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三国末世录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炎垅

    北岸,传来一阵马蹄疾驰之声。冯宇军的轻骑飞羽来了!在掉落桥面上的火把指引下,他们射出密集的箭矢。桥面上那些袁军兵士成了活靶子,幸存者有的向后狂奔,有的跳入水中躲避。

    南岸的袁军弓弩手又将箭矢射向北岸。怎奈对方游骑的距离甚远,箭矢的射距根本够不到。

    “砰”的一声响,渭水中的维京船只已经靠上浮桥。数名战兵用钩爪将绳索固定寨浮桥上的关键部位。

    岸上的袁军将官一看就明白他们要干什么,喝令驱策着袁兵上前攻杀。几十名袁军刀盾手仗盾挺剑,顶着箭雨,战战兢兢向桥面上行来。

    但他们行动晚了,那维京船已经开始顺水向下游飘去,船中桨手仍




第176章 意想不到的快速结束
    袁兵的营地中,匈奴人与袁军兵士还在你推我攘。突见一名身上插着箭矢,浑身是血的袁兵飞奔而来,此人是郭图的亲卫,在刘豹袭杀郭图时,侥幸逃脱。

    此时,他边跑边失魂落魄的喊道:“弟兄们,快!快准备。匈奴人要动手杀我们了!太守郭图已经被他们杀了!”

    他这一喊,营地中顿时炸了锅。有的袁兵抄起兵刃向匈奴兵杀去,有的袁兵向外狂奔乱窜。这个时候,每个人都是精神绷紧到极点,情绪处于极度不稳定中。

    整个营地开始沸腾起来,最可怕的营啸发生了!

    刘豹杀了郭图也是临时起意,并没有预先谋划。绝大多数匈奴人对此事还不知情,自然也不知道刘豹准备攻杀袁兵的事,各级首领头目也就没有什么准备。

    袁兵与匈奴人实际聚拢在一个营地中,只是分区安营。袁兵周围都是匈奴人。此时袁兵营区中发生的营啸,很快就传播到匈奴人营区。

    扎在渭南原野中的营帐之间,满是胡乱奔跑,大呼小叫的人群。不少人稀里糊涂的被人推倒在地,踩踏而亡。还有不少人稀里糊涂的倒在他人的刀枪之下。

    开始时,还是袁兵与匈奴兵之间互相攻杀,但很快就演变为胡乱砍杀。其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好理解。

    当一小群互相熟识的人被莫名攻击后,他们看到任何一群手持兵刃的陌生人,都会假定对方要攻击自己。于是先下手为强以求自保。这样对方中的幸存者,又会以同样的心理成为主动攻击者。最终扩散感染到全营。

    刘豹杀完郭图后,吩咐几个匈奴部族首领组织匈奴兵围杀袁兵。就在这个时候,营啸全面爆发了。他便急忙带着百余人的亲卫,要亲自前去控制事态。

    他一临近现场便傻了眼,他平生也从未见识过营啸的恐怖,自然也没有处置此类事件的经验。刘豹领着百余亲卫,奋力斩杀乱逃乱窜的人群,试图以蛮力抑制住这场大乱。

    一名袁兵手持利刃向刘豹奔来,刘豹顺手就斩落了这名袁兵的头颅。他身边亲卫也手起刀落,斩杀了这名袁兵的几名同伙。后面的袁兵见势不妙,夺路向其它方向而逃。一头撞到另一伙持刀拿枪的袁兵,两伙人又厮杀起来。

    刘豹在亲卫簇拥下继续向前,一股匈奴兵突然向他们涌来。刘豹与亲卫齐喝:“不许乱奔乱逃,否则杀无赦!”前面的匈奴兵认得刘豹,停止了步伐,但后面的大股人流却瞬间将止步的人挤倒在地。

    刘豹与亲卫只好快刀斩乱麻,向继续奔逃的人砍杀而去。这导致前方的人又向后涌,前后两股匈奴兵挤成一团。为了争夺道路,避免自己被冲倒踩死,他们皆各持兵刃互相大砍大杀起来。

    几乎与此同时,前后左右又有大股人流涌来,甚至还有些人在人群中策马狂奔,有的战骑还受了惊,乱冲乱撞。整个营地哭嚎声,喊杀声,马啸嘶鸣,叫嚷声震天动地。局势更为混乱。

