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之五好青年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木允锋

    他儿子也签了。

    只不过是在许显纯的哄骗下,因为大脑已经无法正常工作迷迷糊糊签的。

    这就行了。

    李三才父子签名的供词,王好义及其手下的供词,王家搜出的各种乱七八糟禁物,他们联络的密信,还有什么比这更充足的……

    “这不可能!”

    左都御史张问达惊叫着。

    他一把抓起这些东西,难以置信地一份份看着,旁边大学士刘一燝也脸色苍白地凑上去,韩爌低着头站在那里,很显然已经猜到结果,而其他那几个尚书里面,只有周嘉谟动了一下。

    但最终还是没有上前。

    很显然这是一个隐藏很深的家伙,这段时间吏部上奏补的官员,东林党比例最大,这个据说是中立派的吏部尚书明显已经被拉过去,他是湖广人,而江浙购买粮食多数都是从湖广,肯定幕后有利益输送,在南直隶士绅控制大明绝大多数白银的情况下,想拉拢这些其他省份官员太容易了。

    和他的家族做生意就行。

    所以明朝政坛党争时候,经常会看到其他省籍官员,在为东林党鞍前马后冲锋陷阵,甚至比南直隶人更积极,李三才作为祖籍陕西落籍在张家湾的商人家族,更是居然成为了东林党在北方的统军大将。

    原因都是这个。

    东林党和背后南直隶士绅掌握财富和工业品,尤其是纺织品货源,和谁做生意他们说了算。

    想赚钱都得找他们合作。

    尤其是纺织品,南直隶可以说近乎垄断。

    之前戚金说过,运河两岸全都种棉花通过运河南运,就是因为鲁西一带士绅缺少南方发展纺织业的水力优势,同样技术上也差得多,导致成本高自己纺反而不如卖棉花然后倒卖棉布。直到进入咱大清,鲁西一带士绅才慢慢从南方获得新的纺织技术开始自己织布,而这时候除了那些因为运输条件限制,不得不自给自足的地方,几乎全是南方棉布。

    不仅仅是大明。

    东南亚,倭国,朝鲜统统都在穿大明南方产的布。

    甚至遥远的南美洲都一样,不过不一定是棉,更廉价的麻布其实也卖的红火。

    印第安人都穿大明的布。

    这不是个笑话。

    事实上西班牙商人大量从大明购买布匹运到美洲。

    而最近的中转站吕宋土著甚至都快没人会织布了。

    当然,作为交换品,美洲产白银最高纪录百分之八十直接运大明。

    一手工业品货源供应,一手来自美洲和倭国的海量白银,东林党和他们幕后的南直隶士绅,就这样掌控着大明的政治经济,一手商业利益收买,一手东林书院为核心的各大书院培养,这个利益集团同样在官场越来越庞大,不断在朝廷逼迫皇帝向着他们屈服。

    这就是东林党。

    “不可能张总宪,这上面难道不是李三才的亲笔”

    杨信冷笑道。

    张问达直接不屑于和这个坏人说话。

    “陛下,臣怀疑锦衣卫屈打成招,李三才案事关重大,臣请三司会审!”

    他直接对天启说道。

    三司会审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会审,都察院不用说,刑部尚书黄克缵属于中立派,大理寺地位低,很好收买,基本上三司会审肯定会找到办法给李三才洗脱谋反大罪。剩下也就是杀杨信了,这个的确没法洗,但李三才算是神宗旧臣属八议之身,议个几年他就七十了,那时候就属于优免范围了,而且通常这样议的最多也就是个流放。

    总之只要把他从诏狱弄出来就没什么事了。

    最多他儿子不好解决。

    但他儿子也是为了救父,只要不是谋反单纯雇凶杀人也好办。

    毕竟这算是孝子行为,而对于孝子也是要优免的,圣朝以孝为先,最后爷俩也就是流放,但李三才七十岁就可以找儿孙带替了,他根本不用去,继续在家养老就行了。

    “杨信,锦衣卫可曾对李三才用刑”

    天启说道。

    “没有,陛下已经下旨不得用刑,许显纯他们自然不敢抗旨,臣可以保证没打过李三才一下,不信的话各位可以自己去诏狱看看,如果李三才身上真有用刑的痕迹,那就当这份供词不存在。不过看归看,为了防止有人别有用心,在诏狱鼓动他翻供,不能靠的太近,让锦衣卫脱了他衣服远远看就行。”

    杨信说道。

    李三才身上绝对没有伤。

    许显纯这段时间没动过他一个指头,最多也就是跟他熬,比如说不让他睡觉之类的,但这些对于李三才这种意志如铁的根本没用。

    “陛下,纵然未曾用刑,臣亦请三司会审以服天下!”

