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五好青年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木允锋
这样李珲这只小羊羔是最好选择。
第二八零章 朱家有子初长成
半个月后,京城。
“来了!”
德胜门瓮城的城墙上,文震孟看着远处那片恍如沙暴一样的尘埃说道。
在他两旁同样的喊声如同海啸般不断响起,整个德胜门瓮城再加后面的主城墙上,数十万百姓用这样激动的喊声,迎接又一次凯旋的英雄。
虽然这个英雄每一次都凯旋,但这一次还是夸张了些,万国来朝的场面对这座城市来说已经很久远了,上次西虏这样组团跑来臣服还得追溯到遥远的永乐年间,虽然之后也时不时会有西虏的贡使前来,但像这样一下子几十个部落的贡使组团还真就没再有过。
大明曾经的辉煌,终于因为这个英雄的出现,再一次闪耀起来……
“愚民!”
王永吉鄙视地说。
这个奸臣的每一次凯旋,对他们都是凶残打脸啊!
“昨日的邸抄诸位可曾看过”
陈仁锡说道。
“可是杨贼与孙兵部联名上奏请陛下为这些西虏封爵的”
同样进京赶考的江西举子傅冠说道。
“简直就是丧权辱国,大明自成祖至今,只有给内附的降虏封爵,何来给这些塞外之虏封爵之例,更何况还要每年给他们俸禄,这杨贼卖国献媚西虏以为己功,简直堪比秦桧之流,此策若行置太祖成祖于何地,我等仁人志士断不能坐视!”
文震孟恨恨地说道。
“可这是孙兵部联名上奏,也就是说孙兵部同意此策。”
傅冠说道。
“那又如何孙承宗在辽东坐视杨信残害士绅,恐怕早已得了杨贼的好处,杨贼在辽阳抄了那么多,怎么可能不分一杯羹给孙承宗!
熊廷弼不过是轻敌遇袭而死,杨信却借此在辽东掀起大狱,逼得孙得功等人不得不投敌以自保,这么明显的冤案,孙承宗在辽东不闻不问,摆明就是得了杨信的好处。什么忠臣,在银子面前都露出真面目了,而且据我所知孙承宗之所以出掌兵部,正是杨信举荐,恐怕两人早有勾结,孙承宗,他这个奸臣隐藏的也很深啊!要不是此事还不知道他的真面目呢!”
王永吉冷笑着说道。
事实上东林党制造的舆论从来没承认过熊廷弼是被暗杀。
熊廷弼就是轻敌遇袭阵亡。
什么被孙得功打黑枪,这都是杨信编造的冤案,是他故意去广宁抓孙家严刑拷打逼供,才逼得孙得功不得不投奔林丹汗。
至于辽阳也一样。
都是这个奸臣那套丧心病狂的手段已经尽人皆知,这些原本的大明忠臣们被这个奸臣栽赃陷害,有冤无处申才不得不投敌。不是这些人想投敌叛国,他们都好日子过着怎么可能投敌叛国都是被杨信逼得,这个奸臣过去就和辽东辽西这些世家在生意上有矛盾,故意借熊廷弼之死害死这些世家,然后给自己清除生意上的敌人而已。
当然,这些人也的确意志不够坚定。
但是,这不是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杨信迫害,没有他的迫害,这些人怎么可能背叛大明
总之就是这样。
这种舆论在南方很有市场,已经开始出现一些扒皮段子,甚至还出现了一本杨信恶行录的小册子,据说还有人在写。
这样孙承宗在此期间扮演的角色,就很值得推敲了。
这个北方东林党的重要成员,在这期间不但什么都没做,而且据说和杨信交往还很密切,这就不对了,身为东林党一份子,怎么能和这种奸臣靠近。之前民间就对孙兵部的屁股问题很有些传言,现在这份奏折算是实锤了,这哪是什么忠臣啊,这明明是杨信同党。
“不要妄下结论,孙兵部未必就真与杨信同流合污,更何况此策欲行尚需通过内阁,科道,而礼部和都察院都未必会答应。”
文震孟说道。
这帮家伙一边说话,一边看着远处那片尘埃的接近。
不过陈仁锡的目光却落在下面。
