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五好青年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木允锋
尤其是司法。
这个理论上还在按察司体系下。
不过杨信以四民大会推举出了新的南京都察院和大理寺,虽然天启撤销这两个机构,但杨信无非就是改个名称……
实际上不改也行。
所以按察司就算重新设立也没用。
地方官都是杨信提名,这时候都是地方官审案,人家就不往按察司报后者又能这样?同理还有布政司,地方事务就是不上报布政使,而是直接报镇南王幕府,那布政使又能把地方官怎么样?
总之这就是个遮羞布,一个朝廷在江浙统治权的遮羞布。
只不过裁撤南京五军都督府及三地卫所,统一改为受镇南王节制的民兵体系,其实这时候天启连北方的卫所体系都想裁撤,毕竟这个体系已经完全废了。至于南京那帮勋贵,这个自然要重新找人继承,好歹也是与国同休的,但徐弘基那些人死了也是罪有应得,这个镇南王没做错,所以南京那些勋贵继续留着,一家找个小孩出来继承,但他们的俸禄由镇南王负责……
给不给的都算在杨信头上。
怀远侯,诚意伯两家调往京城,这些忠臣不能亏待了。
另外明确规定镇南王所辖兵力为五步一骑六个军,反正杨信也不在乎这个,他的民兵体系根本不用在乎常备多少军队,需要时候能迅速动员起多少才是最重要的。
但总督沿海军务不变。
也就是说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仍旧归镇南王节制。
这时候南洋水师已经回来了,之前刚刚还按着郑芝龙和颜思齐暴捶一顿,把福建水师打得不敢出厦门,据说颜思齐的把兄弟杨天生,被南洋水师的战列舰轰死了。
不过北洋水师移驻舟山……
估计天启是想自己干,这次北洋水师表现突出,无论炮轰吴淞口还是封锁浙江沿海,甚至登陆强攻,都展现出海军的作用。
天启应该想搞自己的。
毕竟无论北洋还是南洋,都是杨信的亲信,他很难拉拢过去,还不如另起炉灶单独搞,这时候建造新式战舰也没什么难度,航海人才同样也不会缺乏。毕竟天启还有郑芝龙这帮人可用,这场战争中郑芝龙表现已经落在皇帝陛下眼中,据说已经实封了福建总兵。
原本只是团练而已。
不仅仅是郑芝龙,苏松那帮人也得到皇帝陛下重用,只不过……
望亭。
“都干什么?”
九千岁一脸威严的看着他面前一帮悲愤无言的栋梁们。
栋梁们默默看着他。
“这是圣旨,你们有怨言也罢没有怨言也罢,都必须得尊旨,万岁爷这也是为了江南安宁,你们对镇南王就算有不满,也必须顾全大局。
咱家再说一遍。
你们所部都调往湖广和江西,无论原本团练也罢官军也罢,统统重新整编为御营,以宜兴伯提督御营,连同宜兴伯所部,各军重新整编为御营十二军。陛下知道你们都是忠臣,沈廷扬,徐弘祖,郑遵谦,皆以都督佥事为本部总兵,许都等人此前已圣旨赦免,以生员入国子监读书……”
九千岁继续高喊着。
好吧,这是天启对于这些人的安排。
他当然不会抛弃这些好打手。
实际上从战场表现看,这些团练甚至比他的新军更强,至少团练没有一触即溃,把这些人调出,由团练变成官军,正可以补卢象升的损失。
后者丢了三个步兵军,而且蒙古骑兵此后会撤离,这样又少了两个军,正好把这些团练再整编五个军,这样依旧维持他的天子十二军,然后把这十二个军在北线及上游布防。这以后杨信这里就得看起来了,十二个军其实还不够,不过这时候天启手中财力已经没那么宽裕了,他还得维持关外的各军,关内也就能维持十二个军。
这些军是真正用银子堆的。
不说别的,这个三两的月饷首先必须得保证,一个月光军饷就得掏近五十万两。
还有训练费用。
还有衣食装备的维护。
十二个军算起来,一年恐怕最少得砸一千万两。
九边还有别的呢!
天启还得发展他的海军呢!
还有那一堆宗室,实际上接下来天启恐怕真得动宗室了,毕竟这时候好欺负的只有宗室。
不过即便这样,他也就能在南方维持这十二个军,这也是他为什么非要规定杨信六个军,不管杨信的民兵动员能力如何,这边六个军的限额终究能让他喘口气,不用再不得不增加卢象升部下的数量。
不过……
“阉狗,昏君!”
