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宋天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老大河
他从两千里之外的锦州,远赴南京府,并且在此一呆数年,可不仅仅只是为了一个美貌的丫鬟。
男人嘛……
“你今日约见于我,到底何事”杨氏收起思绪,淡淡地问道。
“你这样的进展太慢了!”张靖不再啰嗦,开始切入主题,“我前一阵让你做了几件事,你一件没有完成。你,让我很是失望啊……”
“我哪里想得到,事先没有任何征兆,大将军让人直接就把这里的所有帐册,半天内就全部搬空,我根本无法留下什么东西。跟辽西借粮的事情,我也早跟大将军提了,但一来南京府府库中,有用的东西早被你以换粮的名义,清得一干二净,除了铠甲与马匹,还能有什么东西拿来换粮的而且那赵权,这次竟然能弄个十万石粮食回来,也难怪他在大将军面前有那么十足的底气。”
张靖点了点头,说道:“是我小看了那小子,可惜啊,他要是晚来几个月,铠甲与马匹到手,这南京府也基本是我们说了算了。”
“前些天,你鼓动去高丽人那闹事,我看效果也是很差啊!”杨氏接着说道。
张靖不满在乎地说道:“这算什么,我只是在试探一次,那小子虽然口舌伶俐,暂时将人迷惑住,但是,下一次我要真正发动的话,我就不信他还有抵挡的能力!”
随即,张靖又两眼圆睁,盯着杨氏责问道:“原来计划中,是要让你鼓动大岩桓手下的一些兵士,趁机去杀几个人,这样可以把事情搞得更乱一些,可是那天,为什么一个东真兵都没见着”
杨氏脸露苦笑,“那些天,东真军内部正在作调整,大将军严令,在正式调整结果宣布之前,任何兵丁都不得出动,包括高丽兵在内,也是一样。现在,调整倒是出来了,搞了一个什么参谋部。岩桓如今是负责城防守卫一职。”
“城防守卫嗯,看来,还是事有可为。”
杨氏犹豫着说道:“我觉得,能不能,不在岩桓身上动心思”
张靖两眼一斜,说道:“怎么,被那个绣花枕头迷住了”随即又是一声冷哼,“我在南京府经营近十年,好不容易打开一点局面,也掌控了一些资源。原来指望你来,能给我添加一些助力,但是现在莫让我竹篮打水一场空。南京府如果不能为我所用,我还不如献出去,我想一定会有很多人对这里感兴趣的!”
杨氏觉得心里一抖,这个外表让人极其厌恶的男子,在她面前,从来就不会掩饰自己的**。而且还总是让自己相信他有满足自己各种**的能力,包括从蒙古人手里救下自己的父母并安置在锦州,又把自己嫁入南京府,并成功地让自己成为他试图谋夺南京府的一个工具。
不过,这男子虽然看着让人讨厌,却又让杨氏不得不总是心生佩服。他与大岩桓,几乎是男人的两个极端,外貌上天差地别,能力上同样如若云泥。
两年不到的时间,在张靖的暗中相助下,杨氏便从执掌内宅到接管南京府的整个民政事务,甚至在大乌泰领兵南征的时候,自己还出面接管整个府城的防卫,一切都做得顺心如意。外人看来全是自己的功劳,只有杨氏自己清楚,离开了这个男人的帮助,自己也许也能做得到这种局面,但肯定不会这么轻松。
权力是一剂会让人上瘾的毒药,用过之后便无法罢休。即使知道自己只是张靖暂时放置于台前的一个木偶,但一旦交出南京府的管理权之后,杨氏依然有着深深的失落感。
而杨氏更加清楚的是,一旦这个男人真的发怒,那自己就不是失落那么简单了。还意味着牵连到自己夫君与刚出生的孩儿,也意味着自己远在锦州的父母很可能性命不保。
“那……你,要我如何去做”杨氏犹犹豫豫地问道。
“最少,要把大岩桓手中的城防兵力,控制住!”
杨氏神色黯然说道:“我可以答应你,我会努力去争取。但是你得答应我,不得伤害大岩桓,不管如何,是我对不住他。否则,我一定会死在他前头的!”
张靖两眼一闪,笑着说道:“你现在,不是还没做出对不起他的事吗!”
第247章 北琴海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权宋天下 ”查找最新章节!
见杨氏脸色一变,张靖随即正色说道:“放心吧,我对他从来就没放在心上过,我是在为你们保住南京府。想办法把赵权那小子赶出南京府后,我还是那句话,只要我能掌控南京府,我相信凭我的能力,不出三年,定能征下两辽之地。到时你们无论是继续呆在南京府,或是看中其他的一府之地,都由你说了算。甚至是你想要高丽,我都可以给你取来!”
杨氏努力地平复自己激荡的心情,顿首而礼。
“不过,你要想清楚了。”张靖紧盯着杨氏的双眼,继续说道:“我做事,从来不逼迫你,你要是不愿意,我也不会强求。我甚至可以想办法,让大岩桓直接休了你,让你回锦州与父母团聚!”
