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我乃路易十四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九鱼
看来不但是王太子,就连将来的奥尔良公爵之子,也只能在天主教国家里选择妻子。
提到这个,路易又想起了西班牙的卡洛斯二世,据说他不但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还有了一个正常的头脑,已经有人在后悔他们没有坚持让大郡主嫁到西班牙去了。





我乃路易十四 第三百章 腓特烈与大郡主(2)
这件事情大郡主也有所耳闻,但她已经不是两年前那个微有风吹草动就惊慌不安的小女孩了,哪怕还是有人故意窃窃私语,让她听到——她马上就会去找到父亲或是伯父,国王与奥尔良公爵即便不会因此剪掉对方的舌头,也会立刻把他们驱逐出凡尔赛宫。
任何能够被允许住在凡尔赛宫的人都不会是一般的贵族,曾有人说他们在自己的领地上的时候就是一个小小的国王。但在真的被“请”出房间,看到马车在外面恭候,行李也被粗暴地打包而后丢出来的时候,甚至会有人大声地哭嚎起来——如果是二十年前,他们虽然有点遗憾但也不是不可以接受,但二十年后,国王的监政官、从高等法院走出去的地方法官、警察系统与驻军,早就为这位陛下打造了一个钢铁般的天罗地网,任何人,任何事情都无法摆脱他们的眼睛与束缚,回到他们的领地,他们顶多也就比普通的乡绅体面一点,想要如以往那样手握大权是不可能的。
大郡主丝毫不讲情面,雷厉风行的行为,让勃兰登堡的使臣都开始犹豫了,他觉得,法兰西的公主们似乎并不如他之前了解到的那样温柔可亲,“谁给了你这样的错觉?”腓特烈惊讶地说:“她的父亲是法兰西最富有的奥尔良公爵,国王最信任的王弟,从无败绩的名将,她的伯父是有着十五万常备军的太阳王路易十四,后者还不到四十岁就为法兰西打下了几乎等同于原先国土三分之一的新领地,就算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利奥波德一世也不敢直撄其锋——她为什么要对着一群原应仰其鼻息的小人恭顺?”
他笑了笑:“父亲的想法我也知道一点,”这位在宫廷的流言蜚语中风流成性的年轻勋爵捏着手杖说道:“但问题是,为了一个空洞的承诺就要与这样的……”他点了点窗外,“看看那些军官和士兵,先生,在我们和利奥波德一世还在和雇佣军的头目打交道的时候,我们所见到的法兰西人却在以进入国王的军队而骄傲,女人们追逐他们就像是蝴蝶追逐花朵——看看他们,你想到了什么?”
使臣沉默了一会:“罗马人,殿下。”
“就是罗马人,”腓特烈注视着正从街道上走过一列士兵,他们正从一家家具店走出来,一个扛着一个小木马,一个提着一把漂亮的椅子,一个背着一把折叠梯子,他们在人行道上排列成一排,然后步伐一致地向前走去:“多美啊,先生,我在上读到卢库鲁斯、大西庇阿、庞培、安东尼、凯撒、屋大维这些人的时候,我的血液就像是沸腾了一般,我多么希望能够回到一千年前,与那些睿智且英勇的将领并肩作战啊,可惜的是,当我走进军营,我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糜烂、堕落、无耻与下作……所谓的将军就像是一个商人那样买卖士兵的性命,士兵们争先恐后地避战、逃跑和投降,他们若是离开了队长的视线,就要去强暴与屠杀,即便对雇佣了他们的人也是如此,任何一个发生战争的地方,人们都要被roulin两次,一次是敌人,一次是‘朋友’。”
“在神圣罗马帝国,在勃兰登堡与普鲁士,在意大利,在匈牙利或是西班牙,一说起某人在军队找活儿干,他身边的人都要感到羞耻,但在法兰西呢,路易十四拥有十五万常备军,已经令得诸国震撼,现在请您告诉我,如果现在路易十四发出敕令,征召更多的士兵,会有多少人蜂拥而至?”他平静地说道:“而且有了荷兰与佛兰德尔的胜利,所有的银行家都会迫不及待地答应这位国王的借贷,哪怕他什么抵押都没有。先生,军资充足,人数众多,武器与战术先进,又有这样多的名将,他甚至还开设了一座军事学院——什么样的胜利他拿不来?”
