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我是袁术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长不大的肥猫
这样的话,鹿门书院的学子会怎么看诸葛亮会怎么看诸葛家
诸葛瑾不愿波及鹿门书院,也更不愿自己的家族受到损害。权衡之下,还是决定由自己承担下这一切。
反正以袁术的心胸,自己面对的最多不过是被世家打压罢了。只要自己的能力在那里,诸葛家就不会衰败。
袁术若是之后能打败刘备、一统天下,这些许的结缔就会消失。若是刘备真的是个明主、存活壮大起来,诸葛亮此举也不失为一步好棋。
“子瑜,这小子得是修了多大的福分,才能有你这样的兄长。要是我,遇到这么固执的弟弟,就先禁他个半年足。”庞统极为不爽的看着诸葛亮道。
诸葛亮闻言,眉头一皱,转过脸语气淡漠的对着庞统不屑道:“我要是有你这样的哥哥,早就自杀了。”
“你个混蛋!”庞统被诸葛亮一噎,顿时抓狂了,也不顾仪态,直接向着诸葛亮扑了过去,和他扭打作一团。诸葛亮也不甘示弱,潇洒而不失凌厉回击着。
看着这相爱相杀的两个小子,诸葛瑾和徐庶无奈的摇了摇头。这就是鹿门书院最杰出的两个新星,要是被别人看到这一幕,估计都得瞠目结舌了。
远处一直盯着这里的袁术见此一笑,真是有活力啊!想当年自己的袁绍、曹操也曾这么在一起玩闹过。只可惜时光飞逝,如今已是物是人非。当初最好的朋友现在已经变成了死敌。
袁术此时的心中也有些担忧,虽然在诸葛瑾的遮掩下,袁术听不到这四人的谈话,但袁术依然觉得诸葛亮好像不太愿意投奔自己。
“德操公,你觉得你的这些学子怎么样,有哪些可以为江东效力的你知道,我这个人求贤若渴,对于人才是不挑的。要不全给我也行。”袁术旁敲侧击的向司马徽问道。
司马徽翻了个白眼:“你想得美,我的这些学子可都是绝世之才,能给你一两个就不错了,你还想一网打尽啊!”
“公路,德操兄的这些弟子多是专注于经学和道学,无意于官场,你就不要如此逼迫了。若是他们不愿意跟你走,请不要为难他们。”庞德公有些担心的说道。
袁术闻言嘴角一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这么多的大才不造福于百姓,反而为了一己之私流连于荒野之中,着实可惜啊!”
“这些学子可不似你们一般已经老迈,他们正是年少轻狂之时,不出去闯荡一番确实可惜了。道门隐居的思想虽有独到之处,但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着实有些不妥。”
 
第三百二十章 八面玲珑
袁术离开了,带走了诸葛瑾,也带走了司马徽和庞德公的最后一丝侥幸心理。
“子瑜,想不到你在各方面的建树都不少嘛!天下很少有人能像你这般博学了。”
和诸葛瑾聊了一路,袁术可算明白这货为什么在以心机深沉、阴线刻薄著称的孙权手下依然被信任了。
历史上的诸葛瑾可以说是力压东吴群臣,堪称是孙权最为信任的人。虽然这货出仕四十二年,要么不干事,要么干不成事,根本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成绩,但却始终是孙权的心腹,是东吴的不倒翁。
和诸葛瑾沟通了一路之后,袁术明白了此人的独到之处。见识广博,无论谈及何事,对方都能有所见解,堪称无所不通。不论是内政、谋略,还是兵法、军略都了解不少,就连道家、法家的思想他都有知之甚多。
袁术作为一个穿越者,一直认为自己的思想独一无二,难以向他人言表,所以甚少与人交流,通常是直接以命令的形式实施政略。可在诸葛瑾身上,袁术找到了久违的那种可以畅谈的朋友的感觉。
