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升官发财在宋朝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放鸽子
“陆公——”祖字还没出口,狄青就在陆辞充满笑意的摇头下,结巴地改成了“兄”字。
他闭了闭嘴,重新开口时,就带了几分慎重和艰难:“陆、陆兄,还请务必下。”
陆辞多少能猜出狄青不愿亏欠自己的心情,即使想将这扎扎实实的五六斤麞肉按市价折算给对方,转念一想,还是改了主意,爽快下了,只放话道:“既然我了你带来的礼物,又得了你付的钱币,那你在我这住时的所有开销,可就得由我从这里面酌情安排,而由不得你再想分出来了。”
狄青一愣:“但——”
“但什么?”
陆辞不由分说地打断了他,在他头上随手一摸。
显然狄青已在等待他出来前的不短时间里,由下仆领着去洗浴更衣过了,此时头发虽还有些潮湿,却是干净的。
陆辞微微扬唇,好整以暇地看着他。





升官发财在宋朝 第153节
但在狄青眼里,那对灿若晨星的漂亮眼眸里,却透着几分让人着迷的慵懒黠意:“你若对此有异议,钱就你还是由你全回去,自己安排;不然,衣食住行方面,都得老老实实听我的。”
狄青:“……”
由陆公祖、不、陆兄管着他一切(衣食住行)的诱惑力实在是无与伦比的大,他在脑子晕乎了片刻后,迷迷瞪瞪地就点了头。
柳七与朱说二人目睹全程,不由对视一眼。
朱说眼里是思及几年前的自己,而自然流露出的善意关怀。
柳七眼里,就是兴味下的小同情了。
不过显而易见的是,这狄小郎对摅羽的崇信程度,哪怕与朱弟相比,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啊……
在摅羽那千万种手段下,可不得被拿捏得服服帖帖,早晚成个与秦楼楚馆彻底绝缘的小正经了?
柳七心里啧啧几声,面上却丝毫不露,只一脸慈祥地看着狄青,顺道催促下仆送上正膳来。
菜肴齐活后,柳七就迫不及待地将提前备好的好酒,给取出来了。
只是他正要开封,就被陆辞拦了下来。
柳七以为陆辞是睡晕头了,不由提醒:“明日休沐,喝点小酒以作庆祝,应也无碍吧?”
陆辞却不赞同地摇摇头:“狄弟还小呢。你莫在头日见面时,就拿酒带坏了他。”
严格来说,包括朱说在内,都还没到后世法定的饮酒年龄呢。
万一让狄青喝傻了怎么办?
柳七虽不觉让一个已有了十二三岁的半大小子喝喝酒有啥不妥的,但见陆辞态度坚决,也只有悻悻然地住了手,将酒重新好了。
得陆兄这般无微不至的关怀,狄青以为,自己本该会心花怒放的。
但在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其实被当小孩儿一般地宠爱时,他心里的滋味却不知为何,莫名微妙。
……为何就高兴不起来呢?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
麞(zhang)的价格来自《宋代物价研究》:淳熙年间,平江府有个屠夫养了数十头野生的麞,惹得当地居民踊跃购买“率一斤价值一千”
一千钱/文=一贯
第一百五十四章
陆辞虽有心亲自带着头回进京的小狄青出门转转,无奈他主持的蔡河的治理工序虽完成了,却还有大量报告需要补上。
毕竟涉及大笔拨款的去向,在上报时,是半点容不得马虎的。
他思来想去,还是不得不遗憾地将带其采买日常和学习所需、以及踏青赏景、逛逛林苑的任务,交到了最擅此道的柳七身上。
狄青从头到尾就没敢奢望过陆公祖会亲自陪伴他,只乖巧地坐在一边,听候陆辞安排。
见要麻烦柳七后,他还郑重其事地起身,向潇洒摇着扇子、点头应下的柳七行了一礼。
直到腰弯至中途,被对方伸手直接制止后,才勉强作罢。
柳七虽阻止了他行大礼,心里却不由对这年纪虽小、却很是懂礼知事的小郎君感官又好了几分。
是个乖巧的。
更难得,也更重要的是,这份乖巧还不似朱弟那般,仅面向摅羽一人,而在冲着他时也是如此!
