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旺夫命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南岛樱桃
“平白无故提起兴许会有麻烦,这次是底下闹上来,只不过从我这里走个流程,后面怎么办还要商量,不是哪一个人说了算。”卫成对皇帝有些了解的,他是个能忍的人,凡事好做铺垫,除非情况十分紧急平时不会贸然大动干戈。这次估摸就是解决挂田的事,谈不上改革。
道理很简单,各朝各代当官的都是特权阶级,一直以来都免税,挂田的事和他们全无相干,既然触及不到他们利益,要解决起来就简单一半。
任何大的改革都需要很长时间的酝酿,不可能说地方上出了事现在立刻就改地税。
要解决这次的问题极有可能是逼迫举人将名下土地还给百姓。其实也简单,朝廷只需要下个告示,通知全国各地以后出现田地纠纷衙门只认契书不认字据,执行时间可以立在一年后,过去挂了田的现在还能带上人证物证去把田地要回来,现在不去索要,以后契书上落谁的名字地就是谁的。
举人本身置办的田地还是少数,挂他们头上的才是绝大多数。
哪怕勋贵之家会置办祭田学田,也不是说有钱就置地,他们更多的是让家里出了好几服的穷亲戚出面去开铺子,商铺收入高,哪怕商税不低,交完也有赚头。
别提贫寒出身的举人老爷,属于他们自己的地有上百亩都算多,只要把挂在头上的吐出去了,地税自然收得上来。
现在是挂田引出来的问题,解决的肯定也是挂田这出,至于说还有没有别的问题,那都是以后的事,路得一步步走,哪有一步到位的?
如此想来,这次公告要下发不难,他说跟着会有大动静是说各地要闹起来了,不过闹也是这样,左右谁闹谁倒霉。
卫成心里这么琢磨,倒是没把话说得太明,吃过饭之后,他跟砚台打了声招呼,说今儿个有事不带他读书了。说完匆匆进了书房,写奏折去。
第二日,这本由右通政代写的奏折就呈到了御案上,皇帝看完开了眼界,这时候他还不清楚情况有多严重,他从户部查了最近这些年的地税,查完动了肝火。
冤情还没解决,户部尚书先倒了霉,皇帝要拿他问过失,问他情况已经如此严重,为什么没递折子上来?
发落了一批失职官员之后,一众大员紧急商议对策,说是商议对策,其实就是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愿意抢先开口,生怕自个儿担责。
皇帝让他们给气坏了,跟着又同几位心腹谈过,其中就包括卫成。
早几年殿试的时候卫成就写了篇说赋税的文章,他当时比现在激进,不过有些想法还是不错,尤其提早几年就看到制度之下的深埋的隐患,眼光比许多人都要长远。
这其实得益于贫寒出身,在乡间那些年卫成见过的人事物多了,对这世道的了解比体面出身的官员要透彻。
他见过千方百计找举人挂田的,皇上问起来,他就把自己知道的情况说了。
“微臣以为要填补漏洞也不能一次触犯几批人的利益,前面一些朝代留下过血的教训,一次动作太大,可能付出不小的代价最后还是失败告终,凡事得要一步步来。”
“现如今地税征不上来,要解决这个问题只需要逼迫举人把地退给百姓,举人免税,不是举人自然应该交税。要达到这个目的正好拿这次的案子做文章,朝廷只需要在各地张贴告示,告诉他们地契才是唯一的土地凭证,朝廷不承认字据,再给一定时间把挂在举人名下的土地索要回来,假如说不去索要,默认自愿将土地赠与举人。”
“他们占惯了便宜,朝廷突然让他们把到嘴的肥肉吐出来,这些人肯定心有不甘。张贴出去的告示上应该重点强调逃税等于逃役,是犯法的。朝廷法外开恩,从前的既往不咎,以后还有这样的情况将不再容情。”
“如果朝廷不管挂田的事,那一族只需要出一个举人,亲眷将田地挂他名下即可,不需要再刻苦读书。朝廷不允许百姓挂田,百姓想要免税,就得自个儿考出个功名,这样拼命读书的没准更多。”
“微臣就是贫农出身,有地,好生耕种,不需要逃税能过日子。地税经数代改革已经很薄,没有不逃就过不了这一说。”





旺夫命 130.130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旺夫命最新章节!
