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海权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星光破裂
-水上部分(生活空间/工作空间,越高越好):170.6%
水线面积:24,790平方英尺或2,303平方米
排水量系数(排水量/装载量)):100%
船体结构重量/表面积:119l磅/平方英尺或者579千克/平方米
):船体强度(相关的)):
-横向:0.91
-纵向:2.39
-全部:1.00
足够的机械,存储,舱室空间
优秀的住宿和工作空间
船只缓慢从容的摇动,是一个不错的火力平台
优秀的海船,舒适,能够在最恶劣的天气开火(天上掉馅饼的好活动,炫酷手机等你拿!关注起~點/中文网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qdread即可),马上参加!人人有奖,现在立刻关注qdread微信公众号!)
i1153
.全部章节
帝国海权 第322章 这玩意就是一辆装甲拖拉机
. .
“不要将负重轮直接安装在车体上,而是将负重轮和车体之间用可以自由活动的摆臂连接,然后再将摆臂的支撑点连接到螺旋弹簧上,用弹簧来为车体提供支撑力,这样就有了适合的悬挂系统。”约亨在这边说,那边的技术人员低着头一个劲的在那做笔记。
约亨所说的悬挂方式是独立螺旋弹簧悬挂,之所以选择这种悬挂方式,是因为实现起来比较简单,而且未来发展空间也比较大。
二战中的坦克悬挂主要有三类,独立式、平衡式和扭杆式。而独立式和平衡式又以实现缓冲的结构不同分成弹簧式和板簧式,而根据具体的安装方式的不同还能继续进行细分。
大名鼎鼎的克里斯蒂悬挂系统就是独立螺旋弹簧悬挂的一种,不过因为现在的拖拉机负重轮直径小,数量多,而且连接的螺旋弹簧的行程也不会太长,因此和有着高通过性,适合快速坦克的克里斯蒂悬挂还是有着相当大的性质区别,从性质上来看更类似丘吉尔步兵坦克的小型独立螺旋弹簧悬挂。
但是这; 一悬挂方式无意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板簧式悬挂大多都是平衡式,除了ii号坦克这个独立特行的家伙之外再没有见过独立板簧悬挂的。因此未来坦克的速度上升,小型独立螺旋弹簧悬挂则可以直接变成克里斯蒂悬挂,两者在本质上是一种东西。
至于克里斯蒂悬挂占用车内空间的问题也只是在苏系bt快速坦克和t-34之上有所体现,英国人的十字军、克伦威尔、彗星等巡洋坦克使用克里斯蒂悬挂的变种,而且将悬挂直接安装在车体外侧,这样就不会影响车内空间。
这样的外侧布置方式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梅卡瓦系列坦克上同样得到使用。而且外侧安装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容易拆卸和更换,有利于战场维修,当然这样也有着容易被击中的坏处,但是总的来看,利大于弊。
至于更加节约空间。也是最为经典的扭杆悬挂,约亨不是不想用,但是扭力杆的弹性和强度的问题实在不好解决,即使在二战期间,kv-1早期扭力杆都会出现断裂的故障,iii号坦克早期德军对其扭杆悬挂反响也不是很好。加上维修不便,因此约亨决定对其不予考虑。
对于行驶能力,约亨的要求可不低,悬挂系统只不过是提高行驶能力的一部分。越壕越障能力同样十分重要:“现在的坦克的行驶能力我很不满意,我要求坦克的越壕能力必须达到1.5米,越障能力必须达到1.2米,因为现在没有哪个国家的陆军挖的堑壕只有1米宽,胸墙只有0.5米高的。”
“可是陛下,这样一来履带接地长度必须达到4.5米以上才能保证足够的越壕能力,在现在的试验车上进行改进,需要将履带接地长度增加50%以上。整个行动机构需要拉长越70%,这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如此一来长度增加。车体的重量也会大幅增加,考虑到再安装武器,装载人员,就算我们换装动力更强劲的发动机,行驶速度恐怕也很难得到提升。”约亨提出的要求让所有人感到难以接受,这简直几乎是有意刁难。
