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着AK闯大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行者寒寒
刘鸿渐推开房门走了出去,阳光有些微弱,几个下人在打扫着院子。
“老爷,宫里来了位公公说是带来了皇上的口谕。”李百达嘿嘿一笑,指了指前院的方向。
“嗯,知道了,走,看看去。”
难道是今日没去上朝,皇上这是兴师问罪了刘鸿渐边走边胡思乱想。
到了中厅,大老远就见到王二喜手执着拂尘,焦灼的在中厅里走来走去。
“小王,咋的了这是火急火燎的。”
“哎呀我的侯爷,快跟咱家进宫。”王二喜像看到救星般,拉着刘鸿渐就往外走。
“什么事这么急,先给本官说说!”
“快走吧,候爷,边走边说,万岁爷和百官都在等着您呢!”
等上了马车,王二喜才挪到刘鸿渐身边,小声的说着今日皇极殿发生的事。
原来昨晚凌晨时分,成国公所率领的京营士兵从江北凯旋,三镇叛兵溃败的溃败,投降的投降。
大胜而归本来是值得庆祝的事情,哪知今日上朝,成国公朱纯臣刚奏明战果,就被副总兵靖南伯黄德功当场参了一本。
说是成国公朱纯臣贪功冒进、指挥不当,导致八千余京营士兵被叛军围困至死。
然后成国公又反击黄德功不听从指挥,二人你一言我一语谁也不肯忍让,竟然在朝堂上动了手。
一边是靖难之役中为成祖皇帝立下过汗马功劳的世袭勋贵,一边是劳苦功高又有勤王功绩的实干派武将。
朝臣投鼠忌器,皇上犹豫不决,只好暂时退了朝,这不,刚一退朝,皇上的口谕就传到了安国候府。
又是那个老杂毛,听完王二喜的叙述,刘鸿渐的脑海中顿时想起朱纯臣矮矮胖胖的可恶嘴脸。
到得乾清宫东暖阁,崇祯正在案前处理着成堆的奏疏。
“微臣叩见皇上!”
“今日怎的又没来上朝”崇祯放下手中的笔,质问道。
“回皇上,微臣……微臣昨日闹了肚子,身体不适。”果然是来兴师问罪的,刘鸿渐撇了撇嘴。
“哼,果真如此吗”
刘鸿渐:……
“起来吧,念在你新婚燕尔,这次就饶了你,坐!”崇祯指了指边上的椅子。
“皇上找微臣来可是为了今日朝堂之事”刘鸿渐起身说道。
“是啊,如今三镇叛乱已定,本是朝廷的喜事,谁知竟闹出这档子事儿。
一边是祖上有功于我大明的勋戚,一边是屡次为大明平叛的功臣,那黄得功又是你大力举荐之人,朕十分为难!”
不怪崇祯如此难做,有明一朝对开国功臣的后代向来宽厚,非是犯了十恶不赦之大罪,不会予以严惩。
“皇上,恕臣直言,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军务之事更应该秉公处置,切不能偏袒任何一方,否则如何安军心,军心不安,便是大患矣。
一人的荣辱,与我大明相比,又是何其的低微。”
刘鸿渐当然知道,崇祯心底其实还是偏袒成国公的,毕竟朱纯臣的祖上朱能,曾经为成祖靖难立下过悍马功劳。
而黄得功呢,他的这个伯爵爵位还是崇祯为了安抚江北四镇,临时给的。
只是个终身爵位不说,在崇祯心中的忠诚度上,也不能与成国公这样与国同休的老资格相提并论。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崇祯还是沉着脸犹豫不决,刘鸿渐知道,想借着这个机会搞掉一个
第154章 罄竹难书(求推荐票)
听到身后的声音,众臣皆扭头,一看是安国候,皆是唏嘘不已。
安国候与成国公有过节,朝堂上站着的个个都是人精,又岂会不知。
三五个御史言官本来都打算出来仗义执言了,左右看了看,皆是又缩了回去。
惹不起,惹不起啊!
“安国候有何话说”崇祯瞪了刘鸿渐一眼,意思是你小子老实点,别给我惹事。
“皇上,臣认为成国公只说对了一半!”
瞪老子,老子也得说,否则把老黄搞黄了,保不准自己还得被发配到辽东喝冷风,这怎么行
忠言逆耳,像老子这样的大忠臣,怎么能摄于淫威,而唯唯诺诺
“哦你是说成国公克己奉公,严于律己吗”听了刘鸿渐的话,崇祯倒来了兴致。
“不不不,皇上误会微臣了。
臣的意思是,这成国公脑子愚钝是真的,不仅愚钝,脸皮还贼厚,比咱京城的城墙都厚!”
