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宋天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老大河
另外,酒的话,我想——正月时能酿出五千斤酒,应该就够用了。还得先搞些蒸馏设备,以及装酒的陶罐,一斤装的,每个罐子的底部必须得刻上字:南京府石忽酒。另外咱们原来那些石忽酒的包装设计,都需要配上。”
列维至此才恍然而悟,赵权是要照搬在稿城时的石忽酒包装,借斡赤斤与洪福源的销售渠道,把酒推出去的同时,让自己的同胞知道石忽酒现在已经在南京府开始重新生产,他们自然也会去主动了解南京府是在何处,凭此便可慢慢汇聚而来。
“哦,对了,侍先生,李先生!你们两位在中原应该有不少知交,上次在稿城我见过的就有——”
“王鹗、元好问!”李治回答道,他见赵权催着列维搜罗人才,终于问到自己,心里莫明地松了一口气。
“对,对,就是他们!只是——”赵权有些苦着脸说道:“南京府如今一穷二白,辽东又是苦寒之地,不知能不能说动得了他们过来”
“此事不急。”侍其轴说道,“不过我已打算好了,年后我会给他们分别写去书信,不管如何,都会拉一些人过来,哪怕是来看看也行。”
“如此,有劳两位!”赵权长吐了口气,坐回椅子,抬头看着屋顶,突然发起呆来。
赵权的兴奋终于过去了,脑子里依然很乱,似乎还有一大堆事情要探讨要交待,但突然之间又想不起任何事情来了。
众人见赵权安静了下来,也跟着松了一口气,今天所说的这些事情,单单理顺就要耗去不少精力,更不用说实行下去。
南京府,的确是太缺少人手了!
诸事杂乱,虽然受限于人手进度缓慢,但还是勉勉强强的被推进着。
只是东真军的整改依然没有任何进展。此次南征,东真军伤亡近三成,已经伤及筋骨,要调整势必是做较大动作。但是幸存的都有军功在身,或升职或挪个位置都不太好处理。
一方面是兵源无处可补,当官的一多,下面兵却没了。另一方面东真军毕竟是归属蒙古国管制,别说是赵权,就是大乌泰都没有权力任命百夫长以上长官。而且蒙古国国制,一向是百夫长既管军又管民,让这些大字不识一个的军爷管管部队也就算了,如果让他们插手民政管理,那南京府显然依旧会是一锅烂粥。无忧
经过几番的探讨,赵权决定成立一个“参谋部”,其功能类似于“枢密院”。换个称呼,只是为了降低外界对于改组东真军的敏感反应。
参谋部设置最高长官——总参谋长,赵权以辞职相威胁,终于说服大乌泰担任总参谋长。不过,大乌泰只答应最多任五年期限。
总参谋长的权责相当高,南京府超过五百人的军事行动,必须经总参谋长同意后,方可执行。并且对于所有的军事行动,都有一票否则的权利。
在其之下,由辛邦杰与侍其轴分任参谋长,不分左右,对总参谋长负责。
再下便是诸位参谋组成的参谋部委员会。赵权以参谋身份列居委员会一席,同时被吸收进入委员会的,还有大岩桓、缪风、梁申、李治、李毅中、李勇诚、王铠与陈耀。
赵权给参谋部的每一个人,都确定了大致的分工方向。大岩桓负责城防守卫,缪风负责大氏内宅安全及各级官员的侍卫调配,梁申负责所有的后勤军需以及马匹的管理,李治负责军事地图及资料的收集与管理,李毅中负责军器的打造生产与改进,李勇诚负责对外的军情刺探,王铠负责未来的水军筹建,陈耀负责特别行动组的组建。
当然,这些都还只能是停留于框架之中,大部分的参谋根本不知道自己所负责的事项,到底应该如何去开展,也根本没有人手可以给他们调配使用。
尤其是王铠的水军,连赵权自己到现在为止,都还没见南京府东面的大海。
而陈耀的特别行动组,其实是赵权根本不知道该让陈耀负责什么,而临时随便捏弄的一个名字。
不过,在赵权脑子里,还真的是有这样的一个执行机构,可以称之为“特种部队”会更加合适点。但是,这个位置赵权是留给丁武的,只是他不知道丁武会不会过来,或是到底什么时候才会过来帮助自己。
赵权本来还想把赵玄习吸纳进参谋部,但被绝大多数人反对,最终作罢。
而引发高丽人营地的事件,赵权决定还是将其暂时掩住,不过让李勇诚与陈耀等人轮流开始,对几个重点对象开始监视。
赵权在南京府的第一个新年,便在这种忙乱而祥和之中,安然度过。
正月底时,第一批酒终于罐装完成。
麻烦的不是酿酒与蒸酒,而是陶罐。南京府没有正儿巴经的陶瓷厂家,一切都得从头来。倒是在北迁的高丽人中,找到了几个会烧制陶瓷的,然后开始建窑、淘泥、拉坯、捺水、上釉、烧炼。最终的成品率低得让人发指,算下来,陶罐以及纸张等外包装的花费,比酒还贵。没办法,各项的配备还很不完善,一旦生产正常了,成本应该可以大幅度下降。
洪福源听说酒制作出来,很兴奋地派人过来将酒拉走,顺便把开元府的酒也送过去。赵权虽然当时没跟他约定是自提还是送货上门,洪福源似乎也不太在乎这些运费了。对他来说,无非是多派些人,多支些路上的粮食而矣。
第245章 早练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权宋天下 ”查找最新章节!
