地气候水土的高产品种,准备在当地大展拳脚的,红薯也是其中之一。精选了一个名为“红心王”的品种,特点就是早熟高产,在现代条件下可以轻松达到亩产万斤以上,虽然放到这个没化肥的时代,栽培起来土壤肥力不太容易跟得上,但亩产达到五六千斤总是没问题的。到时候让你们见识见识,什么才叫高产作物……正手捻一株秧苗想的入神时,背上被轻轻披上一件丝绵小袄,一个温柔声音在背后响起:“老爷,当心着凉。”
那是一个颇为丰腴的少fu,当初她被吴南海“捡”来时可不是这样,那时候人瘦的只剩皮包骨头,以至于农场里很多人觉得她恐怕活不了,觉得吴南海是在自找麻烦。
然而到现在已经没有人这么想了,事实上有不少人si下里都ting羡慕吴南海的好运气——要找个仆役不难,但要找个肯全心全意,把所有精神都放在自己身上的仆役,那就不是花钱所能买到的了。他们这帮现代人都是凭空出现在本时代的,传说中的世家忠仆显然还来不及培养。估计等到培养出来了,也要到他们的下一代才能享受……所以象吴南海这种情况,绝对是领先了所有人一大步!
而对于吴南海本人来说,尽管他内心从不将对方视之为仆役,但这么多年下来,对于那一声声温软的“老爷”称呼也已经心安理得了。平时的日常生活也大都依赖对方照拂,如果某一天没听到这声“老爷”,还真有些不习惯的感觉。此时听到这声音,回过头去拍了拍对方的手背,呵呵笑道:“还记得吗,我们第一次碰面也是在这种番薯地里。”
“当然是记得的,老爷,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那女人喃喃道,脸上飞起一阵淡淡红晕,显然是想起了更多。
气氛正好的时候,旁边却忽
五三二 好大一根胡萝卜(上)
2011年的最后一天,在此提前祝贺大家新年快乐。
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鼎力支持,这是我坚持创作这部小说的最大动力之所在。
祝各位朋友在新的一年中万事如意!
----------------------------------------------
“这里毕竟跟海南岛上不一样啊。”
庞雨解席吴南海等人很快便意识到了自己的疏忽:虽说都是在山东这边收拢起来的难民,可那些被运到海南或者台湾的农户已经完全是别家弃产,处在完全的陌生环境中,除了他们之外没有任何依靠,自然只能完全听从琼海军的指令,不会有什么其它想法——周围都是大海和密林,想跑也跑不掉啊。
但这些仍处在大陆上的农户则不同,即使被迫离开家园,他们对这片土地还是很熟悉的。人在自己熟悉的地方胆子当然就会大些,想法和去处也更多——这年头都是大家族,谁家没个三亲六友的,既然还在大陆之上,这有个缓急之时,投亲靠友的地方也多些。
所以归根结底一句话——在大陆上,农民的选择并不止琼海军一家,他们也都有自己的小算盘。虽然琼海军的厚待让大部分人都感恩戴德,可终究有那么一些好吃懒做的,看看这边捞不到什么好处了,住的地方也不咋样,每天更是要不停干活……趁早跑了吧,反正自家有两条腿,爱去哪儿去哪儿,大不了回头再到处要饭去。
——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流民从来不少。在封建王朝稳定的时候,少数流民尚不足以影响大局,可是当国家衰弱,秩序崩坏,这些人就将不断的冲击,毁坏掉国家的基础。眼前这个大明帝国,正是毁在了这样的流民手中。当然,在后世的宣传中,这被称为是农民起义。
不管流民也好,起义也罢,反正,作为本地秩序的制定者和维护者,解席和吴南海等人对这种局面都颇感头痛,如果农庄里的人口都不能固定下来,他们的很多措施就毫无意义。
在内部的讨论会上,大伙儿群策群力,想出许多应对之法,从大明朝原本就有的“路引”制度,一直到后世通行的户口,身份证等规则都被提出。有人甚至主张学习宋朝好榜样:在农户脸上刺字,让他们即使逃出去以后也很容易能被辨认出来,抓起来也方便!
“刺配,路引,户口,介绍信……以前总觉得这玩意儿纯粹是限制人权的,现在咋感觉不一样了呢——没这些措施还真不行!”
解席曾一度捂着脑袋叹息道,但旁边茱莉则立即指出:从前你是被统治阶级,所以看不惯这类措施,而你现在可是统治阶级了,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当然感觉不一样。屁股决定脑袋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只是屁股虽然换了个位置,在座这些人毕竟还是抱有一定的人文观念,那些太过于强势,甚至给农户造成人身伤害的管理方式终究在心理上难以接受。况且效果也不一定好——他们能吸引农户过来投奔的最大优势就是这里的政策比大明朝要宽松灵活,如果搞出比明帝国还要严苛的政策,人家逃跑的肯定更多。
到后来还是庞雨和陈俊提出了解决办法——归根结底,这事儿是土建组规划不够仔细引起的,所以还是由土建组出面解决。今天正是其中一部分内容完成的日子,解席专程出来,就是想看看土建组那法子的效果如何……
两人一路溜达着来到附近一处村落,这里曾经是农户逃跑现象的重灾区,最初安排的百多户人家一夜之间逃走了十多户,超过百分之十,严重影响了吴南海的垦植计划。虽然重新给增补了人手,但浮动的人心却不是那么容易安抚住的——也因此,土建组将其作为首先施行解决措施的试点区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