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着AK闯大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行者寒寒
他妥协了,这直让身后的程志等东宫派官员颇为不解,但程志想了一下就明白了,虽然心有不忿,但大殿内再无一人敢言语。
沉默,足足三、四息时间的沉默,终于有一个人抬起了头。
“启禀陛下,为大明计,为朱家江山计,为天下百姓计,臣以为,秦王殿下必须卸任摄政王、兵马元帅之职,臣……死谏!”
李邦华苍老的声音响彻整个大殿,让张天禄、程志等东宫派官员黯然失色,他们的头更低了。
“臣……死谏!”
“臣……死谏!”
督察院左都御史施邦昭、刑部左侍郎王元古、工部尚书王家彦等先后昂声拜倒,与此同时各部侍郎、主事、郎中、通政司、翰林院等相继有官员拜倒。
除却张天禄、程志外,东宫派系官员也相继出声,这让张天禄、程志等几人更加的无地自容。
李邦华的想法与张天禄不一样,他没有想让刘鸿渐死,作为三朝老臣,他只是意识到如果摄政王刘鸿渐继续执掌摄政之权,于大明、于朱家江山、甚至于刘家后代子孙来说,都不是好事情。
他只是希望刘鸿渐退下那个位子,将摄政权、兵权还给朱家、还给朝廷,仅此而已。
他不结党、不营私、不畏强权更不畏死亡,倘若大明的稳定需要他的鲜血,他将毫不犹豫,以前如斯,现在依然。
“很好!你们很好!”朱慈烺得到答案后,径直的走向了龙椅。
“刘卿乃大明之摄政王,他有权代朕行内政、外交之决策权,并无逾矩之嫌,远征罗刹乃朕之意、欧罗巴之私兵也乃朕之意,与摄政王无关。
至于你们的谏言,现在朕就告诉你们答案,朕不会免刘卿摄政王、兵马元帅之职。”
朱慈烺也没有想到他竟然能如此平静的面对殿内的大臣,是啊,为君者自当拥有宽广的胸怀,可他仍旧不想做任何妥协,他不想失去一个朋友、一个兄长。
“陛下!请陛下以江山社稷为重!倘若陛下执意如此,臣……请辞!”李邦华的声音高亢而悲壮,他缓缓的将头上的乌纱除去,并郑重的将帽子放在了地上。
“臣请辞!”
“臣请辞!”
……
绝大部分朝臣都将头上的乌纱摘下,以示他们的决心,张天禄不知出于何故也摘下了帽子再次拜倒在宫殿上。
群臣死谏,这一幕还是第一次出现在泰顺朝。
这是一次群臣和皇帝之间的博弈,在东林党一家独大的时候,如此的场面绝大多数都是群臣胜利,即便皇帝再强硬,也都会选择息事宁人。
于李邦华而言,有摄政王在,国将不国,于张天禄而言,有摄政王在,首辅之职永远是妄想。
崇祯朝就出现过数次场面,无不以朝臣的胜利告终,张天禄微微扭头看了一眼程志,从程志的眼中他也看到了孤注一掷。
皇极殿内再次陷入沉默,自朱慈烺登基伊始,朝臣第一次如此团结的站在了他的对立面。
朱慈烺脸色仍旧看不出悲喜,从其紧皱的眉头可看出,他也在做着权衡,甚至挣扎。
除却朱慈烺外,宫殿内唯一站着的就只有内阁首辅韩郁了,今日之事从头到尾,他都没有说一句话,所有人都明白,他其实也是局中人。
刘鸿渐若被免去摄政王、兵马元帅之职,第一个被朝臣踩下去的就是他。
不知怎的,为官四十载,满头银发的韩郁第一次感觉如此疲惫。
足足沉默了十息时间,朱慈烺终于下定了决心,他站了起来将双手负于身后,并深深的吸了一口气。
“朕,准奏!”
……
。
第931章 不破不立
当刘鸿渐知道宫中发生的事时,已经是中午了。
“什么皇上罢免了所有朝臣什么时候的事儿因为什么”
彼时刘鸿渐正在家里陪儿子荡秋千,闻听此言差点将宝贝儿子荡出去。
“回大人,今日早朝时,因为因为您。”锦衣卫指挥同知梁可望道。
随即梁可望便将早朝时发生的事给刘鸿渐从头到尾的叙述了一遍,刘鸿渐听完表情变得极为复杂。
罢免全部朝臣,大明三百年来从未有过。
“真是胡闹!他咋不上天呢!”刘鸿渐将儿子交给了下人道。
梁可望当然知道刘鸿渐口中的那个他是谁,他两眼望天装作没有听到刘鸿渐的诽谤。
刘鸿渐其实心里甚至有点感动,没想到朱慈烺这小子竟然为了他罢免了全体朝臣,虽然在他看来太过任性和胡闹,但不得不说,他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这些年没白折腾呀!
