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国重坦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华东之雄
当然了? 羡慕也是没用的? 毕竟苏联人现在还没有真正地搞起来呢? 国内的却已经开始进入试车阶段了,从这个角度上说,先解决有无的问题,毫无疑问是正确的。
至于发动机的体积问题,看看西方的发动机? 就能知道己方的体积其实已经很小了。
“如果增加缸心距的话? 那就会让发动机的体积增加? 我们没办法塞到现有的发动机舱里面去。”卡尔采夫说道:“所以? 如果继续规划新的发动机的话,我们还真是头疼啊。”
苏联的坦克特色,发动机舱很小? 发动机必须要紧凑,如果不是为了紧凑,t-64坦克也就不去专门使用双缸对置的发动机了,而且,人家现在已经顺利地将发动机的动力提升到一千马力以上了,这边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呢。
在规划中,最高就是一千两百马力,不知道有多少问题要解决呢,但是,这毕竟已经到达极限了,再接下来,想要继续提高动力,很是让人头疼啊。
缸心距要增加,发动机的尺寸还不能变,这简直就是个无解的难题,难道他们真的要止步到这个动力水平了吗?
“贵方不是有燃气轮机吗?”秦振华提了一句。
在这里,对方能透露多少是多少啊,为了在一个小体积的发动机舱里面获得足够的动力,苏联人早就开始尝试燃气轮机了,动力早就突破了一千马力。
听到了秦振华提起燃气轮机,卡尔采夫脸色就是一变,相当的不悦:“那不过是尼古拉的错误,坦克装备燃气轮机,根本就不合适。”
其实,燃气轮机的测试早就开始了,从1949年开始,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就在捣鼓那套东西。但是研究了二三十年,也没有什么好的结果,燃气轮机的缺点太多了,根本就不合适,但是,当时传来了消息,美国人的坦克,要使用燃气轮机,在苏联军队的装备序列里,向来都是美国有什么,苏联就要有什么,所以,当时的总设计师尼古拉-谢尔盖耶维奇利用美国人的选择,成功说服国家领导人同意了采用燃气轮机的t-80坦克定型装备部队。
这种最新编号的坦克,与批量生产的t-64a坦克和t-72坦克相比,火力、防护性能和机动能力并没有太大的提升,但是,耗油量却是显著增加,进入部队服役之后,比较的数据也很清楚,t-80b和t-80bv坦克行军摩托小时燃料消耗是t-72b坦克的4倍.而且,烧的还是航空燃油!
真不知道那些家伙们是怎么想的,尼古拉那个小丑,干了一件大坏事!
卡尔采夫想起这件事来,就觉得很不爽,不过,要说感觉到恶心的,肯定是莫洛佐夫设计局的了,他们设计出来的t-64坦克,被基洛夫工厂安装了燃气轮机,摇身一变成了t-80坦克,莫洛佐夫设计局才是最吃亏的。
现在,他的脸色不好看,那不是对秦振华不满,只是对燃气轮机的不满而已。
“增加缸心距,还不能改变发动机尺寸。”秦振华在那里又开始给对方出主意了:“我说,那改成x型发动机,如何?”
发动机为了增加动力,同时提高平顺性,一个气缸肯定是不行的,拖拉机是单缸发动机,噪音震天响,想要让发动机的动力稳定输出,至少也得四缸发动机。不过,对于坦克来说,四个气缸的发动机,输出的动力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的,至少也得八个气缸,或者是常用的12个气缸。
这些气缸如果一条直线排列起来的话,那发动机就超级长了,所以,一般来说,超过六个气缸的发动机,用的都是v型结构,气缸向着两边倾斜,连杆交错和曲轴相连,这样就能大幅度地缩短发动机的尺寸,现在用得v12发动机,就是这种布局。
x型发动机,就相当于是两个v型上下摞在一起,尖端重合,看这个字母,也就能明白这种发动机的造型了,比如说,一台x12发动机相当于把两个120度夹角的v6发动机上下叠在一起。
这样一来,就像是v型发动机比直列发动机节高官度一样,x型发动机也能比同气缸数的v型发动机大大地节高官度,这样,在限定的体积下,增加缸心距,走这个路线就是一个选择了。
秦振华,又开始满嘴跑火车了,一旁的乌瑞华无奈地摇头,什么时候听说过x型发动机?只有二战时期才用过的啊。
谁能想到,卡尔采夫还真是眼前一亮:“x型发动机?听起来很不错啊。”





大国重坦 第一千三百五十七章 吹牛不上税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大国重坦最新章节!
