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海权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星光破裂
“光绪陛下的维新变法仅仅百日便宣告终结,之后贵国的一系列举动实在让各国担心贵国准备全盘否定光绪陛下的政策,毕竟当时贵国闹出来的动静可不小。”海靖当然不好直接说你们几乎把维新派全给杀光了。
“那大人您的意思是,如果我国能继续推行这些政策,那么各国就不会对此表示不满?那么……”
“那么王爷您就能心想事成了。”海靖蛊惑到。
“多谢大人明言!载漪茅塞顿开!还请大人明示,载漪自当遵从。事成之后,大人之恩,载漪铭感五内,必定重重报答。”为了能让自己的儿子成为九五之尊,而不是现在这样不上不下,甚至在各国压力下有可能朝不保夕,载漪豁出去了。
“王爷言重了,一切都是我国陛下希望两国友谊长存,出于一片善意,才愿意从中周旋。”海靖还特意双手抱拳,举到头边,拱手示意,向万里之遥的腓特烈三世致意。
“载漪将铭记贵国皇帝陛下的善意,必将为两国友好尽一份绵薄之力,那么亲大人教我,该如何去做呢?”载漪也有样学样,抱拳拱手示意。
“其实不难,首先自然是坚决剿灭义和团的暴民,并且多各国承诺严禁任何对各国公民的暴力行为,这是大前提,万万不可更改。”海靖强调到。
“这是自然,载漪明白,各国百姓在我国的安全都不能保障,又何谈与各国交好?”载漪你个点头称是,丝毫不见那个以往称义和团为“义民”的态度。
见载漪愿意剿灭义和团,那么海靖的任务就算完成大半了,接下来的事情就好谈了:“然后只要太后下旨,向各国公使表明,新君登基,不仅不会终止新政,反而会执行的更加彻底,如此一来,各国就不用担心政策的变化了。
最后,如果能实施扩大通商,增开口岸,允许各国在口岸建厂,允许进入内地勘探开采矿产等等一系列于各国有利的政策。我国在居中周旋,进行调解,让各国支持大阿哥登基也并非难事。”
“载漪明白该如何做了,请公使大人放心,载漪必会将此事办妥,必不负贵国皇帝陛下的一番好意,大人请静候佳音。他日事成,载漪必定重谢。”载漪激动的站起来向海靖行礼到。
作为配合,两天后海靖向总理衙门提交照会,再次要求清政府消灭义和团匪患,措辞严厉。
而载漪则在慈禧太后面前一改口风,称德国政府一向与大清交好,前番也并未反对老佛爷您的旨意。而此次如此言辞激烈,态度强硬,想来也的确是被义和团匪患侵扰颇深,忍无可忍。
接着又强调,德国与清国水师、新军牵扯颇深,清国之国防全赖德国一力相助,且德国陆军冠绝宇内,且十万大军驻扎在吕宋。如若德国受到义和团侵扰而与朝廷交恶,实乃大清之祸,因此义和团不可不剿。
慈禧太后虽然对载漪的态度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颇为奇怪,不过也认为载漪所言有理,德国乃友邦,切不可恶了德国。遂下旨全力清剿义和团,甚至担心剿匪不力,要求驻扎小站的定武军参与剿匪。
此令一下,各国公使感到十分震惊,急急忙忙回报给本国后,各国一片哗然,德国佬居然把事给办成了?(未完待续)r655
.全部章节
帝国海权 第225章 远东局势
. .