当第一批五千斤石忽酒被全部拉出南京府城时,赵权终于长长地松了口气。
太南了!每天似乎都在过着社畜的生活。
赵权突然觉得被一阵深深的疲惫感击倒。虽然之前也是四处奔波拼命,但自去年九月份到南京府后,这半年来,便真的没有一天是清闲过的。每一天都是在连轴转中度过,精神与**似乎都已经快被榨干了。
这天早上,当赵权懒洋洋地爬起来时,竟然已经快到九点。大约是见他这些天确实有些累,其他人也没过来打扰他,让他很舒爽地睡了个懒觉。
阳光不错,赵权连早饭都没吃,靠着走廊外侧的柱子,一屁股便坐在那。大庭院内,一群人正在早练。
这是辛邦杰任卫戍部部长之后,发布的第一条命令,就是所有在南京府挂职的官员,无论老幼,都必须安排时间进行早练。不过辛邦杰也根据年龄大小,进行了文武的区别,分别定了各自不同的操练时间与标准。
赵权把自己归到年轻文官行列,得以两天一练。而侍其轴与李治则被迫三天操练一个时辰,让他们苦不堪言,却又投诉无门。
被改造成大操场的庭院正中间,摆着一排排的刀枪棍棒,以及一些锻炼器械。
最外围一圈,地面铲平之后重新铺成了四条跑道,一圈差不多有三百多米。一队队的士卒身着单衣,呼喝着整齐的号子,正在绕场而跑。
李毅中领着的一队,跟在他身后的是高正源,而后辰仁几个兄弟。拖在最后的是陈耀,满脸的不耐烦,时不时把试图偷懒的几个小家伙骂上两句,然后拎回队伍。
赵权不由地咧着嘴,独自傻乐。
幸福有时就是这么简单,晒着暖洋洋的太阳,懒懒地看着其他人在被操劳着。
一声清亮的鹰鸣响起,大岩桓那只海东青两翅大张,在庭院上空中,缓缓地滑行,似乎正在巡视着自己的领地。
又有一声悠长的呼哨声,赵权转过头看去,北院门口,走出一个俊朗男子,正是大岩桓。
那只海东青在半空中低下头,又是一声鸣叫,身子微微一倾,便向着大岩桓掠去。大岩桓手上提着一条肉块,望空一抛,海东青突然紧拍了两下长翅,脖子一探,便准准地叼住那块肉,而后滑落,稳稳地站在大岩桓伸出的胳膊之上。
海东青眼中透出一丝威猛目光,环视半圈,而后脖子一仰,肉块便被吞入腹中。
大岩桓另一只手抬起,轻轻抚着鹰背,满脸温和。
赵权看着心里一动,爬起身来,拍了拍屁股上的灰土。朝着大岩桓小跑而去。
“今天闲下来了小权!”大岩桓对着赵权打了个招呼。
赵权看着对自己冷眼而视的海东青,悄悄地咽了下口水,说道:“桓兄,这东西,好整不”
“啥”大岩桓诧异地看着赵权。
“嗯,我的意思是,这海东青,好养不那个……”
大岩桓露齿一笑,说道:“我知道了小权,你是想要一只吗”
赵权点头,如鸡啄米。3a阅
“不是很好弄……”大岩桓沉吟了下,说道:“要不是海东青认主,我可以把它送给你的。”
“不,不,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想说,我能不能也养一只。”
“这个当然可以啊!不过,会比较辛苦,首先得去找一只好鹰苗,然后要日夜陪伴,尤其是熬鹰,一般人都受不了。我这只鹰,前后花了三四年时间,才熬出来的。”
“这么麻烦啊……”
“尤其是小鹰,需要半岁至一岁的,这是最难弄到的。现在这种好的鹰苗已经越来越不好找了。”
“那,可以弄得到吗”赵权心下闪过一些失望。
“别人不行,我当然可以!”大岩桓露齿一笑,脸上现出一份难得的自信。“不过南京府治内,普通的鹰隼,金雕之类,偶尔还能碰到一些,至于海东青,那就肯定没有了。
海东青主要的生活区域是在骨嵬。只是那里太远了,我也没去过。”
赵权闻言一怔,骨嵬,唐时又称为“窟说”,就是后世的库页岛。离南京府最少有两千里之远,而且还得渡海过去。
“不过,我知道离南京府不远,有个地方可以见得到海东青。”大岩桓看着露出失望神色的赵权,呵呵一笑。
赵权给了大岩桓一个白眼,而后又腆着脸问道:“哪里啊”
“南京府往北约六百里之地,有个北琴海,你知道吗”
赵权迅速地点了点头,北琴海,即后世的兴凯湖,是曾经让赵权很觉得心痛的一个地方。整个湖面,靠北四分之一属于中国,其他四分之三全被划给了俄罗斯。当然,东北地区域,让赵权曾经觉得心痛的远不止一个兴凯湖。而这些地方,现在竟然有许多都属于南京府治下。
比如罗津,比如双城子,还有符拉迪沃斯托克。
“小权”看到赵权突然间走神,大岩桓有点奇怪地喊了一声。
“哦,桓兄,北琴海啊,我知道啊!”
