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网游竞技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蚂蚱不吃鱼
吕不韦对此早有见解,笑道:“无论我们作何回应,赵国都不会轻易相信我们!若是强渡汾水,伤亡必然又大!王上何不表明我们大秦可以保持中立,但前提是赵国要割让汾水以东的一块土地,又或者用牲畜、粮草来抵押?如此,待赵国调回大军,我们则出其不意渡河,夺取赵土?!”(未完待续)
ps:第二更!还有一更五千字!明天大家再订阅吧!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 第四十一章 燕国和韩国的默契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最新章节!
吕不韦的建议似乎和很多秦国大臣的想法一致,但不同的地方在于,其他大臣只看到了背后的利益,却看不透事情的本质。经过吕不韦这么一分析,秦王已然明了,燕国声势虽大,但很快就会用实际行动告诉赵国,赵国无需担心自己。赵国的大敌一直是,也将永远是韩国!出兵攻打赵国太行山以西的城邑势在必行,但欲速则不达,缓一缓,对秦国更好!
秦王在次日召见了赵礼,宣布了自己的决议。对秦王要求割地的要求,赵礼自然是断然拒绝。赵国在汾水以西已经没有了尺寸之地,再割地,就是汾水以东的土地。哪怕是数十里的土地,也足以让秦国在汾水以东立稳脚跟。日后两国爆发战事,赵国可就完全处于被动。
好在,赵王对于割地的希望并不是那么迫切,被拒绝后,赵王又要求赵国送出二十万石粮草作为对秦国的补偿。作为回报,秦国将严守中立,绝不介入韩、赵两国的战事!
这并没有超过赵国的底线,虽然二十万石粮草对赵国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但能换取秦国严守中立,对赵国也算值得。毕竟,赵国一开始对秦国出兵襄助自己就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如今的秦国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叱咤风云,天下谈秦而色变的秦国!秦国若是救赵,兵力少了没用,兵力多了则守备空虚!
不过,赵国当然不傻,不会轻易相信秦王的许诺,所以,赵礼代表赵王表示,只会先付出五万石的粮草,剩下的十五万石。分三个月还清,每月五石粮草!没有歃血为盟,只是君子协定。
秦、赵两国对于达成这样的协议。显然都很满意。秦国可以有足够的时间为伐赵做准备,赵国可以暂时摆脱来自西方的威胁。集中全力打退韩军的攻势。
和秦国的情况类似,面对赵国的使者,齐国做出了相同的选择。那就是对韩、赵两国的战事不闻不问,不理不睬。不过,不同的是秦国是疑兵之计,齐国是真心实意不想惹事。
随着韩国攻占卢县、聊城,齐国已然不和赵国接壤,攻打赵国即使占据数百里的土地也是飞地一块。与韩国为敌,襄助赵国,齐国又鼓不起这个勇气。虽然愤恨燕国攻占了自己的百里之地,但齐国君臣也清楚,现在不是斗气的时候。能够以旁观者的身份旁观这次大战,笑看韩、赵、燕三国的成与败,未尝不是一种满足!当然,如果燕国大败,齐国不介意自己举全国之兵,从燕国手上夺取原本属于自己的土地和百姓!
燕国。蓟城。
平阳君一路急行,终于在第八天赶到了燕都蓟城。对于这个略显简陋粗鄙的城邑,平阳君提不起半点兴趣。燕国的伐赵直接让赵国腹背受敌。这些时日以来,雁门、云中的大军已经南下,眼瞅着就要抵达巨鹿郡,却被赵王下令,前去抵御燕军,而不是南下挽回岌岌可危的邯郸。燕国趁火打劫毫不掩饰,要怪就怪赵国太过托大,怪赵王没有听从自己的建议,没有察觉到燕国的野心。
不过。平阳君心里虽然愤恨,也清楚。燕国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左右赵国前途的存在。如果赵国还有十万精锐的话,完全可以从代郡出发。奔袭蓟城。但可惜,如今兵力充沛的是燕国,燕国在武阳一带集结的十万大军更像是无声的威胁。只要燕国愿意,随时都可以南北夹击巨鹿郡,让邯郸成为彻底的死敌。
不过,这并不代表着平阳君在燕王面前就需要低声下气。在临出发时,平阳君和蔺相如交换了意见,得出了结论就是燕国此时对赵国大动干戈,只会白白便宜韩国。燕国得到的土地越多,损失就会越大。韩国完全可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不费吹灰之力从燕国手中夺取这些土地。燕国不可能不去清楚这个道理!这也是平阳君游说燕国的最后依仗!
