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官发财在宋朝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放鸽子
他失笑道:“六哥想让陆狡童做宰辅,除非是想要害他,否则起码得再等个七八年。”
不论岁数,单论入仕的时日,能似陆辞这般的前例,恐怕只有遥远的甘罗十二拜相那时才有。
仅是他对其三番四次地破格提拔,还将前途无量的东宫职事相托,就已叫陆辞在最重资历的朝中极招人恨。
若非陆辞深居浅出,低调得仅与几位旧友相交,不参合进朝中党派里,连雅集都鲜少赶赴,恐怕都无法继续安安稳稳地留在京中了。
至于赵祯所异想天开的,欲让陆辞任副宰之位,那接踵而来的祸事,可想而知,完全不是躲在家中就能避开的了。
赵祯对此自然不可能一无所知,之所以说出来,也不是因抱着渺茫希望,而是在爹爹面前,不愿扯谎而已。
听得这句调侃后,他只平平静静地点了点头,接下来,就再没开过口了。
对着这么一个不问就不出声儿的闷葫芦,赵恒虽难得地怀抱着满腔父爱,也难再一人唱完这出独角戏。
便在敲定次辅人选为李迪,打好明日早朝上的商量后,摆了摆手,让惦记着资善堂的赵祯回去了。
他之所以这般做,绝非多此一举,而是真心实意地在为赵祯的未来班底铺路。
即便人选还是皇帝敲定的,但在切实任命前,赵恒却打算让赵祯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亲口说出来,再装作是拍板确定的。
如此一来,得到提拔的李迪,才会对赏识他的太子殿下充满感恩,忠心耿耿。
赵祯回去路上,都是心事重重的模样。
他十分聪颖,心思又很是敏感,哪儿会瞧不出他爹爹是铁了心要将军国大事,真都交由他来监看了?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偏偏他对政务是纸上谈兵,能认得出的朝中官员,更是只有可怜巴巴的十来位。
赵祯心地柔善,生不出对爹爹行事这般儿戏的埋怨,却是止不住的唉声叹气。
恍然间,仿佛连步子都迈得沉甸甸的了。
陆辞见赵祯在听讲时,难得地没打采,即使屡经提醒,也还是强打神的神态,心里隐约就有了猜测。
然猜测归猜测,陆辞清楚这事多半涉及机密,太子也许愿意说,但自己却不可因受对方亲近,就肆意探听的。
赵祯则因未能推荐成功,而感到些微愧疚,亦不好意思主动同陆辞说起,只沉默地听完了今日的课。
等目送陆辞离开后,赵祯猛然间才想起什么,忍不住懊恼地一拍自己脑门,直将身边的小侍结结实实地吓了一跳。
他不日就要代父监国,这么一来,他听经讲学的时间,自然也会锐减。
而太傅的课,显然是不会被断掉的。届时将被除的,多半会是在别人眼中、只起辅助旁佐之效的太子左谕德的讲经了。
听陆左谕德给自己讲学的时间分明已所剩无几,他却因心情低落,还白白浪了方才那几个时辰!
赵祯越想越觉气闷后悔,然而无可奈何,唯有长叹一声,恹恹地继续抄写文章了。
三天之后,翰林学士杨亿便得到皇帝下达的正式诏令,让他起草一份委任太子监国的诏书。
这回,可不是经他信任的老朋友寇准之口,而切切实实是皇帝亲笔所批示的旨意了。
杨亿勉强克制住万分激动的心情,提起笔来,将已斟酌过无数次用词的腹稿悉数写于纸上……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
1.皇室成员都对皇子以‘哥’相称,前面的数字代表排行来区分。比如赵构是赵佶的第九个儿子,赵佶就称赵构为九哥。并且哥哥称呼弟弟,也是排行+哥,而不是排行+弟(《假装生活在宋朝》)
2.李迪的上位是史实,不过当时寇准已经被罢了
八月八日,李迪当上了首相,而且是太子亲自选的。
当时赵恒勉强支撑病体,召集大臣议事,当众要求李迪上任,可李迪不干。这时才十一虚岁的太子突然走了出来,向父亲行礼:“多谢父皇,让李宾客做宰相。”李迪,本就是太子宾客,与未来的皇帝朝夕相处。
赵恒微微一笑:“太子都这样说了,李相,你还要推辞吗?”
