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帝国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流浪流浪就好
韩绛的仕途资历是足够的,但被任命为御史中丞还是颇为出人意料。对于韩绛的这一任命王景范先前也只是靠推测,毕竟他手中的《全宋词》人物履历非常简略,诸如包拯等赫赫有名之人都尚且如此,更何况韩绛?《全宋词》中可是未曾收录韩绛词作,倒是王景范的老丈人韩缜的一首《凤萧吟?锁离愁》被收入其中,韩绛凭着韩缜的兄弟关系又是当过宰相的经历才被略微提了几句。
任谁不敢相信王景范敢直面欧阳修,更是一竿子捅了中。只有他自己明白大宋帝国的变局已经开始初露峥嵘,王安石都已经出现在京师了,只要耐心等几年那位现在只有十一岁的孩子登基称帝,现下中的大佬们就只能接受谢幕的结局。
年的时间对别人而言实在是太过漫长,但对于王景范来说却正适合积累自己的政绩和声望——他现在只有二十岁,韩绛对他都有一分顾忌就在于这样有才能和手腕的人,只需要时间便可以达到常人难以想象的地位——当过宰相的状元不算多,但也绝对不算少,就韩绛自己心中略微估算也有两成之多,更要命的是状元升官一般都很快,吕蒙正、苏易简这样的“妖孽”连带丁忧、贬官到三品翰林学士也只用了六年,而他韩绛自己也是进士出身却用了十六年,这真是让人有些绝望的差距。韩绛没见过吕蒙正和苏易简,但自己的侄女婿所体现出来令人心悸的政治敏锐感,在他眼中已然与前两人无甚区别了。
韩绛在看完王景范写的贺信之后竟然有些失神,他升任御史中丞作为侄女婿的王景范自然要道贺的,不过他正“养病”也不可能亲自去道贺,只得写了封贺信让夫人转交。三伯在韩慕雪的心中一直是颇有威严的,什么时候都是从容不迫,看到三伯这幅摸样还以为夫君在信中写了什么不恰当的话惹怒了三伯,便小心问道:“三伯可有何不适?”
韩绛轻轻摇摇头将手中的信筏折起轻轻放在桌案意味深长的笑着说道:“十九娘可是有个厉害的夫君,庙算无遗策端是厉害……”
韩慕雪还以为说错了话有些无所适从,韩绛见此摆摆手说道:“见复所谋异于常人,然见识深远亦是三伯也不及,他日九娘郡夫人亦是可期!”
“啊?”韩慕雪听后颇为惊讶,出身官宦世家自然对“郡夫人”这一朝廷对大臣妻母名号并不陌生,韩绛为翰林学士三伯母的外命名号便是“郡君”,“郡夫人”只有执政官以的妻母才可以得到的命妇名号。三伯说自己郡夫人岂不是说夫君能为执政?
这也难怪韩慕雪会感到惊讶了,早先王景范拜访韩绛两人不欢而散归家途中就曾私下说过包拯必为“包省主”,而三伯韩绛多半是要成为御史中丞。想想这些天所发生的事情,几乎朝廷的每一项任命都被王景范所料中,若是别人说这话韩慕雪也就当为笑谈,此话从三伯口中出那分量自然是不同。
韩绛知道自己的话有些吓到侄女,那张从来不拘言笑的脸露出一丝笑容宽慰的说道:“十九娘莫要声张了,让你夫君好好在家养病,他的事情三伯自会照看……”
此时就是韩绛自己也在心中暗自思量,“难道见复敢驳斥欧阳永叔得罪中门下,就如此算定某家会成御史中丞么?!”
