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没错,就是王都!
和大明其他藩王(不是藩国王)只有勋庄,没有王都的情况不同,燕王朱和壕不仅有大量的勋庄和多达四万户的封户,而且还拥有了这座屹立塞上的雄城开平,而且还堂而皇之的冠上了王都开平的名号。
此外,朱和壕还得到了总督燕宁一镇军民事务的大权,俨然成了一个治军临民的实封藩国之王。连大明开国之初的十三塞王,都没有他现在的权势。
不过话说回来,朱和壕可是大明的皇太孙,是未来大明至高无上的帝王,两万万几千万子民的君父,上百万明军的统帅。这样的人如果一直养在深宫里面,靠着几个所谓的饱学之儒,传授一点儒家的大道理,最多再加一点父皇母后口耳相传的帝王之术,是根本无法掌控和治理大明这么个超级大帝国的。
他必须要系统的学习军事和民政,同时还要得到实践的机会治国带兵当皇帝这种事情怎么可以不下基层,不进行实践,只靠别人教一点理论知识就直接上马就干?
在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奥斯曼帝国尽出英主明君,一代一代都是牛人,把国家的版图扩张了不知多少倍!靠得就是让苏丹的儿子们先去当总督,在实践中掌握治国打仗的本事,同时建立班底。而在老苏丹死后,则让儿子们“赛跑”,看谁先“跑”回首都伊斯坦布尔,谁就能当新苏丹,谁要跑得慢了呵呵,那可就多半活不成了!
所以苏丹的儿子们不仅要努力学习治国带兵的本领,还得努力锻炼身体,以保证自己可以在老爹去世后没日没夜的往首都赶如果慢了一步,还得赶紧逃命,这又是一场新的对体力和毅力的考验。
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苏丹,不仅知道怎么治国打仗,而且还拥有强健的体魄,在登基之后足以用最充沛的精力去治理庞大的国家。
后来这个制度因为兄弟之间的厮杀太过残酷而被废止,改成了“圈养法”,圈养出来的苏丹是什么水准,看看奥斯曼帝国的衰弱历史就知道了
而朱由检显然也是吃够了“圈养”的苦,他那么聪明的一皇帝,上辈子居然干了那么多的糊涂事儿,归根结底还不是因为根本就不懂吗?你看这辈子他都懂了,不就英明神武了?
所以朱由检现在又成了最懂教育孩子的万岁爷了!
不仅教儿子,还会教孙子,不仅自己教,还办了学校(少年侍卫团、侍卫团)进行标准化、系统化的教育,而且还为朱和壕安排了最会带孩子的忠臣,就是现任的燕宁镇总兵官、左都督、太子少保、定边侯张献忠!
张献忠现在已经上了年纪,六十多岁的老忠臣了,头发胡子都白了,但是精神依然矍铄,骑在一匹大青马上腰板依旧挺得笔直,远远一看,就知道是个身经百战的老将军。
张老将军回头看了一眼身后,身后是整整3600名胸甲骑兵都是按照大汗朱慈烜的怯薛安答为模式练出来的。不过没有怯薛安答那么厉害,因为怯薛安答是3600个蒙古百户中百户挑一出来的精锐!而这3600胸甲骑兵则是从燕王府所管辖的4万军户中选拔出来的,差不多十户出一丁,质量当然不能和百户出一丁的怯薛安答相比。但是也不算差,因为崇祯划给朱和壕的40个千户都是老千户,是崇祯十几年的时候就在金莲川草原和千里松林以西安家落户,且耕且牧的千户。从他们当中选出的3600胸甲骑兵当然不会太弱。
另外,崇祯发给朱和壕的辅臣也都是狠角色,除了张献忠之外,还有张可望、刘文秀、艾能奇、李定国。这四位都是少年侍卫团、侍卫团出身的职业军人,最会带兵了。而朱和壕本人,也是少年侍卫团、侍卫团的出身,也是相当出色的职业军人!
在他们这些人的严格训练之下,燕王府的护卫骑兵当然被调教成了第一流的劲旅,这些年还跟着朱和壕东征西讨,不仅打给附近的燕山贼,还在贝加尔湖附近和罗刹国的哥萨克骑兵较量过好几回,而且每次都打胜了。
看见3600名精锐骑兵全都牵着战马,背着骑枪,在开平城的南门外列出了几个整齐的方阵,张献忠也极为满意今天可是个大日子啊!
今天是大明皇帝、大明皇太侄、新任的蒙古大汗、日本国天皇、安南国太上王等人从金莲川草原上的库里台大会会场移驾到开平城的日子啊!
