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王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淡墨青衫
康天祈还是头一回与儿子这般谈心,说到最后,康茂才已经悚然动容。
他沉思良久,终是对父亲一抱拳,说道:“大人放
(本章未完,请翻页)
心,儿将来就算部下星散,死于刀下,逃亡海上,亦不能为天方人所乘。”
“这般最好。”康天祈重重的叹息一声,说道:“老夫少时,大魏还是强盛,谁敢打大魏的主意现在好了,东胡人越来越嚣张,王直老儿招安时说好了的,听召不听宣,表面臣服,不听朝命。但北伐役起,王直还是愿意为朝廷所用,其船队替朝廷运送军械,人员,粮草。王直啊,也是盼着朝廷能打一次大胜仗,抽出空,腾出手来,好好再经营水师,在海上重振声威。干他娘的,这厮为了老来子,什么也不顾了。不过,老夫也是这般想的,若大魏真的再强了,凭老夫现在手中的实力,也弄个节度使,风光还乡,岂不快哉现在屈身在这倭国,堪比大名又怎样,螺丝壳里做道场,好似锦衣夜行,好生不爽快。现在那南安侯,象个宗室里出色亲藩的样子,有人说他是少年的齐王,我看不然,他比齐王果决,心里不象是个把规矩和纲常当回事的人,这样的人,才有当霸主的资格。”
康茂才道:“父亲的意思是我们帮他们一把”
“不!”康天祈道:“我们不出手,看他派出来的人怎样,是不是够成色,不光看南安侯本人,也要看他使的人。要是唯唯诺诺,胆怯怕事,就不堪扶持。你要记得,什么样的主上,用什么样的部下。那什么赵王,也想着要招揽我,你不看看他派的什么样的人过来要不是有点香火情,老夫直接将他派来的人捆了沉海。什么黄子亲王,儿子是天子,做事没有章法,胡作非为,以为血脉高贵便了不起却忘了,天子,兵马强壮可为之,这话可永远有理!”
到此时,康茂才方知道有人说自己父亲老了是多么可笑的笑话。
老而弥坚,心性坚定,意志强大,这才是能纵横七海,成就一番事业的海盗之王!
……
康家的动向,陈道坚并不知道,但倭国这里暗流涌动,却是相当明显的事情了。
至晚间时,陈道坚挑灯夜读,大体上了解了倭国这里的动向。
室町殿那里,对外贸易,还有对大魏,天方,满刺加,三佛齐等诸国都没有明确的态度。
从感情上来说,可能幕府将军更倾向于和大魏保持良好的关系。
毕竟从遣唐使开始,倭国便开始学习华夏的典章制度文教之道,包括建筑和茶道在内,俱是向大魏学习。
倭人的高层,可以轻松流利的书写汉字,能
第三百四十章 动员
倭人这里不知道是没有报更人,或是更夫忽略了这一块地方,陈道坚估算了一下时间,估计现在才是起更时分,也就是九点左右的光景。
由于这里是贸易港口,来往的船只不一定是白天入港口,也有傍晚才入港,然后开始紧急的装卸货物,所以港口处不可能如别的地方那么安静。
到了这个时候,还是有很多人往来,所以福一号的人赶到这边来,相隔不到十里的地方仍然相当繁华,天黑了仍然行人不绝,附近有很多酒楼,明显都是有妓家出入,因为陈道坚除了听到酒徒特有的喧闹声,还听到妇人的娇笑声,还有腔调很怪的乐器声。
他走到门前,光着脚向外看,推开门窗,到处都是低矮的房舍,酒香,吵闹声,搬动货物的号子声,装满货物的大推车从眼前被推动或是用毛驴拉动着走过,更多的时候是那些低矮的倭人充当驴马来拉车。
这是一个相当贫瘠的国度,整个岛上全部种着稻田,稻米几乎是他们惟一的主要作物,所以连大名的俸禄收入也是用大米的石数来表示。
十万石,二十万石,四十万石,一百万石……相当的简单明了。
有多少粮食,养活多少家臣,养活多少武士,这也是相当明了的事情。
除了少数逆天的强人之外,基本上岛上的势力就是按石高数来说话,很难有例外。
将军可以更换,还有摄政关白,太阁,但不管哪一家势力掌握倭国,天皇谱系却一直没有更换过。
下克上可以,但始终坚守贵族体系,打来打去,闹来闹去,岛民就安心当自己的岛民,足轻到武士,老中,家老,大名,一切都是血脉说了算。
这是一个奇异的国度,眼前这低矮的房舍,都是仿着大唐的建筑,却是显得低矮,廉价,货不对板。
陈道坚深刻口气,俊俏的脸上显示出与其相貌和年龄不相称的决心。他没有佩带障刀或仪刀,尽管按他的身份理应佩带这两种刀,仪刀更多的是礼仪用处,文官们都是多半佩此刀,那些管军大将,节度使,大将军和太尉们在穿着武袍时多半是带仪刀。