御史中丞这个位子虽不比三司使这等入执政捷径相比,官品亦不过是正四品,但这个职位只有皇帝皇帝亲擢才行,任你手眼通天毕竟不是皇帝独自里面的蛔虫,不到最后圣旨颁出谁能知晓花落谁家?正因为这一职位的特殊才更显清贵,与其他职位一般御史中丞也有诸多别名,最能彰显其权位的莫过于“独坐”——紫宸殿、垂拱殿常朝,殿门内西庑唯有御史中丞才有交椅一只,那便是御史中丞的“专座”,余者就是站着的份了。
故事:“御史中丞”正名“御事中丞”,有着诸如“中丞”、“台丞”、“中司”、“司宪”、“台主”等等十余个别名,估计这个职位的别名之多可能冠绝宋代官职系统的其他官职,就是《石林燕语》中就有五六个别名。
“三司使”的别名与御史中丞相比就差远了,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有两个别称“计相”和“省主”,早先有些关于叶清臣的中曾有“总计”之称,不过这哥们与执政不对头,担任的官职的时候平白被人压了两级成了“权三司使”,不知道这算不算三司使的别称。





帝国 第85章 突生变故
第八十五章突生变故
第八十五章突生变故
尽管与韩绛在政见有所不同,王景范却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仕途已然通过联姻与韩氏家族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也许自己的才华能够引起一些人的注意甚至是欣赏,但首先看到的却是自己脑袋斗大的一个“韩”字,这也颇让王景范感到有些无奈。
年轻人总是幻想自己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一人劈荆斩棘开拓出一条通天大道,事实幻想终究是幻想,若是自己一人能做的成事,王景范也就不用投入巨资经营白沙院了——除了实现父亲重现后世“大学”的理想之外,不外乎就是培养跟随者协助他实现政治的抱负。白沙院是向下培养跟随者,而韩氏家族则是向的开拓的助力,对至少在现在大宋政治版图尚无立锥之地的王景范来说,这种向协助他的力量是绝对不可或缺的。
与韩绛所想王景范料定他能担任御史中丞,以此倚为脊柱敢捅出篓子不同,御史中丞固然地位非凡却也吓不倒中门下。被御史中丞拉下宰相宝座的有的是,不过这种重量级的碰撞背后所付出的代价极为惊人,至少御史中丞十之要掉帽子的,相反御史中丞与中若非有私仇掺杂其中,多半会与之合作以期得到迈往执政的便利,如包拯一般油盐不进的御史中丞还是极为少见的。
王景范固然想要离开京师这个是非之地,并且要在地方做出令人炫目的政绩,这一切都要建立在他能够确保自己还能够在预定的时间回到这座权力城市。若是寻常人有一定的才能,在御史中丞的帮助下有很大的把握做到这一点,但是御史中丞的“短寿”和他所得罪的人,就决定了王景范不敢把这份希望放在韩绛身,真正有把握的是若不出太大的差错,韩绛可是要当宰相的人,这才是他所看重的。
现在留在京师对于王景范而言是弊大于利,不说立储之争,就是后面的新皇登基也是围绕着濮议这样无聊的话题折腾了好几年。能够参与这些政治游戏的人怎么也要有个直馆学士以才有可能获得好处,只是王景范觉得就算如此,被人当炮灰的可能性还是更多些,且更被当今皇后所心生嫌忌这未免得不偿失。
新一轮的人事任命如同夏季的骤雨,从狂风四起、乌云盖顶到疾风骤雨、涤荡天地,再到大日当空、阳光普照,掐指算来不过二十多天,这个速度不可谓之不快,而且快得让人眼花缭乱。等到包拯、张方平、宋祁、欧阳修和韩绛都已经在履行自己分内职责的时候,大家才突然想到那个搅局的家伙还在家闭门谢客!
太祖皇帝在强者为尊的五代时期以武人出身创立大宋帝国,不过却是一直遵循文人治国的国策,这一国策被后继者太宗、真宗乃至现在的皇帝都完好的继承下来。大宋帝国于文臣的待遇之优厚、礼遇之高也许未必绝后但现在看来是空前的,至少一直闭门谢客快一个月的王景范并没有因为长期脱离自己的职责岗位而遭到什么处罚。
“十九娘那边可好?”