按照约亨的要求。现在的试验车要拉长不少,在现有基础上改进显然是无法实现的。
“那就重新设计一辆新的,现在这辆车从本质上来说不过是一辆装了装甲的拖拉机,虽然履带式车辆你们之前没有经验,以拖拉机为原型我可以理解。但是这到底是陆军用的战斗车辆,你们的设计还是要以满足陆军的需求为最优先的。”
要求是这么要求,但是约亨对这些设计师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还是不太放心,面对同样的问题,英国人参考的是巨轮车,然后就搞出了mark-i这样的菱形坦克和过顶履带。
既然德国陆军已经开始研究坦克了,那么看来自己还是要引导他们往正常的方向发展,再怎么样也不能走上英国人的邪路,至少也得发展处ft-17雷诺这样的玩意。
看来回去以后又得重试自己在基尔海军学院里学会的制图的技能了,到时候从行走机构布局,自己貌似已经很久没干这事了。不过这事以后再说,现在还是得继续刁难这些可怜的技术人员。
“另外,我记得柴油机现在已经在拖拉机上应用的相当广泛了吧?为什么不选择扭力更强的柴油机而选择汽油机?”约亨问到。
“陛下,因为我们的汽车、摩托车以及飞艇使用的都是汽油机,因此从油料消耗和维修保养方面考虑,我们认为使用汽油机更加有利于后勤。”
对于这样的回答约亨倒是一愣,狄塞尔的柴油机在拖拉机上的表现优于汽油机是有目共睹的,因此自从奥格斯堡-纽伦堡机械工厂股份公司生产出60马力的柴油机后,柴油机就开始在拖拉机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按理说从拖拉机改过来的这个玩意应该也使用柴油机才对。
没想到却是因为这个理由才选择了汽油机,仔细想想,陆军的选择也不能说不对,现在农业和海军是柴油的主要使用大户,陆军则一直是汽油的使用大户,作为陆军来说,用自己已经熟悉了汽油机显然承担的风险更小。
柴油机和汽油机工作原理不同,结构不同,使用的油料也不同,所以要是使用柴油机,维修兵又要学习自己不熟悉的发动机的维修保养,后勤还要准备不同的油料供应体系,这的确是件麻烦事。
不过约亨还是决定说两句:“不过柴油机扭力强,油耗低,更重要的是不易挥发不易点燃,对于战斗兵器来说安全和可靠还是很重要的,我认为你们可以考虑也对柴油机的应用进行一些尝试、对比,最后决定到底使用更适合的发动机。”
现在约亨还不准备强令陆军使用柴油机,因为这毕竟是涉及整个后勤调整的大问题。不过让他们先尝试一下柴油机,感受其安全可靠的优势,而等技术再成熟可靠一些,柴油机还有一个巨大优势能让陆军回心转意。
那就是行程,柴油安全的特性能让坦克携带外挂油箱进行作战,使战斗车辆的行驶距离大大提高,对于这个能力对于研究完善并且准备实施施利芬计划的德国陆军来说是难以拒绝的。
不过这个优势现在说出来一点用都么有,就这个上个半米高的障碍都会断链子的玩意你还指望什么长距离行驶?
所以对于发动机,约亨决定不再多做纠缠,行走部分的问题毕竟是技术方面的问题,技术到位了,解决起来还是容易的,但是思路上的问题就不是那么容易纠正了,因此要把它们从一开始就给强行扭回来。
“对于火力配置我有点意见,你们在车体侧面安装类似战舰炮廓一样的部分,这样车体的侧面会突出来一大块吧?这样会增加车体宽度,导致运输不方便,而且重量也会增加,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好主意。”约亨说到。
“陛下,但是如果没有两侧的炮廓,我们就无法让装甲车应对两侧的敌人,这样会让它暴露在危险之中。”这次说话的是施利芬本人,对他来说,陆军需要的是一个火力完善的移动堡垒,因此保证侧向火力是不可少的。
“侧面的问题交给步兵解决,阿尔弗雷德,这种车辆即使我没坐进去也知道它对外的观察视野是有限的,而视野有限就会导致有些危险里面的乘员看不到,而在外面的步兵就是帮它解决看不见的危险的。
车体的正面用球形机枪座安装一挺mg3可以压制前方的步兵就可以了,至于两侧交给步兵来解决。所以两侧的炮廓取消所省下来的重量用来增强正面的装甲,那才是它受到攻击最多的地方。现在15毫米的厚度恐怕连我们的12.7毫米机枪弹都挡不住吧?