“但其他国家不会视而不见的——他们不会允许第二个罗马帝国出现。”使臣低声说道。
“我也是用这个理由说服我父亲的。”腓特烈露齿一笑,“先生,现在的世界已经注定了不会再让如罗马帝国那样的庞然大物出现,那么路易十四又要依靠什么让法兰西永远,即便不是永远,也要尽可能地延续它如此璀璨的生命?事实上,路易十四已经在这么做了,如果说与瑞典的卡尔十一世联姻,是为了荷兰与佛兰德尔,法国的王太子与葡萄牙的公主联姻是为了信仰和西班牙,那么他策划让孔代亲王成为波兰国王又是怎么回事呢?若是说他宽容,能够将孔代这样的将领留在身边岂不是更好?”
“他是为了波兰-波旁王朝。”腓特烈感叹道:“这样的事情,哈布斯堡做过,现在轮到波旁了。”
“我想我明白您的意思了,”使臣说:“但您若是决定与大郡主结婚,利奥波德一世绝不会允许普鲁士立国。”
“难道利奥波德一世就长生不死了?”腓特烈轻描淡写地说:“有路易十四的支持,有大郡主的嫁妆,一个名号有什么紧要?只要勃兰登堡-普鲁士能够成为与哈布斯堡的奥地利对等的大诸侯,总会有人妥协的。”他站起来:“我倒觉得,我们现在最紧要的事情,还是要将这桩婚事落定。”
他叹着气:“大郡主可不是那种只要说点甜言蜜语,送点珠宝,就会咯咯笑着为我神魂颠倒的贵女啊。”
腓特烈的苦恼也是所有大郡主甚至大公主的追求者们最大的障碍。
因为大公主很早之前就被确定了要成为瑞典卡尔十一世的王后,所以为了保证自己的女儿不至于遭受到她母亲,祖母曾经遇到过的那些折磨,路易就命令他的大臣和将领在宫廷内开设讲堂——这种事情堪称惊世骇俗,这时候,别说要么联姻,要么进修道院的公主,就连如奥尔良公爵这样的次子也不会受到多么系统和深刻的教育——路易十四不但这么做了,还让大郡主成了大公主的同学。
但现在看来,这种教育还是相当有效的(虽然对大郡主起了一点反作用),大公主与瑞典国王卡尔十一世先是书信往来,而后又在巴黎与凡尔赛共处了一段时间,可以看得出,卡尔十一世对这个既能和自己在文学、艺术甚至政治上如同信手拈来地交流,也能与自己一起纵马驰骋,狩猎游河的未来妻子十分满意,或者说,但凡不是个无能愚蠢,心胸狭隘的白痴,作为丈夫的,当然也会喜欢一个能够与自己并肩同行的伴侣。
而在这两年里,国王从大郡主身上发现了他们在教育上还有一点缺失,于是他和奥尔良公爵就带着孩子们走遍了大半个法兰西,开阔他们的眼界,明朗他们的心胸,让他们不至于困在一点小挫折里无法挣脱——至少孩子们都看到了,相比起穷苦的平民,他们的烦忧不但不值一提,要解决也是轻而易举。
奥尔良公爵甚至在与王兄小酌的时候,玩笑般地说,他简直是在养育国王和女王……国王则回答他说,他没有说错。
像是这样养育出来的大郡主,就像是一座美轮美奂的城堡,每个人都会被它的壮丽与宏大所震慑,但想要攻占它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折损在这位贵女裙下的先生只怕不比路易十四在荷兰之战中损失的士兵少。
尤其是现在她几乎不缺少任何东西——珠宝、地位、尊荣、爱,任何人献上的殷勤都只能说是锦上添花而已。别提婚姻,只是想要打动大郡主,让她在奥尔良公爵与国王面前美言几句的人,多数都是铩羽而归的……有些城府不够的年轻人,甚至无法在大郡主或是大公主平和却清亮的眼神下坚持过一场小步舞。