根据可靠消息,这群朱明王朝君主再加上另外几十个王爷、重臣和大勋贵,要在开平城商量一个什么大明约法约完法之后,万岁爷还会定下退位内禅的日期?也不知道是禅让给谁?如果能让燕王殿下越过太侄直接即位就好了!
想到这里,张献忠就一拎缰绳,策马向前,到了正骑在马背上等着接驾的朱和壕身边,笑着问:“千岁爷,昨晚上小女还让您满意吗?”
张献忠的小女儿让朱和壕睡了而且还是在没名没分的情况下睡了!原来昨天张献忠的小女儿出城游猎,正好碰上了从库里台大会现场归来的朱和壕,两人眉来眼去了一番就好上了。朱和壕也不拖泥带水,当时就把她带回王宫给睡了!
“哈哈哈”长得和上辈子一样英武俊朗,还极有女人缘的朱和壕闻言大笑了起来,“果然瞒不过定边侯啊!那么定边侯,孤能唤您一声岳丈吗?”
“额自然是求之不得,”张献忠笑得跟乐开花似的,“只是万岁爷和太侄殿下能恩准小女入千岁爷的后宫吗?”
朱和壕只是笑着:“定边侯放心,无论他们准不准,孤都不会对不住令爱的,将来总有一天,孤会封令爱为贵妃咱们两家,现在就算是亲上加亲了!”
“那臣就先谢过千岁爷了,”张献忠就在马背上一拱手,然后压低了声音,“千岁爷小女等得起,小女肚子里面要是有了,可等不起啊!您什么时候能让她当上贵妃啊?”
“怕是还得等上二十多年”朱和壕瞄了眼张献忠,笑着问,“怎么?等不起吗?”
“等得起,等得起”张献忠笑道,“只要有个准日子就行!”
抢救大明朝 第2265章 怎么还有天地会?
托了朱和壕的福,朱慈烺马上就要和张献忠成为亲家了!
不过他并不会感到惊讶,更不会反对这事儿。因为他自己老早就是李自成的好女婿了——也不知道李自成这辈子是不是找大夫治好了隐疾?上辈子没有儿女缘的李自成,这辈子居然和他的侍妾邢娘子生了三儿三女。朱慈烺在崇祯三十年的时候,不知怎么就对这事儿感到好奇,于是让李自成带着家眷到上海十间堂一起过大年。结果就看上了人家的小女儿李月娘!
当然了,朱慈烺并不是因为好色才看上李月娘的,虽然这李月娘长得的确非常漂亮,一点都不像李自成......不过这并不是朱慈烺把李月娘纳为侧妃的原因。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在崇祯三十年的时候,藩王把辅臣的女儿纳为王妃或侧妃的事情早就成了风。
而且崇祯皇帝也鼓励儿子们怎么干——儿子在国内当猪养的时候,皇帝老子担心儿子勾结权臣谋朝篡位,当然不能允许他们和大臣联姻了。可是现在皇子早晚出国打拼,哪儿能没有亲族心腹跟随?所以崇祯是鼓励自己的儿子们搞君臣联姻的。
而这个李月娘似乎遗传了父亲李自成的不孕不育症,跟朱慈烺快八年了,都一无所出,不过这也方便了她跟随朱慈烺东奔西走。这会儿她就一身戎装,骑马走在朱慈烺的身边,好一副忠心护夫的模样。
朱慈烺也和她们一样,戎装板甲,腰里挎着弓箭长刀,一副出征打仗的模样儿,走在浩浩荡荡的行军队伍当中。
庞大的行军队伍是由崇祯皇帝的帐前骑兵,朱慈烜的怯薛安答,朱慈炯的近卫赤备,朱慈照的安南北府骑兵,朱慈烽的花剌子模骑兵,朱慈灿的布哈拉骑兵,朱慈烁的塔吉克骑兵等部,以及另外二十多个领有万户王庄的大明亲王的护卫骑兵组成的,总数不下三万!而且还都是板甲骑兵或胸甲骑兵,还是一人双马,还都是好马。
光是这些骑兵要是穿越到三十九年前,平辽灭奴都用不了五年,有五个月就足够了!即便在今天,三万板甲骑兵和胸甲骑兵依然是一支强大而且昂贵的武力!
只是这些骑兵当中,属于朱慈烺的仅仅只有一百余骑,还包括他自己和李月娘、哈斯其其格、德川通(她是在崇祯三十八年冬从日本赶到北京的)......没有兵权啊!