    张问达说道。

    不用刑又不是没有别的办法。

    大家都是聪明人,锦衣卫肯定用了特殊手段,否则李三才不可能签字。

    李三才不可能跟闻香教同谋,这一点朝廷这些大员都很清楚,李家和王家有生意往来是真的,偶尔找王家干脏活是真的,可同谋造反就纯属诬陷了。

    &n




第一六一章 大儒的登场
    张家湾。

    “这怎么办”

    许显纯愕然地看着涌来的御史。

    很显然张问达言出必践,抄家这种事情就是一场狂欢,通常最后抄出给皇帝的数字,能有真实数字的三分之一就算良心了。

    杨信给天启留一半其实都算坏规矩了。

    所以都喜欢抄家。

    但这一次杨信既然还不给文官们留分享的机会,那文官就让他谁也别想捞。

    上次是太突然,无论都察院还是刑部都来不及,只有滦州知州肯定不够资格监督他,知道他给天启拉回七十万后,多少人捶胸顿足啊。

    但这次不一样了。

    都察院除了分赴各地的巡按,剩下在京的来了大半,几十个御史就跟着那些抄家的锦衣卫,每抄出一箱金银统统都自己找个小本本记着,这种情况下锦衣卫还怎么捞钱话说李家的财富简直令人瞠目结舌,地窖里堆满金银,仓库里全是值钱的货物,房间里全是高档古董字画,女人房间里一箱箱珠宝首饰,仅仅已经抄出的白银就已经上百万两了。

    这眼看着没法中饱私囊,对于锦衣卫们来说简直忍不了啊!

    “那就不要捞了!”

    杨信欣赏着李家的园林美景,若无其事地说道。

    李三才的财富没能转移。

    实际上田尔耕上次来抓李三才之后李家就被封门,包括李家的各处店铺仓库也被锦衣卫查封,这都是抄家必不可少的程序。

    先封门。

    定罪后抄家。

    这中间始终封闭,甚至有时间久了里面人饿死的。

    正因为如此,李家根本没来得及转移财富,也就是李元等逃到各地的儿孙带走一些会票之类,但作为李家家产主体的窖藏金银,仓库货物,固定资产都带不走,包括作为双鹤书院的私人园林双鹤轩。原本这样大规模的抄家,会让经手的锦衣卫从上到下狠狠捞一笔,包括宫里的大太监们都能分,当然,如果是刑部和地方官抄家的就改成文官捞了。

    但现在全完了。

    “这些狗东西,老子跟他们不共戴天!”

    许显纯咬牙切齿地看着那些御史。

    “告诉兄弟们,咱们别给皇上添麻烦了,不捞就不捞吧,出了事情这些言官肯定去逼皇上,以后再找机会一个个跟他们算账,从今往后让兄弟们都盯紧这些家伙,只要有一点把柄就想法把他们弄进诏狱。

    进去就先把他们狗腿打断。

    至于李家这些,他们这点人手也就能跟着统计一些金银之类,但李家产业最重要的可不是金银,这些仓库里的货物,那些店铺和田产房产,手下的船队,这些才是值钱的。回头这些东西还是我主持拍卖,让管事的兄弟都安排自己人,到时候随便花点就到手了,陛下那里有这些金银就已经很满意,李家资产再卖个百十万就能让陛下高兴。

    照我此前估算,李家其他那些资产加起来,恐怕少说也得两百万,咱们还有一百万可分,尤其是那些外地的产业,随便给个百十两就到手了。

    有我在呢!

    少不了兄弟们的好处。

    但这些明面上的东西,既然有他们作梗就算了。”

    杨信说道。

    干这个他还是有着丰富经验。

    李三才家产早就由方汀兰给他详详细细地计算过,说起来没有比竞争对手更清楚了。

    李家财产在五百万以内。

    但不会低于四百万,而实际抄出的金银之类,大概一百五十万以內,剩下还有大约三百万是不动产和各处仓库的货物,尤其是这些货物,甚至不只是在张家湾城这一地,沿着运河各大城市都有。杨信说两百万,是因为还有一百万他会让方汀兰内部买走,尤其是仓库的货物,这种官方拍卖怎么玩,他比这个时候的人更清楚,毕竟他后面还有四百年的经验总结。