腓特烈很清楚,他具有的优势不多,但很重,其中之一就是他是勃兰登堡-普鲁士大公的长子,注定了要继承他父亲的一切。
其二么……
他站了起来,在使臣疑惑的目光下整理了一下衣服,戴上帽子,“今天您要自便了,先生,”他说:“我和大郡主约定了要见面。”
使臣猛地张大了嘴:“等等?谁?”他不那么相信地打量着腓特烈,今天腓特烈的穿着还不如他平时在勃兰登堡的打扮呢,甚至可以说是有点寒酸——深褐色的外套只在边缘有点同色绣花,纽扣是浅黄色的琥珀,紧身裤下是直到膝盖的黑色军靴,小牛皮的腰带上挂着火枪和匕首,只有帽子上的钻石别针,翻在外套上的白色蕾丝大衣领勉强还算符合他的阶层。
腓特烈没有多说什么,走出门去,跨上他心爱的灰马,临走还朝使臣挥了挥帽子。
他策马穿过两条街道,走进市集,马蹄踏踏地越过人们的身边时,他就像是任何一个厌倦了狩猎与牌局的年轻贵族那样好奇地注视着街道上的一切,有人向他礼貌性地点头,行礼,或是鞠躬,但没人认出他,他沐浴着阳光,笑容满面,一个店主忍不住喊道:“漂亮的先生!”他问道,“上帝保佑,您难道遇到了什么好事儿么?”
“对啊,”腓特烈这样回答道:“有一件天大的好事等着我呢!”
这也是与勃兰登堡,维也纳等地不同的地方,巴黎、凡尔赛的民众似乎对贵族没有太大的恶感——不过这也是近二十年的事情,主要是因为原先那些最恶毒和下作的贵族们经过了黎塞留、马扎然与两次投石党暴乱后(这里不说这两位主教是什么好人,只是贪婪的鬣狗碰上了残忍的狮子罢了)被清理了不少,等到路易十四亲政,又有以富凯为首的旧人被国王删减了一波,等到对荷兰与佛兰德尔的战争结束,军队中出现了一大批新贵,他们就和当初的穿袍贵族那样,是受国王的拔擢才迁越了原先的阶层,必然自成一个体系,也因为他们之前不过是工匠与农民,所以并没有立刻忘记身边的亲眷和朋友。
很奇妙的,原先只有贵族与平民的时候,法兰西国内的冲突一次比一次激烈,但自从有了军队新贵(从军官到供应商)这一中间阶层,最高的阶层与最低的阶层之间反而就像是有了缓冲剂,虽然平民们还是会在酒馆和教堂里嘲讽贵族的无能,说他们的笑话,但真的想要举起粗陋的武器,四处纵火、抢劫,用马车和草包搭建工事与堡垒的想法,却已经很少了。
如果路易十四知道腓特烈的想法,准会告诉他,贵族和教士们总将平民百姓看做愚昧的牲畜,但就像是一个东方哲人所说,你若是将一个人视作囚犯百般警惕与虐待,他就会像是一个危险的罪人那样伤害你,但若是你愿意像是对待一个朋友地对待他,他就会用自己的性命来回报你。
法兰西的民众想要的东西也不多,他们现在能够喂饱每个家人的肚子,能够有一个遮风避雨的屋子,能够靠着进入军队、学校来改变自己的阶层,能够在保证生存的同时看到希望,他们就愿意为国王和法兰西效死。
看着街道上的景象——人们与马、马车熙熙攘攘地来来去去,有爵爷,有法官,有军官也有平民,谁能想到二十年前,略微穿着华贵一点的人走在街道上,若是没有侍从和仆人,必然会荣幸地被穷人投掷的粪便、死猫死狗“沐浴”一番呢?