笑话,他克己奉公严于律己这就像某人嘴里从来不吐象牙一般,纯属扯淡。
“安国候,你休要血口喷人!”听了刘鸿渐的话,刚还匍匐在地哭哭啼啼的朱纯臣腾的一声站了起来。
“皇上!老臣年五十有二了,为朝廷奔波半生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如今竟被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小子如此折辱,请皇上为老臣做主!”
朱纯臣刚才还义愤填膺,转身面向崇祯时,仿佛受了天大的委屈般,变脸速度之快足以让后世的小鲜肉们无地自容。
他倒也不傻,知道刘鸿渐在皇上心目中的重量,也不敢放肆,只得装出一脸可怜相把皮球踢给皇上。
“皇上,安国候虽然为我大明立有功劳,但国公爷又何曾不是为我大明流过汗水,如今在这朝堂之上,安国候竟然口吐粗鄙之言,恶语相向,实在有失我大明威仪。
臣身为礼部尚书,为国公爷叫屈,皇上应治安国候妄言之罪!”马士奇出班奏道。
“马大人所言极是,臣等附议,应治安国候的罪!”
仿佛是得了信号般,三五个御史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洪荒之火,集体出班弹劾刘鸿渐。
“安国候,你过去孟浪了!可知罪”朝堂之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崇祯安坐龙椅,面有不愉。
“回皇上,臣只不过说了几句实话,何罪之有
臣手中有一份文书,恳请皇上准奏当堂宣读,若读完皇上依然认为臣胡言乱语,臣自当领罪!”
刘鸿渐从琵琶袖中取出一封折叠的整整齐齐的宣纸。
“皇上……”朱纯臣多年的直觉告诉他,有杀气!必须阻止这个小子。
“念!”崇祯摆摆手止住了朱纯臣的发言。
“是,皇上。”
“经查,崇祯三年,成国公朱纯臣侵占昌平县史各庄耕田二十八顷。
崇祯四年六月,成国公朱纯臣以赈灾名义,侵吞救济粮十八万石,致使hn民众因得不到救济而饿死者,数万。
崇祯六年三月,朱纯臣收受南京户部主事冯天化贿银两万两,为其谋得都转运盐使司副使之职。
崇祯七年,朱纯臣以中军都督府左都督职位之便,吃京营空额一万六千七百人,此一直延续至崇祯十四年。
崇祯九年,朱纯臣侵占通县白羊庄耕地四十九顷,白羊庄村民许二和因失去土地上顺天府报官,被成国公府中家奴乱棒打死。
崇祯十一年……
十二年……
……”
刘鸿渐站在皇极殿内,声音高亢,语调平缓若在读一篇美文。
成国公朱纯臣跪伏在殿前,不时的擦拭额头冒出的冷汗,背后平缓的话语听在他耳中,仿若蛇蝎般。
“够了!”崇祯终于是忍不住。
“朱纯臣!安国候可有污蔑于你”
崇祯手有些发抖,在所有的勋贵中,一直以来他最依仗的就是成国公朱纯臣,甚至闯军围城时给予他重望,现在看来,幸亏当年没把差事交给他。
刚才刘鸿渐宣读的罪状简直就像刀子般刺入崇祯身上。
什么样的伤害最疼,最令人心寒
&
第155章 垂垂老矣(求推荐票)
“黄得功代淮安府冤死的八千士兵谢过安国候!”黄得功走到刘鸿渐跟前拱手致谢。
“黄将军无须多礼,本候早就看那老杂毛不顺眼了,这次也是顺势而为。
黄老将军,此番剿灭三镇叛军,功不可没,皇上必有重赏啊!”猛人面前,刘鸿渐也是不敢放肆,拱手回礼道。
“侯爷谬赞了,山海关一战,侯爷以弱冠之年,杀的鞑子满地找牙,那才是真本事。
下官肚子里没啥墨水,年纪也大了,如今又惹了圣怒,少不得这次便要告老还乡了!”
若论排兵布阵,战场杀敌他黄得功是谁也不惧,但在这朝堂上……
四周皆是大官儿,他一个都不认识,说错了话也没人帮衬,只一个差池就差点陷入绝境,经历此事黄得功算是明白了,朝中没人就得夹着尾巴做人。
而以他的性格,那是万万做不到的,既然如此,倒不如趁着此事回老家安度晚年呢!