没办法,身边的人都是些奇葩。贾诩、郭嘉、荀攸,就知道藏拙、偷懒、装傻,田丰又是那么个臭脾气。剩下的谋士也都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所以说作为君主的袁术,身边连一个能聊得过来的“佞臣”都没有。
而诸葛瑾恰好占据了这个位置。这是一个真正的妙人,什么都懂但又什么都不精。作为一个顶尖谋士确实有些不足,但却是一个最好的朋友。
你懂的他都懂,就连为君之道对方都涉猎不少,而且对方还会悄无声息的迎合你,挠你的痒处,暗中赞扬你最得意之事。
就比如和袁术聊天,这货就着改革和分封的问题聊了一路。周朝的分封,秦朝的郡县,商鞅变法,王莽改革聊了个遍。谈及的都是袁术最为得意的事。
虽然多数都是袁术在说,诸葛瑾在听,但诸葛瑾时不时的独到见解很符合袁术的口味,而且不经意间的吹捧更是令袁术受用无比。短短半日,袁术就几乎将他引为知己。
“子瑜,你觉得我应该封你做个什么好呢似你这般文武双全、无事不通的大才,确实让我有些难以安排。”袁术有些纠结道。
虽说非常欣赏对方,但袁术并非不理智的人。诸葛瑾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汉末这货虽说是深受孙权信任,但确实没什么出众的能力。
这货和陆逊一样,也当过将军,而且还官至大将军。但从始至终都没有打出过一场出众的战斗,一般这货都是配上一些好队友,然后在其中打酱油。
袁术知道这货的长处和短处,所以才觉得难以安排。
若是重用与其,能力跟不上,岂不是坏了大事而且还会令很多人心有不服。可要是真的把这货安排在自己麾下的核心谋士圈子之外,那么对方这能力确实是浪费了。
袁术的麾下也需要一个会和稀泥的老狐狸。鲁肃虽说也不错,但毕竟并非是单纯的“佞臣”,和多数人的关系仅仅是不差而已,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他确实不甚擅长。
而诸葛瑾却是这方面的行家,有这么个货在,袁术起码不用担心自己不会在田丰面前下不来台,也不用担心鞠义甘宁这群憨货胡来了。
“主公无须忧虑。瑾知道自己并无大才,博而不精。不过好在对于各方面都略有涉猎,不妨让谨跟在主公身边,出些主意也好。”
诸葛瑾非常识趣,袁术这话一说,他立刻就明白了。他内心并不为此而生气,反而略有些喜悦。能让一向蛮横霸道的袁术感到犹豫不决,足以说明他在袁术心中的分量不低了。
袁术点点头:“也好,那你就先暂任吴郡太守一职,待到日后某君大业已成再另行封赏。”
“多谢主公。”能当上个太守,诸葛瑾略显惊讶,心中满是欢喜,看来来袁术这里是来对了。他清楚自己几斤几两,单以执政能力,能当个太守恐怕都有些够呛,要是论及军事能力,校尉就撑天了。除了非常擅长交际外,单论能力,在一流谋士中,他基本上算是垫底的存在。
不过他并不为之羞愧,因为做个“佞臣”挺好。什么都不用做,只需要跟在君主身后就好。而且他这个“佞臣”能力强的很,基本上是个有才能的人他都能让对方将自己引为知己。这才是立于不败之地,堪称官场上的不倒翁。
&n
第三百二十一章 诸葛家族
诸葛瑾这就是一个天赋点完全点歪了的一流谋士。不过作为世家家主,这能力确实强大无比。三国后期诸葛家族在魏蜀吴都混的风生水起,他这个家主功不可没。
要知道诸葛家族其实在汉末就是个小家族,根本称不上世家。这个家族的祖先葛婴当年是追随陈胜起义反抗暴秦的一个名将。在西汉文帝时期,葛婴因反抗暴秦的功劳被文帝追封,葛婴的孙子被封为诸县侯,葛氏后来就世代居于诸县。
为了感念文帝的恩德,葛氏将姓氏与地名相结合,这才形成了“诸葛”家族。可以说,这个家族自诞生之日起就对汉室满怀着感激和忠诚。
后来汉元帝时期,这个家族出了个人才,诸葛丰。虽然官至司隶校尉,但因为性格刚正不阿,为人不够圆滑,直言相谏,被皇帝罢官。
诸葛家族出的似乎都是这种忠直之士,因而因为得罪了太多人,消失在汉朝的官场上近两百年。直到汉末,才出了两个人物,诸葛珪和他的弟弟诸葛玄。