原本韩绛在继任御史中丞之后便开始操办王景范未来去向的事情,通过这次三司混战他也算彻底明白了这个侄女婿的心意。就算他勉强将王景范按在京师那个衙门口里,就算升官够快亦是不能称其心意,搞不好如同这次一般突然捅个篓子来让自己收拾残局。
看着韩绛颇为为难的轻抚额头,夫人范氏也是皱了皱眉头:“十九娘那边尚无大碍,就是略显不适,过段时间便就好了……”
“这真不是时候啊!”韩绛听后也只能无奈的发了声感叹。
韩绛的夫人范氏乃是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直至大宋六朝,五朝为官,两朝为相的范质的曾孙女,当年陈桥兵变之时便是范质率百僚归降宋太祖,就算入宋之后仍为宰相。当然现在的范氏家族已不复当年范质时的风景,却也是历经百多年风雨,这等钟鸣鼎食之家所拥有的气度是寻常世家所难有的。
范氏闻言宽慰道:“那王见复倒是颇为知情知趣,除了时时守候在十九娘身边,就是日常所需也是按照医嘱亲自操持,到底是十九娘嫁对了好郎君!”
“十九娘是嫁对了好郎君,可是这个好郎君却让某家为难了!”韩绛苦笑的说道。
范氏笑言:“王见复知晓夫君难处,已放弃了先前的打算不再谋求外任。”
本来事情都在控制之中,韩绛身为御史中丞本身又有过硬的人脉,再加门下对王景范看不,恨不得早早的将这个麻烦打发出京师来个眼不见心不烦,王景范外放本是板钉钉之事,剩下来的就是挑选一个合适的位置。不成想韩慕雪自次拜访韩绛之后回来的第三天起便身体不适,更是恶心呕吐厌食,王景范也顾不“闭门读”亲自去请名医,另外则是让人赶快报知韩绛——韩慕雪的父母都不在京师,最亲近的人便是韩绛夫妇,韩氏又是官宦世家人脉广泛能够请来更好的医生诊治病情。
世家大族与寻常百姓不同,大宋帝国有嫁女“厚嫁”之俗,就如王景范的老丈人在江宁做官之时便已经经营农庄遍植名贵树种,为的便是让韩慕雪到出嫁的时候有一份厚重的嫁妆。本来“厚嫁”也是无可非议,不过在老百姓身可就不这么乐观了,甚至怕自家的女儿三十都嫁不出去,更有些极端的则是“杀婴”屡见不鲜。
韩慕雪是韩缜唯一的女儿,老来得女自是宝贝的无以复加,在整个韩氏家族的三代儿女中她的年龄正好适中也是颇得宠爱,至少在韩绛这里他们夫妇可是将她当自己的女儿来看待的。范氏在接到通报之后,立刻亲自去王府看望,更有数个颇有名气的名医跟随,不过等他们赶到王景范家中的时候,却见这对小夫妻说笑,原来王景范请来的医生一把脉便知韩慕雪已然有了一个多月的生孕,只是韩慕雪平时身子单薄,有孕后反应过于强烈,只要静心安养便可无事。
虽然王景范和韩慕雪只是成亲还不到三年,不过自打两人结为连理之后,孩子便就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两人年纪尚轻也倒没有太过关注,但两年过去韩慕雪还没有身孕的迹象就让韩家人坐立不安了——纵然王景范一直以来都是循规蹈矩,在程氏乃至范氏眼中,年纪轻轻、仕途通达、才高八斗……诸如王景范身的一切都是“风流”的原罪。如王景范风流放荡在同僚眼士风度,但在自家女人身便是多灾多难,如此一来也家里的歌妓舞女都还是韩缜夫人程氏在去年的时候为王景范交置办的,预防的便是某人耐不住寂寞或是被他的同僚给带坏出入青楼烟花之地,再者最有利的便是韩慕雪早早诞有了孩子的男人总归是要稳当些。