卫成有句话说到皇帝心坎上了, 这次的事情根本坏在挂田,那就该解决挂田这出。
出了这个事,百姓千里迢迢上京来申冤, 虽然落得这个下场是他们自己贪小利酿成的, 说送上门去给人坑也不为过。不过这世间多数人本就愚钝,挂田这事已经十分普遍再去细细追究就没必要。
有个词叫法不责众, 不是说大家都犯一样的错那就不是错, 朝廷没法追究罢了, 真要狠下心追究全国都得闹起来,再气人也得忍耐下来。
皇帝的想法和他也差不多,朝廷还是得借这次的案子做文章,在下发的告示上须得细细写明这个情况, 让百姓看到祸患, 再立下规矩以后只认契书不认字据,当下不把田地索要回来, 等到规矩正式实行, 那田就不是你得了。眼下去告, 衙门受理,逾期再告,衙门不理。
既然田地是农户的命根, 这个规矩立下之后, 谁还敢轻信他人?
这么分析下来, 这次的事情就解决得差不多了, 皇帝还是没彻底舒展眉心, 他在琢磨另一件事:到底是官宦和举人手里捏着的田多,还是百姓挂去避税的田多?挂田的问题解决了之后,真的能解决国库空虚?
皇帝十分信任卫成,他想到这儿,就提了出来。
卫成想了想说:“勋贵名下的土地是不少,人数到底还是有限,虽然说三年又是一批举人,有新的来也有旧的去。像这次的案子,霸占乡亲田地的老举人没了,他没了,田地被分给几个儿子,儿子们没考上举人功名,该交税就得交税。如此看来,免税的部分应该不至于影响到朝廷,具体是什么情况微臣没在户部待过说不好,微臣以为还是先解决了挂田的问题,看看后头几年能征上多少地税,若还是不够,再考虑其他。”
说到这儿,卫成还笑了笑:“有个事,皇上兴许不知情。”
乾元帝眼神示意他说。
卫成就讲起他中举之后那一出:“微臣家里的情况皇上是知道的,两位兄长虽上过村学,因不能读,早早放弃了求功名这条路,他们只念过三百千,很多道理不懂,平常忙着地里刨食也不会去琢磨。微臣中举之后,二哥提出凑钱去买些田地挂臣名下,臣没同意,那时也背负了极大的压力。”
“百姓不懂得他们逃税会令国库空虚,一旦国库空虚地方出现灾情朝廷无力援手,包括军队也会缺粮。他们想不到,只觉得自家不过几亩地,他不交有别人交,你不给挂是忘本,是不通人情。殊不知天下人全是同样的想法,也都在做同样的事情……”
“微臣当初料想到,一旦朝廷征不上税,法令必改。要么明令禁止挂田,要么限制勋贵包括举人名下免税的田地数目。假如说没有这次的案子,这两种办法还能择一择,既然出现了举人家不承认字据强行霸占田地的事情,朝廷最好是明令禁止,先解决了挂田的问题,假如情况依然不容乐观,届时再考虑限制数目。”
两个办法里面,限制数目自然更有效,正因为它更有效,引来的抵抗一定是巨大的。
皇上最近一年动作频频,他才刚度过尴尬的傀儡时期,眼看有了君威,跟着就搞那么大动作还是不稳当。不让挂田算是个解燃眉之急的折中方案,不会招来朝臣的过分抵触,合适现在提出。
卫成说了一大堆,结果皇帝的关注点完全偏了,他注意到的是卫成说当初也遇到过一样的事情。
“你最后也没给兄弟挂田?”
“没给。”
“他不怨你?”