李迪就此上任。可这让丁谓等人大失所望 《如果这是宋史2》
第一百五十章
翌日早朝上,当林内臣红光满面地宣读完诏书,除了早已知情的寇准和李迪等人还是一脸淡定外,其他官员面上已是一片彻底的茫然。
官家养病,将由太子监国?
等他们终于反应过来,这头顶上的天已悄然改头换面后,顿时一石掀起千层浪,根本顾不上朝上不得相互交谈的禁令了,都激动地议论纷纷。
王钦若和丁谓具都默契地先看向寇准,见其虽是一派气定神闲,但不论是挺直的伎俩,还是眉宇间隐约泛着的得意,都将‘意气风发’四字诠释得淋漓尽致。
二人心中发苦。
这寇老西儿,早就得陛下通气儿了!
丁谓还好,在扑空的时候,就隐约有着要偷鸡不着蚀把米的不好预感了。加上他近来烦心的,可不是没算计到寇准之事,而是他这‘倒寇’的盟友间,竟可笑地因此心生疑窦,互相猜忌起来。
尤其是被皇帝寻由头冷落了几日,可谓心急如焚的刘圣人,半点不认为计划之所以失败会是她那处出的问题。
于是在焦虑之余,将自身无能却还牵累上自己的丁谓等人,给记恨上了。
不过刘圣人目前势力再大,也仅局限于后宫之中,且完全建立在官家对她的宠爱之上,毫无稳固可言。
她的记恨,非但丝毫不能影响哪怕失败,仍然享有高官厚禄的丁谓等人,反而将她刚发展出的盟友和羽翼,给自己一刀断了。
加上她太过急于表态,一番弄巧成拙,就让原本不甚在乎权势的赵恒,也开始在皇权方面,下意识地防备着她几分了。
——若是叫武后之事在当朝重演,赵恒心忖,自己定是无颜见列祖列宗的了。
尽管叫寇准和官家联手瞒得死死的,到朝上直接宣读诏书,打了大多数人个措手不及,但很快,以丁谓和王钦若为首的两大党派,不约而同地重振旗鼓,要好好地分上一杯羹了。
丁王皆对官家会选择寇准保守秘密这点百思不得其解,可若说要他们相信,官家对寇准又恢复了十几年前那至真至诚、无话不谈的信任,又绝无可能。
既然如此,当太子监国时,所要选择的左臂右膀,定不只是寇准一人!
寇准仍然淡定,一言不发地听他们慷慨陈词,还是官家耐心耗尽,直接宣读将由李迪成为宰辅中第三位的决定。
不只是王钦若,丁谓都差点要气疯了。
他机关算尽,处心积虑,不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成宰相么?
升官发财在宋朝 第150节
明明只得咫尺之遥,偏偏,却叫那平庸得很的李迪,给摘走了他期盼已久的果子!
李迪也是大吃一惊,全然没料到这叫天下士人梦寐以求的荣誉,会这么突然地降临在自己头上。
不论是出自真情还是假意,他的头个反应,都是果断的推辞。
赵恒象征性地劝了几句后,就直接让候在里殿的赵祯行出,不疾不徐地向官家行了一礼,说出事前定好的:“多谢父皇,让李宾客做宰相。”
朝堂上没想到还有这么一出,一时间变得鸦雀无声。
赵祯目光温和地看向李迪这位东宫宾客,直让这岁数长他许多的老臣一怔,眼眶渐渐发烫。
赵恒便恰到好处地添了句:“太子都这样说了,李相,你难道还要推辞?”
李迪匆忙敛目,叫那滴将将滚落的泪,直直地坠落到地上去。
倘若到了这一步,他还做推辞的话,那就是不折不扣的惺惺作态,而非君子自谦了。
更何况,能跻身宰辅,即便只是次辅,也是为天下人谋福祉、可在青史垂名、世间无数人十年寒窗苦读,最期盼的夙愿,他又如何能例外?
李迪怀着万分感动,领命上任。
一场大戏就此落幕,可算从繁缛国事中顺理成章地脱身的赵恒,就愉快地宣布散朝,准备专心‘养病’去了。
赵祯内心虽是茫然惊恐、甚至慌乱无措,面上仍是一脸严肃的。
那板着的包子脸,落在若有若无地打量着他的臣子们眼中,就使得他们忍不住赞许地点了点头。
叹他年纪轻轻,却已是如此成熟稳重,难怪可得托重任。
而东宫官们则是与有荣焉:太子殿下的优秀,不正证明他们教导有方么?