一声悲号骤然响起,然后一个老乡绅疯狗一样扑出来。
好在九千岁也是带着卫队的。
他身旁护卫士兵赶紧把这个老家伙按住,后者还继续发疯般嚎叫,而其他那些乡贤们也满脸悲愤,这实际上就是天启把他们卖了,用把他们喂杨信,来换取双方停战。
反正杨信会把税交上的。
那么他们的死活对天启来说就根本不重要了。
“都这时候了还闹什么闹?把他放了吧!一把年纪了,一点轻重都不懂!”
九千岁无语地说道。
士兵们赶紧放开那老乡贤,不过后者也没起来,直接趴在那里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嚎着,嚎着他那注定要失去的田产。不过苏州士绅们对这个结果的反应也仅限于此了,卢象升兵败后他们就已经明白,这一天终究还是要降临的。不过好在他们的财产都能够保住了,土地失去就失去吧,至少没有倾家荡产,实际上斗到现在,他们也算是心力交瘁了。
这片土地上的士绅与杨信斗了六年了。
六年啊!
现在也算是一种解脱了。
“沈佥事,你们还不接旨?”
九千岁喝道。
沈廷扬长叹一声,然后解下他自己的配刀,直接扔进了旁边的运河。
“九千岁请回奏陛下,南京国子监生员沈廷扬,无才无功,愧不敢当重任,从此回乡终老田间!”
他抱拳说完直接走了。
九千岁倒是饶有兴趣地看了这家伙一眼,然后将目光转向徐霞客,后者默默上前,跪倒接过了圣旨,其他几个如郑遵谦,何刚,周宗彝等一帮团练将领,也都默默接受现实,跟着徐霞客接旨。
“都是好孩子,以后就算是朝廷的人了,咱家就喜欢你们年轻人,回头一同进京,陛下还想召见你们呢!”
九千岁满意地说道。
一帮年轻俊秀们神情都多少有些尴尬。
话说他们喊了这么多年阉狗,如今却要拜倒在这个阉狗脚下,靠着他的庇护为生,这难免让人感觉有些讽刺,不过他们也没别的选择。接下来杨信肯定会解散团练,像他们这样的落在杨信手中,估计也就是被扔出去挖一辈子鸟粪了,与这相比还是跟着九千岁更有前途。
必须得承认,这些家伙的本事都不缺,这些年他们在办团练过程中,全都成长为了合格的新型军事人才。
尤其是徐霞客这样的。
真要算起来,他对新式战术的熟悉甚至远超卢象升这些人,和这些从旧式军队过渡过来的不同,这些人从始至终就是以新式战术为标准来训练的。
而且已经训练了四年。
他们比卢象升手下任何人,都更熟悉这些新东西。
这都是人才啊!
当然,杨信并不介意他们被天启招揽过去。
他又不是靠战术先进取胜。
天启就是同样全部改成燧发枪玩线列步兵也没用,哪怕天启有能力让朝廷的军队也忍到七丈才糊脸也没什么用,因为杨信的胜利,根本不是战术或者武器上的。他是靠人打赢,靠的是士兵死战不退的意志,而这是别人学不了的,只要天启和朝廷官员们不从根本上改变,那么他们的士兵在杨信面前就会不停一触即溃下去。
如果他们从根本上改变……
那他们还是他们吗?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杨信高声吟诵着。
而五十丈外,那些刚刚投身阉党门下的精英们,纷纷抬起头看着这个胜利者,杨信端坐在他的大象背上对着他们挥了挥手。
这片土地归他了。
第六零四章 仓里有粮心里不慌
随着苏松嘉湖杭团练和官军黯然撤退,江浙彻底成了杨信的地盘,接下来的近一个月里,靖难军各部迅速接管各地防务……
期间没有遭遇抵抗。
江西的官军及团练撤离安庆并在湖口重新设防。
湖广军渡江北上。
他们在黄梅及大别山各处关隘布防。
汪秘书家很自觉地撤离黄梅然后前往南京,不过她家的产业肯定没人会动的,虽然至今她还是汪秘书,但在镇南王手下可是炙手可热,这样的人家还是没人敢招惹的。
而北线止于淮安。
因为徐州被天启要去,划入了山东布政使司。
这个地方太重要。
如果杨信控制徐州,那么运河与黄河就对他敞开大门,所以朝廷必须控制徐州,既然这样杨信也懒得跟天启争了,徐州成为卢象升的驻地,靖难军止于邳州,宿州,亳州。实际上未来淮北除了极少数可以通过水利建设灌溉的地方,其他都要相继南迁并想办法往台湾扔,那里才是未来最安全的。
淮北肯定不行。
至于浙江境内依旧止于江山,正好向南堵仙霞关,向西阻隔江西。
而温,处,台三州士绅虽然悲愤地仰天长啸,但他们终究无法抗拒这杨信所说的天下大势,天启已经抛弃了他们,他们又没能力自保,除了委委屈屈地投降杨信之外,难道还有什么别的选择?
