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王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淡墨青衫
消渴症这样的病症,在后世影响几亿人,但在这个时代根本是极少数贵人才有可能得的疾病,这是富贵病。
抚恤,不必担心未来的生活,甚至会比亲人逝世前过的更好,这才是南安侯府抚恤阵亡伤残府军将士的意义。
如果叫将士们担心他们的身后事,又有谁愿干冒矢石的奋战
有的人天生武勇,为了搏取功名富贵根本不计较自身的安危,古之勇将,肚腹被划破了,肠子流出来,无非是按回腹腔接着再战,他们有逆天的体质,这样的伤势缝合之后居然能挺过去不死,实在是令人惊奇感佩。
而多半的人无非
第三百五十八章 巡查
河畔有大片的工厂区,墙以红砖砌成,架以高梁,看起来比普通的中式房舍要高大的很多,也方正,笨拙的多。
流水不止,有一些小孩在下游用网打鱼,或是游水嬉闹,欢声笑语不绝。
徐子先等二十余骑赶过来时,也并没有引发轰动,南安侯巡视各方不绝,几乎每日均可见其矫健身姿,见多了,也就无人惊奇了。
只是孩童不知礼,若是成年人见了,不管一日见上几次,均要叉手行礼,以示尊重。
徐子先由一工厂正门而入,林绍宗等人策马在外戒备,只有两个近卫按刀随从。
以徐子先的眼光来看,眼前的建筑还是偏于低矮,但这也是没有办法。大魏也好,汉唐也罢,中国的建筑风格和传统是以榫卯木制结构为主,层层叠叠搭建,方能高广。而大殿阁建筑,很少有内部宽宏广高的,只有叠床架屋,殿阁内都充斥梁柱,内部空间都并不宽广。
而早在汉唐之时,西人的建筑,特别是教堂建筑,多半是石制,而且用拱斗制来搭建,这是几何力学在建筑上的运作,而在华夏,一直到明清末世,在这一块的缺失也一直没有补回来。傅谦与林九四,张忠张信张义等人一并迎下来,这一片工地相当要紧,所以匠造司几乎日常都在这里。
徐子先神色略有疲惫,缓缓道:“我刚刚长途行军回来,就直接来这里了。我也有好一阵子没来了,你们的织机安装得如何”
傅谦过来笑道:“哪里是好一阵子,不过是半个月没来。织机已经初步安装,等着君侯你来检查验收。”
“造出来了”徐子先眼前一亮,大步向着傅谦指向的那个大机器走去,至于前面那句话他已经自动过滤了。
徐子先仔细观察着这台机器,它的体型颇为庞大,其下方是连接到水轮的传动杆,作为动力来源。传动杆与齿轮连接,带动着上部整齐排列多达三百个的纱锭。为了提高机械的耐久度,所有转动的轴部都有老式的滚柱轴承连接,齿轮和连杆也全部采用了包铁的木制构件,看上去效果很不错。
“试验了没有”徐子先询问道。
傅谦回道:“在此前试验过了,效果非常不错,它可以同时带动三百个纱锭运转,而且不需要人力。只需要两个人负责更换纱锭和续入棉花,每天就能够纺出一千斤纱锭。”
“不错不错。”徐子先满意的点头:“看来我们要在河边开个纺纱厂了。”
徐子先面色和悦,对众人道:“匠造司自司官以下,俱要有赏。”
众人欢声雷动,这么长久以来的辛苦,所为何来,自然是为了赏钱,可能也有人真的想为东藩多做些事,不计回报,但这样的人又有几个而以徐子先的理念,对一心奉献的人,不宣扬,也不鼓励。
人都是有私欲的,律法的作用是限制个人的私欲不危害他人,而道德的作用是鼓励个人的私德美好,有利于他人,而不是私德有利于国家。
**应该有所限制,比如好美色,在律法上要规定男子不能强迫妇人,不能威逼凌辱,也不能无限制的娶妻纳妾,这是徐子先赞同的理念。
但**也该有适度的满足,通过努力获得成功,良宅美妻,人皆所好,喜欢这些的,在道德层面上没有任何的负、面、评价。
眼前的匠人,司官们都是正常的男子,得到厚赏回馈家人,这是他们想做的,也是理所应当该去做的事情。
自水力纺织厂而出,接下来就是视看马车工厂。
自远途拉练之后,辎重车队在后勤司的提请下就纳入正式的生产环节,徐子先的想法是在府军之下,组建辎兵车队,负责后勤,等于是大魏的厢军,但名目确定,不象厢军承担过多的劳役,导致训练全无,专业不精,这样看似省事,其实更加费事。
养着百万以上的厢军,形同废物,岂不是更加浪费钱财
辎兵,专责运输,别事不问,车队之上,负载粮食,药材,长矟,横刀等兵器,也携带弓,弩,箭矢等军资军需物品。
医兵,从属于医
(本章未完,请翻页)