想要达到三代坦克需要的动力,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各种奇葩的设计都是层出不穷的,法国人走的是涡轮发动机和柴油机结合的道路,岛国人走的是二冲程发动机的道路,而苏联人,走到后来,居然走上了x型发动机的道路。当然了,等到这种发动机真的出来的时候,已经不是苏联,而是俄罗斯了。
只是,这种发动机的设计思路,是从现在就开始萌芽了,毕竟,发动机动力提升的规划,那是很早就得开始的。
现在,卡尔采夫听到了秦振华说起来x型发动机,居然动心了,开始认真地考虑起来了。
现在,他们的v型发动机,夹角是六十度的,到了x型发动机的话,上面的v型和下面倒扣的v型,夹角都是一百二十度,这样的话,虽然相当于是两个发动机上下怼到一起的,但是整体高度,并不会比现有的发动机高多少,这样的话,应该还是能够安装到现有的发动机舱里面的。
他们对这一点,那是相当看重的,毕竟,想要让缸心距增加,又不改变发动机长度的话,那么,把发动机这样上下摞起来,应该是最合适的解决方案了,简直是完美地解决了缸心距变长导致的发动机尺寸变大的问题。他们只要发动机的体积不扩大? 那么,车体就还是可以保持紧凑的程度,对他们来说? 这个至关重要? 因为它意味着现有的坦克经过简单的升级? 就能够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了。
“当然了,这种布局是有一些缺点的,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发动机停止运行之后? 机油倒回下面的气缸? 最终导致的烧机油和积碳的问题,这些,并不是没法解决的? 再说了? 对于坦克发动机来说? 这些都不是问题。”
其他的发动机? 气缸活塞都在上面? 曲轴和机油壳在下面? 这样,只要机油箱内通风够好,内部压力不要太大,就不会蹿到上面,后世的很多涡轮增压发动机烧机油? 那是因为增压中冷的匹配问题没有做好? 让曲轴箱内压力太高? 机油硬生生地蹿到气缸内部烧掉了。
而对于现在的x型发动机来说? 下面的两排气缸是倒着的,所以,停止运转之后? 重力作用下的机油向下流,流进下面的两排气缸内,就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了。
这个问题,不好解决,但是,坦克发动机,几百个小时的寿命就可以,大不了到时候大修发动机,这都不叫事,苏联的武器装备,一向都讲究的是战场上的消耗品,几百个小时足矣。
反正,秦振华满嘴跑火车,给别人介绍新概念,忽悠了别人,满足了自己,可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他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而且,现在卡尔采夫明显是很感兴趣啊。
优点说了,缺点也说了,卡尔采夫对秦振华连连点头:“真没有想到,你们对坦克发动机的理解居然这么深厚,你们在研究这种x型的发动机吗?”
这个问话,让秦振华是有些惭愧的,研究?我们可没有那个水平啊,国内搞了几十年,也不过就是在b-2柴油机的基础上不断深挖,如果去研制一款全新的柴油机,我们哪里有这个实力!