城门前是列队的新军,这支经过了镇江之战锻炼的新军,已经多少有了几分精锐的模样,因为长矛的好用回来后孙元化加入了长矛训练,不过仍旧不敢抛弃战车。毕竟孙元化很清楚,杨信的荡寇军能面对骑兵死战不退,但他没法让新军这样,所以战车这道防线仍旧必须。
长矛只是备用。
此刻这些列队的新军一个个站在架着小弗朗机的战车后,拄着一根根长矛,穿着新式的全铁甲,看上去也都威风的很。
而在他们中间是一个少年。
其实还算小孩。
刚刚提前被他哥哥册封为信王的崇祯一身团龙袍,连同内阁首辅方从哲,礼部尚书盛以弘,还有鸿胪寺的一帮官员,五军都督府的几个勋贵都督们,包括降到都督佥事的李如桢,本身蒙古人的恭顺侯都在等待着。
“信王倒是少年老成。”
陈仁锡似乎无意地说了一句。
文震孟看了他一眼,用目光示意他闭嘴,不要胡乱说话。
陈仁锡一笑而已。
倒是王永吉的目光也转向了信王。
这时候前面终于看清了汹涌而来的蒙古骑兵,旁边还有跟随护送的明军骑兵,这片可以说千军万马的洪流在收割过的旷野上席卷而前,正中间可以看到身穿飞鱼服的杨信,在他旁边是护送的山海关副将满桂,另一边却是一群蒙古人。
很快杨信单骑冲出加速向前,而这片洪流则在后面停下。
&nbs
第二八一章 大明劫
迎接仪式完成,信王殿下进宫象征性奏报皇帝,而专门护送朝贡团的杨佥事带着一帮朝贡的,在鸿胪寺卿和负责接待这些人的恭顺侯吴汝胤引导下正式进入了京城,伴着两旁的欢呼声直奔鸿胪寺……
送到鸿胪寺就算完事了。
至少杨信的护送任务算是完成了。
至于他押送回来的王化贞等犯人,还有带回的银子,这个在之前就已经由锦衣卫单独押运回来。
辽阳的留给辽东做军饷,但广宁的银子带回了。
这笔银子很重要。
天启已经在杨信建议下,暂停了今年的辽饷,原本今年秋收以后征收的一百多万两辽饷已经取消,而这两百万就是补这笔辽饷的,还在户部尚书亓诗教主持下向武清地震,杭州大火等灾区发了总计二十万两的救济。虽然数量不多,但已经足够向百姓展现皇帝的圣明,说到底这时候的老百姓要求不多,能掏出银子给他们的,无论多少都足够令他们感激了。
“救不过来啊!
这天下就是这个模样,不是这里遭灾就是那里遭灾,山东的旱情一直就没怎么改变,西北更是越来越旱,四川好几个地方也地震,南方又到处发大水。
指望朝廷救济是没用的。
再说救到不了灾民手里。
万岁爷掏一万两银子,真能用来救灾的怕是也就一千两。
最后都被一级级地贪墨了,甚至那些奸商还会趁机涨价,真正便宜的还是贪官污吏和奸商,老百姓见不到多少实惠,奴婢种了那么多年地,这些事情都见的多了。有时候朝廷出银子救济反而适得其反,因为朝廷的粮食也得就地买,那些贪官污吏和奸商勾结,趁机把这当做粮价上涨的借口,最后原本还能勉强买得起粮食的反而也买不起了。”
九千岁说道。
很显然他掏银子也很肉疼。
不过他说的都是实情,大明朝的灾害指望救济是没用的。
实际上这个问题几乎无解,救灾款总会变成一些人狂欢的盛宴,至少凭此刻这间屋子里的三个人是解决不了的。
更何况接下来灾害还会加剧。
今年只是武清和广元等地地震,明年还有鲁西大地震,虽然徐鸿儒已经被提前解决,但如果没有很好的处置,仍旧不敢保证不会有造反的,这场地震席卷了济南,兖州,东昌三府,波及周围归德,广平甚至河南府。另外还有紧接着的固原大地震,光固原就死了一万多口,这还是明确数字的,实际上这个时代不可能真正完整统计。
但这只是开始。
很快始于西北席卷全国,除了两广四川其他几乎所有省份都沦陷,连江浙都没能逃过的旱灾开始持续十几年摧残这个帝国。
这才是大明朝真正的生死劫。
“泰西是如何对付贪腐”
天启好奇地说道。
“呃,泰西不存在贪腐。”
杨信笑着说道。
“什么”
九千岁和天启同时惊叹道。
“因为他们就根本不存在这个词,他们的一切都是明码标价,官职全都是花钱买的,办事就得收钱,咱们认为的贪腐在他们看来是天经地义。”
杨信笑着说道。
“呃!”