“挂田这事在民间十分普遍,别人都做,臣不做,大家自然觉得是臣不对。起初双亲也不明白,臣没法,只得往严重了说,这才求得二老体量。后来又想了其他法子扶助兄弟,勉强绕过挂田这出。皇上没去底下看过,不知道乡里要出个举人多难,但凡谁家出了一个,家里人自然想沾光,若中举之后什么好处也没带来,免不了要背上骂名。要在扶助亲友和遵守本心之间求个平衡太难,微臣一直庆幸当年会试取中,并且在殿试上入了皇上宝眼,留在京城才避开了许多艰难抉择,要是回去乡里,恐怕早已经焦头烂额。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盖因在公堂上能铁面无私,回家之后得算上血肉亲情。”
有些事皇帝不是想不到,他平常不会去想,没有契机。
卫成说到这儿,皇帝才顺势琢磨一番,他在心里暗暗点头,天底下那么多贫寒学子,能出头的寥寥无几,卫成能有今天,脑子是比别人清醒多了。
一番话下来皇帝差点忘了招他来是商议挂田一事,只顾着听他讲故事去了。
幸而卫成知道见好就收,他又把话题绕回去,提出朝廷发告示的时候重点得放在百姓的利益上,要突出现如今出了这么不要脸的事,朝廷是为了农户们着想,提醒你们不要轻信他人,为了杜绝纠纷让他们赶紧把自己的田地拿回来。
不要在告示上讲大道理,什么国库空虚不空虚,要养兵要赈灾需要粮食老百姓不爱听,这些事离他们太远,他们就只能看到跟前一亩三分地,很多人甚至想不到军队缺粮缺饷会危及全国。
他听不懂,多说无益。
卫成将他能想到的全说了,之后就出了宫,这时候,上京来申冤的几个已经有些等不及了。他们以为事情报给青天大老爷,跟着立刻就会有说法,结果等了两天还没大动静。
其实朝廷已经在商量着解决问题了,具体方案出来之前又不能声张,老百姓没听到风声,难免会有多想的。
就有人嘀咕:“是这事儿他不早说,早知道就不该找右通政。”
“不找右通政找谁?那边就只有右通政大人最愿意为百姓做主。”
“你不看看他们状告的什么?他告的是霸占田地的举人,归根结底是说挂田的事。朝廷真要插手管了会变成什么模样难说,想想右通政是什么出身?他原先也是乡下读书人,家境非常贫寒,中举之后没替族亲乡亲挂过田吗?自个儿就在做这样的事,他能替你出头?不怕引火烧身?”
其他人听着觉得很有道理,又道:“谁让他们藏着掖着不肯说,非要先见官。”
“那朝廷连点动静也没有,是右通政把事情拦下来了?”
“还说是青天大老爷!事不关己才是青天大老爷!牵连上他又和那些鱼肉百姓的贪官有什么区别?”
听到这些说法,来申冤的脸色一变再变,他们跟着又去衙门口说要求见卫成,见面就问那事儿皇上知道了吗?皇上咋说?
看这些人脸上写着怀疑,卫成大概猜到是什么情况,他没跟听是风就是雨的百姓计较,点头说折子早已经呈上去了,朝廷在商议对策,不日就有说法。
“那是我的田,真是我的,还商量什么?”
卫成四平八稳答了一句:“料想全国上下不止是你们遇上这样的事,估摸还有其他没胆量上京申冤的,朝廷总得一次把问题彻底解决了,等上面商议出对策跟着就会有公告法向全国各地,这事急不了,耐心等吧。”
全、全国各地???
他们这案子怎么还牵扯到全国了??
几人从衙门出去时都是恍惚的,又瞧热闹的问他们右通政咋说?其中有人把卫成那话重复了一遍,听的人脸色就变了。
要彻底解决挂田带来的弊端,最简单是不让挂田,是这意思???
看先有些人事不关己,听说要彻底整顿,他们心里一咯噔。这日下衙的时候,卫成又遇到蹲守他的,看样子是逃着地税的人,问他朝廷是不是就不让挂田了?
心里话是朝廷从没让过,是底下人太聪明了想出法来钻空子。
他倒是没这么说,他道:“这不是我说了就作数的,通政司只管将民间冤屈上报,不管断案。这次的案子已经引起上面注意,有同僚在苦思对策。”
“你不怕?你家没有挂田的?这不合规矩不该先处置你们?”
是急疯了才能说出这种话。
卫成还是不生气,说他还真就没给亲友挂田。
这话是当街说的,听到的全懵了。
不可能啊。
这怎么可能?
卫成没说出个所以然,不过这都可以打听,有人说认识他府上哪个奴才,说去问问看。
问到了吗?
问到了。
他府上那个负责采买的婆子说,老爷自己置了田地,分给老家兄弟耕种。估摸着侄儿年岁差不多了,又给他们送了读书心得经文注解,好大一摞。
没等人羡慕,那婆子摆摆手:“想我们老爷二榜进士出身,进了翰林院,做过编修侍读,如今在通政司衙门深得皇上器重,那注解该多稀罕?乡下人不识货啊。”
来打听的问她怎么说?