早先王景范对长辈们的心理还是拿捏的很到位的,一者他志不在此,能够让天下女子非某人不嫁那是苏轼的任务,再者他也实在抽不出空闲。少时母亲过早亡故,而父亲也是终身未曾再续弦,虽然父母的故事他了解的并不多,不过按照他对父亲的了解若非对母亲情深意重,为了保障父亲的计划最大限度的接近成功,王景范也要多几个弟弟或妹妹的,可父亲终究宁可到死也是孤身一人这对王景范有着很深的触动。韩氏家族的长辈们怎么看是他们的事情,无论做什么王景范也就装着看不见罢了。
韩慕雪有了生孕高兴的自然是韩氏家族的女眷,尤其是韩绛夫人范氏总算是心里长舒了一口气,不过又高兴的就有苦恼的,韩绛和王景范便是了。在父亲的描述中,千年之后女子怀孕到生产再到将孩子养大,若无特殊事故,很少发生夭折之事,但那是千年之后的事情,摆在王景范眼前的现状远要严峻的多,远的不说,就是当朝的皇帝陛下龙子就夭折了数个之多,最终连皇位继承人都成了整个大宋帝国的隐忧。熟读史的王景范深知如京师百万人口规模的城市是历代史不曾有过的,大宋帝国的人口繁荣并不能掩盖生育、养育一个孩子的困难,就是韩氏这等顶级官宦世家的孩子也是夭折了不少。
也正是出于种种考虑之后,王景范最终还是决定留在京师,只有在京师韩氏家族才可以请到最好的名医,甚至是皇宫中的御医来保障韩慕雪以及孩子的安按照王景范的打算外放一任最好是沿海一州知州,只有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掣肘发挥自己的才能,而根据大宋帝国典章制度如杭州这等富庶州知州至少要两任通判才可,或是有着等同的仕宦资历。
显然王景范不可能去杭州这样繁华之所出任知州,韩绛谋划的是如漳、楚、秀、台这等南方次一级的州,出任之前在崇文院中略升半格即可达到目的,想来这个面门下是乐于成全的。此时莫要说韩慕雪能够经得起长途奔波随自己赴任,王景范也没有胆量让自己的夫人孩子冒如此大的风险,而且他也想不出比京师更适合生孩子的地方。
王景范这一撂挑子拍屁股走人,就直接将韩绛凉在半空中了——就是楚、秀之地知州也不是这么好谋划的,放在一个正常状元身也许王景范这个资历也就罢了,关键是这个侄女婿刚刚二十,虽有王拱辰的先例在前,但人家可是在馆阁任职良久慢慢磨资历熬出来的,好不容易与某些关键人物达成共识正要操作此事,王景范却不干了,这就让韩绛难受多了。
“以前是放外任难,现在则是想在京师给见复琢磨一个位置都很难……”韩绛不由得觉得头更痛了。
“这有什么不好安排的?大不了继续在馆阁当他的直史馆,以二十之龄任直史馆,就是王君岲音‘况’,王拱辰当年中状元也是坐满三年怀州通判,回京不过是直集贤院……”范氏颇为不满的说道。
韩绛听后不禁有些头大,这位范氏夫人若是平时可谓是贤内助,韩氏与范氏相比那底蕴就差了两条街,身为范质的曾孙女自幼精通文史朝廷典故,有时自己都要汗颜三分,不过涉及到侄女和侄女婿的时候,这位精明绝顶的夫人就开始犯糊涂了——王景范能够与王拱辰相提并论么?两人虽然都是惹祸精,不过人家王拱辰开始惹祸的时候都已经是翰林学士了,先前还不是夹着尾巴做官?!与之不同的是王拱辰惹祸无极限,立场也不够坚定,都已经做过两次三司使和一次枢密使的人了,老来犯糊涂用珍宝讨好张贵妃,现在还在秦州吃沙子呢!
