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在那里和杨信耗着。
期间他倒是经常去广州,估计是寻求盟友的支持。
但那些和他们算是盟友的广州士绅,在经过了杨信的折腾后,这时候也都没有了对抗杨都督的勇气,对于马士达路也只能是爱莫能助了,而同样也得算是盟友的闽商也对此无可奈何,而且这时候漳州和泉州士绅,也正在合伙筹划组建股份公司承包漳州海关。
他们也害怕。
杨信祸害完广州下一个肯定是他们。
如果广州士绅组建股份公司,从杨信手中接过广州海关,那么明年他和他的这些爪牙指定移师金门。
这可以说毫无悬念。
然后就像在广东一样堵住金门两边拦路收费。
漳州和泉州士绅敢反抗,他也就会像在广州一样杀上门,再制造事端敲诈勒索,最后在士绅们的哭声中满载而归。
那么绝对不能给他这个上门的机会。
而想把他阻挡在自己家门外,唯一的办法就是承包海关。
掏银子就掏银子吧
至少海关的承包费是有标准的,而杨信上门那就不知道得掏多少了。
现在闽粤士绅也理解了防火防盗防杨信这句话的深刻内涵,那真就可以说是斑斑血泪啊
最终马士达路也就这样徒劳地努力着。
不仅仅是他。
走私商也在徒劳地努力着。
自从虎门的交战之后,珠江口走私商们试图强行闯关的事情越来越多,甚至还有过几次交战。
他们也不是傻子。
杨信的规矩看似规范了海关,给了他们合法贸易的权力,但大明的事情从来不是规矩的问题,规矩定的再合理也没用,看起来海关整理好了,以后交税就是合法贸易。
可真这样吗
不给那些官老爷们打点试试
你就是合法贸易,不上供人家一样有办法搞死你。
最终结果就是杨信那里的税交了,该给官老爷们的孝敬也不能少。
那些走私商都是聪明人,他们很清楚大明官员们的节操,人家想捞钱总会找到办法逼着他们掏银子的,大明的合法贸易从来没有合法可言,过去那些真正守法弄到船引的合法商人,还不是一样得靠走私违禁品牟利相反对于这些走私商来说,真正纯粹玩走私,各自凭着本事反而更痛快些,这才是走私商仇恨杨都督的原因。
他们不是反对杨都督的税率,他们也知道这是让他们由海盗变成合法商人。
但是
这对他们来说没有意义。
变成合法商人以后,他们还是得靠非法赚钱。
所以走私商们也要反抗,这些家伙本来就全是亡命徒,在需要的情况下他们才不在乎拼命呢,而且这些家伙说是海寇,实际上在自己的家乡都有亲人和宗族做后盾,在为了宗族利益的情况下,他们也敢拼命,他们都不怕死,都敢在海上谋生了哪有怕死的,所以他们是真敢和杨信拼命。
唯一的问题是他们根本拼不过杨都督。
这样在杨都督到来的最初混乱过后,这片海洋上各个利益方,全都开始被迫寻找应对手段,甚至已经开始形成一个反杨同盟。
当然,杨信没兴趣关心这个,事实上他此行的目的已经快成功了。
他的目的只是逼广东士绅包税。
当广东士绅包税后,他们会自己逐步摸索出合理的制度,没有什么改革是制定一个制度然后就一下子全解决了,改革只是逼迫利益各方接受一个原则,给他们一个必须遵守的框架。然后剩下的他们自己解决,包税商,海商,外国人,地方官员和军队等等,所有人在这个必须遵守的框架内,去互相妥协,最终建立一个新的平衡。
杨信给他们的原则就是必须包税。
必须每年上缴至少四十万的税,这个原则必须遵守。
那么在包税,必须每年交四十万这个原则下,所有这些利益方如何重新建立一个平衡,制定一个各方接受的制度,那就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了,他们总会找到这个平衡的,毕竟生意终究得做下去。四十万必须得掏,不掏就是杨信这个祸害上门搅局,那时候掏的更多,所以最终就是这四十万该谁掏,广州士绅,走私的闽商,欧洲商人,谁给这四十万买单。
而杨都督接下来继续在澳门和广州间两头跑。
一边在广州以他那种凶残的方式训练新军