那婆子压低了声音告诉他们:“别看老爷这些年官运亨通,听老太太说他早年气运并不好,转运还是在成亲以后,之前连着倒霉连院试都考了四回,前三回没进得去考场。那段时间老爷落魄极了,听说一度想过放弃科举回家务农,还是老太爷跟老太太把人劝下来的,劝得不容易。就在我们老爷最苦最难的时候,他两个哥哥提了分家,甩了负累。也是老天有眼,没让老爷倒霉太久,他跟着娶了太太进门,然后就转了运,秀才举人进士顺顺畅畅考了上来,二榜进士馆选进翰林院得了皇上五百两救济大家总该听过?当时老爷还分出二百两送回老家置办田地给兄弟耕种,先是送田,后是送书,听说那些书还是抽空批注的,好几年时间才弄出一套,送回去给他大哥二哥转手卖了,八十两,因为这事我们老太爷病了一场,听说之后气得不轻……反正我们老爷没给家里挂过田,我忙呢,不说了。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谁都不容易啊。”
她说走就走,来探话的傻眼了。都忘了本来是为挂田的事情来的,只记得那婆子说,右通政把他精心批注的经文送回老家,被他哥哥八十两卖了。
这是哪里来的祸害???
正常人办得出这事?好好的放着人不做,做什么畜生?
稀里糊涂的卫大卫二就在京城里出名了,一个分家,一个卖书,这两件事人尽皆知,简直就是天大的笑话。
大官兄弟发达之前你瞧不上他,发达之后他伸援手你还是瞧不上他……
真他娘的绝了。
一般人还只是当笑话听,读书人听完胸口闷疼,得亏两兄弟没在京中,否则一天天的得有人排队到他家门口去蹲点儿看傻子。
先是置田给他们耕种,又盼侄儿争气送书回乡,右通政为这对兄弟想得够远。别的不说,那摞书就价值千金,兄弟当到这份上,真是仁至义尽了。
好些听说之后都愤愤不平。
说还管他们作甚?
这种人穷困潦倒那是活该!自个儿作的!




旺夫命 131.131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旺夫命最新章节!
卫家那些事俨然成了皇城根下最热门话题, 别说普通百姓,就连官宦人家都在议论。纳闷一家兄弟差距如此之大是一方面,也有在官场上同卫成打过交道的觉得事情没这么简单。
两兄弟兴许的确人蠢不自知, 不光办了傻事, 还招惹了他惹不起的人。
想想看,要不是主家授意, 做奴才的敢出去乱说?
只要想到这里, 事情就简单了。
卫成对他两个哥哥的忍耐明显到极致了, 他是故意把事情捅穿让人人都知道,都可怜他,同情他。以后两兄弟再要生事,没人会帮, 老百姓已经站了队, 都在替卫成不值。
难怪同届那么多进士他出身最差偏让他爬上去了。
这人够聪明也够狠,该他发达。
京中还在议论卫家兄弟, 针对举人家霸占百姓田地一事朝廷有了说法。
大臣们几番商议, 最后还是那套办法, 跟着京中就张了榜,告示陆续发往全国。朝廷给了民间一年时间,让他们解决土地纠纷, 责令衙门调查清楚, 挂到举人名下避税的土地全要在一年内归还农户, 要是存着侥幸心里以后再起纠纷, 字据全不作数, 朝廷只承认契书。
告示好大一页,要紧就是这段,听官差通读过一遍之后,来申冤的先松了口气。
他们的田地能要回来了。
悬着的心放下来之后,就有人想到以后都不能挂田?习惯了占便宜之后,要让他把好处给吐出来,心里能不难受?好在一起上京的人之中有人嘀咕说:“反正我是再也不敢了,这回就是天大的教训。”
“这么说也是。”几人这才开心一些,他们又问那霸占田地的不受处罚?
官差说核实之后若确有其事会惩罚他,又说朝廷会下文书去他们当地,责令地方官严肃处理,让他们回去,别在京城滞留。
得了这话,一行人跪下谢了恩,跟着就准备出京了。
走之前他们去了趟通政司,说先前误会了卫大人,来给他赔不是,谢他为民请命。
卫成看着他们走的,待他们走了之后又招来衙差问过,问外面是个什么情况?是不是已经闹起来了?
