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在古代奔小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荆南小六

    由于通讯手段的落后,也许传递消息的速度还没有洪峰过境的速度快,他必须做好提前量。

    “诸位,现在我们还不能放松。由于我们还不知道上游的几个州他们那边的情况,或许洪峰的形成,会更加的早,到时候,上游的洪峰下来,加上我们本地的洪峰,一旦汇聚在一起,恐怕就会造成更大的危险,所以,我们现在最好立刻就做好最坏的打算。”

    武定国一瓢冷水泼到了众人的心头,让众人顿时紧张了起来。的确如武定国所说的,如果上游的洪峰也来了,那还真的是麻烦的事情。毕竟现在信息传递太慢,他们是两眼一抹黑。

    “那么,武案首,我们现在该怎么办呢”

    “所谓救堤先救低!我们目前应该先集中力量,把岳州区域里面的堤坝,最低的地方,加高,防止洪峰突然漫过堤坝,出现险情。”

    “嗯,言之有理,目前堤坝最低的地段,就在岳州城南部二十里外的王家镇,我立刻安排民壮们带着物资,赶过去。虽然之前已经安排了一部分人,不过,应该还得加派人手才行。”

    史岚清看着地图,严肃的说,他之前也考虑过,特意往最低位置增派了人手,可是经过武定国这么一讲,他觉得人手有点派的少了。




第128章 文武之争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我在古代奔小康 ”查找最新章节!

    南方普降大雨,湘、鄂、赣、浙、闽、粤、桂、这几地的巡抚纷纷派送八百里加急,送往大康朝政治中心,京都。

    今日早朝的时候,金銮殿里面的气氛明显的压抑了很多。皇帝的脸色,此时写满了愁容,他很疲惫,虽然只有四十多岁的人,可是现在的样子却像是六十多岁的人一样苍老。这几年国事繁忙,他又亲力亲为,身体随着年龄的增大,越来越吃不消了。

    “诸位爱卿,朕昨夜接到了南方六省传来的八百里加急,南方大水!波及六个省!大片农田被淹,数百万百姓流离失所!朕痛心啊!”

    “吾皇请息怒……”

    皇帝的一声叹息,让整个朝堂的大臣们纷纷跪下,这么大的天灾,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偏偏让他们遇上了,其实他们也是很绝望。每个官员,昨晚都被入城的快马给惊醒了,京城昨晚,朝南的大门就没关过,不时地有八百里快马奔驰而过,马上的信使高呼“南方大水!十万火急!”的口号,一路狂飙。

    昨晚注定是一个难眠的夜晚,所以一大早,朝廷的朝会之上,每个人的脸色都十分的凝重。以至于皇帝都叹息不已。

    众多的大臣们,都知道这救灾行动得赶快进行才行,不然将会造成更大的隐患。百万流民,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启禀陛下,赈灾之事,刻不容缓,臣等恳请陛下下旨赈灾!”

    文臣之首,林烟阁大学士,黄忠明这个时候站了出来,他一开口,众大臣纷纷附和。皇帝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只不过皇帝心中还是有点担忧,无他,没钱。

    “户部尚书何在”

    “臣在!”

    “国库以及京都附近四大粮仓,如今储备如何”

    “启禀陛下,国库如今存银三百万两,粮仓储备,目前只有广济仓是满的,其余的三个粮仓……额,都不足三成。”

    “混账!朕励精图治二十余年,怎么只会有这么一点钱粮朕问你,这些年积攒的钱粮到哪里去了”

    皇帝的一声怒吼,把户部尚书马立名给吓得跪在了地上。钱粮缺口这么大,马立名也是欲哭无泪。他从荆国侯史岚清手上接过户部尚书的职务以来,就只有这么多东西。每年朝廷各个地方都要用钱粮,他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去节省了,人送绰号“马抠门”!

    就算是这样,这朝廷的钱粮还是维持在这么一点低储备的样子,他也是心里苦,说不出。

    “臣有罪!”

    马立名深知做官之道,先认错,板子就少一半。

    “哼!朕倒要问问,这些年的钱粮都到哪里去了。你给朕说清楚,就按照今年的开支来说!”

    其实皇帝心里也有点数,只是,他不好自己开口,想要借着户部尚书的嘴里说出来。

    “臣遵旨。今年年初统计,总共收到税收共计一千四百万两,粮食三百八十七万石。而每年的官员俸禄,折合银两二百万两。然后是几大边军的军饷,总共占了六百万两,粮食用作军粮消耗为两百三十万石。前些日子,拨款修筑黄河大堤,消耗库银两百万两,还有其他林林总总的开支,加起来一百万两。

    陛下,这些就是每年的开支,臣等竭尽全力,给国库留下了三百万两存银,和一百五十万石的存粮。臣为了这事,和不少同僚争吵得脸红耳赤,别人都叫臣‘马抠门’!可是,臣实在是尽力了。我朝军队过于庞大,每年耗费巨大,臣恳请陛下裁军!”

    图穷匕见!

