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五好青年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木允锋
他们就在中军阵型旁边一处山坡的凸起上,一个个穿着四分之三甲披着披风,举着望远镜带着护卫,简直就像是插标卖首……
第五八八章 做了断的时候到了
倒霉的朱之瑜等人,最终没能逃过一劫……
他们被俘虏了。
而这帮纯粹来添乱的家伙,又是团练们的主要金主,尤其是谢三宾和钱肃乐,这都是鄞县本地士绅集团核心,前者算得上鄞县首富,后者则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光目前活着的进士好几个,虽然顶级高官没有,但绝对称得上世代簪缨。
剩下万泰是刘宗周弟子,黄宗羲是黄尊素儿子。
这俩可是浙东士绅的灵魂。
精神领袖啊。
朱之瑜也不用说了。
他们的被俘给了金鸡山和蛟山两处炮台守军足够的投降理由……
当然,主要是失败已成定局。
随着团练迎战失败,靖难军以笠山为核心的登陆区建立,后面从舟山海运的上万大军源源不断赶到,这里的防御只能是垂死挣扎。团练们又没有后援,这时候浙西的靖难军已经开始东进,从杭州赶回增援的两个军团练都在诸暨和嵊县防御,本来守卫宁波的就这些人。而且就算暂时守住甬江口也没什么意义了,十万靖难军正在从浙西杀过来,除非嘉湖杭和苏松的团练们全部南下,否则是不可能抵挡住这支大军的。
但那同样不可能。
因为那样的话无锡和湖州方向的靖难军是不会控制住**的。
总之浙东已经没有希望了,能做的选择就是以身为饵,为淮北决战消耗靖难军的实力,或者选择投降以保全财产并等待淮北的决战结果……
当然选择后者了。
金鸡山和蛟山炮台投降后,紧接着威远城守军投降。
他们不投降就该挨金鸡山上发射的炮弹了,更何况这边已经投降,那边的防御也没用了,小浃江的航道一样可以乘潮北上鄞县,实际上宋朝时候,小浃江才是宁波海上贸易的主要出海通道。
既然这样威远城和定海守军也就羞羞答答地投降吧!
就这样甬江口大门洞开,北洋水师直捣宁波……
南京。
“宁波和绍兴投降了。”
汪秘书说道。
“哈,都很聪明嘛!”
杨信说道。
这个结果很正常,徽州和衢州两件事足够让士绅冷静了。
一边是仅仅失去土地,最多再助饷些银子,但却能够保住绝大多数的财产,而且失去的土地还有希望重新夺回,一边是什么都失去,甚至连性命都有可能失去。
这个选择不难做。
“说起来你这一闹,倒是把很多人的真面目都闹出来了,定海是谢三宾进城劝降的,定海团练首领华夏还不想投降,谢三宾怒斥华夏,说他是想连累乡里,然后以五千两赏银哄着团练自己抓了华夏,带着五花大绑的华夏出城向杨益投降。
还拿一万两贿赂杨益。
让杨益帮他把几个有仇的以附逆罪名抓起来枪毙。
太好笑了!”
汪秘书笑的花枝招展般说道。
这个名字让杨信的目光立刻转向了自己的养女。
这时候已经快十岁的杨如是同样花枝招展般走过,丝毫不知道原本历史上自己的好朋友,正在成为汪阿姨嘲笑的对象。
不过这的确属于附带效果。
目前整个大明官绅集团,都在根据战争中的表现,对那些官员士绅们的节操重新进行评价,始终在丛山关抵抗靖难军,直到投降前没有让靖难军进入徽州大门的金声这些,无疑随之声名鹊起。相反那些平日名气很大实际却没什么用处的,如熊明遇,商周祚这些,则名气锐减,包括被枪毙了的水太凉,虽然他被枪毙了,但他的确很无能。
而且还临阵脱逃。
尽管商周祚说他们是为了能够迅速调动东线兵力迎战。
但是……
谁不知道谁呀!