“我们有这个方案,不过,走现在的道路,已经能实现一千两百马力的动力需求了,所以,我们对新的动力,并没有太迫切的需要,所以,仅仅是预研而已。”秦振华大言不惭地继续说道。
我们在预研啊,预研的成果呢?在我的脑子里啊,预研的团队呢?就是我自己啊,什么时候开始的?就是刚刚啊。
卡尔采夫点点头,没有继续说下去。只是,明显已经心事重重起来了。
作为一名坦克设计师,他的一辈子都是扑在坦克研发上的,他自然是能够看出东方大国在这些年来取得的成就的,他们在打开国门之后,向西方取经,研究了不少的好东西啊。
发动机厂的参观结束了,然后,就去了坦克的总装厂,此时,在参观的人群之中,秦振华已经是和卡尔采夫并排走在一起,指点江山了。
目前为止,t-72的销售依旧是很火爆的,苏联国内自用,要不断换装,外面还有很多的订单,所以,他们的生产线上,一直都在源源不断地进行生产。
看着那带着v字型防浪板的底盘,让秦振华又想到了目前正在国内进行测试的123坦克样车,心中就是一阵的感慨,终于来到了t-72坦克的制造厂,来这里看看苏联的坦克生产线了,实在是不容易啊。
“我们发现,东方大国也采用了125毫米的口径作为坦克炮的标准,这让我们有些好奇,贵方为何没有向西方靠拢,采用120毫米的口径,而是走了我们的道路,用125毫米的坦克炮呢?”卡尔采夫继续问道。
此时,参观考察的气氛是非常友好的,但是在友好之中,也可以感受到其中带着的某些目的。
苏联人是惊讶东方大国在这些年取得的成就的,所以,他们也是在向东方大国套话的,东方大国的坦克炮,在展示的时候,穿深达到了五百毫米,让苏联相当的惊讶。
这还是外贸版本,他们自用的版本,肯定是更厉害啊。
现在,正来到了总装的一辆坦克前面,炮塔通过头顶的天车,慢慢地吊装过来,炮塔上的炮管高昂着,看起来很有威力。
采用同一个口径,可大可小,小的话,就是自己愿意而已,我选择,我喜欢,大的话,那就是站队问题了。
同一个口径,是有利于在战场上补充弹药的,所以,同一个阵营,都会采用同一个口径,东方大国抛弃了西方的口径标准,采用了苏联得口径标准,到底是有什么想法呢?
“坦克,火力为王。”秦振华说道:“我们喜欢的就是大炮管,口径越大越好,不仅仅是125毫米,我们甚至还在预研下一代的140毫米炮管呢。”
这个有啥好说的,炮管越粗,性能越强悍啊。而且,就和刚刚一样,迅速地抛开现在的装备情况,防止泄密,然后胡侃一番。
下一代,140毫米口径!




大国重坦 第一千三百五十八章 140毫米口径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大国重坦最新章节!
到了后世,坦克炮几十年都没有变化,西方的120毫米,东方的125毫米,各种弹药不断地研发,但是坦克炮的口径却没有变化。
为什么?
原因多种多样,最关键的,还是冷战的结束,大规模的地面战争几乎不可能在强国之间爆发,所以,各国对坦克这种主战装备的研发,已经不用心了,看看各国都在削减装备,德国造豹-2,结果自己的军队里,豹-2坦克只有二百多辆,其中还处于大修,等待零部件的装备不少,完好的坦克,连一百辆都没有。
他们已经没有需求了。
如果冷战还在继续,武器装备的发展,肯定不会那么缓慢。
现在,八十年代末期,各国的120毫米,125毫米炮,已经装备了数年了,尤其是苏联,125毫米炮已经装备了二十年,难道不预研下一代的坦克炮吗?
这自然是肯定的。
其实,不止是苏联,英国,法国,都在研究下一代的坦克炮,英国的120毫米坦克炮,早在酋长坦克上就已经装备上了,到现在,年头也已经不短了。
所以,下一代的坦克炮,其实也算是一个话题了。
口径多大?
说起坦克炮来,当然是首先说口径了,口径越大,威力也就越大,当年在二战结束之后? 大部分的坦克炮还是80毫米左右的口径,冷战开始,就过度到100毫米了? 一直到了现在? 120毫米和125毫米逐渐地开始普遍起来? 同时,下一代的坦克炮,也开始预研了。
有不同的说法? 130毫米? 135毫米,也有140毫米的,秦振华在这里? 当然是捡最大的说了。
别看我们的坦克炮才过度到了125毫米? 但是? 我们已经开始预研140毫米口径的坦克炮了。
我们现在的125毫米的坦克炮的话题? 就此揭过? 什么坦克炮的膛压多少? 药室多大,为何出去的炮弹穿透力那么猛之类的,一概不谈,一款注定的过渡型号,有什么好谈的?我们还是来说说未来的坦克好了。
如果苏联没解体的话? 后世的坦克发展绝对不会那么慢? 新千年之前? 肯定会有口径更大的坦克炮装备部队的? 所以现在,说起这些来,也不算是什么信口开河? 什么空中楼阁,那是有踏踏实实的需求的。
“我们已经预感到了,随着西方的坦克防护能力的不断增强,125毫米口径的坦克炮,只能是个过渡,别看我们能穿透五百毫米,英国人的乔巴姆装甲,防护力是更强的,让人羡慕。”秦振华说道:“为了增加威力,我们就只能增加口径,我们认为,140毫米的口口径作为下一代的坦克炮口径标准,比较合适,你们觉得呢?”
