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钢铁时代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十年残梦
首批送到德国的,是第一代的火箭筒,却也装入了2公斤的********,比起普通的炸药威力大几倍,哪怕经过了种种处理,可炸药就是炸药,哪怕再怎么的处理,集中的更多的炸药的情况下,也比较危险,必须做相应的处置。
中国在这方面相当的专业,用特别的箱子,每个箱子之中安放4枚火箭弹,独立悬挂,并且进行的间隔和防火处理,除非是威力庞大的攻击,直接把箱子彻底打破,引爆其中的炸药,否则,简单的搬运,挪动,甚至是碰撞,都不会影响到这个火箭弹的。
从通知到出发,只用了12个小时的时间,无论是对外交人员,还是特种部队,都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在迅速的赶到机场,并且等级之后,8架远程轰炸机,形成运输机群,在第一时起飞了,一架又一架的飞机飞到空中,然后编成了统一的编队,然后向着西南的方向,平稳的飞去。
在下午时分,庞大的飞机,在中国包头的军用机场起飞,迅速的攀升到了空中,在1.2万米的高空平缓的飞行,几个小时之后,当飞机飞过中国的国境线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无论是月亮天,还是星星天,都给飞机很好的掩护,或许有人看到飞机的存在,可是贫瘠落后的中亚,不会有人知道这是什么的。
伴随着中国而飞机使用越来越多,远程战略飞机不但载重巨大,而且速度较快,一小时450公里左右的速度,从中国北国到达南方澳大利亚前线,也不过是十几个小时的时间,这在往常,无论是坐船,还是铁路,都需要更长的时间,少则几天,多则十几天,甚至是一个月,可是飞机,这是世界上最快的交通工具,没有之一。
由于保密的关系,中国的飞机,暂时没有办法直接飞往欧洲,从中国包头起飞,趁着夜色,穿过比较荒芜的中亚大地,然后抵达中东,这一条航线,中国已经执行了很久了,贫瘠和地广人稀的中亚,根本没办法发现飞机,哪怕是在白天,更别说是在夜间,所有的人员和物资,只用了不到12个小时的时间,只是不到300名人员,加上几十箱特别的武器装备,他们在中东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乘坐3b铁路,他们就可以很轻松的用一两天的时间抵达的德国,这样耽误的时间不多。
30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进入到德国,肯定要提前通知,不过以中德之间的密切关系,在留下了必备的自卫武器之后,把武器装备封存,就可以直接的前往柏林,而在他们还在路上的时候,关于这一次外交斡旋,已经通过电报,通知了目前中国驻德国公使。
伴随着中国加入到了同盟国体系之中,中国驻德国公使的任务也越来越重了起来,不过这一次,由杨元钊亲自布置下来的,甚至由欧洲司司长专门赶来,足以证明他的重要,所以,他没有走其他的关系,而是走正规的程序,紧急的约见了的德国参谋长小毛奇,在国内给出来的提示相当的清楚,哪怕大使不知道这个武器代表着什么,可是不采购足够的数量,没有足够的密度,这个武器也无法发挥出他的实力。
小毛奇接到中国大使方面的约见,是有些意外,在他感觉,最近没有多少的紧急情况,也没有什么重要的事物,中国大使急匆匆的找他干什么,不过出于礼节,他还是邀请大使见一面。
最近的小毛奇,有些春风得意的,1916年的前半年,整个德国一切发展平稳,占据俄罗斯的快一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不但是纳入到了德国的领土范围之中,还投入了使用了,波兰地区和乌克兰地区,是俄罗斯和欧洲注明的粮食产地,土壤肥沃,气候条件良好,历史上,一战的后期,苏联在为了退出战争的时候,割让的土地比这些土地更多,在那个时候,德国的人力物力已经紧张到无法抽调的程度,甚至连接受这些土地和城市都做不到,更别说利用这些土地生产,弥补损失,那些土地不过是名义上的进入到了德国的范围之中,后来,在德国出现变动,内忧外困的,连粮食都没有办法满足,国内工人甚至跟苏联一样,引发了革命,直接造成了当时的威廉家族的下台,德国从君主国家,变成了民主国家,进而在一战之中失败,宣告头像。
