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五好青年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木允锋
那本来就是他自己名下的。
至于郑鄤的妻儿,这个同样也已经下落不明。
“还能这样”
杨信愕然说道。
“杨佥事,这样咱们的确不能抄郑家了,不过郑鄤自己名下的这座园子和里面的姬妾奴婢还是可以抄的。”
李承祚说道。
“抄什么抄,算荡寇军的
第一九三章 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终于到了!”
望着前面的无锡城,杨信也是长叹一声。
“老子来抓个教书先生,居然比上战场打建奴还他玛艰难,沈阳之战都没这么操心费力过!”
他很粗俗地说道。
眼前的无锡城并不算很大。
这里终究只是常州府下属的一个县。
不过仍旧比北方很多府城要大得多,无论广平府城,东昌府城,统统都比这座周长十二里的无锡县城要小一圈。
而这里的繁华富庶丝毫不比常州差。
不过相比起常州更侧重农业,这里的纺织业就繁荣得多了,无论是杨信脚下的运河还是前面汇入的锡澄运河,甚至两旁不断汇入的一艘艘小船上,统统都满载着成捆的棉花和运出的棉布。
就连城外居民区的街道上,都随处可见运输中的棉布。
而在两岸的一条条河道上,更是遍布一个个水轮,这些水轮驱动着一台台水力纺车,将来自各地的棉花纺成纱,再送到大大小小的织布作坊,用那些人力织布机变成一匹匹棉布。
不过与之相对的是,这里的粮食已经严重不足。
除了运输棉花和布匹的,剩下就是运粮船了。
这片土地已经真正开始从农业社会向着工业社会转变,拥挤在这片土地上的无数织工,供应着几乎整个东亚甚至远达美洲的半个世界穿衣,无数朝鲜人,倭国人,吕宋人甚至印第安人,统统都穿着他们织出的布。当然,也包括大明自己的百姓,有钱人穿他们织出的绸缎,普通的穿他们织的棉布,实在没钱的都能穿他们织的麻布,他们的技术比同时代欧洲更先进,规模更庞大。
而这座形状很像龟壳的城市,只是这片土地的入口。
从这里向前,太湖东岸直到钱塘江,整个这片全都是如此,而核心就在不足百里外……
“苏湖熟,天下足,再也没有苏湖熟了!”
杨信说道。
“有银子可以买。”
李承祚笑着说道。
“若没有地方可买呢若别的地方因为天灾产不出粮食呢”
杨信说道。
“那又如何放着白花花的银子不赚,继续去种那些不值钱的粮食那岂不是成了傻子这里正常年景,秋收之后一石米才六七百文,灾年粮价极贵之时也不过一两多点,换你你去种稻”
衍圣公鄙夷地说道。
然而他不知道再过十年,这里的米价就会蹿升到近三两。
但至少现在杨信无法反驳他。
三人说话间,他们的座船缓缓靠上了码头。
这座码头也是无锡最重要的米市,密密麻麻塞满运米的小船,多数都是从原本芙蓉湖的圩田区过来,甚至干脆就是在水上交易。不过让他们意外的是,在这里居然还有人迎接他们,而且还是由县令带领的很正式迎接。
虽然迎接的是衍圣公。
“下官无锡知县刘五纬恭迎衍圣公,恭迎丰城侯。”
接官亭前,一个青袍文官用略带川味的口音高喊着躬身行礼。
然后他两旁锣鼓喧天。
“有劳刘县尊!”
衍圣公再次恢复半死不活的状态说道。
“刘县尊,你不欢迎我吗”
杨信很不爽地说道。
“阁下何人莫非衍圣公侍卫请恕在下眼拙。”
刘县令说道。
“很好,我记住你了!”
杨信说道。
“刘某四川万县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阁下可以记得更清楚些。”
刘知县傲然说道。
“你知不知道你的同年孙传庭,因为与杨某交情颇深,已经由知县调入兵部担任主事”
杨信说道。
“刘某还不至于为一主事而折腰。”
刘知县说道。
四周乡绅们一片叫好。
杨信最终败下阵来,从此一段佳话在士绅间流传开。
紧接着在刘知县恭迎下,衍圣公与丰城侯一行过莲蓉桥进控江门,虽然沿途没什么欢迎的百姓,但也不像常州一样无数人大棒等候,甚至几个迎接的老乡绅对衍圣公还颇为礼貌。虽然明显看得出带着隐藏的鄙视,但至少表面上看人家还是很符合迎接衍圣公的标准,对李承祚同样很礼貌,至于对杨信人家就全当没有这个人,甚至都不屑于靠近,恍如一块臭狗屎。
“诡异呀!”
杨信一边看着无锡城内风景一边自言自语着。
不得不说这里风景还是很好的,到处都是小桥流水。
“叔父,侄儿怎么有点心中不安啊。”
就连杨寰也有点心里发毛。
有之前在常州城的遭遇,他们同样做好了这边也是大棒相迎的准备,甚至杨信连发言稿都在路上写好,不过他不敢保证会不会有用,毕竟他在常州做过一次了,东林群贤们肯定会采取相应对策。而且荡寇军同样全都吃饱喝足,为了避免造成太大的伤亡,杨信又一人额外发了一根短棍,一旦遭遇百姓围殴直接就上短棍,可以说精神抖擞准备一场恶战。
但这是什么鬼
不但没有出现抵抗,反而还以礼相待
哪怕明显是应付的礼也是礼,哪怕只是县令带着几个老乡绅,也代表着无锡百姓迎接了他们。
“杨佥事,无锡城内人有点少,卑职此前来过几次,这时候街上不说摩肩接踵也差不多,今日根本看不到几个行人,就连两旁商铺都关着门,他们必然准备好了对付咱们。”
一名锦衣卫低声说道。
杨信庆这时候才注意到那些店铺真关着门。
“怕他个鸟,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东林书院在哪儿”
杨
第一九四章 正气歌
那还等什么,抓高攀龙去!