一味地低声下气只会让燕国小瞧,摆出鱼死网破的架势才会有奇效!毕竟,如今的赵国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输得了,燕国则不然。
燕国丞相将渠对平阳君赵豹的拜访显得不咸不淡,不冷不热,似乎看起来,这是一场再正常不过的出使活动,似乎,燕、赵两国还是当初相濡以沫联合对付韩国的盟友关系。
平阳君没有时间遮遮掩掩,直接道明了来意,对将渠说道:“韩军已然攻克了葛孽城,邯郸以东,已然无险可守!邯郸援军又困于巨鹿郡,无法南下,今朝廷大臣争议不断,有言与韩国议和者,有言坚守不退者。如果丞相觉得无所谓,那(赵)豹马上就返回邯郸,代赵王出使韩国,将邯郸以南的所有土地割让给韩国,委派长安君质于韩,向韩国称臣,所图,不过是联韩伐燕。想必,韩国也愿意削弱燕国!”
被平阳君这么直白的话语一呛,将渠再也坐不住了,赔笑道:“燕赵本为一体,君上何出此言啊?以渠之见,此事还需从长计议!从长计议!”
“呵呵”,平阳君连连冷笑,道:“本为一体?!从长计议?!丞相是在说笑吗?!当初,燕国想要图谋齐国,我们赵国二话不说,立即发兵秦国,为燕国吸引韩国的注意力!如今燕国夺取了济水以北的百里之地,是不是我们赵国失去了作用?!所以燕国就背信弃义,拉拢韩国,伐我赵国?!早知燕国是这种品性,我就该劝住赵王,也免得受今日的羞辱!”
“君上稍安勿躁!稍安勿躁!”见平阳君动了怒火,将渠连连安抚道,继而摆出苦涩难为情的面容,长叹一声,道出了其中缘由。
“伐赵一事,实非(将)渠的本意,奈何王上被小人蒙蔽,只看到背后的利益,却没有看到燕赵相互扶持的情谊!赵国若是将邯郸以南的土地割让给韩国。韩国将更加肆无忌惮。以韩国的国力,随时可以兵临邯郸城下,赵国只能低声下气!所谓君辱臣死。赵王血气方刚,以君上的贤明。怎会不知道其中的风险?此事还需从长计议!从长计议啊!”
平阳君冷哼一声,算是接受了将渠的说辞,但还是很不满地说道:“燕国连取我三座城邑,百里之地,这笔账该如何清算?燕王若是不肯醒悟,又该如何?豹还希望丞相给我一个说法,我也好向赵王交差。否则,为了赵国的名声。大不了和燕国鱼死网破!豹可是听说,齐国一直想要恢复故土,这次齐国在燕国手下丢了上百里的土地,齐国又怎么肯善罢甘休!合韩、赵、齐三国之力,即使燕国有铁骑数万,也无济于事!”
将渠略一皱了皱眉,当然清楚平阳君这是在威胁自己,只要赵国可以舍下面皮,韩国肯定愿意收赵国为小弟,再加上齐国。燕国只有败走的份。到时候,蓟城可要生灵涂炭了!看来,赵国这次是真的动了怒火。早知如此。就该只拿下一两座城邑,免得赵国紧张过度。
“(将)渠这就入宫向王上陈说利弊,还请君上在此静候佳音,如何?”将渠不无讨好地说道。
赵国终究太大了,等廉颇的大军回师,燕国想要全身而退可不容易。除非将武阳一带的大军调入巨鹿,燕国才有比较大的胜利把握。可如此,赵国选择和燕国针尖对麦芒,双方损失惨重。只会便宜了韩国!