朱慈烺看着周围浩浩荡荡的骑兵,只得长叹了一声,看来这崇祯皇帝是要抓兵权抓到死了。自己就算当了皇帝,也没法把兵权抓到手里......既然兵权很难抓到,那么就只能把议会牢牢的抓住了!
议会......应该就是玩银票政治吧?朱慈烺心想:只要能用银票解决的事情,就不是什么大事了!
他正想到这里的时候,身边的李月娘忽然叫喊了一声:“千岁爷,开平,开平城到了!”
开平城......朱和壕的城!朱慈烺心说:土豪儿不会逆子的,他一定是听话的好儿子!
所以他的兵,就是我的兵!
想到这里,朱慈烺就在马镫上站了起来,向前方望去。就看见远方的阳光下,开平城高厚坚实的城墙,透出了一股子雄浑之气,似乎预示着一个坚不可摧的帝国,即将在开平之会中诞生。
......
所谓的开平之会,实际上就是一场制宪会议,不仅是大明朝的制宪会议,同时也是大蒙古、日本国、安南国、马六甲国、暹罗国、朝鲜国等一众大明同宗友邦和藩属国的制宪会议。
因为在17世纪,大明依旧是东方世界中领袖群伦的国家!特别是崇祯中兴以来,大明帝国在声威,甚至超过了朱元璋生前的时代。
所以大明的重大变革,必然会被下面的一群小弟模仿。更何况这些小弟,大部分都已经姓朱了......
因此这场开平制宪会议不仅是华夏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和重大关口,同样也是东亚、东南亚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甚至是最重大的事件。
而在崇祯三十九年三月初八这一天,坐在燕王宫的承运殿的御座边上的朱慈烺(御座是崇祯在坐,大殿上还有朱慈烜、朱慈炯、朱和壕三人有座位),却听到了一个让他哭笑不得的建议。
“这个咱们大明的库里台大会既然是要经常召开的,就应该有个专用的名称。臣和卢首辅、魏次辅,还有国子监的夏祭酒,京师大学堂的纪堂主(大学校长就叫堂主),应天大学堂的郑堂主他们都反复商量了,一共准备了两个好名称,一个叫议政王大臣会议......”
正在说话的是个人高马大,膀大腰圆的黑脸壮汉,乃是当世巨儒(比大儒更大),西衍圣公孔胤正。据说这个西衍圣公学问很大,最善以德服人。
他在西域弘扬儒家学说的时候,常常会剑不离手,枪不离身,然后和颜悦色的与人辩法。每次总是能说服对手......
“不好,不好!”
居然有人敢说西圣公孔胤正的建议不好!这个当世巨儒条件反射一般伸手往腰里摸,摸了个空以后才想起来自己是在参加一个什么制宪会议。
他这才抬头一看,发现那人居然是太侄朱慈烺......
朱慈烺连连摇头:“议政王大臣会议不好......奴贼的那个皇阿玛会议的正式名称好像就叫什么议政王大臣会议!”
大明的议会可不能搞成“阿玛会”,这要都是阿玛了,以后自己还怎么当皇帝?
孔胤正连忙道:“千岁爷,臣等还准备了另一个名称,叫天地会!”
“什么?天地会?”朱慈烺愣了又愣,“这什么名儿?谁想出来的?”
“千岁爷,这是臣提出的。”回答问题是应天大学堂的堂主郑森。
应天大学堂是在应天太学的基础上进化而来的一所新式综合性大学堂,和上海的石井大学堂、中西大学堂,无锡的东林大学堂,扬州的广陵大学堂并称东南五大学堂。
这五大学堂都得到了朱慈烺的鼎力支持,不仅赞助了大量的办学经费,而且还为它们从全国乃至全世界搜罗好老师。还为了让这些学堂得到优质的生源,朱慈烺还在所管辖的四个省投资开办了上百所新式的中学堂和小学堂。
不过世界上没有白拿的赞助,朱慈烺花费巨资办学,自然是想将这五所大明最好的大学,变成自己的人才培养基地。
17世纪最宝贵的,还是人才啊!
所以这五所大学堂的堂主,也无一例外的变成了朱慈烺的心腹。
而朱慈烺的大舅哥郑森现在就是五所大学堂中规模最大,并且还是很有来头的官办大学堂的应天大学堂的堂主。
可别小看这个“堂主”,因为现在的大明科举偏重格物,所以进士多半出自大学堂。而且大学堂的毕业生即便考不上进士,也能得到“征辟”为官的机会——包括朱慈烺在内,所有成年的皇子都需要班底,而征辟则是他们选拔人才,组建班底的重要方法。而为了确保征辟对象有点真才实学,就得看大学堂的文凭了……
所以郑森的堂主之位有多重要就可想而知了。
“千岁爷,”很重要的郑森对朱慈烺道,“臣等以天地为此议政之会命名,乃是突出其重要地位……此会所议者,乃是天下地上的一切要务,因此名天地会!”