“做状元就是好,若非当年某家不得已出仕,若是先以进士出仕,也就不用这么蹉跎岁月了……”韩绛头大归头大,想想王拱辰,再看看王景范,这年轻的状元的优点就让人嫉妒的眼睛发红,可惜自己是以官身考科举,中了进士也不能入大榜,且自己那一届强手如林,王安石、王珪等人才学都在他之,哪里会让状元落到他的脑袋。
“见复多少有些像包希仁,都是做实事的人。原本某家想着过段时间让见复门下,眼下人都已经得罪了,中门下暂且得进与否,就算入了中门下也没有好果子吃。若是某家没有这个御史中丞,让他去做言官也是好的,现在却是被人以言语相讥,继续在馆阁怕是雪藏良久,他未必会如意……”韩绛把心中的顾虑说了出来。
范氏笑言:“想做实事这又有何难?既然中门下无望,那就让他入三司,按例进士第一人外任通判任满之后入馆阁,大半都是要差遣三司,大抵没几个状元不作三司判官的,后面修起居注,知制诰那就是几年之后的事情了。只要拖过这两三年,孩子大一些就算放外任也多少让人放心一些……”
“三司……”韩绛额头的皱纹又深了一些,对于这个三司使职位他可真是怨念颇深,他原本想着这是个步入执政的捷径,没想到阴差阳错自己却成了包拯的继任者,真是世事无常!
三司判官其实是指三司的盐铁、度支、户部判官的通称,这三部都有自己的判官,官品则视所带本官阶,地位次于本部副使高于本部推官。可以说三司判官尤其是盐铁判官是一条不错的出路,很多著名的大臣都曾担任过盐铁判官,也许它的官阶有待考量,但却是公认的培养人才的地方,尤其是实干型的人才——三司权力之大已是直追中门下,中门下将门下省弄成了空壳摆设,而三司却是借着财权开路从到下虽不是一个体系亦是一个庞大的实权机构,碰强力的三司使弄不好宰相还要倒贴看三司使的颜色。
通过整个三司使事件,韩绛也算明白了自己也许有这个资格去当三司使,但无论在才干还是皇帝心中的地位都不及包拯,包拯弹掉了两个三司使而继任不过是皇帝心意的一种体现——三司的特殊地位就决定了三司使不可能是个“长寿”的职位,有人可以两次甚至是三次就任三司使,但皇帝绝不可能将这个庞大的实权部门交给一个人手里干十年,两年就算是多的,三年则是凤毛麟角。也就是说张方平完成皇帝心中的任务之后,继任的多半便是包拯,而至于宋祁只能算是个陪读的,红杏尚的秉性可能连几个月都做不下来。
现在包拯执掌三司便是一个相当强力的三司首领,这个人绝不可能看韩琦、富弼的脸色行事,相反若门下有什么事要涉及三司,必定会要提前做好包拯的工作,否则难看的只有自己——同为北方世家,也是同一个姓氏,人们也经常拿真定韩氏与相州韩氏做比较,两个世家其实也是明里暗里掰过几次腕子。正因为了解,韩绛才不会相信韩琦会这么大度的放过王景范,他不仅觉得王景范不能去中门下,甚至连崇文院都是个险地,这个狡猾的对手不说现下如日中天,那份手腕更是令人心悸,对此韩绛可是不得不防。
夫人范氏的几多碎嘴倒是让韩绛恍然大悟:京师哪里最安全?毫无疑问是三司啊!有阎罗老包坐镇,韩琦就算心中不痛快也是无可奈何。更何况王景范曾为包拯张目指斥欧阳修和中门下,眼下落难包拯就算再是铁面无情也不可能无动于衷,再者王景范去三司当判官无论如何也算不是升职,而且符合朝廷用人的规矩,包拯也不可能拒绝。
“嗯,三司确实是个好地方!”韩绛额头的皱纹全部散开,不由得冲夫人范氏笑着说道!