明明就是一看情况不好脚底抹油。
而且钱谦益还是最初扶植大同军的人,虽然士绅们很喜欢这个,但正是大同军的出现,给了杨信发动这场战争的借口,这也是事实,尤其是大同军花了士绅们那么多银子。士绅们耗尽心血最后居然变成了士绅的掘墓人,这种结果难免让人无法接受,但士绅们肯定不会认为自己错了,只能是钱谦益这些在南京主持大局的人错了。
肯定是他们没本事,不能好好教育士兵,才让士兵纷纷倒戈。
肯定是的。
他的死远远不够赎罪。
目前在江浙士绅的评价中,他已经成了蠢货的代名词。
但这还算好的,还有就是那些迅速变成带路党的,比如说谢三宾这样的,基本上算是身败名裂了,总之这场战争算是对江浙士绅进行了一场彻底地检验。
而南孔也步了北孔后尘,在士绅间声名狼藉。
尤其是靖难军进入衢州,把之前那些原本被关在大成殿的士绅都放出来后,他们简直就是对孔贞运血泪控诉,把孔博士逼得再次闭门不出,话说这些年被骂的闭门不出,完全龟缩府中的衍圣公,终于可以叹一声吾道不孤了。
“对了,杨益问要他们出多少助饷?”
汪秘书说道。
“宁波和绍兴各一百五十万,给他们半个月时间,半个月后若没凑够银子,就按照田产数量从多往少数,先抓最多的然后抄一半家产补,能补够就不抄下一家,总之什么时候补够数量什么时候停止抄家。”
杨信说道。
这个模式应该就可以了。
不论工商业利润多少,目前来讲衡量士绅的财力,土地还是最重要的指标。
就给一个地方定出总的标准,然后让士绅自己凑,逾期凑不出来的,就按照田产数量从最多的开始抄家补缺口。
最多的不够抄第二多的,这样一直往下抄。
这就不用担心会祸及地方了,反正地少的根本不用担心,只有那些土地最多的大家族才真正害怕。以后所有那些主动投降的地区,都按照这个模式,反正各地士绅的财力,在杨家那些商号和钱庄那里,都有完整的统计资料,可能有些误差,但基本上真实。
宁绍两地各一百五十万,徽州两百万,衢州就算了,金华也得掏一百万两,这样光助饷就六百万了,再加上之前抄家的,杨都督的金山银山越堆越大。
倒是天启越来越穷。
皇帝陛下为了辽东军团南下,不得不大量消耗內库的存银,虽然还能撑得住,但终究已经开始入不敷出,全靠九千岁这些年存货多,不得不说这时候九千岁的价值真正展现,但即便如此天启也下旨停发了所有宗室俸禄。
毕竟他的税收也在大幅减少。
福建已经不交税了,浙江早就不再交给他了,倒是苏松还在交,但全都就地运往徐州,那里已经成为卢象升的大本营,已经南下各军目前全都靠苏松淮扬等地税款养着。
倒是杨信这里依然在交,不过他没让老百姓交,而是他自己把控制区原本应解京的税款直接运到京城,还是以粮食的形式,实际上就是把过去卖给京城的粮食,现在变成了白送的。反正这些粮食都是台湾,南洋,包括天津本地产的,他目前控制区原本承担的也没多少,整个南直隶才六百万石,苏松去一半,而且安庆淮扬这些地方也不在他手中。
实际他需要交给天启的也就是两百万石,加上杂税之类算三百万,话说大明的税真不高。
高的只是官员额外增加的。
而且这是总的,并不是说解京的是这些。
解京的一般就一半,不过杨都督慷慨大方,这点粮食他也不在乎,就给天启三百万石好了,不过北运的粮食不只是这些,但其他就是他卖给天启的了,实际上很多也是在本地收购,他这边粮食只准卖给他的粮站。就是粮食统购统销,各地城市粮商被他强制性纳入粮站系统,以此确保价格的稳定,反正这些粮商背后的士绅也基本上被抄家。这种统购统销制度已经在杨家庄户实行多年,积累了足够的经验,至于杨信控制区内部,今年他还不准备收田赋,打土豪和助饷就足够。
也算是一种收买人心了。
李自成的手段还是值得效仿。
明年再开始收,而且全都改成征粮,标准还按照过去的民兵就行。
不需要太低了,以这一带的农业水平,征收一个自耕农百分之二十的亩产足够让后者丰衣足食,以后随着工商业税收增加,可以逐步降低,但现在不行,而且他本来的承诺也就是这些,老百姓要求的也是这些,没必要再降低标准。
但粮食统购统销不能变。
余粮必须卖给他。
城市里面的粮食销售也必须由他控制。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应对灾荒,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挤出余粮供应其他地方解决饥荒,只要粮食的购销权还在商人手中,他就别指望能有效解决饥荒。
“主公,都已备好。”
这时候李自成走进来行礼说道。
“走,该咱们了,做了断的时候到了!”