    这下子,才是真正的戏肉来了。从户部尚书的报账来看,消耗最大的就是军队。而文官集团们,就是要虚弱武将、勋贵集团们的兵权。这下,矛盾摆到朝堂之上了,就看皇帝怎么选择。

    “胡说!陛下,不能裁军啊!我朝这么大的疆域,若是没有军队驻守,岂不是让外族随时可以进来烧杀抢掠啊。前段时间,北边的鞑靼人不消停,东南沿海的倭寇也在作乱,西南的少数民族,也不太服帖。还有不少地方频发邪教。这些都需要派大军去平叛的,若是放任这些祸患,恐怕有危及我朝根基的危险!”

    面对文官集团的发难,勋贵武将集团自然是坐不住了,为首的乃是英国公,李雄姿!他开口为自己团队辩护,其实他说的也对,各地时不时有宵小作祟,边地也有狼群环伺,海岸更是倭寇时常乱串,西南少数民族也时不时想要闹腾一下,可谓是危机四伏。起点

    这大军摆在各个关键位置,就是起震慑作用,若是裁军,恐怕这些人都要起来闹事。更何况,这些武将一旦被裁撤手下的军队,权势也就没了,就任由文官集团拿捏,他们怎么会干!

    “我看你们就是养贼自重!”

    “你个老酸儒!放什么狗屁!”

    “你个老!不知道国事艰难吗白吃粮食不干事!”

    “嘿!我这暴脾气!老子要揍死这个臭不要脸的老东西,都别拦着我!”

    ……

    ……

    朝堂上很快就吵了起来,左右两边的人,互相喷口水,甚至有些激动的武将就要撸起袖子,上去干架。

    “都给朕闭嘴!”

    皇帝发怒了,一个个脸红脖子粗的大臣们,瞬间安静了下来。

    皇帝揉揉发疼的脑袋,他现在拿着这两班人马,头疼要命,一边是文官一个劲想要裁军,为了省下钱粮用来疏通河道,修筑驰道,之类的民生事业。而武将这边,则是要求增加军备,甚至还想要开疆拓土。文武闹个不停,皇帝也只能在其中做协调,没办法根治这千古难题。

    或许有办法根治,那就是有足够的钱粮,不过,可惜没有。

    “朕是让你们来商讨治水之策的,你们一个个,想气死朕吗”

    “臣等有罪!”

    又是黑压压跪下一大片,这些个大臣们,认错很快,但是就是不改。

    看着这些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皇帝就气不打一处来,瞬间就有点觉得心跳加速,呼吸困难。

    旁边的太监眼尖,早就注意到了皇帝的情况,赶紧递上一颗小药丸,给皇帝端了杯水,送服。

    皇帝吞下药丸之后,才明显觉得好一点。

    自古以来,当皇帝的,没有几个不得心脏病的,就这么天天看着这些个大臣们,吵来吵去的,心都是累的,比当初打天下还要累。怪不得别人说: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如今,他是真的心有所感悟了。不过,救灾的事情,刻不容缓,还是得靠着自己这帮子大臣们去干事。皇帝强忍着怒火,尽量和颜悦色一点。

    “你们就没有个办法来处理南方大水的事情了吗哪位臣工能站出来给个方案,让朕听听”

    众人面面相觑,其实大家都大概有个方案,只不过这个时候出头,恐怕到时候就要被派往江南赈灾了,这个节骨眼,谁愿意离开朝堂啊,文武纷争到了关键时刻了,一个都不能少的。

    偌大的朝堂,这个时候安安静静的了,每个大臣都在给自己的同伙,用颇有深意的眼神进行这交流,若是有脑电波监视器的话,此刻应该是过热死机了。

    “启禀父皇,儿臣有一些不成熟的办法,还请父皇指正。”

    关键时刻,太子站了出来。



第129章 太子南巡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我在古代奔小康 ”查找最新章节!

    太子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皇帝的脸色顿时就缓和了许多。皇帝对自己的这个儿子,的确是十分的满意,从小,自己的这个长子,就十分的懂事,虽然说不上给他解决了多少麻烦,但是却也没让他操过心。品性纯良,这是众多大臣对太子的评价。

    “哦皇儿居然有高见,那就说来听听吧,呵呵,年轻人不要害怕,我们这些老家伙会帮你把关的。”

    皇帝给了太子一个鼓励的眼神,今天太子能够主动站出来,处理国事,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进步了。众多大臣们也开始竖起耳朵聆听,这可是太子第一次站出来处理国事,很有可能就是今后新皇帝的处女秀,万万不可错过了。

    在众人注视的目光下,太子还显得有点腼腆,不过他很快调整好了心态。把昨晚连夜和手下智囊团商量的结果,向皇帝汇报。

    “启禀父皇,儿臣对于此次南方大水,有几点看法,还请您批评指正。”

    “第一,南方六省大水泛滥,在儿臣看来,也可以分出一个轻重缓急。从快马回报的情况来看,目前,湘、赣两省,受灾严重,而闽、浙、桂、粤、四个省份,遭灾的情况,尚在可控范围之内。”