故事:宋朝前期,昭文馆、史馆、集贤院属崇文外院,大中祥符八年1015在火灾后原秘阁旧处修建崇文内院行秘阁职事。三馆所对应的大学士乃是首相、次相所带职名,一般而言史馆相都是昭文相兼顾的,也有三相同在的时候不过很少而已。
一般而言判某馆事在直馆之,不过如判昭文馆事都是给事中兼领的,其余的判史馆和判集贤院与其相对应的修撰地位相同,只是集贤殿修撰要高于史馆修撰,余者各馆都有自己的校理、校勘、检讨等职。如判某馆事和各馆修撰都是馆阁高职,能够担此职位必定是正六品以的官员,直馆地位已然不低。新的释褐规定之前,状元通判某州回京多半是直集贤院,直史馆的也有不过很少,嘉佑四年之后的释褐规矩出来后,进士的成色缩水,释褐是顶头是大理评事,回京馆职就降为集贤院校理,待遇远不如嘉佑二年之前的状元。
故事都是正文已达到五千以后才有的,不会花费读者额外支出,里面有一些宋朝的人物故事,也有一些戒念对宋朝资料的个人理解——仅仅后的个人见解而已,毕竟宋朝的官职怕是中国历代以来最为复杂的系统,能够弄明白其中道道的估计都是专业人员,戒念的理解不见得是正确的。要说的仅仅一本《宋史?职官志》是玩不转职官系统的,一些宋朝的笔记小说诸如《容斋随笔》等等才是王道。当然大家看着多些理解,有些收获,看到错误的欢迎指正,拒绝穷追猛打:
!




帝国 第八十六章 指点迷津
第八十六章指点mi津
第八十六章指点mi津
“三司也算是极好的地方了,至少比中书men下更好……”王景范看完韩绛的信件之后心中一动。以他对包拯的了解,自然不会相信包拯会因为他上书指斥欧阳修而对自己另眼相看,这个人对于“官员”有着非常独特的看法,其标准之高远非寻常所比——论起来宋祁的官声也算是不错了,不过就是因为饮酒宴乐频繁和生活的奢华遭致包拯的弹劾,当然这也与宋庠任枢密使应规避这一条例有关。
宋祁的遭遇若是放在旁人身上,简直可以说是“无妄之灾”,朝廷待官员一向优厚,自大宋立国以来士大夫的奢华风气就已弥漫成风,诸如名相寇准、吕简夷的生活比之宋祁毫不逊se甚至犹有过之,这都未曾影响他们位至显列。想到宋祁,王景范不由的检视一下自身,思来想去好像除了自己的住所有些过格之外也没有什么不妥,唯一让人有些惊奇的是他一个从渭州来的小子哪里来的财力去购置这样一处豪华宅院。
“比不得那些山寨强盗,至少高来高去的梁上君子中,我也算是一号人物了,就是不知道天天在包拯的眼皮底下会不会被抓住把柄……”王景范有些好笑的想到。通过父亲,他知道后世之人已经将包拯神话成一个绝顶厉害的查案高手,这自然是做不得数的他也用不着担心。
相对于王景范现在的身份,他的住宅自然是有些过于夸张了些,不过他也不会因为包拯即将成为他的顶头上司而换个地方住。尽管很多人都nong不明白王景范是哪来这么多钱购置的宅院,但却都知道他在高中状元后联姻韩氏家族而专men购置的宅院,在外人眼中这座在京师也属于顶级的宅院更多的是这个年轻人一时出于意气而购置的,事实上也差不多,最重要的所有人都知道这与他个人生活奢华没有什么关联便是了。
三月十三日,嘉佑四年科举考试彻底落下帷幕,朝廷赐予进士铅山刘辉(刘几)等一百三十一人及第,三十二人同出身;赐诸科一百七十六人及第、同出身;赐特奏名进士、诸科六十五人同出身及诸州文学、长吏。所有授予官职都要依照去年闰十二月丁丑诏书来办理,从这一届科考释褐以分,朝廷的chun闱间隔时间虽然为两年,但是中榜的概率却是更低了,科考的竞争急速提升不说,就连考中之后最为重要的授官都要被压下一段。而跟着倒霉的是除了王景范之外的所有嘉佑二年科举考试的进士们,他们的仕途也是在被挤压之列,王景范因通判蔡州政绩突出提前回京才算是躲过了这一劫。
1...5455565758...13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