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海权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星光破裂
如果英国人强化自身的防空能力,也不会有什么影响,因为由于技术的限制并且没有真正实战的检验,早期的防空手段对飞艇的威胁并不大。
一战初期英国主力防空武器是3磅速射炮,实际口径47毫米,射速15发每分钟。最大射高5500米,理论上可以向某片空域里布满炮弹破片从而对飞艇构成严重的威胁。
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由于对飞艇飞行高度难以做出精确的测量。因此高射炮的炮弹往往在不正确的高度爆炸,因此难以对飞艇造成有效的威胁。1915年9月7日,德国海军的l-13号飞艇在2500米高度空袭了伦敦,面对伦敦密集的防空火力,l-13不仅毫发无伤而且还造成了一战中飞单艇破坏威力最大的一次攻击:导致22死87伤,财产损失53万余英镑。
而英军防空观察哨的记录在之后显示,防空炮火的所有射击全部过低,所有炮弹都在目标下方爆炸。实际上据统计一战中平均发射8000发炮弹才能击中一艘飞艇。
而初期的战斗机对飞艇威胁也并不大,英军的be.2c战斗机最大飞行速度仅为120千米/小时。爬升效率也极低,齐柏林飞艇能在1分钟内爬升300米,而be.2c做到这一点需要10分钟,没有增压装置的战斗机在高空发动机功率下降,并且在追击德国飞艇时往往会罗盘结霜失灵,飞行员冻得要死。
如果在夜间发动飞艇攻击,那么靠肉眼搜索的效率更是极为低下,90%的英军飞行员从未在夜间看见过飞艇。
而且战斗机就算发现了飞艇,初期也很难对其造成什么威胁,因为战斗机使用的武器是机枪。而使用和陆军一样的标准机枪弹对拥有大量独立气囊的飞艇伤害极低,在1916年以前英国战争部就得出过“子弹在对付飞艇时毫无用处”的结论,直到波美罗伊弹、布洛克弹和白金汉弹出现。
所以战争初期飞艇可以作为一支奇兵使用。他们所能做的也不仅仅只是轰炸。在整个战争期间德国海军的飞艇部队在北海进行了930次侦查飞行,发现敌舰70艘次,对敌攻击150次,在波罗的海进行了220次侦查飞行,发现敌舰25艘次。只不过由于德国海军的保船战略,白白浪费了这些辛苦收集来的情报。
当然约亨也绝对不会让德国陆军像历史上那样将飞艇当成无所不能的神器从而到一战结束时总共建造了113艘军用齐柏林飞艇。
因此约亨的计划是到战争爆发时德国的飞艇部队要比历史上同时期水平要强,但是战争爆发后飞艇的建设就要停止,将资源集中到其他项目上去。
但是能让英国人将注意力放到飞艇上,那么有着飞艇这个大幌子在前面挡着。德国的其他一些东西都可以隐藏在飞艇的阴影下了,反正不过是演演戏。又没有什么坏处。
“虽然我十分讨厌那些英国人老式宣传什么我们的海军威胁到了他们,但是这一次我倒是十分希望能在伦敦的报纸上看到他们宣传我们的飞艇威胁到了他们了。”提尔皮茨笑着说到。
“虽说飞艇用来对付海面航行目标并不理想。不过对付固定目标还是有很大威胁的,就算英国人有人意识到我们这次的演示轰炸的只是停泊状态的舰船,他们也会联想到我们用飞艇空袭军港。”约亨信心满满的说到:“不要小看英国人的那些报纸的想象力啊,他们最擅长的不就是编故事吗?”
