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魏王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淡墨青衫

    “是,职下知道。”

    徐子先这一次不打算亲率骑兵冲锋了,此前他做的事已经深入人心,足够在骑兵营里竖立统帅形象。

    如果事事抢着做,将领们将如何自处

    张虎臣上京时曾立过功,江滩一战冲过阵,此后一直平平无奇,也许今天就是他扬名的时候了。

    徐子先率护卫继续向前驱驰,至数里外的一处高坡上停下驻马。

    山谷上的土著已经往下涌了,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密集。

    土著不知道排阵的事,一大团一小团的混杂在一起,象是茂密的草地上长出了一块块的牛皮癣一样。

    大约涌了一个时辰,大队的土著才全部翻过山谷,进入丘陵平原地方。

    大约是有四千余人,占地极广,多的七八百人,少则二三百人,相隔距离从几十步到百余步不等。

    骑兵营也在排阵了。

    如林般的长矟竖立起来,新式铜号吹出的泛音响彻山坡,四个骑兵都合计三十二个骑兵旗队排成长长的三列阵型,每排一百三十余人,阵列上竖起的长矟阳光下银光闪耀。

    骑兵营前排使用一丈四尺长矟,第二排和第三排使用加厚加宽的横刀和细长的障刀,三排骑兵俱穿布面甲,同排骑兵互相间只间隔三尺,旗队之间间隔两步,前后排相距七步。他们将担任摧破敌阵的主力。

    张虎臣来到阵前十步,看着对面列阵的土著们,眼中满是不屑之色,但脸上还是布满郑重,毕竟是一比十的人数差比。

    一个旗手扛着骑兵营旗来到张虎臣身边,旗手将红色的三角旗斜斜前指,五个短音接一个长音的前进号声中,四百名骑兵同时策动马匹开始前进,张虎臣需要准确的判断距离,保证在冲锋的最高与敌交锋。

    在骑兵营吹响喇叭的同时,对面的土人开始向前挪动,他们边走边喊,并且挥动着手中的武器。

    相比较为冷静的骑兵营官兵,土著们要亢奋的多,他们光着上身,多半剃了头,成群结队,拿着乱七八糟的武器,发出嘈杂的叫喊声。

    他们要保持慢步到两百步左右,两百步距离的冲锋是他们最熟练的训练科目,难度只在于在度渐渐加快的情况下如何保持密集阵型。在严格训练下,这四百多名骑兵已经能动最远三百步距离的接近和冲锋。

    在后世徐子先看过很多骑兵冲锋的片段,有电影,也有正规的军队训练拍摄的视频。

    印象深刻的是法国胸甲骑兵的训练视频,开始时俱在马下,然后军官训话,上马,向前移动。

    在百步左右,几个横队都是如墙而进,十分齐整,到百步开始加速,墙式冲锋的威力尽显,然后到极速时,骑兵横队有些错乱,但总体上还保持着齐平。

    整个冲锋,大约是超过五百步,步伐队列基本保持不变,这就是精锐骑兵的墙式冲锋。

    徐子先希望自己的骑兵营也能达到后世的程度,只要保持严格训练,这并不难。

    徐子先也很想跟随骑阵冲击,这很疯狂,因为冲锋的时候哪怕是在第三排也可能被绊倒,被地面的敌人按住割下首级,甚至被凶残的敌人用棒子活活打死。

    但徐子先就是想去冲阵,想跟着将士们挥舞着马刀冲杀,想听到刀劈斩在人身体上的脆响,看着人哀嚎,能保护自己身边的兄弟手足,最终获得胜利!