被小小感动到了的柳七无从得知的是,狄青在汾州父老乡亲眼里,可是个天天都独来独往,眉宇间带着十足的不驯小子,还是个连自家老子的一棍子下去,都不见得能打出个响儿来的闷葫芦。
之所以会在进京后变得判若两人,最主要的原因,不过是狄青做梦都想给陆公祖留下好印象,自然不愿向陆公祖情同兄弟的亲密友人们无礼罢了。
等亲眼看着柳七带着狄青出了门,陆辞再看向理所当然地等待着他发号施令的朱说,不由失笑:“难得休沐,朱弟你不打算跟着出去逛逛,却要闷在屋里做甚?”
朱说微赧地笑了笑,口吻却很是坚定道:“愚弟在地方上任职时,也曾接触过水利相关的政务……别的不敢妄言,但在整理归序方面,应能帮上陆兄一点忙。”
对朱说这份亲自捧上来的好意,陆辞心知若还是推辞,怕是会伤了对方的心,于是就打算却之不恭了。
他故意叹了口气:“你放着大好的夏荷不去赏,金明池不去游,而主动送上门来,要陪我埋首枯燥公文……”
说到这,他略作停顿,而朱说也不禁微感紧张地停止了腰杆。
陆辞却话锋一转,笑眯眯地接着说完了:“我可就要厚颜承了这情,直接分派任务,而不同你客气了。”
朱说这才放心地松了口气,按捺不住内心高兴地抿唇一笑:“求之不得。”
有料理过类似事务的朱说的加入,陆辞在梳理汇总时,的确效率上被拔高不少。
然而与被赵祯大方地了接下来整整半月的早朝的他不同的是,朱说和柳七的休沐只有短短两日。
结束之后,朱说在馆阁的工作当然还得去做,尽管那职务是越发清闲了——毕竟目前明面上的皇帝赵恒已高高兴兴地给自己提前办了暂退手续,而一派励图治相的赵祯还是太子身份,为触犯忌讳,自然不会没事往储存官家私人文件的这一馆来。
但朱说从来不是浑水摸鱼,甚至会趁此机会早退的人,还是每日都兢兢业业地做好分内之事,到归家的时候了,就立刻回来,帮陆辞继续整理文件,直至深夜。
陆辞却不愿将他熬坏了,只分派给他极少的工作量,还日日逼他早些休息。
接下来就因忙晕了头,且被朱说以前的好表现所蒙蔽了,以至于没多关注那头小动作。
于是直到快做完了,陆辞才猛然发现,一贯听他话的朱说,明面上是听从了,其实偷偷挟带了些公文,带回自己屋里点灯继续做,明日再悄悄摆过来。
直到快完成了,他才从快得不同寻常的进度中产生疑心,再暗中招来下仆一问,不出意外地发现朱说屋里的灯油从几天前起就耗得特别快、每晚要多用将近二两油时,方哭笑不得地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
他立马闯入朱说房里,将假装已听他话去就寝、却还在聚会神地看文件的人给逮了个现行。
就在朱说手足无措时,陆辞只长叹了口气,狠狠揉了他脑袋一把,将头巾弄得乱七八糟后,就直接派下仆去通知厨子多做一份宵夜了。
之后,陆辞既没催他真正就寝,也没与他说话。
直让自知犯了错的朱说满心忐忑,感觉更加煎熬,就如被慢刀子磨着一般,可因‘人赃并获’,他丝毫不敢自辩。
只老实巴交地看着陆辞,完全没空回应抱着臂杵在门边儿,面上故作同情、其实眼里全是稀奇和调侃的柳七,以及满心羡慕的狄青了。
陆辞自己喝的是明目醒神的枸杞水,让人给朱说熬的,却是其平日最爱的鲜鱼滚豆腐汤。
朱说捧着碗,心不在焉地一口口喝着,头回不知这是啥滋味。
将朱说冷处理了整整半个时辰后,陆辞听着朱说难以抑制的轻微的一声饱嗝,才淡淡地抬起眼看了他一眼,又瞟了瞟边上小憩用的床榻。
一直在察言观色的朱说,迅速心领神会,如蒙大赦地躺了上去,又扯过被子,将自己盖得严严实实了。
“就这么完事儿了?”
柳七不可思议地低声嘀咕着,惹来陆辞一记不咸不淡的眼刀后,倏然没了声,赶忙拽着还傻乎乎站在原地的狄青一同撤退了。
等离远了,柳七还故作忿忿地同狄青发牢骚:“我便知摅羽是个偏心眼子!若这事儿换我头上,哪儿是半个时辰的冷眼就能一笔勾销的?怕不是得断几月酒!”
见狄青一声不吭,他便问:“狄弟,你怎么看?”