抢救大明朝 第2266章 严肃点,立宪呢!
“挺好啊!老大,朕觉得天地会之名甚好。不仅有霸气,而且还暗合我大明国号。明着,日月也,日月之下,对天地之间,这个好!就叫天地会了!”
得,崇祯皇帝发话了!
慈父一发话,孝子也觉得天地会好。因为历史上天地会是保大明的,天地会的工作是反清复明啊!现在大明的议会叫天地会,那可是再好不过了。
“父皇言之有理,”朱慈烺笑着附和,“以天地为名,议天下地上之事,必然会保为日月之名千秋万代。”
崇祯大笑:“哈哈哈,对,有了天地会,我大明一定会千秋万代的!”
旁边的朱慈烜笑着发问:“父皇,大哥,我大蒙古的议事之会以后就改成天地会蒙古分会如何?”
“不好,不好,”崇祯摇摇头,“大蒙古乃是大明的同宗友邦,虽然是朱明当朝,但并不是大明藩属,用分会之名容易让人误会。孔卿、郑卿,你们考虑过这个问题吗?”
“陛下,”孔胤正笑道,“臣等还为大明的同宗友邦、藩属的议政之会想了个吉名,就叫三合会。”
对啊,朱慈烺心说:有天地会怎么能没有三合会?
“三合会?”崇祯笑问,“怎么个说法?”
“三合者,乃是君王、贵族、国人三者合力之意。”孔胤正解释说,“召开议政之会的目的,就是君王想要合天下贵族、国人之力,所以三合之名,也是非常贴切的。”
“不错,不错,”崇祯连连点头,“老二、老三,你们以为如何?”
“好好,”朱慈烜笑着点头,“三合之名还可以解释成儒家、佛教、天方教三合,或是汉人、蒙古人、突厥人三合。”
朱慈烜统治的大蒙古国的核心地盘并不在草原上,而是在中亚的河中地区。而中亚河中地区虽然富饶,但是民族和宗教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朱慈烜、朱慈烽、朱慈灿、朱慈烁、朱慈燏五兄弟。
这五兄弟的统治基础是跟随他们迁往河中的六万户汉人军户和六万户出自几个贵妃万户斡尔朵的蒙古人。这些人都能说汉语和蒙古语,在信仰上则是佛儒并重。这十二万户现在已经融合在了一起,混编成了120个且耕且牧的千户,散布在河中各处的草原和绿洲之上。
另外,在钦察草原上,还有察哈尔左右、准噶尔左中右、和硕特、土谢图、札萨克图、车臣、杜尔伯特、科尔沁等十个蒙古游牧万户。
这十个蒙古游牧万户所通用的语言当然是蒙古话,所信奉的也是藏传佛教,不过其中上层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汉文化和儒学的影响。而且这十个蒙古游牧万户中所有的万户长和千户长,都和朱明王朝结了姻亲——朱明王朝每年都会在蒙古草原上举行选妃大典,同时也会在庞大的宗室当中挑选身体强健,可以适应草原生活的宗女远嫁去蒙古。
经过二三十年的联姻,朱明王朝和黄金家族、绰罗斯家族的关系已经变得非常亲密。昔日的生死之敌,现在已经快成一家人了。
所以定居在河中地区和钦察草原上的120个汉蒙混编千户和100个蒙古游牧千户,就是朱慈烜、朱慈烽、朱慈灿、朱慈烁、朱慈燏五兄弟所依靠的国族。
而在这220个千户的国族之下,则是突厥人和突厥化的蒙古人。其中的突厥人在布哈拉汗国、希瓦汗国内都属于被统治者,照理说换个领导和他们也没多大关系。但是新来的领导新的是佛教和儒学......这就是个问题了!