    在江滩之战时,徐子先曾经率部冲阵,他知道那种风驰电掣冲杀向前的感觉,况且那次冲阵,不过是普通骑阵,不似眼前,这种壮观的墙式骑阵,真是令人心驰神往。

    但徐子先知道自己也就是想想,张虎臣张虎拔孙如兰等人,绝对不会允许自己冲向敌阵。

    一里许外的土著阵中发出更响亮的叫喊声,阵列慢慢迎来,骑兵营亦是开始迎上前去。平缓的土度带起杂乱的马蹄声,双方接近到三百步,张虎臣的军旗再次前倾,号手吹出第二声前进号,张虎臣轻轻夹马腹,战马轻轻跃动,开始慢跑。

    张虎臣对那些远远飞来的轻箭毫不理会,一边跑动一边左右观察着自己的阵列,四百多名骑兵都开始慢跑,满目皆是涌动的马头,队列前排的旗队长都有效的控制着队伍,阵列没有因为骚扰而混乱,艰苦训练的成果体现出来,阵列依然平稳。

    &

    nbsp; 所有骑兵都看向张虎臣,看到那张满是虬髯的脸庞就感觉一阵心安。

    张虎臣暴烈,训练时甚至残暴,平时也不怎么乐意和普通士卒说话交谈,不象秦东阳一类的军官关心自己的部下。

    张虎臣出身是骑将世家,父祖辈都是魏军的营级统制,主要官职都是和骑兵相关。

    任何缺点都掩盖不了张虎臣的优点,冲击如墙,转进如风,快慢和斜插,或是正面突破,对马速的掌握,任何军官也不能超越张虎臣。

    ……

    缓坡上的马蹄不再是杂乱的声响,密集的蹄声慢慢汇成隆隆的声音。

    双方相距很快只有两百步,因为对进的原因,张虎臣当做只有一百余步,平整的阵列如同一道移动的马墙,面前的土著游兵没有多少机动的空间,在密集的骑兵面前退去。

    土著们开始完整的出现在张虎臣和骑兵们的眼前。

    左右两侧的高坡




第三百一十六章 文明的曲线
    眼前不过是几千土人和几百魏人骑兵的交战,而他们知道,大魏在北方抗击着几十万的蒙古骑兵,还有十几二十万人的东虏骑兵。

    眼前这几百人的骑兵都有这样的威势,如果是几千,上万,几万,十几万人的骑兵一起冲锋,那将是何等威势,是何等可怕的场面

    大魏顶着北方强敌几十万骑兵的威胁,几百几十年来一直与北方游牧民族缠斗不休,这是何等的艰苦,其间充斥着多少血泪悲歌

    这时罗方孝等人隐隐才明白,为什么大魏的国力越来越弱……而天方人虽然也在衰退,国力却已经凌驾于大魏之上

    天方人四周根本无强敌,中亚,西亚,南亚,哪个部族或国家强大过

    哪个部族或国家创造出辉煌璀璨的文明

    或是哪个部族和国家是草原民族,拥有几十万乃至百万擅骑射的牧民族人

    在天方人的西边是几十个散乱的欧洲国家,这些年来通过文艺复兴,破除了宗教的桎梏和束缚,殖民海外,工商贸易逐渐发达,特别是火器出现,开始出现职业军人,骑士阶层转为世袭的职业军官家族,欧洲各国开始强加海上力量,并且能与天方争锋。

    在这种前提下,天方人在陆地上步步受挫,海上受到威胁,方有大规模的天方海盗的出现,横亘于东西两边,控制满刺加等诸多海域,其在陆上掌握着丝绸商道,在海上,在刚刚兴起的海上殖民和贸易大潮中,也是欲继续掌握航道,控制和扼制新兴势力的挑战。

    在此之前,罗方孝等人一直认为大魏是大而无当,空有庞大的国土和亿万百姓,水师却是越来越弱,只能坐视天方人在南洋发展而一筹莫展。

    现在罗方孝隐隐明白了,大魏和天方人和欧洲人所最大的不同就是,大魏的北方,东北,西北,俱是有成片的蛮族,这些游牧,渔猎民族野蛮成性,如同人们家门外的野狼,当其只有一两只时还很好办,如果村落外有几百上千只野狼,甚至更多的时候,这个村子就干不了别的事,只能一直与野狼交战。