唯有最了解赵祯小性情的陆辞,一眼就看出自己这学生看似稳如老狗,其实慌得一批的事实了。
他莞尔一笑,盯着已紧张到脸颊越发泛红的赵祯看了会儿,将注意力吸引来后,就冲学生极快地眨了几眨。
赵祯愣神的片刻功夫,陆辞已随其他官员,往殿外涌去了。
他慢慢垂眸,钝钝地想了会儿,忽然抿了抿唇,露出个小小的微笑来。
不知为何,他虽还有些紧张慌乱,但在那看似微不足道的几下眨眼后,就莫名地一下意识到,自己并非孤身一人了。
心里正甜的赵祯浑然不知的是,上一刻还给与他心里无限安慰的陆辞,下一刻就心情颇好地去销去‘太子左谕德’职事了。
眨眼间数月过去,距画作的进展,陆辞也不过完成三分之一不到,现小太子将以实习模式取代过去的填鸭式讲学,尽管早上还有太傅的讲课,但他这一只起辅助的左谕德,自然就不再被需要了,可全心全意地赶工作画,让春来时,能照原计划对河水进行治理。
对于赵祯的遭遇,陆辞以现代人的目光看来,当然对被赶鸭子上架的自己有着十足同情,也清楚此举有揠苗助长之嫌。
但在这十五岁就该成家立业的大宋,想说太早,也不算了。
况且上头还有偶尔赵恒盯着,底下臣子们再有雄心壮志,也只能保驾护航,而不敢越过他去。
这么想后,陆辞就彻底放了心,得来的下午闲暇,就全意投入到作画之中,好早日将这莫名得来的差使完成。
但在他不亦乐乎时,赵祯显然没有忘记自己的这位小老师。
在经历过监国最初几日的手忙脚乱、毫无头绪后,他渐渐适应下来,就惦记上许久没好好说过话的陆辞这位前左谕德了。
特别是在他壮着胆子利用职权,悄悄翻出爹爹无端从他这没掉的小木龟司南和《汴京万华图》,重新据为己有,好好地满足了一番‘私欲’后……
他越发怀念起曾给自己枯燥乏味的念书时期,带来那丝期待亮光的左谕德来。
只在做新的任命前,赵祯极慎重地同二位宰辅商议许久,都没能拿好主意。
因看出赵祯的主要目的,是将陆辞留在身边,最好能随时问询,时刻看着,寇准在提建议的时候,就往这方面靠。
但能与皇帝朝夕相处的,除却内臣和宰辅以外,官职要么过高,要么过低,能跟陆辞曾任的左谕德所处的正四品下正对的,还真没有。
无论是寇准还是李迪,都对陆辞毫无敌意,自然不愿阻人前程,似王钦若等人那般恶意地将人往翰林图画院推荐去。
但他们也清楚,贸然赐予过高的官职,哪怕侥幸过了百官那一关,也无异于将陆辞架在火上烤,怕是在京中都呆不长了。
二人谨慎下给出的建议,皆是能在太子身边长待的职能,却多绕着起居打转,无一不在正五品以下。
道理赵祯都懂,但他就是不吭声。
他不乐意。
陆辞在东宫供职时,身为左谕德,官职可是正四品下。
且有他看着,无人胆敢慢怠对方。
仅是平调的话,也就勉强罢了,现单单就为自己想留对方在身边,叫陆辞落得不升反贬,招不知情者嘲笑的地步。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陆辞许不会在意,但他心里却是过不去的。
在赵祯心中,目前最适合陆辞的官职,应是正三品的翰林学士,兼知制诰了。
他其实早有了这一主意,却不露声色,而是先将两位最不会反对他对陆辞进行擢升的宰辅请来,客客气气地试探一二。
毕竟他再喜爱陆辞,且也知陆辞极具才干,但在最初同爹爹说了老实话、直接碰了颗钉子时,他就学会了先把自己真实想法藏在肚里。
见连这两位宰执,都纷纷将陆辞的官阶往下压,赵祯在略微失望之余,就先按下不谈了。
而在寇准和李迪告退后,赵祯独自琢磨一阵,忽地灵光一闪,就接连拍板了两件事。
一是在暗地里全力支持陆辞治水,二是派人筹备四月开贡举的事宜。
受陆辞影响,在力有不足的情况下,赵祯处理难题的想法很简单,很直接,却也很有效。
资历不够,功绩来凑。
毕竟单靠治区区蔡河水这一项,恐怕不够的。
刚巧开春后便是新年来到,距上回贡举,已满三年,是时候征求天下英俊了。
在这期间,左谕德应还闲着,他也能视治水进展,见缝插针地安排别的职事。
赵祯越想越觉可行,将小算盘打得哗哗响之余,心情也越发好了。
陆辞浑然不知,习惯了安排好友的自己,已被热心的学生青出于蓝地安排好了快速升职之路。
他在过了半个月专心作画的日子后,成功将进度赶到了五成,又从晏殊处得到将开贡举的内部消息。
对此喜讯,他的头个反应,就是兴致勃勃地给几位还在苦海沉沦的备考生写信了。