投降之后,两国和谈交给德国的徒弟,苏联又轻松的拿下来了,新生的苏联,在当时可不受待见,甚至在干涉苏联的时候,还放开了部分对德国的限制,让战后,被紧紧枷锁捆着的德国,喘了一口气,如果当时,德国稍稍能够控制住那些新占领土,恐怕协约国不会眼睁睁的看着这些领土被苏联夺去。当时的德国政府,哪怕有一丁点的给力之处,也不会眼睁睁的看着这个领土,被苏联又占据回去,那恐怕是德国在一战后期,唯一可能扩张机会。(未完待续。)





钢铁时代 第一千四百八十四章 德国的短板
历史不会重演,特别是杨元钊这个穿越者主导的情况下,中国在协约国跟同盟国两大集团之中,选择了属于弱者同盟国,本身就做好了准备,他不是为了全面支持德国称霸,而是为了,让欧洲战争打的更久,打的更加惨烈。中国的出现,让德国的劳力危机得到了缓解,从德国国内的工业,到农业,然后到被占领土的农业,连法国的部分没有战争的领土,都由中国的机械化设备在施工,机器比人来说,不知道快了多少,在一个壮年劳力,最多能够耕种十几亩,可是使用了机械装备之后,一个人可以掌管的土地,成10倍,甚至百倍的提升,所带来危害不过是,中国使用了机械化的方法进行种植的情况下的,各方面只能够算是普通,不算特别的出众,不可能跟单独的精耕细作相比。
从一定程度上面,这些种植的方法的,还是保证了足够的产量,北纬40度左右到60度地区,冬小麦是适合的,在去年的如东之前种植下来,到今年的6月份之后,准备收割的,使用了中国多方面衡量的强大种子,庞大的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面,种植的密度不小,现在距离收获还有一两个月的时间,可是就目前掌握数据来说,大规模的丰收,已经可以期望了。
这可是天大的好处,民以食为天,一天不吃饭饿得慌,在没有足够的粮食的时候,什么士气,什么战斗力,都是虚无。欧洲就是以小麦为主,对于吃面包的德国人来说,这代表着解彻底的解决粮食问题,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哪怕单位亩产还追不上德国平均的水准,却也是相差无几,以往德国的总领土也不到70万平方公里,7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再怎么的生产,哪怕只有一季,也足以让粮食产量增加相当的比例,德国的粮食第一次达到了自给自足,从85%左右的自给率,提升到了125%,,快提升了一半左右,甚至在冬小麦收割了之后,再种植一季的秋粮,还可以让这个比例再一次的提升相当的幅度。
粮食的自给率,不但可以的保证德国全部吃饱,还可以进行一部分的储备,毕竟,战争时候,有多点东西,就代表着增加一部分的底气,谁也不会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把准备做好,一旦遇到灾害的时候,就会更有余地的,这一点对于德国更加的关键,直接避免了因为粮食而崩溃的最大后果的。
新占领土,主要是粮食上,给予德国巨大的补充,在工业上面也不错,比不上德国地区的发达,也是一个不小的提升,白俄罗斯地区,波兰地区,本来就是属于俄罗斯工业比较发达的地方,特别是波兰,这一片肥沃的土地,加上波兰在科技上面的基础的,提供了为数不少的工厂,在中国的人力之下,德国稍稍整合,就让这一步反而工厂达到了峰值的8成以上工业产值,不算是最好的,可是架不住数量庞大,德国在工业总量上面,相对于1915年,又提升了2成,在世界上各主要国家,加入到了战争之中,都不同程度的被削弱的程度下,德国还能够得到增长,德国更加的有底气了起来。
除了粮食和工业生产之外,德国最大的好处还在巴库,这个世界级的油田,本身就被大大的低估了,在20世纪之前,世界的才有技术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俄罗斯更是落后于世界的主流,虽然说活儿了法国大量的贷款,可是法国在采油机械这一块,他就是世界二流的,各方面的产量都不大。
在石油资源越来越重要的前提下,俄罗斯手头上也有些钱,也想过改造,可是牵扯太大,且改造需要时间,也就不了了之了,在德国攻占了巴库的情况下,一方面,保证原有的油田,正常的生产,另外一方面,对于现有油田进行深化开发,集中勘探开发了大量的油田。