听到了秦振华说起来了这个,卡尔采夫也是来了兴致:“140毫米口径?如果是这么大的炮管的话,对坦克来说,会是一个很重大的负担啊。”
到了后世,坦克炮并没有更进一步增加口径,一方面是没有了迫切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着实有技术上的困难。
坦克炮,需要的是高速穿甲弹,炮弹想要速度大,炮管就得足够长。所以,40倍径以上,已经是很常见的了,德国人的120毫米炮,是44倍口径的,东方大国的125毫米炮,是48倍口径的,可以说,炮管是越来越长的,到了140毫米坦克炮上的话,如果来个50倍径,那是多长?
七米多长的炮管啊!这么长的炮管,就是一个大累赘,它的重量肯定不轻,坦克炮塔想要旋转也会更加的困难,炮塔的配重也会不容易,所以,整个想起来,应该会很难实现的了。
对方究竟是随口说说,还是真的在搞?只要看对方接下来怎么说就是了。
听到了卡尔采夫的话,秦振华颇感赞同地点点头:“是啊,你说的太对了,这么大的炮管,让我们坦克设计师会相当头疼,所以,我们也做出了决定,下一代的坦克,将会成为无炮塔坦克。”
“什么?”卡尔采夫听到了秦振华的话,那就更是惊讶了。
无炮塔坦克!
坦克自从出现以后,就是有炮塔的,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从单人炮塔,双人炮塔,三人炮塔,发展的已经很完善了,后来有了自动装弹机,又变回双人炮塔的机制来,现在,秦振华居然说要没有炮塔?
“是啊,你们不会没有想过吧?那个炮塔,就咱们坦克设计师的噩梦,所以呢,干脆咱们就不要炮塔。”秦振华说道:“没有了炮塔,坦克至少能够降低十吨甚至是十五吨的重量,这些重量,完全可以加到装甲防护上去,提高坦克的性能。同时,坦克的受弹面积也会大大地降低,提升了坦克的生存概率,好处太多了。”
140毫米坦克炮,给坦克的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所以,干脆来个新颖的设计。
没有炮塔的坦克,曾经出现过,这就是瑞典的strv103坦克,这种坦克没有炮塔,把炮管直接安装在了车体上,相当的小巧,需要的转动炮管的时候,那就直接转动车体来瞄准。
不过,这款坦克性能究竟如何,谁都不知道,毕竟瑞典从来就没有出口过这款坦克,而且,他们在使用之后,下一代的坦克,也换成有炮塔的了。
“没有了炮塔,那坦克炮怎么转?坦克车手在什么地方?瑞典人已经尝试过了,这种设计是不科学得。”卡尔采夫问道。
听到了对方的话,秦振华原本想要再随口胡诌几句,但是,觉得如果不提出点新方案来,估计对方就能看出自己是在瞎扯淡了,这样自然是不好的。
“哦,我刚刚的表达好像有些问题。”秦振华说道:“不是无炮塔,是无人炮塔。只要炮塔里面不装人,体积就可以大大地降低了。重量也就节省了,想要能够扛起140毫米的大炮管来,必须是无人炮塔的。”
一个字之差,意义就完全不同了。炮塔还是有的,只不过,因为不需要人了,所以炮塔大大缩小了,重量就节省出来了,弥补140毫米炮的自重增加的大窟窿。




大国重坦 第一千三百五十九章 双人制驾驶体制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大国重坦最新章节!