士之下,但需要扛抬担架,在战场上箭矢飞掠之时抢救重伤员,搭建野战医院,携带器具,药材。
工兵,遇河搭浮桥,遇毁损道路则抢修道路,由于要承担阵前挖壕沟,布拒马,鹿角,并且在攻城时负责搭造箭楼,挖地道等任务,工兵的待遇要比辎兵高一层,算是战兵序列之内。
火兵,则专责负责做饭,临阵之时,甚至战阵之中,俱要挑担入阵,不可使将士有饥渴之忧。
若将来至大陆争战,则还要组建厢军,守备城池,河口,江口,海岸港口,要隘,官道,渡口等要津之处,以厢军日常驻守,不问运输营造诸事,也不负责日常治安,只司职防御守备。
这样才是一支较为完备,从野战军人到驻守,到运输,建造,救治,饭食,整个军队层次分明,而不是以野战部队和驻防部队混杂,工程,运输,饭食,医治,都没有完全的建制,完全是在魏初时太祖立国时草就的框架,并没有厘清建制,现在也到了拨乱反治,确定新军制的时候了。
辎兵军队,最要紧的还是大车。
太祖时以南伐北,最倚重的就是四**车。
提起大车,也是华夏的缺失,承重以粗重扁平的车轮,没有簧片减震,也没有转向轴,所以中式的车是两轮为主,转向困难,承载能力相对要弱很多,车身较小,装运的货物有限,对道路的条件要求较高。
加上华夏向来不缺乏人力,独轮小车就能解决相当大的军需需求。如果一万人不够,就十万,十万人不够,那就百万。
隋炀帝征高句丽,动员民夫达百万,因为水土不服,劳役过度,疫病流行等诸多原因,道死途中的达几十万人。
包括军伍府兵,战死的可能就几万人,疾病等诸多原因死者达数十万。
中原王朝盛时几千万人口,帝王不介意死上几十万,而这般不恤民力,大量百姓死于沟渠,后果就是王朝易世。
就算如此,解决大规模战争和运力转输,一靠人力,二靠隋时开凿的京杭大运河,除此之外,就别无他法。
北人多用骡马,小车,而南人则以舟船之利,舟船是肯定强过那些两轮马车和独轮小车,所以在唐代之后,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就逐渐南移,关中的过度开发在隋唐时就相当明显,隋文帝时就被迫带几十万关中军民到洛阳就食,而洛阳或开封,也不过就是得运河运力补给,粮食和物资,仍然自南方而来。
但就算舟船运输得力,南方也不是到处都能通行船只,总要上岸,百里,数百里无水源,或是没有船队相随也是很正常的事,真有大战,仍然要靠召集大量壮丁来做非专业的事。
然后死伤大量无辜百姓,费了十倍的力气,做到的事情却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既然如此,提前做些准备不是更好
四轮马车
第三百五十九章 但请放心
连续十余天下来,陈道坚每天都在酒宴中度过,这个年青的士子,从自幼束发读书开始就没有饮过一滴酒,他家贫而自幼聪慧,知道什么事情自己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
酒只会让人头脑发涨,读书的时候思维不清晰,有百害而无一利。
到了南安侯府效力之后,不必每天悬梁苦读,侯府也偶尔会有酒会,南安侯徐子先当时还是世子,偶尔会召集官员吏员还有牙将们聚餐,席间会小酌几杯。
倭人这里似乎是完全不同的风气,大内家的那些家老老中,还有那些武士们,平素都是剃光了头皮,但留着古怪的发髻,穿着朴素的长袍,每天都带着刀,一脸冷酷和公事公办的古板神情。
但他们每天晚上都要到酒家喝酒,每个人都要喝的醉醺醺的,否则就谈不了事,包括商人们在内也是一样。
倭人的吃食很匮乏,只有各种海货海鲜。
在这个时代,这些东西不怎么拿的出手,倭人的海货,在大魏的销量相当有限,以至于很多商人不得不规定,来贸易的大魏商人要携带一定份量的海货离开方能贸易,否则就禁绝。
用这种办法,倭人每年才能把他们的干海鲜卖出去,否则的话,在这个年头,很多内陆的人对海鲜既无了解,也没有**,而大海茫茫,又没有工业化的打捞手段和器具,海中鱼类异常丰富,普通的渔民驾着小木船都能满载而归,又何必要花钱去买倭人的海货。
因为种种复杂的心理,倭人在确定了合作关系之后变得相当热诚,陈道坚每天晚上都是清醒着出去,然后醉醺醺的回来。
还好,这种日子也差不多要过去了。
和室町的代表会晤过后,对方隐约的表达了共抗天方的决心,然后就是大内盛达约见,倭人的大名和大魏的君侯正式答达了盟好的条约,这一次就很具体了。