诸葛珪就是诸葛瑾和诸葛亮的父亲。这两个人当的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官,一个泰山郡郡丞,一个荆州牧属官。
诸侯讨董之时,诸葛珪就死了。诸葛玄带着诸葛珪的三子二女来投奔和他关系不错的袁术。不得不说这货确实是个人物,为人八面玲珑。以一介寒门之身,竟然能让穿越前眼高于顶的袁术对他另眼相看。袁术一度怀疑诸葛瑾现在这样就是受了他的影响。不过相对于诸葛玄,诸葛瑾颇有些青出于蓝,年纪轻轻手腕就远超自己的这个叔父了。
原本的历史上在诸葛玄带着五个侄儿侄女来投奔袁术的时候诸葛瑾因该是因为战乱走失了,不过之前由于袁术一直在中原附近招人买人,他们倒是没有走失,顺利的来到了江东。
袁术讨董回来得知这货的时候也是颇为惊讶,因为这个名字耳熟不说,这个年代姓诸葛的也就几家。稍微问一下袁术就明白这货给自己带来了多么大的惊喜。
诸葛家族虽然在之前名声不显,根本没几个拿的出手的人,但在汉末这个时代可是人才辈出啊!一家子都是人才,顶尖人才比之荀家也不差多少,在三国这个乱世一跃成为了顶尖家族。
袁术当即就厚待了诸葛玄一行人,在拿下荆州之后,更是封他做了襄阳郡郡丞。然后诸葛一家就如同原来历史上的轨迹一样在襄阳立足了下来。
袁术这么做也是怕诸葛亮这小子错过庞统和司马徽等人,成长的轨迹被自己改变。而且较之金陵书院,鹿门书院在兵法韬略方面确实更加擅长一些。司马徽可不仅仅是个大儒,这货几乎无所不通,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些大牛,论起学生质量也就荀家的那个老怪物能够和他比一下。
随后诸葛玄的操作简直让袁术目不暇接。这货也不知是怎么办到的,将诸葛珪的两个女儿分别嫁入了荆州蒯家和庞家(庞德公和庞统所在的家族),而且还说服了荆州现在的黄家家主黄承彦,将女儿黄月英与诸葛亮订了婚。
现在的黄家和荆州的另一巨头蔡家可是姻亲,双方好的就快穿一条裤子了。一下子抱上了荆州最粗的两条大腿,蒯家和蔡家,还交好了黄家和庞家这两个实力股,外加上袁术的照顾,诸葛家直接混入了荆州的上流社会。只要诸葛瑾和诸葛亮成长起来,一个不亚于陆家、蒯家的诸葛家立马就会出现。
这等手腕,即使是袁术都不得不服。诸葛玄确实是个奇人,所以说袁术把他放在襄阳这个关系复杂的地
第三百二十二章 荀彧之谋
“我们要拿下关中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袁术要拿下关西。”
荀彧看得很远,天下局势已经逐渐明显。袁绍据河北,曹操据中原,袁术占据南方和西凉,这就是荀彧眼中未来的天下局势。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不过曹操被夹在中间,势力到时候相对来说可能最为弱小,着实不利。
为了防止曹操被袁术和袁绍分食,最终形成二袁争霸的局面,荀彧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如何让曹操壮大,随后吞掉一方,继而一统天下。这也是荀彧能够想到的唯一的一条路,所以荀彧一直在琢磨如何能够削弱二袁。
“现在天下局势日渐明朗,主公只有先一统中原,才能有和二袁争锋的资本。但是,单凭中原三州之地实在太过弱小,我们必须先未雨绸缪,尽量占据更多的地盘。青州和关西这两地,我们要尽量抢在二袁前面拿下。相对而言,刘备不过是冢中枯骨,不足为虑。”
荀彧对于刘备是真的看不上,优柔寡断、不知进退。当初曹操伐徐州,刘备不管是孤注一掷的选择和曹操争夺徐州,还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选择拿下关中,都还有着一线生机。