“陛下说的是,这的确是他们最擅长的事情了。”提尔皮茨忍俊不禁到,一旁的戈尔茨也同样满脸笑意。
“不过你们都要注意,我们这次演示的目的是希望误导英国人,而且我们在国内的宣传也会同样误导大量的我国民众,但是我不希望在军队里有高层受影响而吧飞艇当成一种万能武器,要知道这种武器的缺点和优点同样突出,作为这种航空器研究的出资人,我从一开始就没有将其作为未来的主战装备的想法。”约亨警告到:“尤其是作为主要飞艇使用单位的陆军。”
无论是陆军还是海军,历史上都有大量飞艇的狂热支持者,约亨可不希望这种情况再次发生。
“陛下请放心,我们十分明白飞艇使用的局限性,对其的运用我们有非常谨慎的态度。”戈尔茨立刻保证到:“而且在见识过特种曳光弹的效果后,我相信至少当时在场的所有人都会对使用飞艇的条件非常小心。”
所谓的特种曳光弹实际上就是约亨按照英国人的白金汉弹要求研制的新弹药,,实际上就是填充了白磷的燃烧弹,而且还是12.7毫米机枪弹,于普通子弹混装,当普通弹击穿飞艇的外壳和气囊,氢气泄露与空气混合,然后再用燃烧弹点燃就可以引发爆炸,为了掩人耳目,称之为特种曳光弹。
在用这种子弹当着陆军将领们的面用这玩意点爆了数个按照飞艇的气囊标准制作的气球后,陆军就意识到飞艇可不是什么坚不可摧的空中要塞了。
约亨点了点头,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不过按照这个进度,恐怕今天一天无法完成全部的试验。”约亨想了想后说到:“时间安排的太紧不仅飞艇来回补充弹药十分紧张,而且留给海军技术人员登舰检查的时间也不够,这样不仅让所有人员十分劳累而且效果也不一定理想。
所以我认为之后的250千克炸弹轰炸技术后就应该停止试验,将更大威力的炸弹的试验延迟到明天,这样能够留出足够的时间让技术人员有更充足的时间来进行检查。”
“250千克炸弹的重量已经超过240毫米舰炮的炮弹了,的确应该留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检查,只不过如果延迟试验的话,我们无法确定明天的天气是否合适。”提尔皮茨有些担心。
“天气不好就继续等合适的天气,几个月我们都等下来了,不怕继续等。要是真的只是为了给英国人做个表演,就一下子把3艘船都炸了,我们自己却一点数据都没收集到那也太浪费了。”约亨问到:“科尔玛,你那里不会有什么问题吧?”
“没有问题,陛下。”戈尔茨立刻回应到:“这对飞艇部队来说也是一次极好的训练机会,这样复杂条件下的投弹训练他们平时也很少进行。”
“那就这么安排吧。”约亨吩咐到。
“是,陛下。”提尔皮茨和戈尔茨一起回应到。
1个小时后,试验继续开始,8艘v型飞艇已经返航,回去补充弹药,而接替她们而来的是8艘iv型飞艇,也是陆军装备的第二种正式型号,也是目前陆军数量最多的型号,总共16艘,载重量为5吨,因此只携带了4枚250千颗炸弹。
由于修改了原定的轰炸计划,因此8艘飞艇没有分开来攻击两艘舰艇,而且优先攻击奥尔加号,至于腓特烈大帝号则等到v型飞艇补充完弹药后再来攻击。
8艘飞艇轮番上阵对奥尔加进行狂轰滥炸,250千克炸弹对奥尔加号来说显然有些难以招架了,在8艘飞艇向她投掷了32枚炸弹,取得了3次命中(后来还得知有2次近失)后开始出现倾斜,在海上漂浮了40余分钟后倾覆沉没。
而这个时候8艘v型飞艇带着总共56枚250千克炸弹重新返回试验海域,对腓特烈大帝号的轰炸再次展开。(未完待续)
.全部章节
帝国海权 第346章 步子大了,也许会扯着蛋
. .
“我们对腓特烈大帝号一共投掷了56枚250千克炸弹,取得了5次命中和2次近失,其中有1枚未爆弹。.命中的炸弹基本都穿透了多层甲板,其中未爆弹砸入了锅炉舱,如果这枚炸弹爆炸,基本能保证整个动力舱室完全被毁。”提尔皮茨站在约亨的面前汇报到。
试验已经过去了一周,腓特烈大帝号不仅为全世界献上了一出大戏,同时还为德国海军带来了极为珍贵的试验数据。由于约亨要求试验结论必须要向自己汇报,所以初步结论报告一出提尔皮茨就出现在了夏洛腾堡宫内了。
“也就是说,实际上250千克的炸弹对腓特烈大帝号的核心舱室已经足够造成彻底摧毁的损伤了?”约亨说到。
