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扛着AK闯大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行者寒寒

    防防防,拿什么防你以为朕不想灭了他!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那么黄爱卿有何高见”崇祯忍着心中的愤懑问道。

    “这……”黄得功语塞。

    是啊,拿什么防

    京营江北一战损失士兵一万八千,目前北方也只是暂时安定,四处缺乏士兵,京营有守卫京城的责任,自不能长期派到外地。

    更何况这七八万人,去打左良玉二十余万,人家又有城池可守,能干的过吗逼急了左良玉,左张二人合谋怎么办

    一个大叔,一个大爷陷入沉思。

    另外一个吃货终于吃饱喝足。

    “皇上,微臣记得南方还有个叫什么良玉的,微臣想想……”

    刘鸿渐毕竟不是历史学家,也不像其他穿越的同行般无所不知,但是他也是有备而来的。

    只见他双臂撑在桌边低下头作思索状,而精神却瞬间进入了戒指空间。

    老子的全球通史呢哦,在这儿,让我找找,唐、宋、元、明,明,明,明末,找到了!

    秦良玉!竟然还是个女将军!

    丈夫马千乘,汉伏波将军马援后人,世袭石砫宣慰使(俗称土司),马千乘被害后,其子年幼,秦良玉代夫职。

    兄长秦邦屏,泰昌元年浑河战役战死。

    兄长秦邦涵,泰昌元年浑河战役战死。

    弟弟秦民屏,天启四年平定奢安之乱中战死。

    儿子马祥麟,崇祯十五年战死于襄阳。

    儿媳张凤仪,崇祯六年战死于hn侯家庄。

    侄子秦拱明,平定沙普之乱中战死。

    ……

    嘶——满门忠烈!

    纵观十几年明末风云,举家为大明战死的将领并不多,孙承宗算一个,而另一个便是时年已七十岁高龄的女将军秦良玉。

    真是个意外!

    “侯爷可是说的伏波将军夫人秦良玉”

    见安国候手撑着桌子半天没动静,还以为侯爷喝多睡着了,担心他被皇上斥责,赶紧出声提醒。

    “对!对!对!就是他,老黄你知道干嘛不早说,害我绞尽脑汁死了不少脑细胞!”

    刘鸿渐回过神儿来刚想发言,就被黄得功抢了先。

    “啥脑细胞”黄得功一时没反应过来,这脑细胞是个啥东西

    “这个秦良玉朕




第157章 功高震主(求推荐票)
    那日崇祯实在看不惯刘鸿渐的惫懒,便质问于他,谁知这厮憋了半晌说了句话,差点把他气死。

    “皇上,臣担心,功高震主啊!”

    崇祯听到差点没背过气来。

    他怀疑过袁崇焕,怀疑过祖大寿,怀疑过吴三桂,唯独没有怀疑过刘鸿渐。

    因为在他心里,这个家伙太懒了,给官都不做,属于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的那种。

    现在倒好,朕没有怀疑他,他倒是开始怀疑朕了,朕难道看起来那么像凉薄之人吗

    还功高震主这简直是岂有此理!就你跑到辽东、sx溜达一圈立的那点功,就想震了朕

    哼,懒就是懒,哪有那许多道理!

    江南乃我大明粮仓,不能再落入逆贼手中,不行,这次决不能再让这小子偷懒,崇祯心想道。

    “皇上,微臣举荐秦老将军!”刘鸿渐面带笑意。

    “不妥,朕觉得你去比较合适!”崇祯眼皮子一翻。

    “皇上,微臣还要种红薯!”

    就知道是这样,但刘鸿渐一点不敢生气,毕竟面前的人是大明的皇上,如果把人惹毛了,免不得他还得灰溜溜去川蜀打张跑跑。

    听说那地儿山高路远坑深、穷山恶水出刁民,苦的很。

    好在他知道崇祯是个讲道理的皇上,讲道理好啊!

    “粮秣之事非我大明要事,番薯可以交由嘉疏署的官员种植,江南乃是我大明粮仓,万万不得有失,佑明,必须你去朕才放心!”