    刘豹的处置不仅没有什么效果,反而火上浇油。一些匈奴兵杀红了眼,竟向刘豹身边杀来。

    过了会,传来群马奔腾之声。不知谁取战马时,竟然将马圈中的战马都放了出来,数千战马突然从营区奔涌而过,人群被成片成片的冲倒,而后被铁蹄踩踏成肉泥。

    刘豹此时也没想着怎么处置事态了,满脑子是要全身而退,领着众亲卫一路砍杀,终是



第177章 攻城,守城
    安邑城头,一名袁兵伍长挺刀向典韦背心扎去。只听叮当一声,刀尖只刺入分毫,便被重甲所阻。典韦转身,右手大戟横挥,左手大戟竖劈。血光之中,那伍长的脑袋便掉落城下,胳膊掉落在城头。

    不远处,一名陷阵营的兵士正浴血搏杀。随着一声闷响,某个袁兵的长矛捅穿他的玄甲铁铠。同时这陷阵营兵士的枪矛也刺入对方的咽喉。

    袁兵无力的瘫倒在地,陷阵营兵士用手拔出了自己肚子上的矛刃。矛尖已刺穿了他的肚皮,但还未伤及内脏。

    另一名袁军刀盾兵悄然窜到他身边,挥刀就向他的脖颈斩去。兵刃却顿在半空中,而后仰面朝天倒在城头之上。典韦的一支飞戟已劈入这名袁兵的面孔。

    随着越来越多的陷阵营将士登上城头,安邑守军再也坚持不住,开始有人向城下溃逃。冯宇军兵士们越战越勇,不长的时间就控制了南城门的城头。

    片刻后,南城门吊桥被放下,城门大开。大批冯宇军枪盾兵蜂涌而入。接着华雄策马领着重骑驰入城中…

    “搜,仔细搜,挖地三尺也要将张绣和高干找出来!”华雄在安邑府邸中喊叫道。身边大批兵士在府邸中翻箱倒柜,四处搜索着。

    此时,已有令兵来报:“报!启禀指挥使,据被俘的伪赵官吏交待,在我军围城的前几天。高干就携带家眷与张绣一起向东边的定襄郡逃去。”

    “奶奶的,还是让他们逃了。”华雄气哼哼的说道。

    ……

    就在冯宇军全力围攻安邑的同时,成皋也被大批袁军围攻。原来,自冯宇暂停冀州行动后,袁绍为了逼迫徐荣军团早日出动,同时也是为了尽快压垮曹操,令沮授审配二人加紧对曹操的侧后攻势。

    曹操吃紧后,立刻遣人向冯宇告急。那时,冯宇刚刚结束渭南战役,得知这一情况,即令徐荣军团重启对冀州的劫掠行动。

    沿着黄河设立的瞭望哨卡,侦测到徐荣军团船队驶出河南郡后,沮授立即下令,让早先聚集在成皋附近的袁军出击攻城。

    此时,驻守成皋的除两千曹军,还有五百枪盾兵。前来攻打成皋的袁军却有上万之多。

    不过因为渭南战役后,关中三辅乃至河东境内再无敌军,潼关一下变为大后方,所以毋须再屯守过多兵力。

    原来加强潼关防御的一个独立步兵营,此时正被调往洛阳。他们到达洛阳后,洛阳的徐荣军团步兵营就会去增援成皋。

    一名红袍黑甲的将军站立在成皋城下,眯眼打量着这座顽强的城池。他便是袁绍手下的第一武将颜良。因为成皋久攻不下,大大超出了袁绍和沮授的意料。袁绍便令他来亲自督阵,可见袁绍对此次战斗的重视。

    成皋城的城头。袁兵正蚁附而上,滚木擂石,利箭强矢如同雨点般落下。正在攀爬的袁兵不时受伤后掉落,冲上城头的兵士也会立刻被躲伏于城垛后的曹军所斩杀。

    楼车飞梯上也窜出的大股袁兵,与堵截他们的曹军杀成一团。即使在狭窄的城头,曹军阵法也严整有序。枪矛剑戟长短依序排列成林,后方弓弩手箭矢齐发,将楼车中涌出的一袁兵变成伏尸。

    曹军甚至能反攻进楼车梯道之中,砍断飞梯的缆索,将飞梯破坏。

    颜良的眉头一扬道:“如此当然攻不下成皋,徒增伤亡尔!传我军令,鸣锣收兵!”