天启和九千岁同时无语中。
“陛下,虽然我们的确看到的是满朝贪官污吏,到处都是尸位素餐,但必须得承认一点,如果说将目前所有国家的制度摆出来比烂,咱们大明仍然都是那个最不烂的。
泰西有多种制度。
一则如荷兰,没有皇帝或者国王,只有一个执政官。
但荷兰本身并不能称为一个真正国家,只是那一带几个小国组成的联盟,总共七个小国称为七个省,每一个省的士绅自己推选议会管自己,然后这个七个省议会选人组成国家议会。
执政官只是议会的管家而已。
与之相同的还有威尼斯之类由一个城市和附属乡村组成城市共和国
二则如英格兰。
国家是国王的,但国家大事得议会同意。
后者分上下两院,上院是宗室,勋贵,他们还多了教会的主教们组成,下院是士绅,国内拥有一定数量土地的大地主,国王想做什么都得先问议会,尤其是收税,国王收哪些税必须得议会同意。
江浙那些士绅应该最喜欢这个。
三则君主独断。
但是分封制,类似春秋时候,所有诸侯自成一国,君主类似周天子,只有自己直属的土地归他管,分给诸侯的就是诸侯的,用他们自己的说法,诸侯的臣民只需要向诸侯效忠,而不需要向君主效忠。故此君主与诸侯经常打仗,实际上目前泰西绝大多数都是这样的,泰西最大的国家称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内部正在混战之中,而且打了十几年了还遥遥无期。
泰西之外也没有比大明强的制度。
西方目前最强是奥斯曼,但他们是,君主即教主,但本身是突厥系异族征服者,类似于胡元,故此内部制度很乱。
国家管理倒是类似我们的内阁,由君主任命一个类似首辅的大维齐尔和几个维齐尔组成政务会议。但他们不是科举考的,而是君主任命亲信,地方同样是分封,本族征服者分封各地,与被征服的杂居,大臣
第二八二章 阉狗奸臣
“这个好!”
九千岁的眼睛一下子亮了。
很显然他已经瞬间想到后果了,这明显对北方士子有利,别的不说北方士子会骑马的比例肯定远超南方,尤其是江浙那些在秦淮河上泡虚了的,要让他们骑马射箭肯定落后于北方。
北方人出鼎甲的几率立刻大幅增加。
北方士子都会支持。
而西北,辽东这些地方士子更会欢呼的。
他们几乎可以说稳拿这前十,要知道辽东都司辖区平均起来,一科都未必能出一个进士,实际上明朝近三百年,辽东就出了二十几个进士,不如南直隶零头的零头,常州一个科举世家估计都能赶上整个辽东出的。同样的还有甘肃或者说陕西行都司辖区这种边陲之地,如果用这种方式他们几乎可以说每年稳拿这十个殿试资格。
这样的考核标准肯定很低,而这些地方的士子多多少少都会骑射。
三甲也是进士啊。
而作为这项改革的主导者,他和杨信这对阉狗奸臣立刻会获得这些地方的士子感激,他们依靠这种方式考中进士后,天然就是阉党一一份子,九千岁随便操纵一下他们就能获得重用。
这些人以后将坚定地跟着九千岁。
不得不说杨信就是狡计百出,只要他一回来他大爷心情就会好很多,而且更重要的是……
“那些士子不会再闹吧”
天启说道。
“不怕!”
九千岁和杨信异口同声地说道。
“万岁爷,奴婢可以保证,至少一半士子会欢呼陛下圣明的,像辽东,陕西这些地方士子,估计会对陛下感激涕零,辽东一科未必有一个进士,这下子一科最少得两三个,不仅仅是他们,整个辽东都会欢呼陛下圣明的!”
九千岁笑着说道。
“那就让内阁拟旨吧,正好这些士子差不多都到了!”
天启说道。
九千岁立刻脸色有些变了。
杨信给他使了个眼色,示意他不用担心这个问题,既然这样九千岁也就不再给皇上添麻烦了。
“陛下,您不是还要问守诚冶铁的事吗”
九千岁迅速换上皇帝最喜欢的话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