狄青一不留神,就以满怀淡淡惆怅和憧憬的口吻,说出了心里话来:“若我也能帮上忙,那就太好了。”
不仅能给陆公祖分忧,能挨陆公祖冷眼,能叫陆公祖揉脑袋,甚至还能睡到陆公祖所在的屋里。
柳七:“…………”
看着悠然神往的狄青,他默默地咽下了未出口的废话。
他怎么就忘了?
这分明是个比朱弟还病得厉害的。
柳七深深地品尝到了何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
但难得看到朱弟挨‘训’的场景,还是很让他感到新鲜的。
于是在回到房里后,柳七一时半会的也难以入睡,踱了一会儿,竟是灵感大发,索性点了灯,高高兴兴地写下一首逗趣的消遣小诗——《观朱弟因阳奉阴违挨罚有感》。
对柳七的小恶趣味,朱说还不得而知。
他虽还有些心虚,但躺在舒适的床上,听着悦耳的笔尖流畅地在纸张上书写的轻微声响,隔着屏风透来的昏暗柔和的灯光,直让连轴转带来的疲惫很快袭来,不一会儿就入睡了。
接下来的几天里,陆辞直接让信用破产了的朱说暂时搬到了自己的房间里住下,只临时在书案和床榻间扯了一张遮光的厚帘子。
这样的安排,直让柳七同情得不住摇头,也让假装路过,眼角余光往里头瞟的狄青羡慕得要死。
朱说也说不出半句话来,老老实实地听了。
在陆辞的眼皮底下,朱说再想偷偷熬夜帮忙,也无从下手了。
天禧二年夏的雨水,较往年还频密一些。
但因有陆辞主持的治水工事发挥效用,这大半个月过去,雨势甚凶的开封城内,竟是一起内涝都不曾发生。
尤其是常年受灾的城南地带,商户们在观察了几日形势,都敢不再在家里窝着,而是纷纷撑起大伞,继续开门做生意了。
对于这一好现象,开封府尹自然也注意到了。
但他在递上奏疏,提及此事时,却只对陆辞这几个月奔波辛劳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只重点放在歌功颂德,甚至赞美天书上。
殊不知赵祯虽是个大孝子,但在天书方面,却半点没有‘子承父业’的念头,反而对劳民伤财的宫观建造、天书供奉深恶痛绝。
在早朝上听到人铿锵有力地念完这一奏疏时,赵祯心里,当场就被气乐了。
竟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为逢迎拍马,连太子左谕德的功劳也敢抹煞了?
他虽一个字都不信,面上却不动声色,只淡淡地点了点头,让人下去,奏疏则让内侍好。
往后要放过也好,要秋后算账也好,都好找到人。
开封府尹虽看出小太子神色淡淡,也未有赞许,但因小太子自监国来,都是这么一副不苟言笑的严肃模样,便也不觉有任何不妥,而是镇定自若地退回队列了。
唯有站在最前列的那几人,不动声色地互看一眼。
——这人可真是,一脚踢到铁板上还不自知啊。
寇准的脸色更是泛着隐忍怒火的青黑。
知开封府的王随,他可相当熟悉。
不因别的,正因此人,是朝中立场鲜明的‘亲寇派’之一。
平日相交还没瞧出来,怎么办事就这般蠢顿,竟能干出这等愚不可及的事来?
怀着对王随的怒火中烧,寇准在散朝后,即使回到政事堂,也还是有些心气不顺。
当见到前来呈上奏疏的陆辞时,他一身黑气还没散去。
陆辞不由多想了一点,而寇准已瞬间多云转晴,以称得上和颜悦色的口吻道:“放下吧,我这就看。”




升官发财在宋朝 第154节
陆辞顿了顿:“……有劳相公。”
寇准说了立刻看,就当真立刻看。他直接搁下了手头正批阅着的那份,拿起陆辞那一沓厚厚的报告来,仔仔细细地翻看起来。
陆辞便笔直地站在跟前,随时等着在寇准发问时,能即刻回答问题。
这一等就是整整一个时辰。
寇准全程一言不发,只眉头上的皱褶渐渐舒展,不时点头。
因陆辞写得极其详尽,语言却用得较为浅显,针对环境,让所有策略进行直接比对。
即便是不通水利之人,也能对优劣一目了然,自然就认同陆辞选用那几种的合理性了。
对款项数目的复核,还是会由计省的人处理,寇准只大致过目一遍,就准备让人誊抄一份,将抄本交给计省的吏员。
这一抬眼,才发现陆辞还站在这,寇准不由将眼一瞪,脱口而出道:“你怎么还在这站着?”