“还望丞相多多周旋!只要燕国肯罢兵休战,豹一定返回邯郸。奏明赵王,重修燕赵之好!毕竟。和韩国相比,我们即使再多出数万人口,数百里之地,也打败不了韩国!唯有齐心协力,方有转圜的余地!”平阳君说得很是真挚。
“君上所言甚是!请君上稍候!”将渠告了一声罪,施施然退走。
半个时辰后,燕王召集了群臣议事。将渠将赵国的威胁仔仔细细地道了出来,引得燕国君臣眉头紧锁。
中郎将王方率先说道:“王上!赵国若是真的和我们燕国鱼死网破,我们的计划可就落空了!”
燕国的计划是让韩、赵两国死拼,燕国坐享渔翁之利。但很明显,赵国不愿意自己的近邻“获益匪浅”,为了逼迫燕国改变初衷,不惜和燕国死拼,成全共同的敌人——韩国。这倒棘手了!如今的赵国颇有输红了眼睛的赌徒风范,不能以常理较之。赵国疯了,燕国可不能陪着赵国疯下去!
对于自己的心腹的看法,燕王深以为是。即使这只是赵国的威胁,也不能小觑。(一点前修改好)
吕不韦的建议似乎和很多秦国大臣的想法一致,但不同的地方在于,其他大臣只看到了背后的利益,却看不透事情的本质。经过吕不韦这么一分析,秦王已然明了,燕国声势虽大,但很快就会用实际行动告诉赵国,赵国无需担心自己。赵国的大敌一直是,也将永远是韩国!出兵攻打赵国太行山以西的城邑势在必行,但欲速则不达,缓一缓,对秦国更好!
秦王在次日召见了赵礼,宣布了自己的决议。对秦王要求割地的要求,赵礼自然是断然拒绝。赵国在汾水以西已经没有了尺寸之地,再割地,就是汾水以东的土地。哪怕是数十里的土地,也足以让秦国在汾水以东立稳脚跟。日后两国爆发战事,赵国可就完全处于被动。
好在,赵王对于割地的希望并不是那么迫切,被拒绝后,赵王又要求赵国送出二十万石粮草作为对秦国的补偿。作为回报,秦国将严守中立,绝不介入韩、赵两国的战事!
这并没有超过赵国的底线,虽然二十万石粮草对赵国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但能换取秦国严守中立,对赵国也算值得。毕竟,赵国一开始对秦国出兵襄助自己就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如今的秦国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叱咤风云,天下谈秦而色变的秦国!秦国若是救赵,兵力少了没用,兵力多了则守备空虚!
不过,赵国当然不傻,不会轻易相信秦王的许诺,所以。赵礼代表赵王表示,只会先付出五万石的粮草,剩下的十五万石。分三个月还清,每月五石粮草!没有歃血为盟。只是君子协定。
秦、赵两国对于达成这样的协议,显然都很满意。秦国可以有足够的时间为伐赵做准备,赵国可以暂时摆脱来自西方的威胁,集中全力打退韩军的攻势。
和秦国的情况类似,面对赵国的使者,齐国做出了相同的选择。那就是对韩、赵两国的战事不闻不问,不理不睬。不过,不同的是秦国是疑兵之计。齐国是真心实意不想惹事。
随着韩国攻占卢县、聊城,齐国已然不和赵国接壤,攻打赵国即使占据数百里的土地也是飞地一块,与韩国为敌,襄助赵国,齐国又鼓不起这个勇气。虽然愤恨燕国攻占了自己的百里之地,但齐国君臣也清楚,现在不是斗气的时候。能够以旁观者的身份旁观这次大战,笑看韩、赵、燕三国的成与败,未尝不是一种满足!当然。如果燕国大败,齐国不介意自己举全国之兵,从燕国手上夺取原本属于自己的土地和百姓!