德国人能够说服清政府一改此前态度,开始全力清剿义和团,让各国感到十分惊讶,同时也认识到,虽然德国在清国的利益不是最大的,但是对清国的影响力却十分巨大,各国不得不开始重视德国在清国问题上的意见。
德国人自然不会透露自己搀和进了清国皇帝更替这种惊天阴谋中去,只是表示因为德国和清国军队联系紧密,自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清国人给了个面子而已。
既然清国愿意全力绞杀义和团运动,那么各国也就没有理由再去开战了,欧美列强在清国事务上基本目标还是一致的,主要还是希望能扩大贸易,降低关税,将清国的巨大市场和人口转变为商业利润,所以能不打最好还是不要打。
除了俄国人对此感到极为不满外,其他各国还是皆大欢喜的。
紧接着清国传来消息更让各国欣喜,载漪向慈禧进言,成各国此前逆了老佛爷您的懿旨完全是因为担心我大清的政策不再对各国友好所致,如果老佛爷您能向各国公使明示,我大清的政策不会变,贸易上的恩典不会变,各国公使必定不会再惹老佛爷不高兴了。
慈禧听从载漪的建议,召集各国公使,安抚各国不必担心,维新变法中各国所关心的一些政策将不会改变,并且将大力推行。其实慈禧在变法失败后也并没有全部取消维新中的政策,只不过是取消了两条反对声最大的政策。
一条是取消旗人由政府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另一条是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
前一条等于断了如今已经成了废物群体的满族人的生路,自然遭到全体上上下下的反对,另一条则断了那些毕生所学唯有八股的读书人的做官之路,同样也遭到了全体读书人的反对。
这两条政策本来就是那些维新派脑子不清楚搞出来的,满族统治阶级和全体读书人都反对,你维新变法还想搞得下去?如此大事不从长计议,居然想一刀切,真是老寿星吃砒霜——嫌命长了。
慈禧取消了这两条政策,但是对维新中的编练新军,开办学堂,引进西学等等政策并未全盘否定,因此现在向各国承诺新政继续实行下去也是顺理成章的。
随后还命载漪总领总理衙门,与各国商讨合作事宜。载漪上任之后,也十分“慷慨”的开出了让各国心动的“价码”,原本一直推三阻四的内地勘探开采矿物的权力向各国开放,并且外国开设工厂不在局限于通商口岸,经过朝廷批准同样允许在其他地区开设。
如此一来各国反对声立刻销声匿迹。慈禧太后见此机会再次提出让光绪退位,德国率先响应,表示对此事的支持,各国随即也表示赞同。
虽然清朝内部亦有众多反对的声音,这些反对势力实力也丝毫不弱,不过此时渤海湾内德国远东舰队、英国中国舰队、俄国太平洋舰队、法国远东舰队齐聚一堂。
在海靖的联协下,各国公使纷纷表示,清国内政各国不便干预,但是各国不愿看到清国政局发生震荡,任何导致出现政局不稳的情况各国都不会坐视不理。
海靖甚至暗示清政府,如若清国发生变动,德国愿意从菲律宾抽调军队协助清朝政府稳定局势,这已经算是对慈禧太后最直接的支持了。
而此时英、法、俄、意、美5国虽然没有明确表态,但是如果德国人做出行动,此时在巴黎还坐在一张桌子上谈判的他们不可能没有什么表示,因此各国联手基本上几成定局。
在这种情况下清国反对势力就只有两个选择,一、老老实实的接受现实;二发动兵变,然后和各列强开战。
好歹这些人还没和慈禧一样胆子大到敢发出《对万国宣战诏书》,因此只能屈辱的接受这个现实。
于是光绪皇帝于1900年5月15日退位,大阿哥溥儁登基,改元保庆,即保庆皇帝,载漪终于心想事成。
作为对德国的答谢,德国获得了可以自由修建铁路,开采矿产的特权,德国此时在山东所拥有的权力更甚于历史上签订《中德胶澳租借条约》之后。德国还向清政府提出,菲律宾的建设需要大量人力,希望可以从菲律宾引进华工,由清政府进行排遣,此事也得到了载漪的应允。
不仅如此,载漪还向慈禧建议,新政之中亦有强军之策,加强水师、编练新军之重任不若皆交于友邦。
慈禧恩准,随后载漪于德国达成协议,订造海圻级小型战列舰同型舰2艘,1889型远洋鱼雷艇4艘。德国人也投桃报李,半卖半送的以超低价又交付8艘现役的1885型大型鱼雷艇给北洋水师。
此外,新编陆军也全权交给德国军事顾问,定武军完全按照德国陆军满员师编制进行扩军至1.6万人,此外再新编5个师,6个师完全按照德国标准进行训练指挥,武器装备也全为德制。这6个师按照清政府的叫法被称为6镇,部署于京、津、鲁地区,即北洋六镇的雏形。