采油的关键,其实就是看钻探的深度,而钻探则是需要材料,在技术标准之下,更好的情况下,同等材质之下,可以钻探更深的地方,可材料的限制,永远都有一个极限,中国的材料学发展世界第一,各方面的质量都相当的出色,可以钻探2000米,甚至更深深度的油井,这些方面,集中到一起,让巴库的石油产量节节攀升。
在1916年3月左右,巴库的石油产量就已经超过了俄罗斯最高2倍左右,之后,中国的技术水准,开始疯狂迸发力量,从原来的几百万吨的产量,激增到了数千万吨,仅仅是1916年第一个季度的,就达到了880万吨,第二季度预计会增加到了1700万吨,接下来的第三季度,第四季度,都会有巨大的提升,预计全年的产量会在9000万吨以上,甚至上升到一亿吨,这个即便在后世,也是一个恐怖产量的地步。
石油的价格,在这个时代,相当的低廉,一吨也不过是三四十美元,可架不住多啊,当一年的远景产量可能会达到1亿吨的时候,代表着仅仅依靠采油,德国的收入就有可能达到30亿-40亿美元,这笔钱即便在后世,都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更别说在这个时代,就黄金兑换来说,这个时代的美元比后世的美元,最少贵30倍以上,接近千亿美元,一场现代化的战争都可以打,更别说一战时期,较低烈度的战争。
石油,从诞生到这个世界上面,就被号称是黑色的黄金的,特别是工业革命进入到了内燃机体系,机动车开始出现之后,更是世界上第一大消耗品,是世界上最不愁卖的东西,中国和德国,已经开始普及了机动车,无论是货车还是小型汽车,都有重要的作用,伴随着铁路网和公路网的普及,德国发现,自己国土面积之中的开始逐步的变小了,很多原来很难到达的物流和运输,可以轻松的解决,特别是新占领土,在中国的施工队的不停建设下,一条条的公路在眼神,一个个的新建城市在成型,德国借助着战争的关系,对于民众进行重新布局,按照这个来分的话,最多5年的时间,这一部分的领土,将成为德国最坚定的部分。
这可不是20世纪之前的战争,哪怕是普法战争时期占据的法国洛林,到现在,还有反抗的声音,一战之中,德国跟中国合伙,德国把人口给清理掉了,以一定的程度折价之后,送到了中国,为德国源源不断的提供劳力收益,而清空的村庄城市,进行合理的布局,或者重启工业,或者变成农业,把一部分密集的德国人口迁移到这里来,虽然政府会付出一定的代价,也算是预支了战争红利,可是德国社会稳定了,无论有心人怎么煽动,都不会出现动荡。
战争引发的不稳定,就是因为的战争影响到了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他们甚至连站前的生活条件一半都没有办法达到,可是在目前德国的情况下,以民众的平均水平来说,德国的生活条件是在降低了,可是远景来说,却不一样,普通民众的耕地增加了一倍,还有未来战争远景,红利等诸多方面,哪怕有人扇动,也没有阴谋者的土壤。
德国领土扩张,从某种意义上面说,人口成为了制约稳定的最大因素的,德国已经尽可能的扩张人口了,甚至从中国弄过来的土人,也愿意接受的,可是这样的提升,是有一定的限定的,不可能让外来人口占据超过三分之一,这对于德国而言,是噩梦的,天知道未来发展下去,是会成为德国,还是其他的国家。
可是德语系,本身就是欧洲世界的一个大系,同样讲德语的国家很多,其实比利时国土之中,也有不少的民族都是德语系的,他们跟德国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不过,德国占据了比利时,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国家,成为了监下囚徒的,失去了独立和国土的稳定,这让比利时民众,对于德国有着很大的怨念,
这个怨念让德国执行的,让德语系加入到德国本土的计划破产,虽然说陆陆续续也有几万人,加入到了德国,可是跟德语系几十万,上百万的比起来,只是非常微小的一部分,在浪费了很多东西,最终没有任何收获之后,德国终于放下了对比利时的想法,直接把这些人送到中国去,让他们用更加辛勤的劳动,给德国创造利益。
跟德国没有怨念的国家就可以了,德国最看重的,就是奥匈帝国,本身奥匈帝国跟德国就是一脉同源,在普鲁士没有统一德国,威廉还只是普鲁士国王,而不是德国皇帝的时候,一定程度上面,普鲁士王国和整个德意志是在奥匈帝国的监管和统治之下,也因此,靠近德国跟奥匈帝国的边境,甚至是在奥匈帝国之内,有大量的讲德语的,倾向于德国的民族,这部分的数量相当的庞大。(未完待续。)