有几个小贩挤过来,向腓特烈举起手里的篮子,向他兜售饼干、坚果或是蜜饯,也有绣花手绢,小玩具和其他零碎东西,腓特烈用一个大埃居换来了一把红白相间的芙蓉花,准备拿去送给大郡主。
与腓特烈相同,今天的大郡主形容也相当朴素,当然,只是与她在凡尔赛宫宴会与舞会上衣着相比,但要让腓特烈说,只穿着一袭乳白色衣裙,就像是他手中的芙蓉花那样静静地坐在喷水池边的大郡主,却让他怦然心动。




我乃路易十四 第三百零一章 腓特烈与大郡主(3)
除了两三枚点缀般的戒指,别针,大郡主今天佩戴的珠宝也只有颈脖上的一串珍珠,但就是这串昂贵的珍珠,都让人有意识地远离了大郡主身边——在人工养殖珍珠尚未出现的时候,所有的珍珠都是天然生成的,既然说是天然生成,就不免出现瑕疵、扭曲或是畸形。如最近正在在建筑与装饰上兴起的巴洛克风格,原意就是畸形的珍珠,因为它并不符合古典主义者崇尚的绝对对称与统一的审美要求。
大郡主现在戴着的珠链,每颗都有小拇指头那么大并且直径相近,光洁无瑕,不过比起珍珠,少女的肌肤更是纤薄细腻,甚至可以看得到皮肤下蓝色的静脉,腓特烈站了一会,就走上前去,“抱歉,让您久等了,殿下。”
“是我提早了一点,”大郡主毫不在意地说:“早晨从卢浮宫一路走到这里来感觉很舒适。”她收起放在膝盖上的书册,腓特烈连忙替她拿在手里,一边不经意地看了一眼封面,发现那是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撰写的《建筑十书》,拉丁文版本。他握在手里的时候,可以感觉得出里有硬质的书签,还不止一处,他心头一动,如果是其他的贵女,他一定会随口问她何时对这样枯燥的东西产生了兴趣。
但在大郡主面前,他就要谨慎地多了。
“对了。”大郡主说:“殿下,等下,您是否可以称我为玛丽女士呢?”
“当然可以,”腓特烈立刻明白了大郡主的意思:“那么您也可以称我为威廉先生。”
大郡主笑了笑:“当然。”
虽然国王将建立四座艺术学院的工作交给了他和王弟的四个孩子,但外界知道这件事情的人并不多,而知道这件事情的人,也懂得如何保持缄默,更不会借此机会簇拥上去阿谀献媚——国王有意用这件事情来让王子与公主们将他们在里学到的东西付诸实践,可不是要你们越俎代庖的。
所以不但是大郡主,大公主与王太子,科隆纳公爵,在工地与办公室里,一概以先生,女士称呼,不知情的人们只知道他们出身显赫,却不知道显赫到那个地步——他们还因此吃过小小的亏,不过很快找回来了,还有利息,毕竟他们身后还站着国王和奥尔良公爵。
从那之后,至少没人再敢在明面上敷衍和欺骗他们,至于在暗地里——“就算是我的伯父也无法避免这种情况呢。”大郡主说。
腓特烈发誓自己是真的感到惊讶:“但您的伯父……”是太阳王。
“除了天主,没人能够控制人心。”大郡主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哪怕是最底层的工人,一个大埃居可以让一些人诚惶诚恐,一些人感激涕零,也会让一些人心怀怨恨。”这是她走到宫廷之外才领悟到的东西:“所以我们在很多情况下,只能保证大部分时间,大部分人获益。”
“那么那些始终无法感到满足的人呢?”