保证它的防护性能才能让它在战场上存活更长的时间,才能为步兵提供更长时间的支援,因此牺牲部分火力是可以接受的。我向这玩意的正面装甲厚度至少要能挡住37毫米野战炮的直射吧?
我们需要的不是一艘陆地巡洋舰,阿尔弗雷德,必须适当的做出取舍。一个可以跟随步兵一起进攻的移动炮兵才是这种装备的价值,额……”
约亨突然间卡了壳,显然是想到了什么,突然间断掉的发言让所有人的眼光都集中到了他们的皇帝的身上,但是没有人敢发出声音,生怕打断了约亨的思路。
而约亨的卡壳则是因为“跟随步兵一起进攻的移动炮兵”这个定义让他想到了另一种不同于坦克的装甲载具,而貌似看起来,这种载具比坦克更适合一战的战场。(天上掉馅饼的好活动,炫酷手机等你拿!关注起~點/中文网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ddxiaoshuo即可),马上参加!人人有奖,现在立刻关注ddxiaoshuo微信公众号!)(未完待续……)r1292
.全部章节
帝国海权 第323章 突击炮之间的炮斗术什么的实在太带感了
. .
“对,它并不是移动的堡垒也不是移动的要塞,它应该是移动的炮兵!”理顺了脑中的思路的约亨兴奋的说到:“我们现在步兵进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支援火力不方便,如果有一种可以伴随士兵一起进攻,可以及时为步兵提供支援火力的可以行走的炮兵,那么将会为步兵进攻扫清障碍!”
“是的,陛下,我们设计这款装甲车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步兵扫除障碍的。”一旁的施利芬有些摸不着头脑的回答到,皇帝陛下所说的和陆军所要求的没有什么区别啊。
“不不不,阿尔弗雷德,至少从我听到的关于这个车辆的介绍中我看不出它能支援步兵什么。”摇了摇头,否定了施利芬的话:“如果这种步兵支援武器的火力之安装一挺mg3,一门37毫米野战炮,那么它根本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步兵支援武器。
未来无后坐力炮和hk1904装备部队后,步兵所拥有的直瞄火力将会在这种装甲车之上,到时候是它支援步兵还是步兵支援它?步兵用60毫米无后坐力炮就能解决的目标还需要它支援吗?难道它的价值只是利用它的体型和装甲为步兵提供一定的掩护?
对于一辆制造精密、维护复杂、价格昂贵的大家伙来说,这实在太过浪费了。”
(“陛下您的意思上它的火力不足,需要装备更强大的火炮?”施利芬明白了。
“没错,我们淘汰37毫米野战炮的原因就是因为其威力小、重量大、射程近、步兵移动不便。所以我们才需要60毫米无后坐力炮,它威力更大,重量更轻,但是它也有自己的问题,那就是射程太近。所以作为步兵支援火力应该有着强于60毫米无后坐力炮的威力和射程。
我们现在突击步兵的主要重型支援火力是75毫米野战炮,我看完全可以将这种火炮装到车上嘛,让野战炮和步兵一起进攻,这样就能及时的为步兵提供大威力火炮的支援。而且75毫米野战炮无论是发射穿甲弹对付堡垒还是发射榴弹对付步兵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约亨笑着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不过这个要求和之前提的那些标准一样让技术人员一个个摆出了一张苦瓜脸:“陛下,按照您的要求,新的设计需要装备75毫米野战炮。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大的炮塔,这样炮塔的重量就会增加,这样一来就很难再用人力旋转,因此我们需要为炮塔安装上旋转电机。
而正面装甲能够抵御37毫米野战炮直击,这需要大约25毫米以上的装甲,要能满足1.5米的越壕能力,车体长度不会短于4.5米,那么这样做无疑会大幅增加车辆的重量!
