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之五好青年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木允锋
    “他升官居然比你还快!”

    汪秘书突然说道。

    的确,这时候人们才发现,大明升官最快的不是杨都督,而是这个目前只有二十六岁的年轻人,他用了仅仅四年时间,就完成了所有文臣用一辈子都未必实现的。

    从进士到超品伯爵。

    杨信升官速度或许不比他慢,但杨信年龄却超过他。

    其实杨都督也不知道自己多大。

    但理论上应该过三十,毕竟他还乞丐时候就不是少年了,现在又过去了八年,应该三十左右了,而卢象升的年龄是准确的,人家今年就是二十六岁。孙传庭更比不上他俩,因为孙传庭其实已经三十多了,而陈于阶虽然也封伯爵,但陈于阶和杨信年龄差不多,无论怎么算,四年从进士到伯爵的卢象升,都堪称大明最耀眼的一颗新星。

    杨信从锦衣卫到侯爵,还花了五年时间呢!

    而且还是特殊情况下。

    但卢象升没有特殊情况,无论怎么算他在孙传庭被困辽阳期间,独自统辖辽东战场,然后以五万大军一举击溃建奴,斩首逾万的战功,都足以配得上一个伯爵。

    “看上人家小鲜肉了?”

    杨信说道。

    “人家是看不上我这种声名狼藉的坏女人了。”

    汪秘书哀叹着。

    作为陇孝祖的帮凶,杨信的爪牙,她的确已经声名狼藉了。

    就在此时卢象升乘坐的蜈蚣船到达前方,紧接着杨信命令下锚,青龙号就在燕子矶旁锚泊,那艘蜈蚣船小心翼翼地靠上,船上水兵战战兢兢看着面前一个个巨大的炮口,二十四斤短重炮口径已经快一百七十毫米,绝对堪称巨大。

    “瀛国公!”

    卢象升向杨信拱手说道。

    “上来吧,这是我的秘书,她对你这种少年英雄很有兴趣!”

    杨信说道。

    汪秘书啐了他一口。

    “下官已有妻妾!”

    卢象升很老实地说道。

    汪秘书恼羞成怒地在那里悄然拧了杨信一把。

    紧接着卢象升登船。

    他后面其实还跟着堵胤锡,他到扬州后,立刻将天雄军调到扬州,堵胤锡作为天雄军主要将领,已经作为幕僚加入他手下,而且以生员身份被授予七品的兵部主事,完成从团练到正式官员的晋级。不过只有他俩,并没有其他人跟随,而卢象升是作为新的总督江南军务,前来拜见一直霸着官印的杨都督完成权力交接,虽然这是不可能的,但这个程序还是必须要走的。

    “瀛国公,圣旨……”

    卢象升说道。

    然后杨信抬手示意他停下。

    “圣旨就不用了,咱们也都是老朋友了,废话就不用多说了。”

    杨信说道。

    “瀛国公连圣旨都不屑一顾了?”

    堵胤锡说道。

    “我们高级官员说话,你这种七品芝麻官不要插嘴,再多嘴,还把你从这里扔下去。”

    杨信说道。

    堵胤锡恨恨地闭嘴。

    话说他都已经被扔过两回了。

    “既然如此,下官就不多此一举了。

    瀛国公,下官奉旨南下,接管江南军务,贵部无论南京各军,忠勇军还是荡寇军,全部调往北方,若贵部不肯奉诏,下官将率军进驻南京,并将贵部缴械。

    下官对瀛国公一向尊敬。

    下官虽以辽东战功封爵,但下官也知道,辽东大捷皆是瀛国公历年谋划之功,若无瀛国公历年谋划,下官能保住辽东就属侥幸,更别说大败建奴乃至炮毙老奴,故此下官并不想与瀛国公在战场上相见。

    但君命难违。

    瀛国公,下官在此真心劝您一句。

    收手吧!

    您已经是位极人臣。

    下官来此之前,陛下有口谕,若您肯奉旨,郡王也未尝不可,陛下称一直视您如兄长,这天下本就与您共之,纵然裂土分茅又何所惜。然瀛国公如今所为却是在毁掉大明的江山,纵然瀛国公本意为民,然此举过于冒失,若继续下去,则天下将陷入大乱。如今蒙古归顺,建奴重创,再无袭扰之力,正是天下安享太平之时,瀛国公何必再兴波澜?