杨信很干脆地转向,带着他的七百荡寇军,推着衍圣公的轮椅,浩浩荡荡通过运河上的拱桥,向着东林书院走去。
沿途还是看不到人。
同样所有店铺都闭着门,而旁边河道上密集的小船跟随,船上无数青壮不怀好意地盯着,人家也不说话就是默默盯着他们,就连空气中都充满火药味。就这样仿佛两个平行世界般一边走陆上一边走水上,迅速向着东林书院前进,很快到达了这座大名鼎鼎的书院……
外面依然没什么人。
就一个六七十的老头坐在门前晒太阳。
里面倒是传来读书声。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朗朗读书声就这样回响在天空中,搞得杨信都快有罪恶感了。
“还正气歌呢!”
杨信说道。
那老头鄙视地看了他一眼,然后继续在那里晒太阳,还把凳子往旁边搬了搬,后背对着门上的锁,恍如扫地僧般神秘莫测。
“老头,还不赶紧开门,我们是官差,来抓人的!”
杨信不耐烦地说。
“方仲涵来了都不敢这么对老朽说话!”
那老头报怨着,然后很是费力地起身,走过去给他打开了锁,还把小板凳又挪了挪,重新坐下继续看着天上的云彩。
杨信昂然地走过去,他才不管这个老家伙过去与方从哲有什么勾搭呢!反正这么短时间还不够东林群贤把叶向高搬来,剩下和方从哲同级别的吴道南是江西人,肯定也来不及过来。再说吴道南其实也算不上东林,而这片地方当官的太多,光一个常州府就出了大明朝百分之十六还多的进士,乡间随随便便抓一个有点身份的恐怕就是方从哲旧识,谁知道这又是哪个老臣。
“叫庵居士!”
在后面衍圣公二人向那个老头行礼声中,杨信直接推开了大门。
“呃”
然后他站在了那里。
里面是一片青色。
无数青虫就在院内跽坐席上,背对着他在那里念正气歌,在他们前面一个同样青袍的老者,手中捧着一本应该是四书集注,就在他的推门声中抬起头……
“来者可是杨佥事”
老者说道。
“高攀龙”
杨信说道说道。
“正是,杨佥事以罪相召,老朽正欲前往南都候审,只是学院事务尚需安排,原意明日启程,不想倒是又劳烦杨佥事走这一趟,还请杨佥事恕罪。不知杨佥事欲以槛车相待,还是以枷锁相待老朽年近六旬,戴着那重枷恐怕就走不到南都了。”
高攀龙淡然说道。
那些学生齐刷刷回过头,用仇恨的目光看着杨信。
“这样啊!”
杨信想了想。
“那就索性不用麻烦了,估计你也不会逃跑,什么槛车枷锁的就都免了,随随便便戴个手铐就行。”
他紧接着说道。
“如此倒是多谢杨佥事了。”
高攀龙说道。
紧接着他站起身,然后他面前一帮青虫立刻哭起来,不过除此之外倒没有太多过激举动,就是趴在那里一个个哭丧一样,高攀龙就在这哭声中缓缓走向大门,不断有青虫拉着他不让走,然后他又劝慰,搞得场面很是煽情……
“你就是方敬涵女婿”
那老头突然从身后探过头问道。
“然也!”
杨信大言不惭地说。
“方敬涵是如何看上你这样的”
那老头疑惑地说道。
“生米煮成熟饭呗!”
杨信说道。
“呃,阁下之无耻实乃老朽生平仅见!”
老头瞬间被打败了。
“拉倒吧,您就别再装了,在我看来倒是里面这位之无耻,实乃小子生平仅见。
您难道不知道我是如何历经艰险,甚至冒着九死一生,才从南京走到这里的看看,这还有个子弹打出来的窟窿呢,看看,这些口子都是刀砍了然后缝起来的,又是海盗截杀又是阖城喊打,最后还有人给我埋火药想把我炸个尸骨无存,我都很好奇我究竟是走在江南的繁华盛世里还是辽东的战场上
话说辽东战场上我都没走得这么艰难。
你别告诉我你根本不知道这些,还有,把你那个凳子给我,我先歇歇,等会还得从这无锡城打出去呢!”
杨信说道。
说话间他看着前面高攀龙和青虫们的煽情表演,估计他们还得表演些时间,外面的人还得完成部署。
“这个老朽的确不知,老朽半个时辰前才从南浔赶来。”
老头说道。
说话间他倒真把小板凳递给杨信。
杨信接过当门坐下。
“呵呵!”
然后他报以呵呵。
“老朽的确不知这些,老朽已辞官居乡多年,不问外事,此次亦为友人所托,且欲观方敬涵找了一个何等女婿,居然搅得江南鸡犬不宁。
高云从此举的确落了下乘,他心性太高,总觉得自己可以指点江山,殊不知他只是书生意气,东林这些人跟他学的的确有些出格了,但你又比他能高出多少李三才勾结闻香教你这罗织罪名的本领也是堪比来俊臣之流。
陛下的确缺银子,朝廷银子就从未足过,但你们以这种手段,又岂是一个有道明君所为
君既不君,臣亦不臣。
李三才的确不干净,这一点尽人皆知,他一辈子就是这种脾气,但为了要抄他的家,罗织罪名诬其谋反则过矣。
神宗皇帝都能容他。
你们为何就非要让他行将就木之年遭灭门之祸”
老头说道。
“那你说该如何,和方从哲一样当裱糊匠,到处和稀泥看哪里烂了修修补补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