如此一来,无论是承重系统还是机械稳定都会面临比目前更加严峻的考验。就算采用更强大马力的发动机,以及采用您所说的悬挂系统依然很难保证这种车辆的可靠性和机动性。”
对于这个问题约亨立刻抛出了自己早已想好的建议:“那么我们直接取消炮塔,将火炮直接安装在车体上的固定战斗室内不就可以了?取消了炮塔可以节约重量,而固定战斗室的空间更大可以安装较大口径的火炮,而且没有了炮塔,我们可以大幅降低车高,这样就能节约重量,这些重量则可以用来增强防护。”
“将火炮直接安装在车体内部的确可以省去炮塔的重量以及复杂的旋转机构。但是这样火炮的射界会受到巨大的限制,在作战时并不是很方便。”施利芬立刻回应到。
对此约亨也有自己的说辞:“阿尔弗雷德。我说过陆军需要的不是移动要塞,只是移动炮兵,火炮只需要在正前方有一定角度的射界就足够了,真的要大角度调整射击方向就让车体转向,就算再不方便也比后方的炮兵方便吧,可以伴随步兵一起进攻。有着能够抵挡37毫米野战炮直击,还能随时为步兵提供75毫米野战炮支援的战车,牺牲一点射界完全是值得的。”
“嗯……”在施利芬还在考虑这种兵器的实用性的时候,约亨继续将自己心目中的装备更加细致的描绘了出来。
“这种武器应该是轻型炮兵的自行化和装甲化,主要任务是伴随步兵进攻。清除对步兵构成威胁的目标,扫清进攻的道路,在这类作战中作为直瞄火力使用。也可以在防御作战中发挥作用,也可以作为间瞄火力使用。
在进攻作战中主要作战任务是与步兵武器无法迅速有效压制的敌方步兵重型武器交战,在防御作战中以敌方步兵为主要攻击目标,和炮兵一样,炮击阵地必须隐蔽,并且利用其机动性在敌方火炮还击前转移阵地。
在编制上属于炮兵,作战中必须有步兵伴随,因为性能上的限制,以及其作为炮兵的性质,尽可能的集中使用,已提供足够的火力强度。”
约亨说这些要求正是突击炮的使用方法,突击炮这一装备和理念来自1935年时任德国陆军参谋部作战处长的曼施坦因中将呈交给陆军总司令弗里契上将的建议书。
曼不群认为步兵师应该拥有连级建制的突击炮群,而这种自行火炮并非是大口径重炮的自行化,而是一战中德国精锐轻型炮兵的自行化,也就是突击队战术中的步兵支援火力。
这一思路对于一战的环境简直无比契合,因为一战根本没有什么装甲集群概念,坦克也不是集中作为突击力量使用的。
二战中的坦克和突击炮的定位区别十分巨大,曼不群对弗里契的建议中对坦克部队的任务是这样理解的:“坦克的主要任务是突破敌军步兵防线,攻击纵深方向的敌军炮兵、指挥部和预备队。”
这种战术就会导致坦克为了支援步兵就会丧失其机动性。但是步兵又希望自己的战区内可以得到坦克这样的装甲单位的支援。这种需求各国都有,如英国人的坦克就分出了高速的巡洋坦克和慢速的步兵坦克,而步兵坦克这个名字就说明了它们的作战任务。
不过让坦克干支援步兵的活无疑有些大材小用,二战初期法国人将坦克分散使用的教训也证明这种思路是不正确的。当然一战的所谓坦克和二战的坦克不是一个概念,它们就是步兵支援武器,因此突击炮这种装备显然更加适合。
当然并不是约亨不希望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坦克以及装备更大威力的曲射火力的自行火炮,但是一些问题确实巨大的阻碍。
首先是坦克,以现在的技术水平想要做到机动、火力、防护三要素平衡也不是做不到,要求低一点就行,像日本陆军的89甲中型坦克这种水平的玩意就算以德国现在的技术水准也完全能实现。
但是作为步兵支援坦克的89甲,其作战任务和突击炮没有太大的不同,而火力、防护甚至还不如突击炮,唯一的优势就是有个炮塔在作战中更为灵活。
所以想让坦克作为突击力量使用,在技术上必须更加完善,性能上更加优秀,让其作战能力和突击炮不产生重叠的时候才有实际意义。
而大口径自行火炮则是现在的技术条件下坦克地盘带不动,就算是使用固定战斗室,使用薄装甲,对机动性要求也低,陆军的大口径火炮对现在的底盘来说依然还是显得太过吃力。
所以相比于比较好实现的突击炮,坦克和自行火炮强行上马不是不行,但是都太过勉强,而且价格昂贵,生产困难。相比之下突击炮价格便宜,产量巨大,而且其技术上和坦克以及自行火炮的共同性都是前期发展装甲力量的最佳选择。
对于约亨对战车的定位和使用方式,施利芬表示的确十分实用,余下要求按照这个定位来研制新式战车。
为了给他们更详细一点的研究方向,约亨提出了设计指标:“新式战车的设计有以下几个要求必须实现:
1、至少搭载75毫米口径的火炮。
2、如果可能,在车辆静止时火炮的方向射界最好能达到30度以上。
3、火炮的仰角要能满足6千米的间瞄射击。
4、车辆的高度不应该超过正常人的身高。
5、车辆安装悬挂减震系统以提高行驶能力。
6、越障高度不得低于1.2米,越壕宽度不得低于1.5米。
7、车体顶部为封闭式,可以抵挡37毫米战防炮的射击,侧面和后部要能抵挡mg3机枪的射击。
8、固定战斗室上方的舱门前方需要安装一挺mg3,可以由战车指挥员操作攻击敌方步兵。”
约亨的要求被技术人员一一记下,这些要求将会成为他们接下来的研究方向。
不过约亨并不指望他们做出一台iii号突击炮,要知道iii号突击炮a型重量也有19.6吨,使用的迈巴赫120tr发动机的输出功率更是高达300马力,更重要的是这玩意的装甲是焊接的!