“棒槌,备马,咱们进宫!”
刘鸿渐一行人刚行至长安街时,便见不少官员未带冠冕,垂头丧气的走在大街上,这些人见到刘鸿渐时大多皱起眉头不理会他,更有甚者还有人敢撇过头冷哼一声。
没有人能想到年纪轻轻的天子有如此的魄力,只听说过皇帝大赦天下的,还从未听说皇帝大罢天下的,以至于长安街上的百姓一个个也都处于懵逼状态,好奇的看着这些没戴官帽的官员。
刘鸿渐倒没在意,但这可让牛大棒槌等亲卫看不过眼,抽出战刀就要去吓唬,最后被刘鸿渐给拦了下来。
不管怎么说,人家的前程没了,还是因为自个儿,心里有怨气是难免的。
等到了午门场面就更加壮观了,能从午门出来的大多品级比较大的官员,而且年纪也都比较大,刘鸿渐大老远就看到已经满头银发的李邦华颤颤巍巍的走来。
刘鸿渐轻叹了一口气下了马,而后缓步走到李邦华跟前,与李邦华同行的施邦昭随即对他怒目而视。
“老大人,何至于此呢您就对本王如此信不过吗”刘鸿渐十分歉疚的道。
满朝文武能让刘鸿渐心生尊敬的人屈指可数,李邦华就是其中之一,即使他在怨恨着自己。
李邦华命途多舛,入仕途四十载,屡次因为得罪人而被贬谪,四十年中竟然有二十年在家赋闲,究其原因没有人比刘鸿渐更明白。
想中兴大明必须革除弊政,然这所谓的弊政何尝不是某些人的摇钱树,你动哪儿一块就得罪哪一个集团,也就是刘鸿渐这样的狠人才勉强搞定。
但李邦华的所作所为仍旧值得人尊敬,历史并不只属于成功者,为理想而不懈努力、头破血流也绝不后悔的人同样值得铭记,这也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事已至此,王爷又何出此言呢”李邦华声音嘶哑而低沉,看的出来他已经极为疲惫了。
“唉,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其实昨日下午本王去宫里本来就是提出卸任摄政王等职的,只是皇上他不同意。
不过他同不同意不重要,本王不在乎,只是目下还有件紧要事需要去办,此事若办好,本王了无牵挂,自会归隐封地。”
若是一般人,刘鸿渐才懒得解释这些,李邦华不贪不腐仗义执言,也算是为朝廷鞠躬尽瘁了一辈子,他值得这个解释。
“老夫老了,唯愿王爷谨记今日之言,还大明一分长治久安吧!”李邦华闻言脸色似乎缓和了一点,说完背着手便向长安街走去。
今日之事李邦华本来就是论事不论人,他承认如果没有刘鸿渐就不会有大明如今的太平生活,是以刘鸿渐的的话让李邦华很受用,
“老大人,珍重!”刘鸿渐对着李邦华的身影挥了挥手,而后向着乾清宫走去。
乾清宫内朱慈烺焦躁的坐在桌案边,一杯一杯的喝着酒,庞大海不见了影子,边上侍候着的是刘鸿渐的老相好王二喜。
看样子朱慈烺喝了不少酒了,脸颊已经泛起了红,早朝时那一声准奏是他继位以来最霸气的一次。
只是霸气是霸气,冷静下来之后心里也有点后怕起来,六部九卿以及所有重要的衙门同时陷入瘫痪,这局面必须尽快的处理。
还有就是必须下一道旨意安抚民心,尤其是天下举子,还有些什么呢朱慈烺皱了皱眉头。
“皇爷,秦王殿下来了。”王二喜轻声提醒道。
“哦快宣!”