最终这三地士绅也老老实实投降。
用了一个月完成自己地盘控制的杨信紧接着开始分田地。
九千岁这时候才离开。
不过是带着杨信缴纳的所有夏税粮一起离开的……
“仓里有粮,心里不慌啊!”
站在京口码头上,九千岁看着身旁驶过的一艘艘运粮船感慨着。
他这是说实话了。
去年才经历了席卷绝大多数府州县的大旱之后,北直隶今年又开始了水灾模式,在西山洪水横扫京城后各地水灾不断蔓延开,甚至就连河南都开始加入水灾模式。而冀东一带蝗灾又一次爆发,再加上依旧没有停止的到处地震,九千岁真得很难,眼看着头发都快白了。
“这以后真就像你说的,咱们大明几十年天灾?”
他说道。
“大爷,我需要骗您吗?”
杨信说道。
“也是,这两年的确这些天灾就跟赶集一样往外冒,过去虽说也年年遭灾,可不像这两年一样,各种天灾挤的密密麻麻,地震,水灾,旱灾,蝗灾,居然还有大风成灾,这天的确是要变了啊!”
九千岁说道。
他说的是不久前常州的台风。
台风在苏南登陆,然后在各地横扫而过,遭灾最狠的是靖江和江阴等地,这种事情江浙年年有,但北方来的九千岁还是第一次见识,话说台风过境的威力,对于他来说未免过于震撼了。不过作为最早的民兵区,这一带防灾救灾能力也让他震撼,那些带着民兵顶着狂风暴雨四处抢险的地方官更让他刮目相看,这些在他看来无比廉洁,而且为老百姓甘于舍生冒死的地方官简直就是奇迹。
“您回去告诉陛下,终有一天他会知道,我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陛下的江山。
最多到后年。
他就会知道我才是对的。
至于您,回去以后最好的办法还是继续推广地瓜,这个东西虽然不是什么好东西,但它真能帮着咱们撑过天灾,也不是说都种,至少让每家每户都种一点备荒。这个又不占那些良田,原本就不过收三四斗的薄田尽量种地瓜就是了,就算士绅不想种,大不了朝廷用地瓜折一部分田赋,或者干脆由陛下下旨,在大明范围內禁除了地瓜和高粱以外的酒。
尤其是米酒。
我这边接下来会下禁酒令。
除了高粱酒和地瓜酒,其他所有粮食酒全部禁绝。
您在北方可以收地瓜和高粱酿酒然后向这边卖,我会给这些酒免税,也算是给您的一点礼物了。”
杨信说道。
米酒禁令已经准备发出。
不过肯定会遭到地方官员的故意破坏,哪怕这个禁令是他发出,江浙喝米酒的习惯是改不掉的,现代都改不掉何况这时候,不过有禁令再加上一定的查禁力度,总会让米酒的数量下降,尤其是公开场合,肯定不会有太多喝的了。
过去米酒消耗就是士绅,那时候他们有的是粮食,一年能喝掉几百万石。
但现在士绅哪有粮食喝。
最多都在市场上买酒,只要通过严禁米酒,让米酒成本维持在始终高价位,同时用低价地瓜酒和高粱酒在市场上冲量,终究还是会逐步让一部分喝低端酒的习惯高粱酒和地瓜酒。大不了杨都督亲自带头,然后逼着那些手下官员也喝,有敢喝米酒的直接撤职罚款,这样就可以从北方引进这些低价酒,同时哄着北方增加地瓜和高粱的种植面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