    陛下还说纵然未来确有饥荒,以朝廷财力亦足以赈济,有为乱者以朝廷军力亦足以平定。

    那为何非要闹到如此地步?”

    卢象升说道。

    “道不同,不相为谋!”

    杨信很干脆地说道。

    卢象升叹息一声,很显然这些条件也不够。

    “这些东西就不要再提了,杨某行事本来就与你们不是在同一个立场上,你们站在你们的立场认为对的,对于我来说是错的,同样我站在我的立场上认为对的,你们认为是错的。

    那么我们还需要谈什么呢?”

    杨信说道。

    “难道夺人田产还是对的?”

    堵胤锡忍无可忍地说道。

    杨信看了看他……

    “是的,对于这个帝国百分之九十的人来说,均田地就是对的。”

    杨信说道。

    堵胤锡无言以对。

    “宜兴伯,废话不要多说了,该打的仗终究还是要打。

    不过既然你在这里,那咱们倒是可以谈谈该怎么打,我们这终究不是什么异族入侵或者谁要杀光谁的生死存亡之战,说白了就是立场不同,我输了你们也不可能血洗江南,你们输了我也不可能直捣京城。

    既然如此那就没必要让老百姓跟着受苦。

    咱们打一场君子之战如何?”

    杨信说道。

    “何为君子之战?”

    卢象升说道。

    “很简单,划出一片专门的战场就行了。

    我们不需要让整个江南陷入战火,我要的是南直隶和浙江,而南直隶的最北端在徐州,你们从北方南下,那么咱们就在凤阳打这一仗好了,徐州以南凤阳以北,刚刚经历黄河决口,人烟稀少地形平坦,正好适合当做战场。我不会限制你们的后勤线,无论长江还是运河,你们的运输随意,但你们在东线和西线的各军也别动,至于我的浙江方面军依然南下。

    左右你们也无能为力。

    其他地方我们都维持对峙,然后在淮河北岸这片平原交战,把这场战争对百姓的伤害降到最低,若你们打下凤阳我就认输。

    同样若是我打到徐州你们也认输。

    怎么样?”

    杨信笑着说道。




第五七四章 君子之战
    杨信必须把战争的附带损失降低到最小,所以这个战场就不能放在人口稠密区。

    淮北最合适。

    徐州的黄河决口已经堵住,不过徐州城已经被这两年淤积的泥沙基本上掩埋,接下来肯定得重建,而从徐州向南一直到淮河,在之前连洪水扫荡再加上他的迁移,基本上可以说人烟稀少……

    本来那一带人口就不多。

    那片黄河一决口就扫荡一次的土地哪有几个人口。

    那一带都属于凤阳府。

    而整个凤阳府在籍人口才不过一百二十万,绝大多集中于淮南,淮北也在西边的颖州一带,徐州以南的宿州等地就是黄河的泄洪区,一次次泛滥后泥沙淤积的沙化区。万历年间总共决口二十多次,话说虽然他当了四十八年皇帝,但平均起来还是不到两年决口一次,到天启年间已经差不多一年一决口了。虽然有潘季驯这个专家的治理,但他的束水攻沙只是短时间有效,并不能改变黄河不断淤积然后河床不断抬高的趋势……

    这个谁也没招。

    到现在徐州以南,淮河以北这片地方完全就是给黄河决口玩的,泗州城经常搞得鱼游城中舟行树梢。

    这样的地方正好适合拿来作为战场,要不然那些骑兵南下别的不说光踩坏庄稼损失也很大,这些家伙可没什么纪律,尤其是还有蒙古骑兵。如果不限定战场的话,双方肯定会以凤阳,扬州,无锡为三个主战场,官军攻凤阳,杨信攻扬州,东线在无锡大战。

    凤阳还好点,算地广人稀,但扬州和无锡可都是真正的粮食产区。

    骑兵一扫荡就完了。

    对于杨都督来说,目前没有什么比粮食生产最重要了,只要能确保粮食生产,其他都是可以商量的,而且……

    “这对你们有利!