     



第178章 落幕-袁绍之死
    颜良终究还是未能攻克成皋,从洛阳方向来援的一营冯宇军步兵在黄河岸边扎起一座小营。直接威胁围攻成皋袁军的后方安全。

    当颜良派遣大军去攻袭这营冯宇军兵士时,他们却乘船逃遁。等袁军走远了,他们又去而复返。这让颜良无法集中精力和兵力攻打成皋。

    他不得不向袁绍和沮授请求更多的兵力。但是对方的答复却是将他调回官渡,不仅他本人,连围攻成皋的大军也一起调走。因为袁绍的官渡主战场吃紧了。

    尽管袁军在黄河沿线加强了戒备,沿着河岸设立成百上千的岗哨据点。但千里黄河防不胜防。

    岗哨据点发现冯宇军的维京船队后,会用快马花一到两个时辰将消息传给骑兵主力,此时船队已不知航行到什么地方,船队上的兵马也不知已经在何方登陆。

    到最后,袁军唯一有效的防备手段就是凭据点固守,加强运粮队的护送兵力。

    一有风吹草动,运粮队就窜入附近的据点营垒城池,龟缩不前。待确定安全后才重新上路。设在南北两岸准备击敌的机动骑兵部队,也被调去加强运粮队的护送兵力。

    除此,冀州南部的各个屯田也遭遇到徐荣的焚掠,今秋是没有收成了。袁军粮草只能靠冀州北部和幽州并州来提供,这更增加了袁军运粮的成本和难度。

    此前每周运返一趟的粮队,如今要每月一趟。前线袁军粮草出现严重缺口。

    即使如此,依旧有些支线运粮线路不时被徐荣劫掠。袁军曾经设过圈套,引诱徐荣军团到达预伏地点。但无奈对方的斥候强悍,圈套在对方斥候的细密侦查面前露出马脚。

    袁军的总兵力是有限的,分派这么多兵力去防御后方粮道,前方自然就兵力被削弱。

    兵力削弱的袁绍不敢主动出击。威胁曹操侧翼的沮授部,兵力也被抽调大半。乘此机会,曹操悄然抽调许昌和官渡的主力攻打定陶。

    在定陶,夏侯渊率领的虎豹骑大败审配军,并在一直坚守鄄城的程昱部配合下,内外夹击,解鄄城之围,彻底击溃兖州的袁军。而后从容回师官渡。

    至此,整个官渡战局急转直下。被斩掉一臂的袁绍开始急急忙忙收缩战线,不顾沮授的反对,将颜良调回官渡,甚至令沮授也率部向官渡靠拢。

    沮授心里清楚,袁绍这是有意要撤兵了。他也明白,这一撤必败无疑。但他却没有理由来劝说袁绍,因为粮绝的袁军现在确实打不下去了!

    建安二年的初冬,袁军终于开始撤退。按道理,袁绍本应该亲自坐镇中军大营,以稳定军心。不料,他却先行带八百精骑北渡黄河,退入河北,将五六万大军丢在河南,也没指定一个统军主帅。

    清晨,延津黄河渡口的雾气还未散尽。袁军人马杂乱无章的拥挤成一团,等着往返的几艘渡船将自己接过河去。

    几名兵士不知从哪逮到只兔子,躲在远离渡口的原野中。他们将兔子烤的半熟,就迫不及待的狼吞虎咽起来。他们若不尽快将它吃掉,下一秒就很可能引来别人的攻杀抢夺。

    远方,依旧是一团雾气朦胧。几名大嚼半生兔肉的兵士突然愣住了,因为他们听到闷雷之声。下雾的冬天怎么可能有雷声他们瞬间明白过来,那是大股骑兵的奔腾之声。

    几个人将剩余点兔肉强塞入肚中,就向远处遁去。渡口上,袁军更为混乱了。有向外



第179章 九大诸侯
    建安三年的春天,天下大势已定。

    袁绍兵败身死,他两个儿子还占据并州幽州各一小部地盘,但被曹操击灭是迟早的事。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中,除了袁绍,袁术出局,还有许许多多的中小割据势力相继出局。