甚至在训练中还累死好几个,但因为他的军饷是实实在在一分不差,而且所有士兵大米饭鱼罐头管饱,所以尽管在训练中有猝死危险,但那些士兵依旧老老实实忍受他的折磨。
毕竟这样的待遇从未有过。
正因为他的凶残,短短半个月这些新军就已经把城墙上的绕圈跑进了八十分钟内,这就算是正常人的水平,之前的俩小时除了经常吃不饱营养不良,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从来没进行过这样的训练。
毕竟那也是十二点六公里。
没有经过任何长跑训练的人,突然这样跑撑不住是很正常的。
但只要经过适当训练,那么一个营养水平正常的普通人,跑进一个半小时内是最起码的。
当然,这是普通人。
而杨信的荡寇军是一个小时内及格。
而那些南方荡寇军,也就是那些充当翻译的前棚民,跑完这一圈通常只需要四十多分钟,哪怕全副武装也就是七十多分钟而已。
不过目前杨都督只训练新军跑步和队列。
每天都得跑,每天必须在城墙上跑一圈,跑完再训练队列,他在广州就由他亲自监督,他不在广州就由那一个营的荡寇军负责,后者明显对这项工作非常的热爱,拿着皮鞭和军棍欺负那些新军,对于这些从这个阶段走出来的荡寇军来说简直快乐的就像上头一样。
至于其他训练暂时不用。
这些士兵绝大多数都处于长期营养不良状态,广东士兵抢米就是他们,而且从不训练导致纪律全无,这样的士兵训练什么战术都白搭,别说火绳枪了给他们拉大栓都没用。所以先训练三个月的体能和纪律再说,什么时候能把城墙上十二公里跑进一小时内了,能够排列整齐跑起来不乱套了,什么时候再训练他们长矛和火绳枪。
骑兵暂时不需要
广东战场不会遭遇真正的大队骑兵。
而目前的实际上莫里斯方阵体系遇上小股骑兵完全能应付。
而杨都督回到澳门就是改装战舰。
葡萄牙人在澳门的兵工厂,被他以违法为理由强行没收,然后变成了他自己的工厂,让那些绝大多数都是广东人的工匠铸造三十二磅短重炮,同时给那些巡洋舰改装滑轨炮架。
就是一个方形木台。
但这个木台前面连在船体,后面小轮子可以扇形移动,大炮底座卡在木台中间的卡槽内,两边都有绳索拉住,开炮之后沿着卡槽后坐,最后被木台和绳索共同阻挡住。说白了就是这种炮口径太大,发射药多后坐力大,但因为炮管太短本身重量不足,无法抵消这样大的后坐力,单纯过去的炮架和绳索已经拉不住它了,必须在下面加一个限制的力量。
要不然一开炮它自己就倒飞出去了。
但这个滑轨炮架本身技术上没什么高端的,就是一块大木头和一堆生铁铸件而已。
不要小看澳门这座兵工厂。
这是可以说整个远东,最大也是最先进的火炮工厂。
原本历史上葡萄牙脱离西班牙时候,为了支持布拉干萨王朝的若昂四世复国大业,澳门的葡萄牙人一次性向他赠送两百门大炮,全都在这座工厂铸造,由此可见这座工厂的实力。而杨信控制之后,所有其他业务全停止,然后把所有力量都投入到短重炮的铸造,然后开始一艘艘巡洋舰改装,每艘都是在甲板上首尾各一门,可以在超过一百八十度范围射击,确保侧舷同时开火。
其他火炮不变。
毕竟他的船太小,这样就已经堪比蚊子船了。
有这些改装的战舰,杨都督就完全控制这片海洋了。
而且不只是这些巡洋舰,他这段时间也在澳门建造了不少新船,这些船为了适应疍民需要,全都是排桨蜈蚣船,虽然不能装大型的火炮,但杨寰之前的战斗提醒了杨信,他完全可以把这些蜈蚣船变成火箭船。英国人最初制造康格里夫火箭就是海军用的,这种东西装到蜈蚣船上还是很吓人,如果集中多艘蜈蚣船火箭齐射,或者前面装上倒钩之类攻击船帆,那对于软帆船来说真的很致命。
一艘火箭船不够,二十艘火箭船靠近到一百米齐射,估计就是一艘真正的战列舰也得先躲开再说。
不说能不能打中。
那火箭齐射是真吓人。
总之在解决了广州事件后,杨都督就这样全部精力投入到他的新军训练和战舰的改造中,而忙碌中的杨都督,丝毫不知道一场大战已经迫在眉睫
第三四二章 干妹妹
广州。
布政使司。
“李扩衷,他来作甚?”