杨氏一听,身子禁不住地打了个哆嗦。
张靖脸上露出些许的满意之色,不再理会发怔中的杨氏,起身转头出屋而去。
跟着站在屋外候着的女子,张靖拐过梅花丛,顺着院子边一个隐藏着的角门,离开院子,直接来到了府院外墙。
张靖一边走着一边暗自琢磨:大乌泰与大岩桓,战场上打战可以,但行政管理上根本就是一对白痴。而这个女人,头脑简单,倒是易于控制,但能力上还是差了些。如今靠她,想赶走赵权,有些难度啊!看来,可能还是得引些外力过来
张靖把辽西辽东的各个势力重新在脑子中过了一遍。正想得入神,却瞥见身前墙角处,有一个两眼空洞的少年郎,正抬眼望天,摊着身子在晒着太阳。
张靖紧紧地盯着这个少年郎,轻轻地从他身前走过,少年郎却没有任何反应。看模样,是个瞎子!
张靖不再理他,提起身速,瞬间走远。
少年郎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心里默默地说道:这,是梅花的香气啊!
而整个总管府内,只有一个地方,栽种着梅花……
……
二月底的北琴海,正是最冷的时候。
阳光撒在湖面上,激不起一点温暖。北风呼啸,刮得湖面上的冰棱,越发的尖锐。而这些如玻璃般的一丛丛冰锥,或高或低,或开或散,形成一道道绵延至天际的冰峰,蜿蜒不绝。
湖边,立着一支十余人的队伍。每个人都裹着皮毛大衣,全被这玲珑晶莹的世界惊呆了。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个世界,唯余莽莽……”
一个少年,突然诗兴大发,吟诗声音越来越大。而后突然掀开自己厚实的衣帽,双手仰天大张,对着广阔冰原大喊着。
这少年面容不算俊俏,但棱角分明。身材也不算太高,挺直的腰板间,隐隐有股英气正欲喷薄而出。
此人,正是赵权。
站在他身边的是李治,听到赵权开口吟诗,脸露讶异之色,随即就被他诗句中的大气磅礴而惊得一呆。然而,听了两三句,眉头不由一皱,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对劲。
见赵权不再往下继续吟诵,李治有些意犹未尽地问道:“权总管,这个,下面呢”久久书阁
“下面没了……哦,不,我是说,忘了……”
“忘了……”李治张大的嘴,有一瞬间合不上去了。
“岩桓,这里就是北琴海吗”赵权怕李治追问,赶紧对着大岩桓问道。
“是的,这就是方圆千里的北琴海。不过,咱们现在才到北琴海的南岸,距离海东之地,还有近两百里。”
“好大啊——”赵权发出一声感叹。随后又喃喃自语道:“千载北琴海犹在,百年兴凯湖已失。”
来到这个世界,赵权不知道自己是否会改变什么,但他真的很希望,起码可以把这片后世被称为“兴凯湖”的北琴海,完完整整地传承给国人。
湛蓝的天空下,两三只灰鹰掠过银白色的冰面,在阳光的映射下,泛出一道道眩目的光影。
“那是海东青吗”赵权指着空中的灰鹰,有些兴奋地问道。
大岩桓摇了摇头,答道:“海东青喜食天鹅,这里的海面全部都冻住了,不可能有天鹅过来,所以海东青也不会在这里出现。而且,这几只灰鹰毛色杂乱,体形其实很小,只是普通的鹰隼,并非海东青。”
“这种鹰隼,好抓吗”赵权又问道。
“这种鹰,还远比不上金雕神俊,其实南京府城周边就能找得到。你要抓几只吗”大桓岩略带奇怪的语气问道。
“不,不用了,我只是随便问问。”赵权说道。
大川镇一战,大岩桓的海东青居功至伟,为前后两部东真军传达了至关重要的信息,也让两部形成了绝美的配合。这让赵权再一次认识到,现在这个世界的战场上,如果能够掌控一种高效的信息传达手段,便意味着掌控了战场一大半的主动权。
因此,他便把希望寄托在驯养海东青身上。
但是,海东青的主要栖息之地,远在更北的库页岛上。也就是这个季节,才会有一些海东青南飞至北琴海过冬。而北琴海,离南京府城依然遥远。六百多里路,已经耗去了他们将近十天的时间。
路途遥远是一个方面,另外的一个问题,海东青从捉捕到驯养,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极为麻烦的事。加上即便是驯养成功,帮着主人打打猎还行,想让他们学会送信,那算下来绝对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倒不是海东青送不了信,主要是驯养成本太高了。
因此,对于赵权的计划,大岩桓并不看好。
东真人视海东青为其天神,据说“阿骨打”这名字的由来,就是取自海东青的叫声。
辽天祚帝好猎,更喜海东青,便强行要求女真人不断入贡。百年下来,北琴海的海东青几乎灭绝。直到辽国灭亡之后,此处才渐渐又开始有海东青出现。
战场上如果要利用海东青来传递信息,那可不是十只八只能解决得了问题的。别说后期的驯养,就是年年都派人来抓,也不可能保证一年能抓到一只海东青。
不过既然来了,海东青的主要过冬地——海东,还是肯定要去一趟。更何况,赵权此行,带着一批人离开南京府城,还有另外的一个目的。只是不知道,留在府城的那些人,会不会把这件事情给搞砸了。
第248章 卢城之稻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权宋天下 ”查找最新章节!