陆辞莞尔道:“相公不曾开口,怎好擅离?”
寇准却沉下脸色,毫不客气地向周边吏员斥道:“怎么他在这站了这么久,也没人给他搬张椅子来?”
陆辞还想说‘不用’,寇准已经彻底化身暴龙,朝着这时才笨手笨脚地搬椅子来的一吏员喷火了:“人都要走了,这会儿才搬来有什么用?!”
陆辞:“……”
他总算是切身体会到,寇准是怎么做到在同一时刻,一边叫人对他恨之入骨,一边让另一些人对他追捧崇拜的了。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
1.知开封府王随是史上被丁谓在倒寇后清算的官员之一,算中立或亲寇派。(《如果这是宋史2》)
2.根据《宋代物价研究》,读一整晚书要用的灯油大概是0.16斤,折合价格是45文钱。
第一百五十五章
寇准的脾气来得快,去得同样也快。
他不一会儿就放过了已被训得大气都不敢出的吏员,轻咳一声,努力展露一副和颜悦色的神情,看向陆辞道:“结结实实地三个多月下来,也是累着你了。”
就在陆辞以为,寇准的下一句话会是“允你回家多歇息几日”时,却等来了话锋一转:“太子正在东宫等着,你莫耽搁了,快去吧。”
陆辞对此虽感到几分始料未及,但还是毫不犹豫地应下了。
他知道对身边名师环绕,生性内敛自律,却也过得很是枯燥无趣的小太子而言,自己与其说是单纯的师长或臣下,倒不如说,是亦友亦兄的存在。
而且愿意听小太子倾诉心里话,又能让小太子愿意主动开口倾吐的人,对方身边还真是寥寥无几。
现几个月未曾见面,会迫不及待地召他去,哪怕只是好奇治水的具体情形,也是理所当然的。
因赵祯虽负起监国一职,却到底只是太子,于是与赵恒常年在大内处理公务不同,还得将政务带回东宫去。
而这临时充当理政堂的位置,正是从前听讲进学的资善堂。
陆辞走入东宫大门还没多久,就看到背后跟着十来名内侍、颇有气势的赵祯迎面行来,微抬下颌,冲他露出个腼腆的笑来:“陆左谕德。”
太子监国,排场果真是今非昔比。
但看到赵祯面上那一如既往的温柔认真后,陆辞便清楚,对方虽已步履蹒跚地开始学着运用重权,心里却还是那位善良体贴、会因挂心于一区区左谕德的安危,不惜撒下‘散步’的小谎,好亲自出来接人的那一位小太子。
陆辞回以莞尔:“太子殿下。”
赵祯唇角上扬的弧度,就忍不住又高了几分。
他在原地等了会儿,待陆辞近到跟前了,就转过身,与陆辞肩并肩地往回走。
尽管赵祯脸上除了得体的微笑外,并不露任何端倪,但陆辞还是敏锐地察觉出,这位半大郎君的步履间,隐约带了几分轻盈的雀跃。
赵祯为防陆辞误会自己不务正业,还特意解释道:“自听寇相说起,陆左谕德今日要去政事堂递交奏疏,我便在早朝散后那会儿,将急务给处理好了。”
陆辞哪儿还不明白,赵祯是在含蓄地向自己表示,他多的是时间,一定要与自己好好地聊一聊?
他笑着颔首:“太子殿下向来勤勉,当初在学业上如此,现于政务亦然。”
赵祯被夸得面颊微红,不禁又笑了笑,小声催陆辞加快步履,很快就进到资善堂内了。
一回到熟悉的地方,身边又坐着喜欢和信任的小夫子,赵祯浑身的姿态,很明显地就放松了许多。
他毫不迟疑地屏退所有内侍和宫婢,只留最信任的两个亲信在里头守门。
嗓音中虽还带着少年特有的清朗明亮,但那份帝王特有的威严,已经开始被慢慢地锻炼出来了。
东宫中因太子仁善,而在侍人间一直存在的些微散漫,此回也不再明显。
陆辞若有所思。
再通过对小太子的仔细观察,他更是发现了更多的细微变化。
个子高了一点点,小圆脸的下巴变尖了一些,温润的眼眸带了一些过去不曾见过的锐气,举手抬足间,也不再是之前一昧依循古礼的刻板,而添了几分随意,气势却不减反增了。
不得不承认,这几个月的监国下来,小太子固然辛苦,但因此得到的成长,几乎称得上是突飞猛进。
即使有寇准李迪等能臣辅佐,但要在党派林立,明争暗斗不已的朝野中明辨是非,择优听取,驾驭那一位位摸爬打滚多年的老油条,而不因年幼受糊弄蒙蔽,可是难度极高的。
赵祯浑然不知自己正被入微地观察着,因无外人在场,他甚至殷勤地亲手给陆辞斟了碗茶,桌子底下的脚还悄悄地将冰盆往陆辞那推了一推,才努力摆出一本正经的模样,开口问道:“治理蔡河时,陆左谕德可有遇着什么难题?”