燕国。蓟城。
平阳君一路急行,终于在第八天赶到了燕都蓟城。对于这个略显简陋粗鄙的城邑,平阳君提不起半点兴趣。燕国的伐赵直接让赵国腹背受敌,这些时日以来,雁门、云中的大军已经南下,眼瞅着就要抵达巨鹿郡,却被赵王下令,前去抵御燕军,而不是南下挽回岌岌可危的邯郸。燕国趁火打劫毫不掩饰。要怪就怪赵国太过托大,怪赵王没有听从自己的建议。没有察觉到燕国的野心。
不过,平阳君心里虽然愤恨。也清楚,燕国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左右赵国前途的存在。如果赵国还有十万精锐的话,完全可以从代郡出发,奔袭蓟城。但可惜,如今兵力充沛的是燕国,燕国在武阳一带集结的十万大军更像是无声的威胁。只要燕国愿意,随时都可以南北夹击巨鹿郡,让邯郸成为彻底的死敌。
不过,这并不代表着平阳君在燕王面前就需要低声下气。在临出发时,平阳君和蔺相如交换了意见,得出了结论就是燕国此时对赵国大动干戈,只会白白便宜韩国。燕国得到的土地越多,损失就会越大。韩国完全可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不费吹灰之力从燕国手中夺取这些土地。燕国不可能不去清楚这个道理!这也是平阳君游说燕国的最后依仗!
一味地低声下气只会让燕国小瞧,摆出鱼死网破的架势才会有奇效!毕竟,如今的赵国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输得了,燕国则不然。
燕国丞相将渠对平阳君赵豹的拜访显得不咸不淡,不冷不热,似乎看起来,这是一场再正常不过的出使活动,似乎,燕、赵两国还是当初相濡以沫联合对付韩国的盟友关系。
平阳君没有时间遮遮掩掩,直接道明了来意,对将渠说道:“韩军已然攻克了葛孽城,邯郸以东,已然无险可守!邯郸援军又困于巨鹿郡,无法南下,今朝廷大臣争议不断,有言与韩国议和者,有言坚守不退者。如果丞相觉得无所谓,那(赵)豹马上就返回邯郸,代赵王出使韩国,将邯郸以南的所有土地割让给韩国,委派长安君质于韩,向韩国称臣,所图,不过是联韩伐燕。想必,韩国也愿意削弱燕国!”
被平阳君这么直白的话语一呛,将渠再也坐不住了,赔笑道:“燕赵本为一体,君上何出此言啊?以渠之见,此事还需从长计议!从长计议!”
“呵呵”,平阳君连连冷笑,道:“本为一体?!从长计议?!丞相是在说笑吗?!当初,燕国想要图谋齐国,我们赵国二话不说,立即发兵秦国,为燕国吸引韩国的注意力!如今燕国夺取了济水以北的百里之地,是不是我们赵国失去了作用?!所以燕国就背信弃义,拉拢韩国,伐我赵国?!早知燕国是这种品性,我就该劝住赵王,也免得受今日的羞辱!”
“君上稍安勿躁!稍安勿躁!”见平阳君动了怒火,将渠连连安抚道,继而摆出苦涩难为情的面容,长叹一声,道出了其中缘由。
“伐赵一事,实非(将)渠的本意,奈何王上被小人蒙蔽,只看到背后的利益,却没有看到燕赵相互扶持的情谊!赵国若是将邯郸以南的土地割让给韩国,韩国将更加肆无忌惮。以韩国的国力,随时可以兵临邯郸城下,赵国只能低声下气!所谓君辱臣死,赵王血气方刚,以君上的贤明,怎会不知道其中的风险?此事还需从长计议!从长计议啊!”(未完待续)
ps:三更!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 第四十二章 赵国之危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最新章节!