右布政使李叔元看着手中拜帖疑惑地说。
因为左布政使吴中伟依然被杨信关押,目前由他主持广东布政使司。
至于吴中伟的处理,这个至今依然没有消息,虽然王尊德早就上奏,甚至在一帮文官围攻中,不得不以弹劾杨信的方式上奏,但他的弹劾进宫之后就再也没有下文了,没说处置吴中伟,也没说让杨信放人。
总之就是留中了。
留到什么时候,这个就谁也不知道了。
反正司礼监不转给内阁,内阁就没法对此进行票拟。
好在还有个右布政使,李叔元还是可以主持工作,所以吴中伟被捕,并没有对广东政务造成什么影响。
“让他进来吧!”
李叔元想了想说道。
这个人还是值得礼遇的,毕竟他族兄是吏部文选司郎中。
这个官听着很没气魄,但却掌管天下文官的升迁铨选,真正手握重权。
很快他的老仆就带着李崇问进来,不过让李叔元意外的是,李崇问身旁还跟着一个红头发的鬼佬,手中捧着一个小匣子,这个小匣子让他脸上立刻多了几分笑意。
“扩衷,这位是何人?”
李叔元微笑着说道。
李崇问急忙上前行礼,同时示意后面那鬼佬行礼。
“回方伯的话,这是澳门夷人高文律,他们想求方伯能为他们奏明陛下,说那杨信横征暴敛,他们日子都快过不下去了,求陛下开恩给他们条活路,这是他们感谢方伯的礼物。”
李崇问说道。
同时跟着他的一个翻译朝那鬼佬说了几句。
后者立刻上前,然后将小匣子奉上,老仆赶紧接过,放到桌上打开,李叔元看着里面的几颗宝石和一堆珍珠,立刻笑得如沐春风般。
“他们倒是有心了,这件事不用他们求,老夫也会奏明陛下,那个杨信简直就是胡闹。”
李叔元捋着胡子说道。
李崇问示意了一下翻译,翻译立刻用荷兰语对鬼佬说道:“科本洛埃先生,高官阁下说他非常欢迎您的到来,至于允许你们居住香港一事,他已经禀报了皇帝陛下,皇帝陛下允许他全权处置。”
“太感谢高官阁下了,如果我们能够居住香港,那么还会再送给他一万银杜卡特。”
鬼佬激动地说。
“老爷,他说先谢过老爷,事成之后再送您一万两。”
翻译说道。
“他们倒也还算懂事。”
李叔元笑着说道。
“高官阁下说此事他全权负责。”
翻译回复鬼佬。
“但我们希望能够签一份书面的协议。”
鬼佬说道。
“老爷,他说想让您给他写个东西,这些都是他们凑出来的,他怕回去之后他们的人怀疑他,他们夷人对钱财看得格外重。”
翻译说道。
“贵国文字和我们的文字各一份,这样可以完成我们的协议。”
鬼佬说道。
“他说最好您盖上官印,这样能确保无疑,另外他们也会出一份请愿书,这份请愿书托您转交陛下。”
翻译说道。
“这样啊。”
李叔元沉吟了一下。
“方伯,他们就是要个凭据,再说他们也不懂,您文采风流,随便写些玄奥的东西,然后盖上官印,他们就算找人读也就是些略通文字的,根本不可能看懂您写的,再说这也就是一件小事而已,就算有人说三道四,您这是安抚他们,晓谕他们不要胡思乱想,老老实实等着别生事端而已。”
李崇问说道。
“这倒也是。”
李叔元立刻就释然了。
这确实没什么可在意的,然后他又看了看那几颗宝石,在宝石的光芒中这些夷人的任何要求都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