“是的,陛下,腓特烈大帝号毕竟只是一艘老式铁甲舰,没有水平防护能力,因此250千克炸弹已经能够造成相当的损伤。”提尔皮茨回答到:“不过我们经过计算,250千克炸弹应该有能力击穿50毫米左右的水平装甲板。”
“也就是说,面对从上至下的攻击,我们现在的大多数现役舰船的水平防护能力不足,除了正在建造的重型巡洋舰,就连德意志级的水平防护能力也略显不足,是这样吧?”约亨问到。
“您说的没错,陛下。”提尔皮茨有些尴尬:“不过德意志级的装甲甲板之下还有防护甲板的保护,因此炸弹不太可能威胁到核心舱室。而且如果是炮弹的话,想要攻击战舰的水平装甲的话需要在极远的距离上开火,所以在命中率上恐怕很不理想。”
“10年前我们的海军的炮术训练5000米都算远距离炮击,而10年后我们已经将这个数字扩大了一倍,所以也许再过10年这个数字又会扩大一倍。如果我们不做好准备,到时候水平防护能力就会成为战舰上最大的软肋。”约亨严肃的说到:“250千克的炸弹也许威胁不到核心舱室,但是英国人的305毫米炮弹也许可以,我们自己的305毫米炮弹的重量都已经达到450千克了,英国人想必也不会相差多少。”
“是,陛下。”未来的事情谁也说不准。但是皇帝陛下对海军的远见却是早有定论,而且要求强化水平防护也不是坏事,所以提尔皮茨应承了下来。
历史上一战中德国人吃射程的亏吃的可不小,当英国人在2万米距离外开火时,德国人那仰角不够的舰炮只能眼巴巴的看着没法还击。虽然在这个距离上英国人的炮击也没有准头,毕竟即使到了二战,动对动交战最远命中记录也不过皇家海军的传奇老舰厌战号打出的23千米命中。
但是对射程估计不足的德国人虽然很快提高了舰炮仰角,但是其水平防护就十分无奈了。虽然日德兰海战中英国人被放了3个大炮仗,但是其实看看德国舰船的状态其实也相当凄惨。希佩尔的战列巡洋舰舰队中的各舰,炮塔几乎全部被摧毁,要不是德国人改进了弹药提升通道,其实也会是和英国同行一样的下场。而唯一损失的一艘吕佐夫号战列巡洋舰也主要是舰艏被305毫米炮弹由上至下贯穿导致大量进水。
借这个机会敲打敲打德国人,让他们多多重视水平防护也算是一件好事。强化水平防护所要增加的重量远比增加侧舷防护要多得多,海军的设计师很快就会面临重量无法无限增加的困境,而重点防护的理念约亨已经交给他们了,而且又有高速战列舰的实物做验证。相信重点防护设计思路在其他舰船上得到应用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继续说下去。”约亨点了点头说到。
“第二天的试验中,我们对腓特烈大帝号投放了5枚450千克炸弹。命中1枚,根据规定随后暂停试验,以便人员再次登舰进行记录试验结果,证明腓特烈大帝号的锅炉舱已经完全进水,并且波及了轮机舱,导致轮机舱开始缓慢进水。
而所有飞艇返回换装900千克炸弹。2小时候试验再次开始,总计向腓特烈大帝号投放了24枚900千克炸弹,命中3枚1枚近失。
腓特烈大帝号在被命中第2枚炸弹时就出现严重的艉倾,第3枚命中时两舷就开始出现泡沫,表明舰艇的机舱处已经开裂。舰体开始严重进水,而近失弹虽然没有命中,但是破坏力却扩大了左舷进水速度,导致舰体迅速左倾最终导致倾覆。”提尔皮茨汇报到:“根据实验结果,我们认为450千克炸弹已经足以对战舰造成严重损伤,足以导致战舰沉没,而900千克炸弹的威力则有些过剩。”
“也就是说,至少目前为止,我们现役以及正在建造的战舰,450千克的炸弹足以对其造成致命损伤,是这样没错吧?”约亨问到。
“的确是这样,陛下。”提尔皮茨恭恭敬敬的回答到:“虽然炸弹的装药量造成的后效比炮弹大得多,而且炮弹的射入角和垂直下落的炸弹也有很大的区别,但是这次试验依然为我们带了十分宝贵的数据。
现在得出的只是初步结论,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进行更周密的计算,不过现在得出的结论就已经可以对海军下一型舰炮的威力要求以及战舰的防护设计的改进提供一个比较明确的概念了。”
在当年对萨克森号打靶后,德国海军内部就有了需要更大口径、更重炮弹的舰炮的要求,也因此各种想法层出不穷,320毫米到410毫米的提案应有尽有,却一直没有一个定论。出于对较小口径舰炮的喜爱,以及大口径舰炮的研制难度的考量,大多数人还是对350毫米以下的口径比较欣赏。
