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魏王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淡墨青衫

    毕竟是普通人,未经历过眼前这般危急紧张的事。

    “无事的,土著也是人。”总旗回首安抚自己旗下的人们,大声叫道:“真打起来,他们的弓力不如咱们的弓,人不如咱们多,还有骑兵威胁他们的侧翼,十来个骑兵他们得调几十号人守侧翼,再放几十号人守着上风头的警备士……他们又不知道警备士不能打,是不是这样对着咱们三百来人的只有百来土著,真打起来,他们会是咱们对手”

    众人这么一想,倒是真的轻松起来。

    李国柱笑着道:“咱也是七尺高的汉子,对面那些小黑矮子,凭甚就能骑到咱们头上”

    总旗趁热打铁道:“他们是要逼咱们不要开荒,不开荒哪有那么多田亩休耕轮作不休耕轮播,产量能上去按君侯和傅司官他们估算,要是水源足,肥料足,两年一轮,选育良种,深耕细播,凭着东藩的天时,一亩稻子最少能收三石,这是最低的平均亩产,可能会收四石,五石,六石,这般好日子,能毁在这群生番手里”

    “他娘的,来多少杀多少!”

    “干他娘,老子的长矟也不是烧火棒”

    “咱手里的弓箭,也真的不是摆设。”

    被总旗这么一说,众怒顿时就是起来了。

    各人一想确实是这个道理,放火烧荒,开拓田亩,又不是烧到山上的土著村寨,也没有往山里开疆辟土,这帮土著,他娘的出来闹个什么劲

    要是真的被土著一拦,各人就怂了退回来,以后还怎么继续烧荒辟土

    从后世环保的角度来看,现在的烧荒简直是对自然生态最野蛮的破坏,但人类从狩猎到采集野果,再到畜养动物,然后到种植作物,这是一步一步走向进化的道路。

    不要以为山民狩猎很舒服……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是最辛苦的状态,明朝末年的纪录,女真各部都要不停的拿本部的特产换大明的盐,铁,粮食,药材,耕牛,为什么因为种地的收入最稳定,可以使部族富裕,增加部族的人丁。

    最强大的游牧民族,比如蒙古俺答汗部,其也是种地能手。

    &




第三百零九章 团结和冲突
    棉田已经开到十五万亩左右,主要还是因为大牲口的数量足够。

    牛已经买到极致了,整个福建路的水车也不会超过一万头,这年头牛的数量稀少,珍贵,从官府禁杀健牛,不准吃牛肉的规定便是看的出来。

    猪羊鸡鸭,随意食用,马也可以,只是马贵无人食用,骡子,毛驴,却是有人养着专门杀肉吃的。

    只有牛,不管是什么目的,杀了吃肉就是不行。

    只有当牛老死或病死,才能剥皮杀肉,给想吃牛肉的人打打牙祭,这肉当然相当昂贵。

    水浒传里,到处是吃牛肉的记录,这是有意为之,江湖豪杰,就是故意犯官府的禁令。现实生活中,反而是不存在的情形。

    有很多牛,是福二,灵一,灵二等各艘修补好了的船只,到浙江,江陵一带购买,路程遥远,牛在海上不适应,下了船到岛上死了好几批,太不合算了。

    好在是马买的极多,六千多匹骡马,双马或双骡套好,一天深耕几十亩地是很轻松的事情。

    华夏在汉时土地辽阔,且水田少,旱作物多,所以马耕还是主流,到了隋唐之后,稻田范围大幅度扩大,牛耕就成了主流,马耕已经接近被淘汰。

    而欧洲,因为地广人稀,土地人均占有率高,加上一直种植小麦和燕麦等旱地作物,所以始终以马耕。

    另外就是,华夏人口多,一旦王朝鼎定,天下太平,要不多久土地兼并就是会相当的严重,人均土地不足,养马的消耗却是比牛要大的多,虽然马耕作的效率是牛的四倍,但是,哪有那么多地给马去耕

    还有就是技术的革新和进步,重马蹄铁,新式铁制轭挽使马匹耕地获得了更高的效率。

    马种的不同,也有相当大的原因。

    欧洲马不耐久驰,忍受力差,但在耕作上欧洲马有很强的优势,高大,沉重,爆发力强,比起华夏以低矮,忍耐力强,可以长途奔袭,但冲击力,爆发力差的蒙古马,欧洲马就要强很多。