    崇祯很认真,这关乎到大明的存亡。

    黄得功很诧异,诧异于身边年轻的安国候竟如此得圣眷,皇上喊的啥,不是安国候,也不是刘鸿渐,而是表字。

    他虽然粗俗,但也知道喊人字的,要么是亲朋好友,要么就是尊敬。

    “非也皇上,在微臣看来这粮秣之事恰恰才是大明的重中之重,那些百姓为啥跟着高迎祥干、跟着李自成干,又跟着张献忠干

    因为跟着他们能吃饱饭啊!有了粮食吃,咱大明的百姓谁还愿意去干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勾当

    至于嘉疏署嘛,他们会种土豆、番薯吗他们知道怎么育种、怎么育苗,怎么提高产量,怎么推广吗”

    刘鸿渐也很认真,这关乎到他要不要去川蜀吃土。

    “只要给臣半年时间,等第一季的土豆番薯有了产量,大明百姓得了实惠,皇上便再不必为流寇烦心了。

    再者说,皇上,若要南下除贼,贼兵势大而大明兵力匮乏,势必还要派京营前去,派的少了没用,派的多了这京城可就空虚了。

    微臣可不是光种红薯,关键时刻,微臣可是会与皇上、与大明共存亡的!”

    言下之意,没了京营兵,若辽东有了闪失,京城便危矣,你把俺派到那鸟到处拉屎的地方,谁给你守城

    崇祯听完心中想想,觉得这小子说的也是实在话,大明不仅缺粮,还缺兵啊!

    但如此便被一个年轻人辩驳回去,实在太没面子,崇祯扭头不言语。

    “皇上,臣其实也想去江南转转,听说那边不仅富饶,而且美女如云……”

    “放肆!朕将如此重要之事托付于你,你这竖子,竟然想着这些事,真是胸无大志!”

    若身边没有老黄,自己如此直白的反驳,崇祯应该不会如此生气,毕竟平时便放肆惯了,为了给崇祯台阶下,刘鸿渐只得自己找骂。

    唉,真是伴君如伴虎啊!

    “嘿嘿,皇上说的是,臣也觉得自个很没出息,只想着在家陪陪老婆孩子,哦,臣还没有孩子!”

    刘鸿渐嘴上说着好听话,其实心里也很舒坦。

    他的爱妻孙秀秀已经怀孕好几个月了,若真要再去一趟江南,一来一回免不得又要耽误许久。

    到时候连孩子出世,自己都不在身边照看,岂不是太委屈秀秀了,这不行!绝对不行!

    “那秦良玉果真还能为朕征战”崇祯没了法子,只得退而求其次。

    “启禀皇上,秦夫人虽然年事已高,但她满腔报国之意,川蜀之地尽人皆知。

    但老妇人毕竟年纪大了,君忧臣辱,君辱臣死,微臣虽卑鄙粗俗,也想为皇上分忧,臣自请去川蜀剿灭贼寇张献忠!”

    &nbs



第158章 宣辽总督(求推荐票)
    “启奏皇上,臣举荐靖南伯黄得功为宣辽总督,总督九边军务!”

    刘鸿渐突然收起玩世不恭的态度,正色道。

    在此之前,黄得功最高的官职便是坐镇庐州府时,任的当地的总兵,而且是个连将军印都没有的总兵,而奉命与朱纯臣一起剿灭江北三镇叛军时,又变成了副总兵。

    京营不同地方,副总兵已是要职,在后世,地方的总兵便相当于军区司令员。

    京营为天下兵马之表率,又有拱卫京师的职责,即使是副总兵也比之前地方官职要重要一些。

    但要论明朝最牛叉的官职,便莫过于督师了。

    督师并非明朝的官职,明史职官篇也并无此职位,乃是明朝后期地方动乱不休,为了给予官员更大的权力而暂时设置的。

    一开始是叫巡抚,巡抚已经算是封疆大吏,但后来越来越乱,不得已在巡抚之上又整了个总督,又过了几十年,干脆又整出了个督师。

    这在中华上下五千年来也算是一朵奇葩了,督师不仅手握百姓的生杀大权,就连属地的财政、军务一把抓,即使是官员也可以先斩后奏.

    实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土皇帝。

    例如杨鹤是nx、延绥、gs三边总督,卢象升总理川、陕、湖广等七省的军务,可称督师七省。

    但不论是巡抚还是总督,亦或是督师,皆只能由文官担任,有明一朝文官向来压武官一头,万历抗倭大将戚继光上承首辅张居中时,竟然自称门下小狗戚某,如此可见一斑。

    督师不仅要是文官,一般还要有兵部尚书衔或者内阁首辅、次辅,否则便没有资格。

    至于刘鸿渐,便实乃异数了,

    说他是武将吧,还担任着大学士、太子太师的名头,说他是文官吧,偏偏为大明打下了sx、sx,还是打退了建奴。

    而且在朝廷中,刘鸿渐不仅深得崇祯器重,还是个出了名的混不吝,朝臣们惹不起,只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若黄得功真的被任命为总督,想来文官们定是不服要闹腾,可这烂摊子靠文臣的嘴皮子没有用。