赵国向韩国服了软,韩国要不要接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稳重的人以为,当初伐赵不过想要达成两个目的,一是救秦,二是教训赵国。如今,秦国派遣使者,告知韩国秦军已经败退,第一个目的也就达到了。赵国愿意割让土地,以求韩军退兵。至少,漳水以南的大片土地将为韩国所据有,因此这第二个目的也达到了。
既然达到了目的,那自然可以见好就收。毕竟,赵国还是太大了些,邯郸也太过坚固,韩国并没有做好灭亡赵国的准备。再打下去的话,韩国想要攻城略地,付出的代价可不小。
另一派则认为,截止到目前,三十万韩军伤亡不过五万人,就已经兵临邯郸城下。在邯郸,云集着李牧、蒙骜、王翦、白起这样的名将,加上韩军士气正旺,正是趁胜追击的时候。廉颇的大军是在赶回邯郸的路上,雁门、云中的赵军精锐也不容小觑,但他们的数量虽多,却依然不及韩军,想要救援邯郸,就必须和韩军野战。就野战而言,韩军怕过谁?!至于邯郸城,坚固是坚固,但韩军可以改强攻为围困。时间拖得越久,赵国越是着急,韩军完全可以围点打援,硬生生吃掉赵国的有生力量!
当然,想要灭赵,仅仅凭借邯郸城下的二十多万大军是不够的。为了毕其功于一役,韩国必须征召更多的大军,只有这样,才能更快地拖垮赵国。韩国可以在天下各国反应过来前,解决掉赵国这个心腹大患。赵国一旦灭亡,诸国之中,最强大的燕国将与韩国近在咫尺。而且。少了良援,燕国也会独木难支。不得不说,这个胃口很大。但前提是韩国发现,赵国如此的外强中干。
丞相张平、御史大夫范睢皆是老成稳重之辈。自以为得到漳水南岸的数百里之地已经可以满足,真要是把赵国逼急了,赵国多半会鱼死网破。但韩王却对此不以为然。没有人比韩王更清楚赵、楚两国的韧性,一旦打虎不死,很有可能会反为虎害。虽然赵国看起来没有了招架之力,但很多时候,胜败不过在一念之间。秦国与赵国势不两立,齐国被燕国打怕了严守中立。楚国最近又蠢蠢欲动想要再对付越国,燕国则是墙头草,这样好的时机,韩王是绝对不愿意放过的。
所以,这一次,韩王决定一意孤行。即使三公当中,没有一个人支持自己继续伐赵,九卿之中,支持继续伐赵的也不过五人,也丝毫改变不了韩王的决断。
大权在握。寡人即天下。韩王的意志不容辩驳,即使张平、范睢等人觉得其中的风险太大,但在韩王明确表态后。也只能是想方设法完善韩王的想法。
六月下旬的时候,赵王接到了韩王的回复。赵国想要求和可以,但赵国必须割让邯郸以南的土地给韩国,赵王必须前往洛阳负荆请罪,长安君也必须被送去洛阳充当质子。前者,会让邯郸成为一座边境上的城邑,韩军随时可以兵临邯郸城下;中者,无异于让赵国向韩国称臣,赵国一旦答应。将大失颜面;后者,不过是可有可无。倒是无关紧要。
听闻韩国的这些条件,赵王勃然大怒。燕国已经同意退兵。秦国也愿意和赵国罢兵,廉颇的大军正在赶来,雁门、云中的精锐边军就驻扎在邯郸北方百里开外的刑县,这一切都让赵国重新恢复了底气。之前韩国是打了赵国一个猝不及防,如今赵国已经召集了二十万精锐,十万老弱,已经有了和韩国一较高下的勇气。毕竟,韩军数量虽多,粮草补给却也困难。赵军却是本土作战。
所以,赵王干脆利落地拒绝了韩王的条件。在赵王看来,因为韩国大举伐赵,原本安定下来的楚国又变得蠢蠢欲动,似乎想要一举灭掉越国,这会让韩国分心不少。关中今年的雨水太多,郑国渠的修建势在必行。无论怎么看,韩国都不大可能征召更多的大军来攻打邯郸,因为邯郸附近,实在已经容不下更多的大军了!