“皇上说的那都是气话,黄将军乃大明军中肱骨,皇上怎么会辞你的官儿
将军自江北而来,应当对南方的局势甚为了解,走,咱们去找皇上蹭顿御膳吃吃!”
本候废了这么大劲儿,怎么能让你回家享清福,我去辽东喝冷风这不成,万万不可!
刘鸿渐刚说完,黄得功便慌了,他这倔脾气好像跟皇上八字相冲,刚才出了那档子事儿,现在又去皇上眼前晃悠,不是自己找抽吗
“不妥不妥,下官刚才还惹皇上大怒,还是不去为好,不去为好!”
“哎呀走吧,有什么不妥的,本候跟你说,这宫里的御膳味道还不赖,你不去尝尝岂不是白来京城一趟走走走。”
刘鸿渐不待黄得功拒绝,便拉着黄得功往乾清宫走去。
“启禀万岁爷,安国候、靖南伯求见!”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承恩上前禀报,这几日王承恩的身体大为好转,能重回崇祯身边伺候万岁爷,显得格外高兴。
“这个竖子,罢了罢了,宣他们进来吧!”崇祯当然知道刘鸿渐此时来是干嘛的,更不用说还带着那个怎么看怎么不顺眼的黄得功。
“臣刘鸿渐叩见皇上。”
“臣黄得功叩见皇上。”二人行礼。
“起来吧,找朕何事”崇祯眼都没抬,依旧看着手中各地递交上来的奏疏。
“回皇上,臣为大明的江山社稷而来!”刘鸿渐大言不惭。
“胡言乱语!”崇祯佯装嗔怒,奏折往御案上一扔,便起了身。
刘鸿渐心中暗乐,他算是摸清了崇祯的脾性,只要说到关乎大明江山之事,不怕崇祯不上心。
“坐吧!”
“黄爱卿也坐吧。”崇祯走到暖阁边上的桌子前对刘鸿渐说了句,突然发现刘鸿渐身后还有黄得功,又补了一句。
刘鸿渐算是乾清宫的熟人了,也不见外直接坐到了崇祯的右下首。
“谢皇上!”黄得功有些诚惶诚恐。
“听闻护国侯近来身体一直欠佳,王公公应当注意身体啊!”
刘鸿渐刚进来时便看到了王承恩,但一直没顾上打招呼。
王承恩自年初守城受了重伤后,身体便每况愈下,如今已是满头银发,垂垂老矣。
这个以阉人之身为大明守城的老人,让刘鸿渐极为敬重,自辽东之行以后,他还是首次见到被晋封护国侯的王承恩。
“多谢侯爷关心,安国候折煞老奴了,老奴是个阉人,只想尽心尽力服侍好万岁爷,做好这份内之事,安感受这等爵位。”
王承恩站在崇祯身后,一脸的疲惫,但仍是面带笑意向刘鸿渐拱了拱手。
“王公公莫要如此说,在本候看来,你才是真男人,公公所为日后定当载入史册!”刘鸿渐此时倒是不吝美言,说
第156章 过犹不及(求推荐票)
“还能有谁宁南伯左良玉!”说到此黄得功咬牙切齿,在他今年年初讨伐叛将刘超之时,左良玉不仅不派兵支援,还唆使手下劫掠了他驻地的州县。
“此人名为明将,实为明贼,为了供养他那二十万士兵,公然劫掠漕政银钱,还纵容手下抢掠我大明百姓,皇上,此人不得不防啊!”
黄得功眉头皱的很深,可见其对左良玉之忌惮。
同样皱着眉的还有崇祯大帝,他身边的老虎太多了,虽然北方暂时安定,但男方依然有两只,而且是最难搞的两只。
张献忠在川蜀蹦跶好几年了,但在崇祯眼里,这家伙除了逃跑、诈降和劫掠之外没什么大本事。
而黄得功所说的左良玉,他又何曾不知道,这人在武昌也盘踞了快一年了,在闯军围城之时,不仅没有奉诏来勤王。
而且还以朝廷不发军饷之名,公然劫掠了楚王府,还擅自把楚定王朱华奎一家给杀了。
左良玉用劫掠所得大肆扩充军力,经锦衣卫查证,仅三个月前兵力已经超过了二十万,至于现在……
一直以来,朝廷缺兵少马,左良玉虽然不听诏,但至少没有公然打出反明的旗帜,崇祯也是没办法只好当做没有这号人。
可现在,问题摆在了桌面上……
“此人手下士兵有一半是军士出身,可那另一半,皆是各地流寇,皇上,此人不得不防啊!”
黄得功说的苦口婆心,一点没有看到崇祯的脸色愈发的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