其实,只要稍微想想,就知道无炮塔坦克最大的问题了,炮塔提供了左右转动的能力,让坦克炮可以瞄准到任何的目标上去,如果没有了炮塔,那就只能是靠车体转动来实现了。在以前的时候,坦克没有行进间射击的能力,反正都得停下来开炮,所以,靠着履带挪动改变方向,也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现在,坦克要是停下来开火,那就等着成为对方的活靶子吧,坦克想要在行进间射击,那炮长一定会很郁闷,他除非目标就在他的正前方,否则的话,他的炮根本就打不着。
所以,炮塔是必须的。
现在的炮塔,造的个头都很大,装甲也得够厚,因为炮塔里面得有人,西方的炮塔更加的高大,因为需要容纳三个人高马大的西方人,苏联人也是为了节省空间,所以才特意地找一米五的小个子来开坦克的。
如果炮塔里面没有人的话,就可以大大地降低炮塔的体积了。
西方人又会很郁闷了,因为他们没有自动装弹机,里面至少还得留个装填手,苏联的坦克,早就实现了自动装弹了,所以对他们来说不是事,只要改动一下,就可以把炮塔变成无人炮塔,这样一来,炮塔就减重了? 就可以扛起140毫米的大炮管来了。
秦振华是现想现说,居然说的头头是道,说到后来? 居然把他自己都给说动了? 我简直就是个天才啊? 要是这样设计一款坦克,那好处是太多了!
说的他自己心中都痒痒了。
“也就是说,还是需要车长和炮长的? 他们坐在哪里?”卡尔采夫对秦振华的提议? 很是看重,所以,终于放弃了刚刚的怀疑? 开始认真考虑起来了。
炮塔里面没有人了? 不代表就不需要车长和炮长啊? 这些人? 坐在什么地方?
这又是一个新的问题了。
“当然是坐在前面。”秦振华思路大开? 立刻就找到了地方。
也没有别的位置啊? 后面是发动机,中间炮塔没人了,不坐前面,坐什么地方?
“挤不下啊。”卡尔采夫说道:“前面最多坐两个人。”
以前的时候,二战时期? 坦克是五人制的? 前面两个? 炮塔里面三个? 前面的两个人,一个是驾驶员,另一个是无线电员兼前面的机枪手? 这个人是很重要的。
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不需要专门的无线电员了,机枪手也没那么重要了,前面就剩下一个人了,所以,现在即使是改动,最多在前面再增加一个人,两个人就最多了,三个人,肯定会挤,难道要加长前面的车体?那到底是图什么?
“总共就两个人。”秦振华说道。
既然三个人放不下,那就坐两个人好了,秦振华说的是理直气壮,以至于让卡尔采夫都开始怀疑他自己是不是已经老了,跟不上潮流了。
最早的五个人,变成四个人,把无线电员砍掉了,四个人,变成三个人,把装填手砍掉了,三个人,怎么变成两个人?
两个人?两个人,够用吗?
开坦克,肯定得一个人,另一个人呢?车长兼炮长?
这个是不能兼任的,毕竟,车长和炮长的使命不同。
车长负责观察四周的情况,判定威胁等级,将目标数据指示给炮长,炮长则需要装订各种射击诸元,完成精确瞄准的步骤,两人是缺一不可,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被认为是最合适的组合了,现在,居然要剩一个人?
在瞄准开火的时候,就不观察四周的情况了?那样多危险啊,万一在这个时候,有人向他们开火呢?
此时的卡尔采夫,心头也是有疑问的,不过,他没有问出来,秦振华已经开始解释了。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认为,炮长的任务,可以用计算机来代替。”秦振华说道:“车长只要指示目标,车载计算机可以完成瞄准射击的所有步骤,控制坦克开火,这样一来,就可以将炮长这个职务去掉了,从而变成双人制驾驶体制。”
“不,这不可能。”终于,卡尔采夫不像以前那样对秦振华完全的赞同了,终于开始表示自己的怀疑了:“计算机,怎么可能代替人的操作?计算机始终是死的,没有人的操控,计算机什么都不是。”
“当然了,现在肯定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预研技术,预研的又不是现在,而是十年,二十年之后的技术。”秦振华说道:“二十年前,我们的坦克,能够在行进中开火吗?能够在两千米的距离上精确瞄准射击吗?现在我们都做到了,因为技术是不断进步的啊,现在,我们就是靠着火控计算机做了大量的工作,计算各种射击诸元,都已经可以交给计算机自己完成了,那么,到了以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更快,难道就不能代替炮长吗?”
1...384385386387388...52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