邯郸当然容不下更多的大军,但赵国毕竟很大,总有其他地方可以容得下。赵王不知道,韩王已经在暗中下令,调集十五万大军,由征东将军韩腾率领,另起一路攻打赵国。
七月初三,一路风尘仆仆的廉颇大军终于赶到了刑县。随着燕国主动退兵,这场牵扯到秦、赵、燕、韩、齐五国的战事已经变成了韩、赵两国的角力。不同的是,齐国已经完全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燕国、秦国则依然想要谋一份利!
此时的刑县已经成为了一座军事重镇的存在,廉颇贵为信平君,又是上卿,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最高指挥。廉颇出身于边军,对雁门的情况很是熟悉,加上前几年兵败后,被赵惠文王派到云中镇守边疆,倒也方便廉颇在短时间内就令五万雁门、云中边军折服,算上廉颇带来的十万精锐,和巨鹿、邯郸征召过来的十万老弱,廉颇手上已经汇集了十五万精锐、十万老弱组成的可堪兵力!
要知道,邯郸、武安加起来的兵马也不过五万精锐而已!对现在的赵国而言,除了代郡还有三万兵马威慑燕国,涂水(汾水东岸,与晋阳隔河相望)还有两万兵马戒备秦国,雁门、云中还有两万兵马防备匈奴,赵国是一点多余的兵力也没有了!廉颇若是败了,邯郸就真的没有希望了,赵国实在输不起了!
面对这样的重任,廉颇的压力可想而知。直接率领大军赶赴邯郸也不是不行,但也意味着赵国将邯郸以北兵力空虚的赵国城邑交给了赵国摆布。要知道,韩国大军在攻占了葛孽城后,又奔袭了北方七十里外的巨鹿,巨鹿位于刑县以东,从舆图上看,刑县、巨鹿、邯郸、葛孽刚好可以凑成一个四四方方的图形。赵国占据着刑县、邯郸,韩国占据着巨鹿、葛孽。只要廉颇敢率领赵军主力南下,韩军就可以切断赵军的退路。同样的道理。廉颇大军的存在对韩军也是一种无形的威慑!韩军若是敢北上,就将被赵军一分为二。双方各自受制于对方。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韩军也是小心翼翼,毕竟,对面领兵的是廉颇,赵军实际可以动用的兵力也超过韩军。天时地利人和,韩国只能说占据天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奖励军功,培养起了这个国家的血性。赵*民,越是面对重压。越会迸发绝佳的意志和勇气。这正是韩军最为忌惮的。
只是忌惮,不是畏惧。血性的秦国还不是一样败在了韩国的脚下?!在绝对的实力面前,血性只会让牺牲显得更加悲壮,保全一个国家的最后颜面。
困在邯郸城的赵国君臣在知晓廉颇大军进驻刑县后,皆是大松了一口气。如果韩军在廉颇远在太原郡的时候发动猛攻,邯郸伤亡必然惨重,甚至有破城的危险。可韩国却选择了稳扎稳打,花费半个月拿下了葛孽、巨鹿,虽然这样做保证了自己的侧翼安全,却也耽误了时间。在赵国君臣看来。接下来韩军绝对无法取巧了,面对二十五万赵国大军,以及五万养精蓄锐的邯郸守军。韩国已经占不到便宜!赵国的危险算是接触了一半!只要赵国不犯错误,拖也能拖垮韩军!
兵力上,赵军是占据优势,但用兵之道,实力只是决定胜负的一个因素。古往今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者不可胜数。否则,两国开战,只需互相比拼下双方数量就好。数量少的直接认输,也倒省事。
韩军、赵军在两军真正交战前。派出了大量的斥候刺探对方的虚实,粮道成为双方默契关注的所在。
1...214215216217218...23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