杨信站起身说道。
汪秘书深深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很慷慨地赏赐他一个香吻……
“去吧,打胜了回来,我洗干净犒劳你!”
她说道。
第五八九章 瀛国公九千九百岁
“瀛国公万岁!”
“瀛国公万岁!”
……
在两旁沸腾般的欢呼声中,一身金甲的杨信出现在大街上,而且还是骑着坐骑的,虽然除了夏尔马,的确没有什么战马能承受他的重量,但好在南京城内还有一种坐骑……
大象!
这个就足够了。
甚至都不用特意去买,南京皇宫本来就有象房。
此刻高踞在一头巨型亚洲象背上的杨信,恍如神灵般俯瞰着下方。
在他身后是清一色马瓦里马的侍卫营,这种新式战马此前全部转移到济州岛的马场,经过这么多年引进加培育,已经发展到了三千多匹。不过目前仍旧只是作为侍卫营的坐骑,毕竟这个营是装逼的,全都是相对沉重的四分之三甲。
士兵也是彪形大汉。
颇有些近卫掷弹骑兵的风采。
同样四分之三甲的李自成和张献忠分列左右,两大反贼终于聚首,不过此时他们的脸都罩在纯属装逼的面罩下。
前者是亲兵队长。
也就是类似于左良玉给侯恂的角色。
当然,瀛国公没有特殊爱好。
后者是特意被调来加入瀛国公侍卫营的,而且是侍卫营的营长,以此满足瀛国公的恶趣味,毕竟左有李自成右有张献忠的感觉让他很爽。张献忠此前因为在无锡战场的表现被提拔为哨长,不过由荡寇军改编的靖难军第十二军,并不在这次参战行列。他们仍然需要留在无锡,警戒苏州方向的团练,倒是李锦因为战功被提拔为营长后,再升一级到南京第一军当步兵旅长。
而这次北上参加决战的,就是南京五个军再加上以凤阳杨家庄户为核心,再上凤阳,庐州和太平等地招募新兵编成的第十六和十七两个军。
实际七个军。
另外就是杨信的直属队。
两个骑兵旅,警卫旅,一个重炮旅,一个工兵旅及其他各类后勤保障部队,加起来差不多也有一个半军的兵力。
最终实际参战八万五千人。
而他们的对手是六个骑兵军约三万精锐骑兵,一万五千弓骑兵,再加上六个步兵军的约五万步兵,既然是朝廷的军队,就不要指望他们不吃空饷,祖大寿,贺世贤这样的,能让部下满员那才是奇迹呢!
所以天启的天子十二军十二万人是有水分的。
卢象升也不是熊廷弼。
话说熊廷弼都知道容忍贺世贤吃空饷呢!
双方兵力差距不大。
至于东线的团练,卢象升并没有调往淮北战场,在靖难军打到浙东之后就更不可能了,许都部下可不能再丢了杭州。
但卢象升的骑兵优势太明显,尤其是那三万精锐骑兵,那是真正的精锐,装备精良,身经百战,大明在关外八年战争,磨练出这样一支辽东铁骑,哪怕弓骑兵也是顺义王等各家挑选出的精锐。而骑兵碾压步兵的思想根深蒂固,四万五千骑兵的实力几乎令人颤栗,可以说几乎所有人,甚至很大一部分靖难军官兵,都认为对手的优势明显。
但是……
他们有一个无敌的统帅。
“不要喊万岁,咱们是清君侧靖国难的忠臣,大明的万岁仍旧只有一个!”
无敌统帅威严地说道。
人群一阵寂静……
“瀛国公九千九百岁!”
突然间一个声音高喊道。
“瀛国公九千九百岁!”
“瀛国公九千九百岁!”
……
喊声再次沸腾。
瀛国公谦虚地颔首。
这个称呼就没什么大不了,九千岁都喊了那么多年,连南京守备太监都能喊千岁,瀛国公九千九百岁还是很符合身份的,反正只要不是万岁就行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