    而给天启两百万,皇帝陛下就很满足了。

    必须得说明一下,李三才家原本历史上没被抄过,天启三年他还被启用为南京户部尚书。

    只是没到任就病死。

    九千岁也只是剥夺了他的封诰而已。

    但崇祯紧接着又给他恢复。

    所以杨信认为,给天启两百万就足够,而他和方汀兰这对越来越向反派发展的狗男女,捞一百万也算是合理了,剩下一百万给锦衣卫上下和宫里的九千岁等人分。这样杨同知就可以继续维持仁义之名,说到底做清官什么的,又不是他的理想,相反他还必须让这些人跟着获得好处,要不然这些人为何跟他站在同一个阵营

    至于文官他是一分钱不给的。

    这些人捞钱比锦衣卫疯狂多了,锦衣卫是只有在办案时候才能捞,他们是想捞就捞,天启的两百万最终还是得落到他们的手中,无论修三大殿还是给军队或者赈灾,最终都是文官经手。

    三大殿花六百万啊!

    反正以杨信的估算,这里面真正要说落到三大殿上的,恐怕也就三分之一而已,剩下全都进了经手的官员和太监口袋,其中官员手中的最多,毕竟他们才是地方上原料的提供者。

    而自从对建奴开战以来,这几年光用于辽东的军费,也已经超过了一千五百万两,这是兵部不久前刚刚报上的统计数字。

    这钱都哪儿去了

    反正辽东那些饭都经常吃不饱的士兵,肯定花不了这么多。

    一千五百万两啊。

    这钱真要花到军队身上,说句不好听的,那些士兵拿银子当炮弹砸也把野猪皮砸死了,陈于阶当初说的没错,九边就是个钱袋子,这是给所有人捞钱的钱袋子。而这钱绝大多数都被文官捞走,毕竟那些总兵想要军饷,首先就得从督抚开始一直贿赂到兵部户部,否则人家就给他欠着,大明朝欠饷早就成惯例,将领想要领饷,领多少饷,全靠从中拿出多少比例打点文官。

    他们守着这么大个钱袋子还有脸跟锦衣卫抢

    做人不能这么贪得无厌,自己赚的盆满钵满,还惦



第一六二章 忠臣义士如是乎?
    “看看,这样多好!”

    杨信颇为得意地看着正在涌来的纤夫说道。

    纤夫还不好找

    张家湾周围就不缺纤夫,实际上也包括码头苦力,毕竟真要说起来船到这里顺风的时候很少,绝大多数时候都得靠纤夫拉,整个杨村以北运河全程都必须常备纤夫。可以说从杨村开始三百里,除非特殊情况遇到顺风,否则全都得靠纤夫一步步把那些船拖过来,而张家湾城作为枢纽,那纤夫数量众多,而且都在附近搭窝棚聚集,一些条件好点的也不过有几间漏风漏雨的茅草房。

    而这时候其实已经开始封冻。

    毕竟已经是十月中旬,绝大多数纤夫都停下来,等待熬过接下来最艰难的冬天。

    有这好事那不赶紧的。

    浩浩荡荡的纤夫大军,一个个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带着那些面黄肌瘦的老婆孩子,在锦衣卫带领下伴着那些闲人愕然的目光,浩浩荡荡涌向李家园林的如画美景,恍如洪水中冲进城市街道的垃圾带,在向着最繁华商业区的地标大厦包围,沿途一片避之唯恐不及的混乱……

    他们很多人其实就没衣服穿,不说光着也差不多。

    这是真正的赤贫者。

    他们就像这座繁华商业城市底下污浊的泥土一样,尽管用他们的肩膀拉来了这里的一切,但这里的一切也都不属于他们。

    土地不属于他们。

    商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不属于他们。

    他们一步步拉来繁华,但繁华又与他们无缘,他们挣扎所求的,仅仅是能在这片繁华中勉强活下去,至于和他们这片风吹日晒的黝黑相对的那片干净的青色,那就更是与他们恍如另一个世界了。

    青色也在看他们。

    那些拜祭李三才的青虫们愕然地看着这片土地上最卑微的颜色。

    孙奇逢抬头看杨信。

    杨信再次堆起满脸诡异的笑容向他举手致意……

    “拿过来!”

    杨信紧接着一招手说道。

    后面锦衣卫立刻抬出张桌子,上面摆上一匹匹棉布,而前面锦衣卫带着那些纤夫走过来,在五丈外止住然后带着其中一家上前。这家男人身上还有件勉强能看的衣服,女人和两个小孩全是裹着麻袋片,那女人里面应该还有衣服,只是破破烂烂露肉的地方太多。他们还没等走到桌子前就一下子全跪倒了,激动地哭着什么话也不说,趴在桌前拼命磕头,那女人头上都磕出血了。
1...8182838485...43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