    “儿臣以为,闽、浙二省,历来饱受风灾水灾困扰,有充足的准备并且,应对经验丰富。那么,可下令让二省的巡抚,自行组织救灾工作,必要时可以动用各省储备粮库和官银。况且浙省,有发达的水网体系,历来为粮仓重地,百姓家中存粮丰足。只需疏浚引流,便可度过大水,甚至还能支援一部分粮食出来。”

    “桂、粤二省,山地众多,人口相对稀少,受灾仅沿海的几个县,可让百姓内迁就食,待洪水退却之后,再回到家乡。据悉,此二省粮食,一年可两熟,届时,安排百姓补种粮食,应该就没有过冬之忧了。”

    “反倒是湘、赣二省,邻近长江,良田多集中于河水两岸,此番遭灾,怕是粮食会绝收,儿臣认为,朝廷应当立即着手,委派两位钦差大臣,带着国库的银两和粮食,前往赈灾,收拢流民。”

    太子的一番言论,有理有据,分出了轻重缓急。皇帝听了,连连点头,看来太子是做了不少功课的,这一番分析,很有水平。

    不少大臣们也悄悄开口称赞,太子的这番分析,的确非常有道理,甚至有不少大臣都开口表示:

    “太子老成谋国,臣等附议。”

    皇帝听了,点了点头,然后开口问户部尚书马立名。

    “马爱卿,若是用国库赈灾湘、赣二省,可有难度”

    “启禀陛下,若是二省,库银方面,尚无压力,只是粮草方面,还有些缺口。”

    “马大人,粮食方面的缺口,我们可以从川省购粮,川省自古乃天府之国,粮食充足,想来能够凑足。”

    “可是太子殿下,这粮草采购以及转运,都需要时间,如今大灾在即,灾民们恐怕等不了那么长的时间了。”

    马立名与太子一问一答,解决了一个问题,又出来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恰恰是赈灾的关键——时间。

    “诸位爱卿可有良策”

    皇帝也对这个问题有点头疼,毕竟库银和粮食从京城运往灾区,也需要时间,路上耗费几天,灾民们恐怕早就饥肠辘辘,没等到粮食运到,就饿殍遍地了。

    “启奏陛下,臣以为,可以暂时先用驻守湖广之地的振武军的军饷和粮草先行抵用,待朝廷的物资送达之后,再给振武军补上。”

    大学士黄忠明,这个时候出了这么一个办法,听得大将军李雄姿眼皮直跳,果然还是要对军队动手了吗

    “万万不可,陛下,振武军负责驻扎湖广之地,为的就是震慑湘西,桂北,黔东南之地的少数民族,若是动用军饷和军粮,恐怕到时候这些地方少数民族揭竿而起,军队也无力平叛了!”

    李雄姿立刻站出来反驳,动用军饷,这是要这些将军们的老命了,手下的军队,本来就因为朝廷无战事,减少了待遇,如今若是动用,军队的那些当兵的,恐怕都要哗变。

    “李将军,你居心何在你难道要眼睁睁的看着湘、赣两地的百姓饿死吗再说了,又不是不还,只是先借用,到时候朝廷的粮草和库银到了,就给你们补上了。你难道还要推脱吗”17小说

    黄忠明厉声喝问,把李雄姿摆到了人民的对立面。

    就连皇帝也直皱眉头,心里十分的不舒服,其实皇帝也赞同黄忠明的意见,暂时调用军饷,稍微拖欠几个月,应该不会出什么事。反倒是如今救灾之事,迫在眉睫。

    “陛下,振武军三十万人,就算是自己每天消耗也是巨大的,总不能把士兵们的口粮全都拿走,让士兵们饿肚子吧”

    李雄姿还是在据理力争,不过,皇帝的脸色是越来越黑了。

    “那就让振武军减半,放十五万人解甲归田。靠近粤北,桂北一代,开荒种粮!这样省下来的口粮,就可以让百姓们撑到朝廷赈灾粮到的那一天。你们这些当兵的,就跟着百姓们一起,喝稀粥,等着就行了。别每天光吃皇粮不干正事。”

    吏部侍郎肖功明跳了出来,他是支持裁军的急先锋,也是文官集团里面的头一号疯狗。这个时候,说出这样的话来,让另一边的将军们,恨不得把他给撕了。

    眼看着朝堂之上,再次回到了因为裁军这间麻烦事上面,有种又要吵起来的趋势了。皇帝怒吼一声:

    “都给朕别吵了!今日赈灾之事,就按照刚才黄爱卿说的去做吧,李爱卿,你也别太担心,朕相信振武军,他们也不会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父老乡亲饿死。至于你说的少数民族哼!朕给他们几个胆,他们都不敢诈刺!”

    皇帝一锤定音,这件事就这么决定了,李雄姿等一干武将,也没有办法,只好接受。而文官集团那边,仿佛得了胜利一般,毕竟先减了军饷,那么裁军,还会远吗

    “吾儿听旨!”

    “儿臣在!”

    “朕任命荆国侯史岚清,为此次赈灾的钦差,而你为此次赈灾的副钦差,并赐你尚方宝剑,你火速赶往湘、赣二省,协助荆国侯指挥救灾。”

    “儿臣遵旨!”

1...6061626364...21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