“那就只能看天主的旨意了。”大郡主说。
腓特烈笑了笑,他看到了总有身着黑色外套的人在他们身边出没,“想必天主一定有许多愿意为他代劳的仆人。”
“这是毫无疑问的。”大郡主笑着说,戏剧学院距离他们约定的广场不远,他们只走了十几分钟,腓特烈就看到了矗立在一座小广场边的庞大建筑——但那不是戏剧学院,那是巴黎歌剧院,以前这里是个臭气熏天的鱼市场和鞣革工坊,后来因为巴黎整改,这些都被搬迁到下游去了,这里就空出了很大一块地方,路易十四下令将此地留置起来的时候,人们都认为国王有意建造新宫,没想到一座辉煌的建筑确实立地而起,但它不仅仅属于国王,它属于整个巴黎甚至法兰西的人民。
这个时代的戏剧,事实上可以说是雕塑、音乐、绘画与芭蕾等所有艺术表现意识的综合,当初路易十四将戏剧学院交给大郡主,可以说是相当偏心,但也正是当时的大郡主需要的——戏剧学院需要最多的协调与谈判工作,涉及的人和事情也最多,大郡主在处理有关于卡洛斯二世和她的谣言时,能够采取这样果断的措施,与她在这段时间里的锻炼不无关系。
歌剧院的一侧才是戏剧学院,它曾经属于布荣公爵,但因为布荣公爵在投石党暴乱中站在了国王的对立面,直到今天,布荣公爵夫人也未被允许返回巴黎,或是凡尔赛,所以柯尔贝尔就以一个极其优惠的价格把它买了下来。
这座建筑是不折不扣的古典主义式建筑,完全对称的建筑中间有一座精巧的采光亭,采光亭贯穿上下,阳光可以从最顶层的玻璃一直投射到最底层大厅的中央,照亮太阳神与九个缪斯的大理石雕像。
左右两侧的大厅,一侧是玻璃窗,一侧是一座座的壁龛,古怪的是里面只有一座的雕像,虽然从装束上看像是一个罗马人,但:“这好像是莫里哀先生?”腓特烈惊讶地问道。
大郡主笑了:“是的,是伯父的特许,这里总共有二十四座壁龛,任何一位对法兰西戏剧有着杰出贡献的人都可以有一座雕像。”
腓特烈注意到了法兰西三个字:“那就不奇怪了,”他感叹地说,“他们会彻底疯狂的。”他在法兰西的宫廷里看到了荷兰的画家伦勃朗时,还在惊讶一个荷兰人如何能够甘心情愿地为路易十四效力,现在看起来这是一个多么明智的选择!
直至现在,画家,雕塑家以及音乐家,在达官显贵的眼中依然只是下贱的工匠,他们之中最荣耀的也不过是进入宫廷,为国王做工。如果他们知道,只要你有才华,有能力,不但能够在巴黎得到大把的金路易,还能得到贵人的赏识,尽情地展现自己的天赋——甚至可以将自己的名字和雕像流传到百年之后……看着莫里哀雕像下的一排金字,腓特烈都能看到一双双嫉妒到通红的眼睛。
“莫里哀先生还在坚持去世之后,把自己的骨灰藏在雕像里面呢。”大郡主无可奈何地说,但这绝不可以,这里不是墓地,也不是教堂,于是莫里哀先生改弦易辙,决定用自己的头骨做一个道具,就哈姆雷特中王子捧着的那个……
“这让我想起了佛罗伦萨。”腓特烈说。
“伯父确实有意在巴黎重现文艺复兴时期的辉煌。”大郡主理所当然地说,在别人,哪怕是现在的托斯卡纳大公口中说出来都会让人觉得他是在痴人说梦的话,对路易十四来说,也是一步步走过去,就能达成的目标。
腓特烈觉得利奥波德一世会愿意听到这句话的,虽然他会很不舒服,但太阳王倾心于艺术,总比倾心于军事好,就连腓特烈,他也必须承认自己的心微微地松了一松。