而突厥化的蒙古人(金帐汗国余党)则是原来的统治者。他们和新来的蒙古人、汉人矛盾较大,在之前的战争当中损失极大,余众倒是不多,但却比被统治的突厥人更危险——大蒙古国的土地过于辽阔,而人口数量又太少,所以能够牢牢控制的国土有限,反对大蒙古国的金帐汗系蒙古人总是能找到生存的空间。
而大蒙古国周围的波斯、罗刹、印度、奥斯曼等国,又不断利用各种问题挑事儿,搞得大蒙古国境内烽烟不断。
此外,在漠北草原、东道草原、漠南草原、北庭草原、青海草原上还散布着140个蒙古千户。这140个千户既是大明皇帝的臣子,同时也是蒙古大汗的附庸......这是个比较麻烦的问题!朱慈烜等人总共只有220个国族千户,当然不舍得失去这140个两边倒的蒙古千户。而他们又不能对这140个千户动粗。
因此朱慈烜、朱慈烽、朱慈灿、朱慈烁、朱慈燏五兄弟很需要一个可以把360个蒙古、蒙汉千户凝聚在一起,形成合力,以便加强他们对河中和钦察草原的统治的办法。
而搞个三合会看上去是个不错的办法!
天地会、三合会......朱慈烺心说:那日本国呢?是不是要搞山口组了?将来新洲国那边是不是要来个黑手党?
他正想着,明治天皇朱慈炯已经发话了,他道:“父皇,我日本国早就有了列藩合议之会,不需要另行成立三合会了。”
好好,这个还比较正经!朱慈烺点点头,心说:到底是朱三太子啊!就是靠得住。
“不过,”朱三太子的话还没完,“不过天地会、三合会和列藩会议之上,还应该有一个可以讨论列国大政的议政之会,可以称之为同盟会!”
还算好,不是洪门......要不然就是天下洪门是一家了!
“同盟会?”朱由检问,“同盟会讨论什么?”
朱慈烺心想:不可能讨论建立共和吧?
“同盟会各国应该一致对外,”朱慈炯说,“所以同盟会各国的对外政策,应该由同盟会讨论后才能制定。
另外,同盟会各国应该有统一的关税和钱币......这也需要同盟会进行讨论和协调。”
朱慈烺心道:听着像乱哄哄的欧洲同盟会,也不知道能不能真的管好货币和关税的事儿?
“还有一个......就是监督各国的皇位、汗位和王位传承。”朱慈炯说,“皇位、汗位和王位的传承并不是一家一国之事,乃是关系同盟会各国的大事,一定要让各国共同监督,以绝乱臣贼子篡位夺国之事!”
这倒是个大事儿,而且的确不是各国内政。
因为同盟各国基本上(除了少数国家)共用一个王朝,而且各国君主的血统很近,都是兄弟。而兄弟之间是可以形成继承和被继承关系的!
也就是说,如果某位君主在去世时没有儿子可以即位,那么谁可以继承他的君主之位?这一定得有个规矩,而且还要接受大家的监督。
否则同盟会各国没准就得打王位继承战争了!
“父皇,”朱慈烺接过话题,对朱由检说,“您是我们大家的父皇,这同盟诸国君位继承的顺序,就由您来决定吧!”
朱由检听了这话,然后又瞄了一眼提出这个问题的朱慈炯......他当然明白朱慈炯的心思,朱慈炯是他在宗法上的嫡长子!而朱慈烺在宗法上是天启皇帝的嫡长子!
所以朱慈炯的子孙在除大明和朱慈烺一系的子孙国(他们是天启一系)之外的同盟各国绝嗣时,是理所当然的后继者!
抢救大明朝 第2267章 一定要讲义气啊!
“继承的顺序,当然是嫡长为先了......”朱由检思索着说,“各国的君主如果有儿子,就以嫡长论之,如果没有儿子就得从同宗领养。而领养也得有规矩,不能随便从宗族里面领一个就算儿子了,要不然非得乱套不可。
而领养的顺序,自然先以朕之诸子为一支派,如果一派之主绝嗣,则从该支派中根据嫡庶顺序领养子嗣。如果该支派当时没有可供领养之子,则考虑领养孙辈、曾孙辈等,但不可领养同辈或长辈,而在子孙辈未尽的情况下,也不可由叔父或兄弟即位。如果一派之中,没有子孙辈可以领养,才可以在该派之中选择兄弟或长辈继承。顺序是先同辈、后父辈、再祖辈,以此类推。而在同一辈份当中选择继承人时,也必须遵循嫡长优先之法。
如果该支派没有子孙辈、同辈、长辈可以即位,那么就必须从其他各派支脉中选择领养之子。而且也需要遵循嫡长优先的顺序,首先要从朕之嫡长子一脉中挑选继承之人......”
说着话,朱由检一指朱慈炯,“而朕之嫡长乃是皇次子慈炯也!”
原来嫡长子是朱慈炯啊!
包括朱慈烺在内,在场的所有崇祯皇帝的子孙,都把目光投向了这位大明皇帝的嫡长之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