“一到冬季,北琴海几乎全部冻结,但在海之东侧,有一条向北流出的河流,是整个北琴海唯一一处冬季不结冰的湖面。那里每年冬天,都有一些南下的天鹅在此过冬。而一些海东青也会追着天鹅过来。”
“过冬”赵权一听有些来劲,“你的意思是,差不多现在就有”
大岩桓点了点头,“是这个时间,三月之后,无论是天鹅还是海东青,都会回到北方骨嵬一带。我这只海东青,也是在北琴海上捕到的。”
“太好了!”赵权一蹦而起,“走,咱们这就过去!”
大岩桓却奇怪地看着他,犹豫着说:“小权,你离开南京府,合适吗而且,这一去,来回最少得一个月时间,万一……”
“没事,咱们这是因公出差,又不是游山玩水,而且这事真的很重要,路上我再跟你细说,你先看下,要带几个人走,需要些什么东西,得让人先准备好。”
“但是……”
第246章 绣花枕头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权宋天下 ”查找最新章节!
在大氏副万户府,紧邻着北院的东北角里,有一个清幽的小院子。
院落不大,许多梅花,开得傲然而稀索,此院落因此被取名为梅苑。
院落里有一排三间屋子,正中一间相当宽敞。屋内摆满了各式书架,并有两张长桌。桌子上杂乱地铺满了各式笔墨纸砚。
站在屋内的杨氏,一袭青色长裙,外披裘袍,正脸色茫然地看着满室空空的书架。三四个月前,自己还不顾临产的身子,每日在此辛苦操劳,打理着南京府上上下下、大大小小各种事务。
可是如今,当所有的造册资料全部移交出去之后,人倒是清闲下来,心里却一直空空落落。
杨氏很难理解,大乌泰为什么会如此信任那个年仅十五、六岁的赵权,他到南京府才一个月时间,竟然便全部接管了南京府所有的军政与民政事务。
大乌泰,就不怕有一天,全家人都被赵权给赶出南京府吗
杨氏突然觉得,自己在南京府近两年的生活,似乎已经成了一个笑话,日日夜夜的殚精竭虑,到头来却只有一个空空荡荡的屋子,什么都没有剩下。甚至连自己刚出生的儿子,也被大乌泰与奶娘全天守着。杨氏有些怀疑,自己是不是只是大氏的一个生产工具。
杨氏脑中浮现出自己那个外貌俊朗,内心憨实的夫君,这样的夫君是最合自己身份与脾气的:地位高贵、好看而且好管。
当初自己以为捡到了一个宝,可是如今一旦需要的时候,却根本指望不上他,能给自己帮上任何的忙。
也许,当初挑的这个绣花枕头,真的是挑错了……
屋外,响起一声轻轻的脚步声,一个头梳双髻,与杨氏年龄相近的女子推门而入,对着杨氏轻声说道:“小姐,他来了!”
杨氏点了点头,敛好衣袍与心情,端坐桌前。
不一会,女子带着一男人进来后随即离开。这男人年过三十,五短身材,头戴毡帽,脸型干瘦,两眼却炯然有神。
他紧紧地盯着扭着细腰离去的女子,嘴里发出“啧啧”的声音,对着杨氏说道:“你还真是狠心呐,留着这么一个好女子,怔是不肯让大公子享用。简直是暴殄天物啊,我看,不如……”
杨氏一声冷哼,道:“张靖,你别忘了你的身份!”
男子两眼扫过杨氏脖颈,瘪了瘪嘴,说道:“怎么,我汉兴皇帝前太子的身份,还对不起区区杨家的一个陪嫁丫鬟”
“前太子……”杨氏努力地掩藏着自己心里的鄙夷。眼前这个男子的家族,曾是金国时期锦州豪族。二十多年前,其伯父张鲸,趁着成吉思汗率军进攻辽西之际,杀了金国节度使,自立为临海王,并向蒙古投附。算是两辽之地,第一个投降蒙古的汉人势力。
但是,不到半年时间,张鲸便被蒙古人借故处死。张鲸之弟张致据锦州反蒙,并自称“汉兴皇帝”,两年后死于木华黎之手。
张靖是张致之子,他所自称的这个太子,指的便是“汉兴皇帝”之子。
张家虽亡,但底蕴犹在,单就其身家来说,的确是完全对得其自己的这个陪嫁丫鬟。可是,既然是陪嫁的丫鬟,夫君不用,也断不能让给外人,否则大氏父子颜面何存。
不过杨氏也知道,张靖话是这么说,无非是讨个嘴上的偏宜。虽然自己丫鬟相貌可人,但是张靖玩玩可以,让他娶回去,哪怕当个小妾,他都未必乐意。56小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