    就算有很多不便,徐子先还是下定了马耕的决心。

    从结果来看,马耕的效果也确实是比牛耕要快的多,强的多。

    既然没有高头大马,就以双马耕作,效率一样极快,两马一轭,精铁制的轭挽,加上重蹄铁,马匹在荒地中飞破浪一般飞奔,往往一天就能开出好几十亩地出来。

    从二月到四月,两个月时间开了十来万亩棉田,并且全部出苗,这个成绩,令得昌文侯府相当满意,到最后人们才明白了徐子先大量买牛,但也坚持买更多的骡子和马匹的原因。

    轭挽是在南安就由傅谦试制出来,并且试验过的,徐子先岂能行无把握之事

    下一步的计划便是开出更多的田亩,最少是二三十万亩的稻田和旱田。

    深耕,细作,水利充足,翻塘出泥,蓄积粪肥……

    东藩的气候相当优越,只要管理到位,各项措施做好,以傅谦的农学水平,敢于打包票说最少平均收三石。

    这就相当了不起了。

    福建的一些边角地,两石都收不到。

    荆湖那边平均也能有三石,那边的自然条件更优厚一些,大魏开国后开始开发荆湖北路和南路,百年之后两湖成了大粮仓,粮食产量超过了江南西路和两浙路,也超过了江南东路。

    陕北和晋北那里,水土流失厉害,不要说亩产两石,三石,甚至更高,一亩地能有一石的平均亩产,在那里就算是烧了高香,祖宗有灵。

    东藩这里,自然条件优裕,是种地的好地方。

    徐子先的计划就是下面的一两年内,都要疯狂开荒。

    “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妥协求团结,则团结亡。”方少群笑着道:“这是君侯说过的话,我觉得很有道理。”

    “凤岐的意思是打一场”

    “嗯,拿来犯的部落做个榜样,”方少群做了一个下劈的手式,眼神已经冷下来:“用一批人头,警告那些生番。”

    “此前大魏也是这么做的。”李仪有些唏嘘,毕竟以士大夫的立场来看,对远人要以仁德感化,但二百多年的历史也不是假的,土著只畏威而不怀德,不打上一棒子,先给甜枣,只怕他们会更加的得寸进尺。

    “这事交给张虎臣办。”徐子先含笑道:“一会我去看看骑兵……用警备士戒备外围,弓箭社,箭社继续深处烧荒,引起土著不满。骑兵营分散巡逻,一旦有警讯,立刻出动,给我狠狠的杀上几次,接下来就能和土著谈了。”

    “君侯打算怎么谈”

    “土著所求的一是安心,我们确实有些犯到了他们的边境,但是要叫他们明白,他们的边境是我们来定,不是他们自己。”徐子先缓缓道:“我给他们的,他们能要,他们想要的我不给,他们就得不到。另一条,是要得温饱,咱们开荒的地界大,惊走的猎物多,是对他们有所损失。我是在想,我们可以在经济上给他们一些帮助,他们日子好过些,怕仇怨就小的多。越有钱,就越害怕出事。”

    “这倒是个办法”李仪想了想,说道:“不能无偿给他们一些粮食咱们岛上囤积的粮食,还有不少。”

    李仪又补充了一句,笑着道:“如果是能用粮食买到平安,相信孔玄平也会乐意。”

    “不能白给。”徐子先很是冷峻的道:“历来华夏帝王大臣都有一种错觉,为了鄣显中华物力,或是白给,或是半送半给,用这办法引人来朝贡,或是议和,这有什么用千年之下,反反复复都证明了无用。咱们既不要太狭隘,不说非我族类的那些话,对异族赶尽杀绝。也不要太过天真,以为给他们钱粮,就能使他们真心拥戴,从此对咱们心悦臣服。白给,迟早有给不起的一天。白拿,迟早有欲壑难填的那一天。公平贸易,有失有得,这才能常久。两边只要有任何一方觉得自己吃了亏,或是占了便宜,这事就好不了。咱们拿粮食,药材,铜钱,换他们的沙金,鹿皮。此前有商人来,贸易量太小,咱们大规模的收购,粮食可以按成本价给他们,这就算最大幅度的优待,毕竟咱们开荒也是叫他们吃了亏。这样的话,受益的不是一两个部落,而他们会稳固的得到粮食,会变得富足。富足了就不想生事,就想好好过日子。再有,便是可以将大量的土著丁口,吸引到南安侯府这边来做事。

    大量的工厂,商行,船厂,船队,都是需要大量的丁口,徐子先又是打算用少量人和大量牧畜来种地,这样可以节省土地肥力,释放更多的人口到工商业来。

    英国的羊吃人,就是将土地交给少量的雇工,大量的雇农失去工作和土地,只能挤到城市里去寻找机会。

    这就给了工厂大量的低薪的产业工人,英国在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整个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工业产业成型,城市大量出现,对外贸易蓬勃发展,贸易发达,则工商更繁荣,用工也就越多,虽然在工业化的



第三百一十章 铁骑兵
    方少群笑了笑,说道:“九十万贯家底,够用三个多月,差不多正好接上棉田收获。”

    李仪也是笑道:“在此之前,尚有海船已经在赚钱,转口贸易,一船也能赚过万贯,修复的船越多,咱们赚的便是越多。”

    “尚且工厂,建成了就是反哺回来,另外放鸭,养鸡,捕鱼,也不无小捕。”

    徐子先微微一笑,眼前这两个,李仪原本是中上的才干,经过这么长久的时间一直在最高层历练,现在也属于上才。

    至于方少群,则是上上之才。

    两人屈指算了算,就知道徐子先说话还是略有保守。

    东藩这里,早就开始赚钱,一个月数万贯的收入还是有的。

    钱要投出去,再赚回来,再投入,再赚回来,就是这样周转循环。

    要是把钱都始终抓在手里,那是死物,毫无用处的死物罢了。

    “好吧,”徐子先笑起来,说道:“凤岐到底是何意”