这时候,莫里哀,拉辛还有高乃依都走了出来迎接大郡主的贲临,高乃依已经七十多岁了,从一个律师变成戏剧文学家,人们都觉得他是疯了,只有他知道自己每天都过着梦想中的日子,衣食无忧,写戏,看戏,和同僚们交流,甚至暗中彼此倾轧都变成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也可能是因为国王严禁他们使用过于卑劣的手段。他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完成一部不再采用三一制的长篇巨著,也就是著名的罗马五贤帝的故事,他希望能够借此让自己在“圣殿”——他们对那些壁龛的称呼,占据一席之地。
莫里哀无需多说,虽然壁龛里已经有了他的雕像,但他还是在孜孜不倦地创作一出有关于浪荡子弟的新戏,事实上他想写的是一出歌功颂德的歌剧,不过自从路易十四看过了同样形式与内容的一出短剧后,就严令他继续创作类似的作品了——过度的吹捧只会让他尴尬,极其尴尬。
至于拉辛,他是39年生人,所以还不是那么急切,他最近在创作以古希腊神话为题材的一幕悲剧,希望能够在凡尔赛宫的剧场上为国王演出。
但今天他们三人齐至,不是为了他们之中任何一人的作品,而是为了让.德.拉.封丹。
拉封丹也是一个有趣的人,他和高乃依一样,也曾经是高等法院的律师,但他喜爱写作,对法律行业并不热情,他在第一次投石党暴乱的时候就回到了乡下,希望能够平静度日,无奈他在投资和买卖上缺乏天赋,没过多久就破了产,不得不回到巴黎寻找机会。
嗯,他找到了富凯。
富凯对拉封丹还不错,问题是他还没来及回报这个恩主,富凯就成了国王的阶下囚,于是这位拉封丹先生就骑士精神上身,毅然写了一封情深意切的求告书送到了卢浮宫,他不知道他的求告书甚至没有被送到国王面前,就被邦唐归纳为无用文件,和那些零散的求情书信一起丢进了熊熊燃烧的火炉。
拉封丹并不知道此事,但他送出那份书信后就害怕了,梦里都在想着自己被国王砍了头,就一路逃回了乡下,等到国王亲政,他衣食无着,就又回到了巴黎,这次他聪明了,只在艺术沙龙和剧院里厮混,他是有才华的,没多久就被莫里哀看中,继而拉辛也成为了他的朋友。
最终的转机在大公主五六岁的时候,国王想要一些可以给孩子们看的故事,要浅显,要动听,要简单,拉封丹之前就在乡下写了几个小寓言,因为在乡下,就算是教士和乡绅,能够掌握的词语量也不多,过于聱牙诘屈他就要失去唯一的市场了,听到有这个机会,拉封丹当然毫不犹豫双手奉上自己撰写的三卷寓言诗,并在得到国王的认可后,发誓自己会继续写下去,写到死。
今天拉封丹到戏剧学院里来,也是因为戏剧学院需要他的寓言诗来实践课程中学生学到的东西,以及用来考试,毕竟让学生们一次次地都用长达四五个小时的演出来完成作业或是考试内容,也实在是太不合理了,这种场面一般只会在年终考试的时候出现。
大郡主对拉封丹的印象还是很不错的,他的寓言诗是她每晚的睡前故事,一看到他,大郡主就想起自己位高权重的父亲,每个夜晚都会为自己唱安眠曲,说故事,看着她睡着才悄然退出寝室的事情,心中不免温情脉脉——她和气地请他们起身,和众人一起看了几场短小的演出,戏剧学院成立不久,但这些学生却已经似模似样,就连大郡主与她身边的腓特烈都看的兴致勃勃。
“但最后的旁白就不要了,”大郡主看完之后提点到:“让人们自己去思考,胜于将沉重的道理塞到他们的脑子里。”
拉封丹俯身称是,他原先在每个故事后面都缀上了他所想要表述的东西,在表演完,会有一个旁白演员把它读出来。
1...170171172173174...17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