钢铁时代 第一千四百八十五章 目标奥匈帝国
奥匈帝国拥有5000多万的人口,其中日耳曼人,是属于奥匈帝国人口最多的,占据了奥匈帝国24%的人口,几乎是四分之一,也就是说,在奥匈帝国之中,讲德语日耳曼人,高达1300万以上,这个庞大的部分,也是德国最看重的,因为奥匈帝国跟德国之间的关系,再加上目前,奥匈帝国跟德意志强弱的转换,心中起了别的念头的人员不是一个半个。
只不过,跟比利时不同的是,比利时是战败国,整个国土都被德国占据了,现在更是代替比利时人的掌控着他们的领土,所以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强行的转换,虽然最终失败了,也把人丢到了中国,不过德国还是没有放弃转换的过程,毕竟讲德语,同根同源,只要对方看不到希望的话,转换的可能性就很高了。
不过对于奥匈帝国,就不能这么过激了再怎么说,奥匈帝国都是盟友,德国暂时没有考虑对奥匈帝国动手,虽然从一战的实际情况上面,奥匈帝国表现的非常不好,在这一场世界大战之中,作为仅次于英法德美俄的奥匈帝国,完全没有存在感,不但没有帮助德国,反而大大的拖后腿。
虽然说因为杨元钊的存在,整个一战的进程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所偏差的,一战的起因不是著名的费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的萨拉热窝事件,而是德国在中国的支持之下,突然发动,直接从比利时这一边攻击法国,彻底的掀起了全面的战争,奥匈帝国也就没有被拖入到巴尔干的泥潭之中,甚至土耳其也没有在巴尔干战争之中被彻底的削弱,巴尔干还是打成一团,却跟他们没多少关系,各自支持的部分,分化瓦解,自己打成一团而已。
即便如此,奥匈帝国依然没有什么表现,唯一的跟俄罗斯一战,数量上面居于绝对的优势,却被俄罗斯打的落花流水的,在一战之中,先后被中国,德国彻底击败,在陆军上面一点展现都没有的俄罗斯陆军,却在奥匈帝国身上找补回来了,不足70万的俄军打的180万的奥匈帝国军队抱头鼠窜,最终损失过半,狼狈逃回,如果不是此时,德国位于东线的部队策应了一下,做出攻击的态势的话,这一部分奥匈帝国军队,恐怕是凶多吉少了。
只是一战,并不代表全部,可是同样数量的德国军队,可以追着三倍俄罗斯军队打,由此可见奥匈帝国军队的不足,德国也想要帮助奥匈帝国,最起码让他的军队提升点实力,从某种程度上面,也算是帮助德国在东线,毕竟,如果奥匈帝国还是这样的话,德国不得不为他们分心,100多万的军队,都不得不放在东线上面,防止俄罗斯的进攻,可是真正接触了奥匈帝国的情况之后,就连德国也不说什么了。
奥匈帝国是二元制君主国家,世袭君主为国家元首,拥有实权,由君主任命内阁成员,政府对君主负责,议会行使立法权但君主有否决权。世界上其他的君主国家,多是单一民族,比如英国,德国和日本,其他民族有,却是极少数,可是奥匈却不一样,他是一个多民族的二元制君主国家,从他的民族分布上面,就可以很清晰的看到。
日耳曼人24%,匈牙利人20%,捷克人13%,波兰人10%,乌克兰人8%,这五大民族成为了主流,甚至匈牙利,捷克,甚至是以公国的形式存在,还有大量超过3%以上的民族,多达10个之多,所以在奥匈帝国之中,多民族是最重要的特点,这个特点也直接制约了奥匈帝国的军队实力。
对于军官,可以掌握多种语言,比如德语,拉丁语,可是底层的士兵,却不一样,讲意大利语的士兵,听不懂德语军官的命令,讲匈牙利语的士兵同样听不懂拉丁语的命令,一个简单的团,语言居然高达十几种,这样的事情让人疯狂,总不能整编之前,先统一语言吧,可是要以什么语言来统一呢?
奥匈帝国的官方语言是德语和匈牙利语,德语肯定不行,本身奥匈帝国就对德国的渗透的抱有警惕,虽然奥匈帝国跟德国是同盟,德国拥有主导权,可是一点德国冒出来要兼并奥匈帝国的心态的时候,肯定会引发反弹的,德国正是知道这一点,才没有办法下手,只是建议一下,看能否以语系编制军队。
这一点,又被否决了,本身奥匈帝国现在,占据主导的两大体系,奥地利和匈牙利,一方以德语为主,德语民族只占30%左右,一方是以匈牙利为主,可匈牙利族不过是占据36%,这种反差让其他语系看到希望,不停的想要上位,而奥地利和匈牙利也每时每刻都在想着分离,为了奥匈帝国的稳定的,必须要打消这种想法,真的单一语系的军队建立,不是为了独立和分离提供助力么?