可对方选择了求稳,向曹操妥协。而之后算计袁术那一波更是以失败告终。这直接导致刘备现在虽然看起来势力还不算弱,但实际上已经是瓮中之鳖、无路可走,基本已经失去争霸天下的机会了。
这种局面,除非刘备是光武再世,否则已经可以退出这诸侯争霸的舞台了。荀彧明白自己的堂哥荀悦在想什么,曹操意欲吞并青州之日,就是刘备和曹操撕破脸、殊死一搏之时。
而且荀彧知道,袁术也很清楚这一点。到时候三方势力角逐,谁是螳螂、谁是黄雀就看各方的本事了。
没有一定的把握,荀彧绝对不会碰青州这颗炸弹。到时候引爆的不仅是刘备,还有袁术,甚至连袁绍可能都会忍不住掺一手。毕竟青州有一半算是河北之地,袁绍若是不将之掌控在手中,黄河天险之利也难以依仗。
这也是中原为何如此平静的原因。各方牵制,谁也没有足够的把握,所以说谁都不敢乱动。原来的历史上中原可没这么安静,都打成一锅粥了。
没办法,那时南方的扬州是一片混乱,荆州和益州被刘表和刘焉这两个守户之犬看着,根本没有进取之心。北方袁绍和公孙瓒玩的开心,凉州也是,李榷郭汜和马腾韩遂玩的开心。中原就曹操一个主角,袁术脑子有坑,刘备手下没有良谋,吕布也是有勇无谋。这种情况还不是任由曹操发挥,想打谁就打谁
可现在这种情况曹操却不敢动了,牵一发动全身,稍不留意可能就满盘皆输,没有拿下青州后还可以稳住中原的底蕴,草率拿下青州就是作死。
“青州我们短时间内根本没法动,刘备和袁绍现在又不可交恶,我们也只有西进一条路。”戏志才道。
“而且袁术预计会在明年之内对长安下手,我们提早占据洛阳,也好早做准备。最好能浑水摸鱼,将长安从袁术的手上夺走,最不济也要让袁术伤筋动骨,绝不能让他轻易的拿下长安。”
“从袁术嘴里虎口夺食”曹操皱着眉头道:“文若,袁术的实力你是清楚的。不是我妄自菲薄,而是我们确实难以抵抗啊!”
之前和袁术一战,对方的兵力出于劣势尚且能将己方击溃,而且力克己方和刘备军的联军,曹操对于抵抗袁术真的没有什么信心。
袁术扩兵的消息并不是什么机密,曹操早就知道了1他在第一时间就往徐州多驻扎了两万大军.豫州的刘备更狠,不顾民力,又征兆了十余万大军。一个豫州,竟然有着近二十五万大军,刘备这基本上算是疯狂了。
第三百二十三章 公孙瓒的腾飞
不得不说,公孙瓒这货的命运算是彻底的被袁术给改变了。
刘虞因为被袁术逼得回到长安主持大局,所以没功夫和公孙瓒作对。因此公孙瓒并没有像历史上一样闹得众叛亲离,幽州虽说也略有些动荡,但是还算稳得住。
而界桥一战,公孙瓒的白马义从明面上是覆灭了,但实际上被袁术暗中奶了一口,保存了一点薪火。现在新的白马义从已经建立,正伪装成“黑马义从”在北疆的草原上开心的蹦跶呢。
所以说公孙瓒的实力并没有削弱多少,根基更是丝毫没有动摇。
按说刘虞离开了,公孙瓒这个武夫麾下也没都多少人会搞民生,幽州应该很快的民怨沸腾才是。但又由于袁术的掺手,幽州不仅没有没落,反而更加的欣欣向荣了。
以战养战,在袁术“善意”的建议和帮助之下,尝到甜头的公孙瓒走上了一条军国主义的不归之路。
既然不会搞民生就不搞,直接抢异族的。公孙瓒直接放弃了像刘虞一样治理民生,让下面的官员自行管理,只要不出太大的纰漏就好,整天带着麾下的将士去北方草原。
公孙瓒只管攻打异族,钱粮的问题自然有后勤大总管袁术来安排。带着两万大军出去扫荡一波,抢个几千的人口、几千的马匹、几万的牛羊跟玩似的。然后从这些马匹中挑出一些良马自己留下,再扣下几千的牛羊犒赏将士,将剩下的人口马匹和牛羊赶到河边,袁术麾下的人自然会前来接手,然后留下几十万石粮食,两万大军一年的口粮就有了。
一个月出去晃个四五次,慢慢的公孙瓒突然发现自己的钱粮多的用不完了。达则兼济天下,自己钱粮无忧了以后,公孙瓒就顺手提高了自己麾下士卒的待遇,还发了一些钱粮给下面的百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