    若不算袁绍两个儿子,太行山中的黑山军。冯宇的系统面板上还剩辽东公孙度,凉州马腾,益州刘焉,交州士燮,江东孙策,荆州刘表,徐州吕布,中原曹操,以及冯宇自己共九股势力。

    徐州吕布冯宇对这个疑惑了很长时间,派出暗谍细作前往徐州打探,方才大致弄清怎么回事。原来陶谦病危,已将徐州刺史“让”给了吕布。当然,这个“让”并不是那么心甘情愿,而是不得以为之。且是个策略。

    早年,陶谦接纳吕布,就是为了让吕布能制衡刘备。刘备当年带兵入徐州抗曹,很快就以其高超的人际交往天赋,在徐州官宦以及士族子弟中收拢住人心,结纳起自己的党羽和势力。

    那个时候,陶谦就明白,自己这刺史之位是传不到儿子手上了。自己硬要这么做,就是害了自己的儿子。他在有生之年坐稳自己这位置就算不错了。正因为这个原因,他才痛快的接纳没有诸侯愿意收留的吕布。

    吕布也很快在徐州培植起自己的势力,不过他的势力主要是来自徐州本地军伍。吕布的夫人严氏病故后,他甚至娶了徐州军元老曹豹的女儿为妻。

    袁术灭亡后,九江郡寿春以东的部分都划分给徐州。陶谦根本要不需要这么多地盘,他只要地盘上的人口,于是便让刘备将民众移入徐州。

    但刘备岂能错过如此大好机会。他并没有按着陶谦的吩咐做。而是以九江民众故土难离为理由,将**万战乱后的剩余人口集中在寿春,阴陵、西曲阳三城。

    这阴陵、西曲阳紧靠徐州的下邳国,将民众集中到这和迁移到徐州又有什么两样而且这些人口大多不是九江郡本地人口,本身就是北方下来的流民。不存在什么故土难离。所以明眼人都看的出来,这不过是刘备为自己经营地盘的借口。

    刘备并没有因为有了自己的地盘,就放弃徐州。他依旧名义上是陶谦的属下,继续笼络徐州各个阶层的人心。但他毕竟长期呆在寿春的袁术故皇宫中,因此无法时刻对徐州遥治。

    这样就给了吕布一个机会。陶谦病危时将徐州印绶交到吕布手中。反正对陶谦而言,交给谁都一样。相对而言交给吕布更有利些。因为若是将刘备召回,驻防徐州的徐州军吕布军肯定会有所动作。

    那样难免一场内乱,祸及陶谦家族自身。相反交给吕布,即使刘备不服,不过是造成淮南三城与徐州的分裂之势。

    即使日后,刘备武力壮大,利用他在徐州内部的势力,里应外合将吕布赶出徐州,那也不会对他陶家造成灭顶之灾。他陶家还是能在徐州做个富家翁。

    刘备知道此事,自然是恼怒不已,但他不动声色。因为他知道,吕布拿得走徐州印绶,却拿不走徐州的人心。

    刘备甚至都没如陶谦所想的那样,拥兵割淮南三城自立,反而依旧以徐州掾属自居,甘愿名义上为吕布下属。

    ……

    宛城,皇宫朝阳殿。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山呼之声轰然而起。群臣在锃亮的地板上



第180章 春天里
    大殿之上,少年刘协也向杨彪投去怀疑的目光。

    杨彪不慌不忙的解释道:“此举看起来只是对诸侯的一个封赏。但这样做的真实目的却是为了我大汉朝廷。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防止诸侯之间的互相兼并,最终导致一家独大的局面。”

    一直默然不语的刘协突然开口了,只说了两个字“何解”

    “现在诸侯之间随意以一个借口,就能攻伐他人地界。为何,因为诸侯身份名义上都是命官。谁都能以朝廷名义,以任何籍口向他人问罪,且谁都能被他人问罪。

    若给他们王侯之尊,划清他们之间的领地界线。那么他们名正言顺为封国之主,只要无僭越之举,在封国内就毋须受他人管束。他们中若有人随意攻伐他国地境,等同于谋逆。天下诸侯将共同讨贼,落得和二袁一般的下场。”

    朱隽在旁冷哼了声:“可是这置我煌煌四百年大汉于何地这岂不等同于我汉室名存实亡了当年高祖白马盟誓,天下再无异姓王。如此岂不是背弃祖宗之法。”
1...4041424344...25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