    华夏千年以下,整个文明的曲线差不多就是和北方的强邻有关。

    先秦时就有各个南下的蛮族,汉时就形成了强大的匈奴,唐时的突厥,其后的契丹,蒙古,女真,一波接一波,一浪接一浪。

    虽然到最后游牧民族也衰落了,比如后来的蒙古,但华夏也是在两千年的对蛮族的战事中,耗尽财力和精力,整个文明的发展都受到了束缚和影响。

    汉时的武帝下罪已诏,保守和退缩的国策成为主流,因为财富用的精光,天下户口减半,这是汉武打击匈奴的代价。

    到了宋时,士大夫宁愿把打下来的地盘交给蛮夷,也不愿花费中原的钱粮兵力去驻守,在他们看来,得之无益,反而损耗本土的财力,得不偿失。

    如果是自身够强大,其实这种见解也是有正确之处,但宋人的外部条件太差,契丹,党项,女真,分别兴起,正是蛮夷大兴之时,如果宋人能有觉悟,一意对外,任中原财力尚有可为,一意退缩保守,理学大兴,这个王朝的灭亡也几乎是必然了。

    至大魏,竭力对外,开海兴工商,对内赋税沉重,好在也是抗住了北方东方西方的蛮夷压力,近三百年来保持着成功的防御政策,若非如此,又怎么能叫南洋水师衰落至那般模样

    北方未靖,实在不敢言开海,除非是放开集权,但那又与华夏一直以来走的路子不同,自是也无可能。

    罗方孝沉声道:“今天才知道真正的战场是这般模样,若回兰芳,当如实禀报监国世子。”

    其余众人也是深有同感,无不应诺点头。

    ……

    方才对撞的地方尸骸遍地,摩那被一匹战马的前蹄踢中前胸,当时听到一声脆响,他整个人飞了起来,然后就是人事不知。

    半响过后摩

    那才醒过来,这时他发觉自己躺在尸体堆中,四周到处是呻吟声和垂死时的倒气声,强烈的血腥味道冲的摩那想吐,他感觉胸口刺痛,知道可能是肋骨断了好几根,以往这种程度的伤害根本不会叫摩那感觉有什么了不起,他是最悍勇的部族战士,曾经被野猪撞飞过,断了好几根肋骨,当时根本不曾觉得有什么了不起,持起长矛又将那野猪刺死当场,引起全部族男子的欢呼和敬佩。

    这一次的反击,就是四周十几个大部族,还有几十个小部族的长者们会议后共同发起,聚集了近五千壮丁,每个部族都出了人,有一些大山深处的部族,穷的叮当响,连支铁矛也没有,战士们也是拿着石矛和石斧赶了过来。

    由于是几千人对几百人,虽然对面是骑着大马的骑兵,众人在开始时心气都很高,并且对魏人充满愤怒。

    待看到铁骑冲锋时,很多人都吓了个半死,摩那这样的汉子,手头有好几条人命,都是在敌对部落猎杀的人头,杀掉的猎物就更多了,见惯生死,原本什么都不会使他畏惧。

    但当骑兵如铁壁般碾压过来,矟尖放平,骑队冲锋而至的时候,摩那已经浑身颤抖,想着要转身逃跑了。

    这是对完全压制自己力量的畏惧,而非其它。

    待摩那被铁骑踏飞之后,他躺在地上,已经没有了再起来的念头。

    很多伤者听到军号声再响起之后,也是小心翼翼的再躺下去,这个时候起来,实在是太危险了。

    怀着一些歉疚和惭愧的心思,摩那悄然半支起身体,看向东侧。

    三列魏军已经在大约三百五十步外重新列阵完毕,一声军号响起,大阵开始慢跑,魏军的游骑散了开来,留在另一侧射杀那些惊慌失措,胡乱奔逃的土人。

    在重新整队后,三队骑兵又排列的异常整齐,这一次军号声响,骑兵们开始向左侧的土著们冲杀而去。

    这次的冲阵效果更佳,几乎无有土著敢于当面抵抗,当三列骑阵冲锋之时,大量的土著直接开始四散奔逃。

    四百余骑兵如铁涮子一般将左翼又涮了一次,留下大量的伏尸,鲜血挂在碧绿的草皮之上,刺目显眼。

    待骑兵集结,准备冲刺右翼的时候,土著们已经崩溃了。

    这一次的大集结,是土著在诱敌不成,反而被魏人烧了寨子的前提下,诸近很多村寨义愤填膺集结来寻魏人晦气,结果被骑阵两次荡涤,毫无还手之力的土著伤到的骑兵不到十人,只有几个铁骑兵在冲阵时被绊落下马,跌成重伤,除此之外,魏人无人落马,更无人受伤。