    “我实说吧!”方少群正色道:“君侯虽然重防疫,但重的是防,不是治。这样可是不行,我一直有感觉,君侯并不信医,似乎认为医者无计可施”

    “是叫凤岐看出来了。”徐子先坦然承认道:“确实是不太相信有救治之法。”

    “总是会有办法的。”方少群道:“疟疾无法,时疫可医。只是,要施以重金诱惑真正的名医前来。”

    “设重赏”

    “是的……”方少群道:“拿五万贯出来吧,在江陵,两浙,荆湖,福建,邻近海船可至者,乃至北方,京师,悬赏五万贯,求救治时疫的药方。”

    瘟疫分为多种,东藩的瘟疫流传主要是疟疾。

    疟疾多半是蚊虫传染,随着隔离,烧荒,疟疾的威胁已经变的极小。

    然后就是时疫传染,其实就是极难医治的流感,和天气,人的密集程度,还有很多细微的条件相关。

    方少群认为疟疾难医,而时疫,也就是流感伤寒可医,这是与徐子先的认知完全不同之处。

    徐子先沉吟片刻,感觉自己对中医是有一些偏见,潜意识里就是重防不重医,大规模的搜罗医生,主要出发点只是为了安定民心,而不是真的要施药救药,这个出发点不同,叫方少群这有心人就看了出来。

    “依凤岐所言吧。”尽管还是不太确信,但徐子先也是希望真的能有名医,若是能有名医可救治时疫,从此不复被瘟疫威胁,当移民数抵达一定数字的时候,徐子先也是视瘟疫为最大的威胁,犹在海盗,土著之上。

    如果真的能救治成功,则五万贯的代价是值得的。

    “君侯英明。”方少群罕有的恭维了一句。

    “五万贯”李仪有些犹豫,现在不过百多名移民感染时疫,徐子先和方少群是不是有些反应过度

    但转念一想,也是知道此事万分要紧,方少群是先问徐子先手头尚有多少余钱,再提出建议,考虑的相当周到,李仪转念一想,也就不复再劝说了。

    “李公,枢机房立刻传令张虎臣,骑兵营可停日常训练,准备率部实战。”

    “是,君侯。”

    李仪站起身来,抱拳一礼。

    ……

    傍晚时分,张虎臣在骑兵营里接到了最新的军令。

    这是由秘书阁发布的军令,原本众人以为很快会成立一个类似枢密院的机构,由位高权重的文官掌舵,武将成为副手,用来颁布军令,指挥做战。

    大魏就是如此做法,虽不至于颁布阵图,但是,军令是十分繁琐详细。

    比如从训练转为做战,将领要到枢密院领公文军令,再到兵部领兵符,然后给将士授兵,监军的观军容使至营,然后兵部和地方官府开始准备大军行粮,要确定人数,将士正常携带三到五天的军粮,然后确定

    沿途补给的路线,地点,当地的官府提前接到公文命令,做好准备。

    原本后勤之事是枢密院的职掌,后来转到兵部,也是有意削弱枢密院的权力,否则枢密院掌握做战机宜,管理将领,再掌军令,后勤,自成体系,那对皇权来说就太危险了。

    南安侯府,并没有成立枢密院,而是将枢密院的职掌归入秘书阁,阁下有枢机房,负责军令下达,兵房负责兵籍档案和征募新军,退伍伤残军人的安置,还有战死将士的抚恤。

    军谋司才是拟定战事计划的部门,职掌是和枢密院有些类似。

    这是徐子先的考虑,用秘书阁管军令,象是后世文官管理的国防部门,军谋司类似总参谋部,负责具体的战事计划,兵房是负责后勤的部门,这样三位一体,将领则亲领部队,只是军令,参谋,后勤,这些部门非将领所能掌握,将领只负责领兵做战,余事皆不理,这样既能保证军队的战斗力,又能使很多职能分离,不必担心有将领拥兵自重,甚至渐成藩镇。

    如明朝那样,将领贪污军饷,将正经的边军弄成叫花子,只管自己家丁的行为,徐子先是绝对不会令其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出现。

    就算是大魏,禁军还是保有相当的战斗力,军械饷银俱是充足,禁军将士的士气不弱,将领也大体称职。

    论起王朝武功,大魏甩宋明十条街是有的。

    孱弱的是厢军,饷械俱不足,这也是厢军的职能出现了偏差有关。

    枢机房的军令下达,然后是兵房的吏员过来,下达准备行粮的军令。

    这一次骑兵营出动,要在野外最少呆十来天,确定肃清土著威胁后回营,军令一达,一个时辰之后,行粮就几乎都准备好了。

    每个士兵的椰瓢,饭盒,装盐的纸包,还有小刀,装火石的荷包,被褥,油布,俱是捆缚在马背之上,骑兵只是有这一条好处,省得自己背杂物。
1...107108109110111...23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