不过因为当时克虏伯在研制283毫米5322倍径舰炮,斯柯达在研制305毫米50倍径舰炮,因此根本没有时间研发更大口径的玩意,所以这件事虽然在海军内部争论不休每个结论,但是倒也没什么关系。
但是现在克虏伯的新舰炮已经完成,而斯柯达的新舰炮也只剩下最后一步,并且两种舰炮都已经确定作为已经开工的两型战舰的主炮了,那么下一型号的舰炮研制工作自然也就要提上日程了。
“那么你的想法是什么?阿尔弗雷德?”约亨笑着问到。
“我认为下一型号的新式舰炮的口径应该是350毫米,炮弹重量应该超过600千克,初速应该能达到我们现在德意志级上的283毫米45倍径舰炮的水平,这样的威力应该足够对付未来10年内的威胁了。”提尔皮茨说到。
提尔皮茨的判断很有道理,使用硬被帽的德国炮弹的威力本来就比使用绿弹之前的英军舰炮强一个级别,如果初速再能保证达到一个较高水准,350毫米舰炮威力强于英国人的381毫米舰炮的确没什么问题。
历史上美国人从新墨西哥级开始装备的356毫米50倍径舰炮的性能就强于德国巴伐利亚级战列舰的380毫米45倍径(英标42倍径)舰炮。
但是性能数据这种东西不到公布,其实大家心里都没底,而军备竞赛这种东西往往不管实际性能,至少在纸面上都是你有的我也要有,而且你没有的我还是要有。
所以知道英国人很快就会研制343毫米舰炮,甚至有可能已经在研制了,并且过不了多久就会研制381毫米舰炮的约亨觉得,到时候德国人恐怕很难坐得住眼睁睁的看着英国人的舰炮口径比自己大一个级别,哪怕约亨知道论性能其实还是自己的强。
“阿尔弗雷德,对于我们今年准备建造的战列舰的火力布局你有什么看法?”约亨突然问了一个似乎全无关系的问题。
提尔皮茨愣了一下后立刻回答到:“杰作,西格弗里德的设计十分新颖,但是却非常优秀,全舰提升了50%的火力,但是重量的提升却远远低于这个水平,相比以往的设计节约了15%左右的重量,而且不会影响炮塔的射界。凭借这个设计,我们的战舰在火力上将压倒英国人的新战舰。”
对于玻珀的新设计,提尔皮茨还是十分欣赏的。
由于担心玻珀像历史上那样由于过度劳累,到了设计联合力量级的工作后期导致两眼几乎失明,因此约亨在德意志级的设计完成后就要求自己的首席设计师注意休息,减少工作量。作为海军设计师的头头,只负责纵览全局和最终审核的工作,只有一些十分创新的设计才需要他亲自出马,因此实际上去年刚开工的战列舰和重型巡洋舰都不是出自玻珀之手。
但是对于德国海军继续提高战列舰火力的要求下,玻珀终于亲自出手,完成了准备在1908年开工的新战列舰的设计,而这个设计也和历史上他的经典之作有着巨大的相似性。
“那么,阿尔弗雷德,你应该也知道,为了实现这个设计,战舰的炮塔座圈直径加大,炮塔旋转力矩也增加了不少,旋转速率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当然,对于全舰的火力提升来说这样的一点点小瑕疵无关紧要。
但是如果选用350毫米舰炮,如果还采用同样的炮塔布局的话,我们的单位时间投射能力恐怕不增反减吧?而且现在这种炮塔座圈的直径,完全可以承受更大口径的舰炮吧?”
第346章步子大了,也许会扯着蛋:
...
.全部章节
帝国海权 第347章 也许不会扯着蛋
. .
“陛下您的意思是我们要装备比350毫米口径更大的舰炮?”提尔皮茨有些惊讶。◇↓◇↓◇↓小◇↓说,..
“没错。”约亨了头:“三联装炮塔的设计和使用让我们的战舰拥有侧舷火力达到12门舰炮,一次齐射可以投射5400千克的炮弹,我们接下来使用更大口径舰炮的战列舰的投射能力总不能不增反降吧?”
“如果350毫米舰炮的炮弹是600千克,我们只需要9门舰炮就能达到这个标准。”提尔皮茨担心的解释到:“而且我们现在研制过的最大口径的舰炮只有305毫米,一步提升太多的话那技术跨度太大导致的研制风险恐怕难以掌控。”
“9门舰炮的话你准备使用3座三联装炮塔吗?阿尔弗雷德,你应该知道现在光是三联装305毫米舰炮的炮塔的研制就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吧?”