再战的易庶和钟元自是逃不掉,还有汾州的狄小不点儿,虽不能下场,但陆辞也还是专程写信将他邀来,想带他感受一番京师的不同小地方的热烈氛围,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至于沿途的路,陆辞通过邮递一道附上,为防狄青不肯接受,还特意注明是以前欠下的买野物的钱。
第一百五十一章
将充满激励的邀请信寄出后,陆辞就不忙替来京前还得先过解试这关的友人们担心了,而是将全副力都投入到了治水中。
考虑到力和时间具都有限,他甚至连完成过半的绘画职务,都毫不犹豫地上递奏疏,申请暂时搁置了。
正兢兢业业学习如何监国的赵祯,想也不想地就直接批示,痛快地予以通过。
在赵祯看来,爹爹将他的小夫子派去画画,本就是不恰当的胡闹举动。
太过大材小用了。
哪怕他再爱陆辞的画作,也不会下达这般无理的命令来。
只是为人子,不好言说而已。
倒让自王旦逝世后,就极少有机会品尝到‘朝中有人好办事’的好事儿的陆辞,忍不住笑了。
他还没想到,那么快就能沾上学生的光。
陆辞着急的原因,也很简单——开春了。
气候回暖,冻土化融,雨水变频,正是一年中最适合进行修筑堤坝,疏浚沟渠,扩充排沟等工事的好时机。
由于寇准给他争取来的经十分充裕,陆辞原想着只带领民夫疏通一番沟渠了事,哪怕不治本,也能管几年标,现就有了更大的野心了。
但在具体实施前,单靠读那些他从馆阁中借来的治水相关藏书,以及王曾提供的一些地方上的治水经验的话,却是远远不足的。
于是在走街串巷,四处绘图时,陆辞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向河工和城南附近居民打听消息。
不只是内涝的频率,范围,影响,也有这一带取用水的情况。
这抽丝剥茧下,陆辞才意识到,治水一事,可远不是他原本所想的简单。
越是挖掘深入,他就越是感到了一事迁出一事,麻烦源源不绝的头疼。
开封被誉为四水贯都,所谓四水,即为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
四水之间,并非是完全分开,而是有着相互间的联系的。
其中,汴河源自黄河,水流最大,有东西水门,从来就为水运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极其受朝廷重视。
五丈河亦名广济河,引自汴河,经城北而入,是以都有着河水浑浊,泥沙淤积的特点,并不能为居民饮用。
在四水之中,水质最好的,无疑是金水河,而也被成为蔡河的惠民河次之了。
但金水河流程颇短,分作两股时,其中一股注入五丈河中,助其航运,另外一股则被引入皇城。能被普通百姓取用的短短一段,仅位于景灵宫和旧城一段,日日人满为患,可谓供不应求。
而想求其次,改取蔡河水,也不是容易的事——蔡河只在城南缭绕而过,能供应的,也只有在城南一隅的居民。
由于想取用地表河水极其不易,大多数汴京市民,有条件的在街巷或是自家后院中开凿私井,家贫些的、或是租客,则需借用官井,亦或雇佣打水人。
而享受到可就近取蔡河水的商户们,也不得不承受每逢夏季,就将泛滥成涝的蔡河带来的苦楚。万幸蔡河水流量不如汴、五丈两河多,真正受到水祸的损失的,也就那么十几户贫苦人家,自然无法引起官府的重视。
陆辞了解到京里人取水困难后的第一反应,便是将在密州十分管用的自来水系统,引入其中。
但在实地考察过后,他很快就放弃了这一太不现实的念头。
与颇有起伏的密州不同的是,汴京地势平坦,还有四水中的另外三水河道四处贯通,曲结盘亘,既不能借地势来导水,还得飞跃其他水道,难度可想而知。
加上城外并无野生竹林,就没了就地取材的便利,不论是修建也好,维护也罢,都是件极耗钱财人力的事。
如此将用平摊,陆辞简单算了笔账,发现十年内的花销加起来,竟比帮每十户人家开凿一口私井供用还要来得昂贵。
哪怕他预算多,也不能瞎耗耗啊。
陆辞在摒弃这一想法后,很快又琢磨上了新开沟渠的主意。
然而就在十二年前,赵恒尚有心理政时,就已派人主持过在市内修建更多人工沟渠的工程。
现有的沟渠数量,其实已然不算少了。
陆辞若想进一步增多沟渠的话,因距上次修建过于接近,即使赵祯愿意,恐怕也会倍受群臣阻挠,被批作毫无必要的劳民伤财。
升官发财在宋朝 第151节
还得考虑民间的反应:汴京本就人口稠密,寸土寸金了。要再开沟渠,就不可避地要占用更多的民用地,叫原本就紧张的住房和用地情况雪山加霜。
连身为皇帝的赵恒一度想扩建宫殿,都因付不起天价赔偿金,或是不愿过于扰民而不得不作罢,他又如何可能实现呢?