或是狭窄短小的障刀,无比锋锐,下手无回,一般是用来战阵拼命时用。
横刀要更阔和更厚重一些,大开大阖,劈斩陷阵所用。
最为传奇的还是陌刀,大唐四刀中最具传奇的长刀,如墙而进,当者粉碎。
唐末之后,这种铸刀术其实未失传,但因为其太过昂贵,大魏朝堂采用神臂弓为利器后,更多的用横刀和长矟,取代了昂贵而较为难练的陌刀。
这也是太祖之后的禁军策略,更重远程,轻近身肉搏,忽视骑兵,这其实都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情。
若说骑兵和养马地的关系,根本无关紧要。
唐人初时也无马,几十年间战马多至近百万匹,无非就是马政得当。
另一时空的元末明初时,起义者斩木为兵,依靠皖北的养马场就建立了骑兵队伍,刘福通三路北伐时,元军多路溃败,多少个蒙元世家的蒙古将领,战败死于战场之上,正经的蒙古骑兵,在决心战胜他们的农民军面前溃不成军。
红巾军的北伐军和东路军,一路杀到关中,四川,太原,再从太原杀出塞外,降开平,从草原一路杀到上都,再杀到辽东,这是相当出色的战略穿插,并不是流寇,打到哪儿算哪儿,红巾军北伐军一直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坚定的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着。
相比而言,明末的李自成,张献忠,革左五营等,就是完全的跳梁小丑。
陈道坚手握横刀,感受着刀身的沉重,刀鞘的平顺光滑。
不远处传来匆匆的脚步声,另外两个队的护卫散开成长队列,混在车队和人流之中,赶到了馆舍之外。
陈道坚还看到有三十多个水手也跟着赶了过来,他们没有束甲,也没有武袍,穿着各式各样,有人戴头巾,有人戴帽子,有人索性就光着头,用簪子将头上的头发固定住了。
三十九个护卫,三十多个水手,加上十来个馆舍的男子,不到九十人,所有人都在此了。
“我不知道你们听没听说过班超出使的故事。”陈道坚对众人道:“班超是汉朝的使臣,出使到西域,正好遇到匈奴人的使团,匈奴人多,势大,不讲理,当地的国主对投向汉朝和匈奴有些犹豫。在这种危急关头,班超率使团的三十多人,袭杀了匈奴使节,由此将都面稳定下来,此后其更成了稳定西域重臣,一生功业,千年流传。”
不远处来了一队倭人,光着腿,使劲的喊着号子经过。
陈道坚提高了声音,大声道:“人生到不了百年,老死床上可能才四五十岁,能活到六十以上的寥寥无已。今日不搏,又能多活几年无非老病侵凌,死时还后悔有了建功立业的机会却没有抓住。诸君,敢于我去袭杀天方使团否”
“脑袋掉了不过碗大的疤。”张伯甫振臂道:“这件事做成了,老子最少也是升到一等,每年薪俸加百贯以上,你们也是一样,人人均有机会!”
“干了!”
“天方人,杀多少老子也不嫌多。”
“要咱们的性命,咱们就先宰了他们。”
领队的哨官没有参与众人的嚷嚷,只是对陈道坚道:“我等奉命护卫使团出使,临行前就得军令,一切行动皆听陈大人的指挥。”
“甚好,”陈道坚道:“你们自是破敌主力,此番立功,声名将直达于君侯案前。”
哨官脸上涌现一股兴奋之色,在水师任哨官的也多半是老兵,很可能从最少的几百武卒之中出身,有胆略,勇气,毅力,志气,方能从普通的武卒直到哨官的位置上。
哨官之上,就是副都头或都头,到都头层级,可就成了最低指挥序列的武官,而不是带头拼杀的武官了。
&nb
第三百四十一章 踏步向前
大内盛达的臣属们知道他的不悦,但没有人摸的清楚这位家主最真实的想法。
大内家的决断会影响到室町,进而影响到所有的大名,包括倭国的国体在内。
大多数人会反对和天方人合作,进而接受天方的宗教和文明。
倭国受到华夏的影响比他们自己想象的还要深远的多,但他们也知道断然拒绝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特别是大内家也摸不清楚康天祈对天方人到来的态度,是合作,还是对抗
一群家老,老中跪伏在大内盛达的脚边,感觉家主还在窗前凝视。
今天家主凝望远方的时间也未免太长了一些
室内燃烧着香烛,整个室间是一种清香淡雅的味道,倭人的贵族从遣唐使的时代算起都有好几百年了,论起雅致,享受,还有礼仪,应该不在大魏的贵族之下。
大内盛达久久站在窗前,其实已经稍微失仪,倭国的大名照样困于规矩之下,行走站立俱是要有威仪,不可以失态。