    既然要重用武将,首先就要提高武将的身份地位,想来崇祯也会明白。

    使武官可以任总督,便是又一个表现而已,好在现在兵权在握,也不怕文官们翻出个什么大阵仗,不想干就辞职,天下多的是想当官的文人。

    从一个不受人待见的区区副总兵,直接被举荐为总督,这可能吗侯爷为何这样做他自己不就是蓟辽督师吗

    “侯爷,莫不是在开下官玩笑”性福来得太突然,黄得功一时还没反应过来,还以为又是拿他开涮。

    “哼,他若敢拿这军国大事开玩笑,朕今日便拿他开刀。”崇祯瞪了刘鸿渐一眼。

    “黄老将军,还愣着干什么,还不快谢恩!”刘鸿渐才不在乎这个,不把老黄推销出去,他自己就得担着。关键时刻掉链子,怪不得打打杀杀混了半辈子还是个地方官,刘鸿渐有点恨铁不成钢的冲黄得功使了个眼色。

    “谢皇上恩典!老臣必肝脑涂地为皇上守住辽东,让建奴不得染指半步!”

    原来自己并不是没人撑腰也并不是不受所有人待见!

    黄得功是开原卫人,开原既后世的铁岭下辖,如今虽然落入贼手,但整个辽东也算是他的故乡了。

    还有什么说的黄得功老泪纵横,撩起袍子跪在地上,头磕的梆梆响。

    唉,真不知这些老臣都为了个啥你若是文官吧,出去还能捞点银子,就算是清流,也是为了后世流芳搏个名儿。

    而这老黄呢说他为了利吧,一身旧官服也不知穿了多久,说他为了名吧,他大字不识几个,哪知道什么万古流芳。

    就这么把自己无私的贡献给朝廷,反正刘鸿渐自认为自己干不来。

    他没有那么高尚,为人处世也没有什么章法,皆是随心而定。

    “皇上,臣的意思,秦夫人一家为大明征战数十年,而到如今才是曲曲二品的诰命夫人,如今南方动乱,皇上当不吝封赏,方能得地方士兵之心。

    如今太仓库银充足,也可多赐予些,让忠于大明之臣有能力招兵买马、奖赏有功士兵。

    秦夫人苦守石柱,若黄老将军去了辽东,秦夫人势必更加孤立无援。

    臣建议,从京营中拨出四万兵,调与秦夫人听用,而秦夫人不需与左、张二人决战,只需占据要地与二人对峙即可。”

    既然老左快不行了,当然不能在这个时候硬碰硬,那就等呗,这土匪头子蹦跶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老左上天之时,便是小左覆灭之日。

    “第二,辽东苦寒,驻守辽东的士兵也皆是骄兵悍将,且分散于各处,兵力不足。

    听闻黄老将军的庐州兵也死伤殆尽,臣建议,京营中还需分出两万人给黄将军撑场面。

    &nbs



第159章 科学狂人(求推荐票)
    第二天便是大年二十九,刘鸿渐照往常一样翘了班,谁拿他也没辙,这是皇上恩准的,若没有特别事,他可三日上一次早朝。

    惶惶大明将近三百年,唯此一人也。

    但刘鸿渐今日可没闲着,一来要过年了,他这安国候府也是热闹了许多,下人们挂灯笼的、贴剪花的,在老爹刘德隆的指挥下,一大早就闹的院子里鸡飞狗跳。

    被吵的睡不着的刘鸿渐只好爬了起来,随便吃了点早点,便如往常一般去了锦衣卫衙门。

    即便不去上朝,新闻还是要看的,锦衣卫衙门负责收集各地快马加鞭送来的各种消息,什么这里闹灾了,那里勋贵打死人了,如此云云。

    然后经锦衣卫同知、佥事分门别类的挑选、摘抄。

    当然,刘鸿渐也是要看的,因为锦衣卫的邸(di)报与礼部的邸报不同,礼部的邸报相当于后世的人民日报,但内容却乏善可陈,多是什么什么官员有了什么政绩,诸如此类。

    锦衣卫的邸报按照刘鸿渐的要求,逐渐向海外之事侧重,比如某某国今日又有商船来到大明沿海,与谁谁谁接触。

    虽然目前锦衣卫的间谍还没培训好,但从这些满大洋跑的外国商人口中,仍然能获知一些外界的消息。

    不过刘鸿渐今天去锦衣卫衙门,可不是来看邸报的。

    “老梁,那事儿办的如何了”刘鸿渐开门见山。

    “啊,大人说的什么事”锦衣卫下辖有一万人,每日里各地的消息多如牛毛,最忙的就是锦衣卫指挥同知梁阳。
1...4344454647...32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