    你们的骑兵喜欢这种战场,否则在淮南打要么面对山区,要么面对淮扬的水网,但在淮北打,那里几乎是一片纯粹的平原,你们的骑兵有绝对的优势。”

    杨信说道。

    当然,对他一样有利。

    因为他背后就是杨家屯垦区。

    “瀛国公既然有令,下官何敢不从。”

    卢象升说道。

    他们的优势就是骑兵。

    杨信所部没有真正的骑兵军,只有隶属步兵军的骑兵旅,实际上是配属步兵作战,而且真正的精锐只有荡寇军的那个旅。

    但那些也不行。

    这支骑兵和那些辽东百战精锐比起来根本不够看,本质上他们不过是后者的徒弟,虽然此次南下的不包括头号精锐也就是曹文诏部,但无论祖大寿还是吴襄部下都一样是精锐。剩下罗一贯和尤世威两部也丝毫不比前者弱,辽东这些精锐骑兵差距都不是很大,都是在孙承宗舍得花钱的银子支持下打造。

    一个骑兵半身甲,两支带修理工具的短枪,带面甲的头盔,战马,刀和长矛等等加起来超过五十两。

    一个骑兵军光装备就五十万。

    这还不算军饷之类。

    孙阁老厚道啊!

    当然,卢象升不知道,孙阁老原本历史上还干过两万步骑兵一年两百万的厚道事。

    既然杨信要在最适合骑兵的战场上决战,卢象升当然欢迎,他原本还担心自己的庞大骑兵军团,在江南水网被捆住呢!现在杨信自己替他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正求之不得呢!

    “但你们的浙江军也得停下。”

    堵胤锡说道。

    浙江方面军正在进攻徽州,让杨信意外的是,徽州那些世家大族仗着银子充足,也迅速武装起一支以金声为首的团练,然后再加上那里的原大同军现在浙江团练,在丛山关死守阻击浙江方面军。

    甚至还得到了杭州派出的一支团练的支援。

    不过也只是负隅顽抗而已。

    毕竟那些浙江团练是真被逼到绝路上了,而且那里的也全都是那种真正的顽固分子,金声本人是举人,他就是后来那个骂洪承畴说洪承畴已经殉国,你又是个什么东西的。徽州那些世家大族同样也到了可以说拼死抵抗的地步,那里最大的问题并不是佃户,事实上徽州没多少佃户,绝大多数都是农奴。他们这个问题可以说更严重,只要靖难军越过丛山关,那基本上整个徽州的农奴就都疯了,所以必须得死守。

    “不行。

    你们其实没资格谈条件,你们的骑兵至少得一个月才能全部到达,后续步兵五月之前同样无法到达,我如果愿意,那现在就可以拿苏松嘉湖的团练开刀。

    所以我不会进攻那里。

    苏松嘉湖等地的最终归属,由我们之间的这一战来决定,包括淮扬也是,我不会向那一带进攻的,哪怕你们把团练调往淮北,我也不会趁机进攻的。

    但是。

    你们也别打扰我进攻浙江。”

    杨信说道。

    苏松嘉湖包括淮扬一带,人口实在太稠密,而且纺织业工人太多,这些工人其实热情不高,毕竟杨都督的做法限制了纺织业,虽然也有解决手段,但至少对于苏州那三分之一人口的纺织工人来说,很难像佃户农奴一样对杨都督充满渴望。

    松江也一样。

    松江士绅在徐光启家带动下,已经开始减租,他们也知道想对抗杨信首先得稳定后方,而且发达的工商业让农民有很多额外的赚钱渠道。

    他们的生活并不算太差。

    毕竟那里供应着整个战场,西线近十万官军和团练,全靠松江的工厂提供军需,所有士绅都在俩眼瞪得血红般增加工厂数量,工业的狂飙带来经济繁荣,繁荣的经济会严重影响农民们的造反热情,简单点说就是沙俄和英国的区别。

    战争有可能不会摧枯拉朽。

    而那一带的人口密度,意味任何战争都会造成大量死亡,打仗这种事情不是那么容易控制,杨都督手下也不是纪律严明到睡大街的。所以那里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变成战场,然后用淮北的这场君子之战决定,只要卢象升失败了,那里的士绅也就差不多认命了。他们不认命也没用,失去了朝廷的支援,面对靖难军的洪流他们抵抗只有死路一条,那些士绅都精明的很,投降只不过失去土地,不投降就什么都没了。

    但浙江不一样。

    明朝的确江浙纺织业发达,但这个浙是嘉湖杭,绍兴都不算,整个浙江绝大多数地方还是农业。
1...341342343344345...43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