看着赵祯那双因期待而变得亮晶晶的眼,陆辞默默将问话里的‘难题’替换为‘趣事’,便爽快地将治河时遇上的,或是听到过的不寻常事,说予好奇的小太子听了。
譬如当一位河工敲碎干硬的泥沙块时,赫然看到里头竟裹着具穿着女装的尸骸,让周围人当场被吓得魂飞魄散的离奇;又有排沙孔被螺类补上,因孔洞小而长,用寻常工具难以清理,最后还是街边玩耍的顽皮稚童想出了法子;还有百姓们起初只是站在边上围观,后来不顾脏乱,主动下来搭把手,而妇人们则家中煮了蒸饼,热心地送予河工他们的温情……
赵祯听得津津有味,目不转睛,直到陆辞讲完了,他还有些意犹未尽。
特别是陆辞未提及后续的那些,他且将问题搁在心里,不愿打断对方。
直到陆辞说完了,他才一一抛出:“那具无名尸骸后来是怎么处置的?是失足落水,还是遭人谋害?”
陆辞却是一笑:“后续恐怕要让殿下失望了。因臣职责只在修治蔡河,顶多再加桩防治内涝,命案涉及刑事,可得由开封府去勘察侦测,再作判定。”
赵祯果然就失望地‘哎’了一声。
见小太子对让命案真相水落石出这点颇为执着,陆辞不得不补了句公道话:“但从包裹尸骸的河砂的厚度和硬度看来,少说也有三五年了,莫说查出凶手,哪怕只寻出死者身份,也难如登天。”
他未说出口的是 ,会居住在环境较差的城南,连受内涝也不舍得挪位置的百姓,大多家境贫困,也不见得能引起开封府官吏的重视。
赵祯认真地点了点头,虚心地接受了陆辞的话:“陆左谕德所言甚是。”
陆辞欣慰地笑了笑,刚要顺着夸赞他几句,就听这一向最为乖巧懂事的学生,忽地换上满脸八卦的神情,笑得狡黠:“当日我将金吾卫派去的命令,可否称得上是有先见之明了?”
陆辞猝不及防。
——究竟是哪个瘪犊子趁他不在,教坏了小太子?
见陆辞面上的笑倏然消失,赵祯明智地选择了立刻转移话题:“不知开封府尹王随,可有妨碍陆左谕德办正事?”
陆辞微微一怔。
他一时间猜不出赵祯突然点名的前因,第一直觉,便是以为有王随的政敌在小太子耳边说了什么,答时便很是慎重:“虽不知殿下为何突发此问,据臣所知,王府尹不曾露面,亦不曾阻挠。”
赵祯听得陆辞的话后,却更加生气了,直接道:“王随这人十分可恶。我听他说时,还以为他与你有些过节,却不想你与他根本素未谋面。分明是你治水有功,才叫城中今夏不犯内涝,他却胡言乱语,将功劳尽数扣在……”
说到此处,他忽地意识到不该妄言父过,便将差点脱口而出的‘天书’二字含混过去,“这般颠倒是非,让我不得不怀疑,他是否德不配位了。”
陆辞却险些被赵祯这义愤填膺、替自己打抱不平的小可爱模样给逗乐了。
在对气鼓鼓的小太子好一番安抚后,陆辞便道:“王随此举固然不妥,但也不能全怪在他个人品行不端上。”
赵祯深吸口气,勉强恢复了平心静气的模样:“那是何故?”
陆辞踌躇片刻后,还是轻声说了:“请问太子殿下,献‘新天书’的朱能,现处境如何?”
尽管修建新宫观来供奉天书的工程,因官家的突然病倒而暂时搁浅,但为了将自己撒下的大谎维持下去,而不至于一道穿帮,成为天大笑话,赵恒哪怕明知此中恐怕有着猫腻,也只能硬着头皮,抱着半信半疑的心态,让人将新降下的所谓天书,供奉在原天书的偏殿里头。
1...8283848586...21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