正是种种的原因,最终改变工作就变得无疾而终了,德国必须要在东线驻扎足够多的军队,至于奥匈帝国,德国方面的建议是,固守自己的防线,不要轻易的挑衅俄罗斯人,在同盟国的作用,也从作战任务放在了辅助上面,这倒是合了奥匈帝国的胃口了,在输给俄罗斯之后,奥匈帝国也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在德国和中国的支持下,正在对小范围进行整改,换到非作战任务上面,听起来有些的让人难以接受,可是却可以获得足够的实惠,也不是不能接受。
不过,对于国内而言,奥匈帝国的作法,却不怎么的得人心,一方是得过大杀四方,不但在陆地上,压着英法俄美来打,几乎把陆地无敌展现的淋漓尽致,一方却是奥匈几倍的兵力优势连俄罗斯打不过,本身还对奥匈有些想法的人开始有了别的想法,或许匈牙利人,波兰人,捷克人还要考虑一二,本身操着德语,又是日耳曼民族的一部分日耳曼人,就没有那么多想法了,开始顺着各种各样的渠道,进入到德国。
对于此,奥匈皇室哈布斯堡家族却是无可奈何,本身平等的关系,因为大战的关系弄成这样,这是非战之罪,此时此刻,再纠结这个,就有些没有意义了,他们能够做的,就是默认,没错,既不支持,也不反对,愿意离开奥匈帝国,基本上已经是离心离德了,留下来,也是不稳定因素,可是连哈布斯堡家族也没想到,人数会这么的多。
本身,德国之前就把目光看向了这里,只不过没有足够的地点安置,虽然德国占据了比利时和法国的一大部分,可是这些地方都是独立的国家,哪怕把人口都迁移了,国土也在德国的控制之下,可是除了在德国跟他们的边界,比较重要的地方占占便宜之外,暂时,德国没有把这些地方纳入到德国直辖的范围之中,倒是占据的俄罗斯的领土,却可以被纳入到直辖的范围。
原因如何非常的简单,法国和比利时那边,代表这协约国主要的方向,目前协约国的重兵都把持在那个方向,虽然现在德国还占据优势,可是将来如何,那就真的不好说了,把本国的国民,放在那么危险的地方,不是他们应该做的,倒是俄罗斯这边,没有问题,新占据的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虽然因此,跟俄罗斯之间接壤的分界线,增加了几倍,可是对于德国来说,这完全不是问题,欧洲压路机的称号,已经被实打实的战斗打碎,只要放一百万左右的军队,整个东线都会很安全,完全没有战事。
听起来很虚无缥缈,可是实际上,战争之中,国与国之间的差别就是如此,就跟奥匈帝国几乎默认,让德国从奥匈帝国移民来说,这就是实力的差距,谁都知道,人口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支柱,德国正是因为人口方面的关系,这才把手伸向了奥匈帝国,如果奥匈帝国保持强势的话,说不定就斩断了德国的这一只手,可惜,现在的奥匈帝国,外强中干,只能够眼睁睁的看着,或许对于奥匈帝国来说,本来人口众多是问题,少了这些日耳曼人,应该会好点吧。
不过,让奥匈帝国没有想到的是,走的并不仅仅只有日耳曼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德国刻意的宣传之下,不但讲德语的日耳曼人,首先一部分动摇,选择加入到德国之中,就连其他的一些种族也不例外,毕竟德语还是奥匈帝国的官方语言,底层可能还是本族的语言,可是在稍微上升一点的层次,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们掌握德语的就多了,日耳曼人不过是1200万,即便走完,也没有多少,可是如果加上了这部分的族群,数量就相当的庞大,甚至一度有可能影响到了奥匈帝国根本的程度。(未完待续。)




钢铁时代 第一千四百八十六章 激增的人口
哈布斯堡家族也没有想到,这么一下放开的口子,就放开了太多了,泼出去的水,说出去的话,没办法回收,就只能够听之任之,从最开始,可能是几万几万的申请,到后来,越来越多,有的几乎是举家举族的迁移,这对于奥匈帝国来说是一件让人伤心的事情,到最后,奥匈帝国还是没办法支持下去,人口不但代表这最基础的劳动单位,还跟军队,工业,农业等诸多的方面密切相关,奥匈帝国地域庞大,每平方公里的平均人口不过是78人,又少了这么多,很多地方都没有办法开工了。
1...588589590591592...75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