所以一辆重量在15吨以下,发动机输出功率在120马力左右,全身铆钉的玩意怎么看也不会像是三突子,约亨都能想象出这玩意绝对会长成什么样了。(未完待续……)
ps:那么多人都以为是三突子我怎么会随你们的愿?
至于这玩意原型是什么,我想看标题估计一些朋友就知道我说的是哪个了r1292
.全部章节
帝国海权 第324章 朴茨茅斯条约
. .
“日本人和俄国人谈妥了?”回到柏林后没多久,马沙尔就带来了日俄和谈已经完成,签署了和约的消息。
“是的,陛下,俄国人和日本人在朴茨茅斯签订了和约,远东的战争结束了。”马沙尔恭敬的回答到。
“打了两年多,也的确该结束了。那么双方达成了什么条件?双方恐怕这字签的都很不情愿吧?”约亨调侃着这打成了一锅粥到最后都精疲力竭的两帮子人,可以想象双方之间的谈判肯定是明枪暗箭、你来我往,谁都希望能尽可能的占点便宜。
“陛下,日俄两国在美国人的斡旋下签订的《朴茨茅斯和约》主要内容有4条:首先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特殊利益;其次日俄双方在满洲地区的驻军维持现状;然后俄国将辽东半岛租借权转让给日本;最后日本人从库页岛撤军。”马沙尔简单的将条约的内容向约亨说明到。
“看来小尼奇的脸还是保住了,且不说没有割地赔款,甚至连在北满洲的控制权都还握在手里,现在他可以安安心心对付他国内的那些反对派了。”约亨轻松的说到,历史上的日俄战争,俄国人可是彻底将面子和里子都输掉了。
不仅从满洲全面撤出,转让辽东半岛和南满铁路,更重要的是将库页岛北纬50度= 以南全都划给了日本,也因此导致了苏联解体后,背后有着美国爸爸撑腰胆儿肥了的日本人和俄罗斯在库页岛,日本人称北方四岛问题上的扯皮。
“不过这样一来,日本和俄国在满洲划分势力范围,那么他们之间的军事对峙就不会停止,俄国也就不得不在远东地区继续分心,这对我们来说是有利的。这一切都是陛下您的决断才能实现的,陛下圣明。”马沙尔立刻马屁送上。
对于这样的马屁约亨接受的倒是理直气壮,自己辛辛苦苦不就是为了让俄国人不得安生吗,不过以他的性子虽然有些飘飘然,但是倒也不会得意忘形昏了头脑。
“不过俄国和日本在满洲打仗,打完以后就这么将辽东半岛转让。满洲南北划分势力范围也不问问主人同不同意。”约亨有些揶揄的说到,就算甲午战争赔偿比历史上,甲午后海军重建比历史上强,新编陆军在德国的训练下比历史上精锐,但是对于日俄战争居然还是连屁都不敢放一个。
“陛下,关于辽东半岛租借权的转让,条约里称需要征求清国的同意。”对于约亨的揶揄,马沙尔也同样讥讽的回答到:“不过清国政府是不会不同意的。”
约亨知道清朝被日俄双方打的如此激烈给吓坏了,精锐的新编陆军和北洋水师全都在日俄战事进入白热化的情况下按兵不动拱卫京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