如果蒲行风来攻,不管是攻东藩还是攻打肥前筑后,大内家和南安侯府都有义务替盟友出兵,彼此相助。
蒲行风是大敌,大内家的盟约也十分巧妙。
如果康天祈要攻东藩,那就和倭人无关,当然倭人也不会相助。
另外刘旦,颜奇和东藩之间矛盾争执,甚至战争,也不是倭人要相助的范围之内。
陈道坚不太明白,其实是简单的事,但倭人们吞吞吐吐,说话九曲十八弯,就是不肯将话直接说出来。
好象直接说这样的话会很难堪,尴尬,后来等陈道坚等人将对方的心意说出来之后,那些倭人才显露出如释重负的神情,好象一件天大的尴尬事被陈道坚给解决了。
谈判后期就是各地的大商人赶过来,棉布,生丝,包括茶,糖,这些物品倭人们都相当的感兴趣。
他们还希望能获得更多的大魏铁器,倭人岛上缺铁,他们铠甲严重不足,很多士兵乃至武士都戴着竹笠,穿着竹甲或皮甲,只有少数的高等武士和大名们,穿着漆成各种颜色,加饰着尾羽或牛角的各种甲胄,看起来面目狰狞…
…在陈道坚看来,无非就是增添一些恐怖气息,倭甲的防护能力实在有限。
近来福建路出产的铁器明显减少了配额,陈道坚只能委婉的告诉对方,这件事暂且爱莫能助,本身东藩也开始缺乏铁器,不得不远道购买,闽铁的生产和销售都出现了不小的麻烦。
大魏的生铁产量在宣宗年间是一个高峰,大约九千多万斤,这个产量在当年还是够用,但现在大魏人口较宣宗年间最少增加了三到五倍,生铁的产量反而较宣宗年间下降了。
倭国也是严重缺铁器,甚至包括生活器物。
大魏的铁壶,锅,铲,杯,精铁制的相当受欢迎,倭国也是苦寒之地,在房间里起炉灶,烧水取暖,相当受欢迎。
包括吕宋,暹罗,占城,真腊,各国也是严重的缺乏铁器。
大魏的精铁器具,和生丝,瓷器,还有茶叶,棉布一样,都是相当受各国的欢迎,为了得到这些器物,各国都愿拿出金银和香料等热销货物来交易。
……
灯火之下,陈道坚展开信纸,开始写信,近来有一艘浙江商船要返回明州,途经东藩或澎湖,陈道坚叫人取了几贯钱给船主,托请这商船的船主把自己的信带到东藩,自会有人接收,直送到南安侯府,交到君侯徐子先手中。
陈道坚感觉,东藩已经下决心搞好棉布生意,还有糖,茶,生丝,这些生意都是在海外最热门的生意。
但糖和茶,还有生丝都有竟争者,不会如棉布那样形成垄断的地位。
而精铁很有可能也成为类似棉布的生意,东藩可以做成垄断的格局,因为建州的铁业几乎要被毁灭了,汀州的产出,满足大魏本地的需要都有不足,更不要说出口贸易了。
陈道坚认为这是一桩好买卖,提前就是东藩能如君侯设想的那样,高炉炼铁不在话下。
按徐子先的说法,完全能够自己立起高炉,用煤炭也能产出优质的精铁。
东藩的匠作司已经成立勘探队伍,往中部和北部去探勘去了。
灯火下陈道坚慢慢将写完,封好口,他长出了一口气,感觉内心略有放松。
……
&nbs
第三百六十章 说过往
“总会要回东藩了。”陈道坚盘腿坐着,推开几案,舒服的伸了一下腰身。
陈道坚眼前是几个小碟,里头是煮的鱼,还有用酱油煮的汤,加上一小碗白饭。
这在倭国这里已经是上等的菜肴,几碟小菜,海鱼,加上酱汤。
如果陈道坚要喝酒,还会上一小壶酒,倭人一样会喝醉,但他们永远用这种小壶来装酒,宁愿喝了一壶再添一壶,而不喜欢用大壶,或是酒坛子之类。
这就是倭人,总是在各种伪装之中来过日子。
陈道坚近来吃腻歪了这些海鱼,很想痛快的来一顿肉,不管是猪肉还是牛肉,羊肉,总之是大块的肉就好。
但在倭国这里这个要求也很难被满足,因为他们的大名每天吃的也差不多就是这样。
在倭国大半个月时间,陈道坚接到了南安两次信件,之所以这么快,是因为不停的有海船从东藩经过,停泊,补充食水,看看有没有货物可以购买。
这是一种良好的趋势,这说明东藩已经渐渐成为海船的集散点之一。
陈道坚终于彻底完成了任务,准备回国了。
在此之前,他已经轮流接见了在这里的吏员,二等司吏张伯甫已经因功升为一等令吏。
陈道坚感觉是东藩那边有意调整,随着商约达成,这边的驻地办事人员会大幅度的增加,派驻官员还有些为时尚早,但提高吏员等级还是相当必要的举措。
倭人一方,对东藩侯府的政体格局还不是太了解,但一个一等司吏驻此,应该能叫倭人相对满意了。
今天张伯甫在进来的时候,身后跟着一个矮小精壮的汉子,进屋之后,两人一起抱拳一礼,张伯甫目视陈道坚,那个汉子则两眼警惕的扫视着全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