一个家老稍稍立直身体,微微轻咳一声。
“都起身来看。”大内盛达转过头来,脸上神色可堪玩味,他道:“魏国人,往天方人的驻地去了。”
所有人都呼拉一下站起了身体,走到窗前,观看远处的情形。
各人都是看到,一个穿青袍的大魏官员打扮的少年人走在队伍的正中,身形高大,借着火把亮光可以看到是一个俊俏的少年人,其手握横刀,大步而行。
三十多个披甲持矟,或是持横刀,持弩、弓的甲兵,分列在队伍的前头两侧。
其余几十个魏人,或是长矟,或是横刀,或是弓弩,形成了一个尖锐的三角箭头。
决绝,一往无回,无人长歌或叫嚣,但倭人显贵们明显感觉到了一股决心和意志。
“魏人也如此决死吗”大内盛达受到了一定的震动,他的年龄和大名的身份,已经使大内盛达经历过若干次生死交关的大事,支持室町导致的战争,家族内若干次以刺杀为结果的阴谋,天方人的压力,蒲行风的压力,康天祈和王直的压力。
但看到魏人持长矟和横刀一往无前的向前而行,这种事,对大内盛达来说还真的是头一回。
至倭国和筑前国的魏人很多,在筑前国还有一处著
著名的长垒遗迹,这是北虏在大魏太祖兴起之前,曾经从朝鲜跨海攻击倭国时的遗迹,北虏被倭人称为元寇,元寇在这个时空只入侵过一次,十余万人登岛,北虏占小部份,大部份是女真仆从,朝鲜人,还有渤海国人,契丹人,这些仆从军也是彪悍勇武,擅长弓箭骑射。
北虏是打算征服倭国,然后将朝鲜,倭国混为一体,征调倭国和朝鲜的人力财力物力继续南征。
这个打算却是破灭了,在上岛后不久突遇大风,整个舰队被毁灭,上岸的几万人失去后勤补给和断了后路,在长垒前被几十个幕府大名和源氏大将领所领的公方军队击败,几万人丧身海滩和长垒之前。
这次事件给了倭人很强烈的信心和暗示,就是本土很难被征服,大国也不可畏。
后来大魏、建、国,一路北伐将蒙元驱出中国,就算如此,倭人也失去了对大国的敬畏心理,不复唐时那种毕恭毕敬的学生姿态。
大魏立国之后,四周的小国俱来朝贡,接受册封,甚至很多小国册立太子,新君继位,都要上报大魏,获得允准后才有法理上统治权。
但倭国不是,从来不是。
魏人在倭人眼里,有些懦弱,自私,胆怯。
很多大魏商人确实也是有类似的小毛病,内斗,自私,见利忘义。
这给了倭人很多口实,很多倭人公卿和智识之士,甚至是一些和尚,都是在感慨魏人和唐人是两回事,虽然也是华夏,也是衣冠之族,但两者之间有差距。
倭人还不至于如清朝那样自称衣冠在倭,但对魏人的轻视已经相当明显了。
大内盛达也是在此时此刻,才感觉到魏人也有骁勇不惧死的豪杰好汉。
一个家老喃喃道:“我原本以为这个使者敢剖腹就是难得的勇士了,不过我也知道魏国人没有剖腹谢罪的传承,但我万万没有想到,他们居然敢来攻击天方使团。”
“我等应该派兵去援助使团吗”
“使团间相攻,我们没有这个义务相助哪一方吧”
“我感觉置身事外,事后再问罪魏人使团,逼这个少年官员自杀,此事可以了结。”
家老们议论纷纷,最终将目光投向大内盛达。
大内盛达微微一笑,说道:“魏人是有这般的传承,君等忘
了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了吗”
“可我们不是西域小国!”一个家老抗声道:“这样置我们的颜面于何处”
“时势变迁,不可拘泥古人故事,但也没有必要强自出头。”大内盛达用悠长的语调道:“把今天的事告诉康天祈,蒲行风的人被杀,他来决断吧。”
在场众人顿时了然,康天祈才是最需要决断的一个。
和蒲行风是走向对抗,撕毁盟约,还是继续合作,甚至倭人的决断,也是得看康天祈的意思。
康天祈的实力不足以扫平全倭,但他的舰队能使倭人不能再做一文钱的买卖,这也是不可忽视的事实。
这些家老大臣们叫的凶,但如果说此后被封锁海岸,一文钱也赚不到了,他们准定会闭上自己的嘴巴,一个字也不敢往外迸。
如果一直穷下来,倒没有什么,富起来之后,享用不断,各国的珍奇物品,新鲜货
第三百四十一章 踏步向前
大内盛达的臣属们知道他的不悦,但没有人摸的清楚这位家主最真实的想法。
大内家的决断会影响到室町,进而影响到所有的大名,包括倭国的国体在内。
大多数人会反对和天方人合作,进而接受天方的宗教和文明。
倭国受到华夏的影响比他们自己想象的还要深远的多,但他们也知道断然拒绝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