朱慈烺额头不自觉的舒展了不少,若是往常出了大事,朱慈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刘鸿渐商量,但今天他还真没好意思。
刘鸿渐不请自来,他就如同有了后盾般。
“哟呵竟然还有心思喝酒,可以啊皇上,想来今日之事是皇上早已有了打算。”刘鸿渐撩开帘子笑眯眯道。
“还不是因为刘兄你,他们他们竟然想置你于死地!”朱慈烺每一想到这个就来气,同时仅有的愧疚感也烟消云散。
“这天下间想置我于死地的人可太多了,难道都要去处置吗本王可没那么闲。
二喜,去通知尚膳监再多整几个菜过来。”刘鸿渐自顾自的坐下,也给自己倒了一杯酒,顺便对司礼监掌印太监王二喜道。
天底下敢这么对王二喜说话的估摸着除了朱慈烺,也就是刘鸿渐了,刘鸿渐对王二喜向来不客套。
王二喜闻言也不懊恼,径直出暖阁张罗好菜去了,暖阁内瞬间只剩下了他和朱慈烺。
“说说吧,接下来打算如何应对”
刘鸿渐并未劝说朱慈烺收回成命,君子一言还驷马难追呢,更别说帝王,朝令夕改只会令朝臣们更加不尊重权威。
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刘鸿渐倒是觉得罢免百官或许朝廷一时会动荡,但对于他接下来的计划倒是颇有裨益,至少会少一半的阻力。
不破不立,正应了如今的局面。
“朕将庞大海打发去凤阳守陵了。”朱慈烺道。
“嗯,皇上还挺仁义。”刘鸿渐回道。
庞大海这人刘鸿渐印象一直都不太好,典型的笑面虎,笑里藏刀之辈,经历了这件事,就算朱慈烺不处置他,刘鸿渐也会想法子把他整下来。
“毕竟是跟了朕十几年,不过,朕在宫里又成了孤家寡人了。”朱慈烺叹了口气道。
第932章 最后一件大事
庞大海虽然是个阉人,但在宫里无聊时总还是有个人说说话,如今却是没有了,他不能容忍一个太监敢瞒着他对刘鸿渐下手。
“得了吧,还孤家寡人,这是人说的话吗你儿子都十个了,妃嫔有多少个你自己数过吗”刘鸿渐酸溜溜的道。
这才几年时间,刘鸿渐在播种大业上彻底完败于朱慈烺。
“没事就多陪陪孩子,你是皇帝,但皇帝不是你唯一的身份,我可从来不认为帝王就必须无情,倒是很期待你成为一个与先帝以及你先祖不一样的帝王。
等处置完朝中的事儿,如果皇上愿意,可以多带孩子们出宫走走,这天下之大,谁说帝王就得永远关在紫禁城里”
刘鸿渐开导道,一个合格的老板不需要事必躬亲,首先要有眼光,选对了值得信任的人,照样将事情处理的井井有条,而且史官们只会将功劳记在皇帝头上,这特么简直太爽了。
而想要拥有独到的眼光做到知人善任,除了读万卷书之外,行万里路也一样重要。
“这话中听,朕倒是挺想去看看大海,朕还没见过大海呢!”朱慈烺憧憬道。
“少废话!在没有将朝政处理完前,你哪儿都去不了,赶紧说说吧,接下来打算怎么办”刘鸿渐皱眉对朱慈烺泼了一盆冷水。
“刘兄慌什么,你不是老给朕说,遇到大事要冷静吗朕记得你还说过,只要老百姓有得饭吃,这天下就乱不起来,今日咱们就喝喝酒聊聊天,其他的明日再说,明日再说!”朱慈烺难得的一边说一边还给刘鸿渐倒了一杯酒。
“得,既然你这么冷静,看来是用不着臣了,臣刚想起来家里还煮着一锅茶鸡蛋,臣得回去瞧瞧,别给煮糊了。”刘鸿渐作势就要起身走人。
心说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啊呸!这话怎么不对味儿
“开玩笑!开玩笑呢刘兄,这么大的事儿怎么能少了你。”朱慈烺闻言赶紧拉住了刘鸿渐,并赔笑道。
见刘鸿渐这才不爽的又坐了回去,朱慈烺这才道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其实这次罢免百官也不全是为了给刘兄出气,这些朝臣暗地里分成了好几个派系,他们以为朕不知道。
这些结党的官员在内事上各自为政,在外事上却又一致对外,屡屡在早朝时发生争执甚至忤逆,这其实也不是最重要的。
刘卿怕是得有一年多没去过讲武堂和工学院了吧”朱慈烺瞅了一眼刘鸿渐道。
“你瞅个球,说你的!”刘鸿渐示意朱慈烺继续说,他这两年要么是在北极征战要么是在赤道晃悠,哪里有空管朝里的事儿。
“就以工学院为例吧,工学院的第一批毕业生已经毕业三年。
你可知道,这三年来大明建造了多少条路多少座桥开采了多少矿山又提炼出了几种稀有金属甚至合金
这些匠人啊各方各面都在为刘兄你所言的工业化做着努力,然而,天下百官仍旧看不起匠人,认为他们是低贱的行业。
还有工科得榜的进士,从前年开始到如今已经举行两次科举,共选出工科进士一百二十六人,但这批进士到如今却并未安排实职。
朝中各派系官员对工科、匠人都十分排斥,并因此还统一了口径,专门想糊弄朕,他们还当是朕好欺负。
今日之事,除了为刘兄出气外,就是为了破局,不能拧成一股绳的朝廷,终究无法将船驶往同一个方向,哦,这句话也是刘兄说的。”朱慈烺一口气说了好些话,而后才端起酒杯喝了一口小酒。
刘鸿渐闻言眼睛一亮,心说这小伙子可以啊,都学会一石二鸟了,连他都差点被绕进去。
同时他的心里也深感欣慰,高墙中的小伙子终于可以独自处理一切了,就是不知大叔如果还在的话会作何感想。
“重要官职的任用不可掉以轻心,工科乃新设学科,其产出进士长于理工,暂不得任主官,经此一事,内阁之权也当略作收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