当赵权答应兀需,等夏季时给他免费送一百斤盐时,兀需几乎要趴在地上去亲吻赵权的脚掌。
要知道,一百斤的盐省着点用,可以供这个小村子三年之需。
而且,对他们来说,盐绝对不是用任何金钱可以衡量的东西。
在兀需极度热度的邀约下,赵权等人在这个部落里又盘桓了七八天时间。兀需还专门给他杀了头猪。
的确是好久没吃到猪肉了,赵权感动之余,决定等夏天时给他们送来两百斤的盐。
离开时,一群人不仅多了十几张完整貂皮、两颗北珠、一对鹿茸,还有一对两眼狠光直闪的海东青幼崽。
除了海东青幼崽没法估价,其他的东西李治大约算了,要是拿到中原去售卖的话,起码得值万两银。而稿城,两百斤盐不过几十两银而矣。
几百倍的利润啊!连卖毒品的利润都不可能这么高。
对此,大岩桓倒是觉得很正常。南京府本来也不产盐,盐大多来自辽西,一斤盐在南京府与一匹劣马同价。这么算下来,也差不多近百两银了。
银子,在这里绝对不是硬通货。甚至粮食都不是,马与盐,才是。
这些天,赵权随身带着的记事本,已经满满地记了两大本。
关于珠蚌的养殖与采集资料记的最多,赵权结合了自己后世的一些了解,拟定了相对完整的养殖流程。
中国古代珍珠的养殖,从南宋便开始,也就是说差不多这个时候,长江以南的宋国,应该就有人正在开始干这活。所以,从技术上来说,人工养殖没有任何问题。现在所需要的就是找到一块适合养殖的水域,并进行前期的试养。
赵权把这事交给了王铠。
海东青的驯养,赵权则全部扔给大岩桓处理。他再次确定自己的要求,希望可以花个五六年时间,培养出一百只可以用于战场或是平常长距离传递消息的鹰隼。
“唐张鷟曾在《朝野佥载》中记到:上令鹘送书,从京至东都与魏王。仍取报,日往返数回。”李治听了赵权的这个宏伟计划,摇头晃脑地表示了赞同。
“这里的鹘,指的应该就是海东青。长安至洛阳近千里路途,日往返数回可能有些夸张,但一天内送到,还是有可能的。这比任何的急递都快了许多。而且海东青在空中,属于无敌存在,比快马送信安全得太多了。只是……”
赵权知道李治的意思,海东青的抓捕与驯养都极为艰难,海东青每天春季繁育,正常一对海东青只产卵两枚,而一个多月时间才可孵化。半年多后才能尝试飞行,像兀需送给他们的这一对海东青,才一岁不到,刚好适合开始驯练。
但要想每年这个时候到这里来捕捉海东青,显然太不现实了。
“咱们并不是要求拥有可捕猎的海东青,只要能送信即可。”赵权说道,“那么,可不可以不需要纯粹的海东青,让他们与其他鹰隼一起培育出一个新的品种”
“那,为什么不直接用其他鹰隼”李治问道。
“忠诚度不够。”大岩桓摇了摇头说道,“一般的雕、隼、鹰,相对海东青来说,倒是更易驯养,但放出去后,大多都不肯回来。只有海东青,雌雄一起,不离不弃,而且对主人绝对忠诚,一旦驯服,无论多远,都会回到身边。
但是,对于海东青跟其他的鹰隼,那个,搞新品种这个,我还真的不明白。而且,我觉得还不如多花精力,让兀需他们再搞些海东青幼崽来。”
赵权呵呵一笑,说道:“咱们现在要解决的,不是好与不好的问题,而是有和没有。
没事,这种事申哥擅长,他以前老给马配种……最近听他说正在干这活,想用我的小马哥,培育出一个新的品种出来,也不知道会是什么样,有些期待啊!”小说
大岩桓听着,脸色有些怪异,南京府其他东西都缺,唯有骏马颇多。而且这里的马匹,其速度与耐力绝不输于蒙古马。他也搞不清赵权等人,到底想要什么样的马。
北琴海往南两百多里,是恤品路治所,即后世的双城子。而再往南两百多里,便是后世的海参崴。这一片方圆千里之地,全是沃土肥地,气候比南京府还要宜人。唯一的不便就是距离中原过于遥远,但是,海参崴可是临着日本海,距图们江的出海口不过三百里。
赵权走在这片土地上,越看越是喜欢这个地方。这里不仅可以当作马场,北琴海边可以养珠蚌,可以让水达达人大规模养猪。甚至,应该还可以种植水稻。
想到水稻,赵权突然间在心里隐隐觉得有些不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