外面啊……
是有人闹,每当有人闹事,就有其他人告诉他“你要是信得过举人家,也可以不要回来,继续挂着,以后人家不还你田别上衙门哭诉就行”。虽然说心疼,至少九成九的还是准备把自家的田地要回来,只怕万一举人真要赖账,那就鸡飞蛋打啥都没了。
其实不光卫成,朝中上下都在等后续反应,等来的说法却让人啼笑皆非。
民间都觉得是出了事情之后朝廷气恼之下为绝后患一刀切了,这也骂不着朝廷,他们骂谁?骂那些德行不好霸占人家田地的举人。好些举人家本来靠挂田收点好处,现在好处没了正心疼呢,又听见这话,差点背过气去。
忘恩负义!真是忘恩负义!
陪好话求着帮忙挂田的是他们!现在朝廷不让挂了,还要举人背骂名?
还别说,举人真就背了骂名。
老百姓总不能骂自己又贪又蠢,也没几个人有胆量咒骂朝廷,就只能拿翻脸不认字条的举人家出气。被普通人骂也就算了,还让有头有脸的大官老爷瞧不起,举人们才是真的窝火。这么一来他们也悟出个道理来,不是什么忙都能帮,你冒着风险为亲友谋好处,也没换来一句好,还要受这窝囊气。这种忙,以后再不能帮了。
这次的案子让一些人吃了教训,朝廷没白折腾。
京城这边农户已经排着队去找举人要地了,各地要慢一些,比如卫成老家那头,哪怕朝廷派了快马赶去,到省城也是六七日后,官差带了一份告示的范本过去,让誊抄之后发到各府各县。
地方虽然惊骇于朝廷这番决定,也不敢耽搁,当日就誊抄完毕,同样加派快马送出去。
两日后,松阳县衙接到告示,县令先使人誊录一份宣读张贴出去,又安排人加班加点誊抄了一摞,送去本县下属的镇上。这下好了,短短几日内,全县百姓都听说了,听说京城那头发了案子,有举人霸占农户田地,农户闹到皇上跟前,皇上没那心思一家家给你断案,直接下令一刀切了。朝廷不允许挂田,让农户立刻将自家田地要回,以后字据再不好使,田契上写谁的名,那田就是谁的。
……
后山村这些年只考出卫成一个,卫成又不配合,村子里几乎没有找举人挂田的。按说这规矩出来影响不到他们,不过想起卫成当初义正辞严拒绝,还说挂田有害,以后没准会生事端。
他这话应了。
朝廷是快马加鞭的赶着把告示送出去,听说这事的时候,卫成回给他大叔公的信还没到呢。他大叔公还是找来卫二郎,说当日你兄弟不让挂田,你心有怨气,说他发达之后不认亲,一点儿小忙也不肯帮。现如今你知道了,他就是比别人聪明,他看得远,早知道朝廷会管这才不愿沾手,你当日错怪他了。
真别说,哪怕后来卫成给送了五亩田,不让挂田这个事一直梗在卫二心里,他嘴上没说,心里堵着。看朝廷果真说不让,他才勉强认同卫成当日那番话,觉得老三或许的确不是瞎编的说辞。
“可就算他有道理,大家都那么做,咱跟着学有什么呢?现在朝廷是说不让了,等朝廷不让了再叫他把田地退给我们不也是一样的?那样能少交好几年的地税,不也是好事情?”
卫二是有些小聪明的。
别人只想到卫成有远见,难怪能当官,只他想到法不责众,大家都犯错那就不叫错,朝廷就算要管也不可能让他们把逃的部分吐出来。既如此,哪怕当日挂了田,又有什么坏处?
大叔公看他的眼神都变了,在盯着卫二瞧了许久之后,他说:“倒是我忘了,你们兄弟能在三郎落魄时甩包袱,心里自然只有自己。挂田这个事于你是没妨碍,可要是三郎他做了,眼下如何自处?他哪有脸面去见皇上以及官场同僚?当着官带头占朝廷的便宜,背上这么个罪名他往后还有什么前程?你们兄弟当初就是眼里只看到小家,闹着要分,才落得今日这般田地,怎么还没吃够教训?你爹你娘为什么偏心老三?要我看来可不光是老三能读书有出息,他孝顺啊。”
“别总耍着小聪明沾沾自喜,占小便宜吃大亏,你们兄弟已经到而立之年,好赖也就是这样,自己没出息总得为儿子想想,别把虎娃和登科都教成自私并且短视的。大男人家只看到跟前一亩三分地,跟个婆娘一样爱计较丁点儿亏也吃不得,这种人能有什么大出息?”
1...6162636465...12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