由于新的305毫米舰炮的三联装炮塔使用了非共鞍独立炮架,这导致了炮塔体积比使用共鞍炮架的炮塔体积更大,而且炮塔座圈内安装有3个弹药提升通道,让每门舰炮配备一套扬弹机,这又使炮塔座圈的直径极大,这些设计让整个炮塔的总重量更重,转矩也更大。
为了承受如此重量的新炮塔和如此大直径的炮塔座圈,新的座圈轴承的直径和承重要求都极高,对于轴承的制作工艺是巨大的挑战,而且为了驱动如此重的炮塔和应对巨大的转矩,新的驱动电机的功率也大幅上升,而且其他承力结构的要求也更高,正因为如此三联装炮塔到了德国的第三级战列舰上才得到采用。
不过付出这样的代价并非不值得,非共鞍独立炮架可以让每一门舰炮独立俯仰,而且也增加了每一门舰炮的间距。配合中间一门舰炮延迟0.3秒击发的延时射击装置,能让三联装舰炮的射击精度达到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准。
不要小看这个精度问题,历史上日本海军的扶桑级战列舰在设计时,英国维克斯公司就曾经建议日本人学习美国人采用三联装炮塔,然而固执的日本人以射击精度差为由拒绝了这一建议,坚持使用双联装。最终选择了拥有6座双联装炮塔的设计。当然最后日本人自行设计出来的扶桑级极为失败那就是另外的事情了。
而每门舰炮配备一套弹药提升设备看上去理所应当,但是历史上奥匈帝国的联合力量级战列舰的三联装炮塔内只有2套弹药提升设备,导致炮塔中间的舰炮射击速度受影响,并不能真正发挥出三联装的优势。
为了能完美发挥这样的火力性能,新舰的设计更加完善,因此吨位也大幅提升,超过了24000吨,接近了历史上的凯撒级的标准。历史上德国人考察了奥匈帝国的联合力量级之后评价认为联合力量级的吨位如果放大到25000吨会更加优秀,现在德国的新战舰设计倒是符合了这个标准。
因此装备9门350毫米舰炮对德国来说并不是什么太大问题。因为4座三联装305毫米舰炮炮塔和3座三联装350毫米舰炮炮塔在重量上相差不会太大,舰体的吨位也不会恶性上涨,但是其他问题却会随之而来。
“阿尔弗雷德,如果350毫米舰炮采用三联装设计,那么我们不得不继续增加炮塔座圈直径,增加炮塔重量,炮塔转矩会继续增加,炮塔座圈的轴承的制作难度会继续上升。到时候就不仅仅是舰炮本身的问题了。”约亨摇了摇头否定到。
见提尔皮茨张口欲言,约亨继续说了下去。把提尔皮茨的话给堵了回去:“我知道你想说可以考虑装备5座双联装350毫米舰炮炮塔,这样这些问题不仅解决了,而且10门舰炮的炮弹投射量将会超过6000千克,全舰火力得到了提升对吗?”
提尔皮茨了头,面色有些紧张,他已经反应过来了。也知道皇帝陛下准备说什么了。
约亨看到提尔皮茨那铁青的脸知道他已经明白问题所在了,不过还是决定继续说下去:“首先,5座炮塔只能采用前2后2中1的布局,中部炮塔的座圈和弹药库的位置会挤占动力舱的空间,不利于布置。而且中央炮塔斜向侧射时炮口距上层建筑较近,炮口风暴容易将探照灯、舰载艇等附属设备破坏,而且这样会导致舰体变长,不利于缩短装甲带长度,而且中部炮塔的射界有限,不利于发扬火力,而且5座双联装350毫米舰炮炮塔肯定会比4座三联装305毫米舰炮炮塔大很多,这一切对战舰的整体性能有着巨大影响,所以我不赞同使用5座双联装炮塔。”
历史上在巴伐利亚级设计时舰队舰艇设计部长布鲁克纳就是用这样的理由反驳海军武备部长古德萨的5座双联装350毫米舰炮炮塔设计方案的,历史证明这些理论也都是正确的,扶桑级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
提尔皮茨对这些道理也并不陌生,毕竟现在德国有这么多年这么多级有着中部炮塔的战舰的使用经验,他担心的只不过是更大口径舰炮的研制难度。
也正是这种担心,历史上在设计巴伐利亚级时布鲁克纳提出4座双联装400毫米舰炮炮塔布置方案被提尔皮茨严厉否决。
他认为海军对400毫米炮的渴望缺乏理性,更多的是出于对完全压倒英国海军不切实际的幻想,工业界不可能在能够预料的期限内提供如此庞大的火炮。而且从海军舰只的日常勤务和战斗运用来考察,要想掌握从305毫米口径一跃至400毫米口径火炮的操作技能也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如果强制开发400毫米炮,战列舰的排水量将突破3万吨,德国造船业对建造如此大的船还缺乏经验和信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