一时间想不出对策,陆辞也不着急,只雇请人力,先对排水用的沟渠进行疏浚,并且每天早早到场,也不怕脏臭,亲自进行督工。
在草长莺飞、家家户户都趁着闲暇出门踏春的时节,这位穿着一身宽松的艳红官袍,更衬得肤白胜雪,唇色若朱,面庞极俊俏漂亮的郎君,就俨然成了一道最惹人注目的风景。
尤其他翩翩如玉地行走在沟渠边,认真严肃地督看开浚的进展时,哪怕面容冷峻,也平白多了几分难以言喻的魅力,成功惹得待嫁的小娘子们芳心砰砰直跳。
那因冰人上门具都无功而返而渐渐死心的念头,也跟着死灰复燃起来。
不是没人想趁机上前搭话,接近陆辞,但还没走进,就被人高马大的金吾卫给板着脸拦下,无情请回了。
这还得归功于细心的小太子。
赵祯自从内侍口中听说陆辞连中三元、发榜那日万人空巷,还遭有待嫁女的人家围追堵截的盛况后,一边听得津津有味,一边也暗暗记下了这点。
当初有他爹爹赵恒大方,一挥手就派去十几名金吾卫去全程护送,赵祯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送出六名金吾卫去,专门护卫陆辞安危,直到治水工序完成为止。
这份绝无仅有的恩宠,直让群臣都看红了眼,心里嫉妒极了——哪怕是当朝宰辅,也没因在城中行一区区治水的活计,就得这份殊荣的!
然而对于他们的群情激奋,一向爱出风头的寇准却毫无被挑拨的意思,甚至皱了皱眉头,训斥了他们几句。
派几个金吾卫怎么了?官家不也派过么?你若羡慕得很,那不妨由你替陆辞去治水如何?
而李迪对陆辞那能惹得达官显贵人家为争这一女婿、不惜派无数家仆追其跳河捉人的盛况,也略有耳闻。
加上曾同为东宫官的情谊,他对才干出众,又能引导太子往好处走的陆辞,也是感官不错的,自然不可能对此提出异议。
赵祯执意如此,原只想着多雇几个健仆的陆辞,既是感动不已,又有些哭笑不得,只得接受了这番好意。
最巧的是,被派来护卫他的那几名金吾卫中,领头的那位,居然还是他的熟人。
“亲勋翊卫羽林郎将齐骆,奉令点金吾卫五员……”
一板一眼地说出似曾相识的语句时,齐骆看向陆辞时,眼底不由自主地掠过万千感慨。
才过去三年不到,他的职位一成不变,仍是亲勋翊卫羽林朗将,但当年只穿绿罗官袍,并无官职,他想尊称,也只能唤句‘陆三元’的陆辞,却已今非昔比。
一路顺风顺水,飞黄腾达,连跳几十级不说,还成太子极其看重的近臣了。
陆辞一眼就认出了他,笑吟吟道:“之后数月,又得有劳齐郎将了。”
一个‘又’字,直让齐骆心里微暖。
他之所以记得陆辞,还是因那日冲着这郎君来的人潮太过汹涌可怖,直让他所领的十几部下都心有余悸了好几天,衣服也被抓花抓乱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