    在这样的差距之下,再悍勇的土著也不愿凭白丢了性命,骑兵再冲时土著们已经无心抵抗,待第三次整队完成时,只剩下满地的尸首和丢弃的各种破烂,还有趴估在地上的伤者们。

    这时又有喇叭声响,山谷上



第三百一十七章 土著京观
    这时骑兵开始冲击右翼残敌,再次冲击过后,整个战场上已经没有成群的敌人,只有四处奔逃的土著。

    骑兵们开始策马骑射,逐渐点名射杀那些逃亡的土著。

    不是每个骑兵都能够在马上驰射,他们的骑弓一般是六个力或七个力,劲力也并不小,使用重箭而射,对这些没有防护的土著来说也都是致命伤。

    更多的人用的是短弩,也就是神臂弓,以手拉动,大约有近十个力,以弓力来说是上等弓力,军中的精锐弓手才拉的开的力道,在后世是一百多磅的弓力,一个弓箭社几百个射箭爱好者,能拉开百磅弓的寥寥无已,能持续拉开并射箭,射移动靶十箭能中九箭的神射手水准,在后世就算是射箭冠军也不一定做的到。

    一则是没有这种标准和要求,所以没有练过,二来后世练的再好的也就是为了争夺荣誉,在这个世界则是安身立命和在战场上求活的最大的本钱,两者的需求不同,达成的效果也完全不同。

    很多射手是从小就学射,哪怕是神臂弓,禁军的要求和标准也不低,当年魏军禁军的神臂弓手,要求的身高标准就是不能低于一米七五,身高力大,眼的视线能及远,性格稳重不易惊慌者,方有资格为神臂弓手。

    骑兵营里选神臂弓手的标准,大体也是与禁军相当。

    骑兵营共有神臂弓九十一具,这个数字相当惊人了,魏军一营,可是没有这么多神臂弓装备。

    对徐子先来说则是很简单,一共才这么多神臂弓,分散给各营,近二十个营,每个营才几具神臂弓,有什么用

    铁骑兵的做战特点,除了如墙而进之外,还有一个特色便是在马上使用犀利的远程打击杀伤敌人。

    就是你正面打不过,放风筝跑不过,对射射不过,这才是合格的,完整的铁骑兵。

    所以除了骑术外,有射术基础能骑射的优先录入,再有就是能在马上开神臂弓者,优先录入。

    神臂弓是臂张弩,弓身长三尺三,弦长二尺五,被称为军国重器,若要连张,需臂力腰力都超过常人者,方能在马上装填,并且骑术过关,方能不堕于马下。

    至于腰张弩,蹶张弩,要凭腰力和手脚并用才能张开的大弩,则无论如何不能用于骑战了。

    骑弓,神臂弩,都是杀敌利器,在三十步内,哪怕着铁甲神臂弓亦能洞穿,北虏和东虏骑兵,最畏惧的大魏禁军两大利器,一曰神臂弓,二曰巨斧,舍此两样,余者对胡骑皆没有太大威胁。

    在马上驰射时,由于敌人已经溃败而逃,射手们从容瞄准,小梢弓不断的拉满,平射,然后射入逃窜者的后背,从前胸透出,被射中者无一例外的溅出鲜血,然后仆地呼嚎。

    若被神臂弓射中,多半还要在原地翻滚,劲力太强,被射中者很快会死去。

    骑兵们已经散开队列,不停的追赶射杀那些逃敌,从容不迫,好整以暇。

    待步兵阵列上来,土著已经逃开很远,这时张虎臣下令骑兵收缩,在步阵掩护下下马,卸甲休整。
1...110111112113114...23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