如此一来,七国联军侵华并没有发生,德国从中获利最大,俄国则失去了侵吞整个东三省的机会成为了各国中最失落的一个。
而义和团,这个喊着扶清灭洋口号的激进爱国运动,在清军的全力绞杀下很快覆灭。远东局势很快又恢复平静,而清国政局则在老佛爷的垂帘听政之下逐渐稳定。
清政府因为躲过一场大灾难,没有像历史上《辛丑条约》签订后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国家,不过却没有因此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权,因为废立之事而表示不满的势力虽然不得不接受了这个现实,但是背地里却颇有怨言。
而各省督抚之中假借维新变法之名扩充自身实力,对清政府阳奉阴违的大有人在,因此清政府所面临的局面并不比历史上好上多少。
不过不管怎么说,没有被人打得丢下首都仓惶外逃,没有被迫让外国人在首都驻军,没有把自己的海防工事都拆掉,没有让外国人成为满清朝廷的太上皇,清政府的颜面还是保存了下来。
也许这会导致辛亥**的推迟或者失败,导致中国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的困难,不过这都与远在欧洲的德国没有任何关系。
海靖因为在对清协调一事上的办事得力,处理妥当,腓特烈三世封他为子爵,继续留任驻清公使,处理与清国交涉事务,以他和载漪之间的关系,德国在清国的各项事务将更加顺利。
远东没闹腾起来,索尔兹伯里侯爵终于能在巴黎会议上好好谈谈非洲问题了。侯爵阁下也有了一点底气了,罗伯茨将军单人南非远征军司令后,英国人终于不再死板的和布尔人硬杠了。
而布尔人此前强攻据点,却不懂得机动游击终于付出了代价,奥兰治自由邦最先被英国灭亡,而德兰士瓦在英国人的眼中也成了兔子的尾巴——长不了。因此一改原本的态度,开始强硬了起来,甚至开始对寻求德国支持的积极性都大幅降低了。
德国这边早有了心理准备,拖着呗,反正我们也不急。不过德国方面也向英国提出,希望英国方面开放从奥兰治自由邦到纳米比亚的通道,让布尔人难民可以进入德属西南非洲。
此时英国人还没吃到布尔人的大苦头,也没想着搞什么三光政策,远征军司令罗伯茨甚至宽大的许诺布尔人民团只要放下武器,就可以自由返回自己的农场,英国将会不予追究。
不过战争造成的难民也的确让英国人难以管理,如果不妥善处理,这些难民又很有可能加入抵抗势力来攻击大英帝国的军队,所以也相当棘手。
德国人这么提出来倒是帮英国人解决了**烦,不过英国人也对德国人的这个举动的背后深意十分警惕,德国佬这是想干嘛?难道是想以此为借口向布尔人提供支援?
德国方面的解释是战争开始到现在,已经已经有不少布尔人开始越过英国势力范围逃入德国殖民地了,这样零零散散的偷偷进入我们的势力分为我们也很难管理。既然如此,你英国人还不如干脆开放通道把这些想要逃离战乱的人直接送过来,也方便我们安排。
我们没有对布尔人的抵抗提供任何支援,不过我们提供一下对难民的帮助总可以吧,再说这事本来就是你们做的不对。
英国人当然绝对不相信德国人现在丝毫没有支援布尔人,但是没有把柄的情况下也无从指责。尤其是在英国人自认为已经没有必要答应英德国人修建3b铁路,甚至连赫尔戈兰岛都不用还的情况下也没必要为这些小事和德国人过不去的情况下,同意了这个请求。r1152
.全部章节
帝国海权 第226章 飞翔的李林塔尔
. .
让布尔人难民进入德国殖民地也是约亨建议这么做的,当然并不是德国人善心大发,可怜这些布尔人,而是出于更长远的政治目的考量。
德国到目前为止没有在任何公开场合由政府发出同情或者支持布尔人的声音,虽然暗地里在做一些小动作,但是摆不上明面。因此在全欧洲一片声讨的情况下,德国的立场就变的很微妙。德国民间批评政府不作为的声音也此起彼伏,让布尔人难民进入德国殖民地安置,则能堵上不少人的嘴。
其次英国人马上就要在非洲吃苦头了,到时候搞出来的三光政策和集中营必然会成为全球谴责的焦点,那么安置了大量布尔人难民让他们免受英国人残暴行径的伤害,能让德国大赚舆论印象分,如果不出预料,英国人到时候为了挽回颜面又会不要脸的在舆论上攻击德国来混淆视听,到时候占据舆论制高点的德国就能更有力的回击了。
最后当然是大量布尔人进入德国殖民地将会大幅增加殖民地里的白种人人口,当这些布尔人知道了自己的同胞遭到了英国人的迫害后,这种仇恨将会在一战中成为德国殖民地防御的重要力量。历史上一战爆发后,南非的一部分布尔人还行进了反英亲德的暴动,现在这个时空不好好利用一下怎么能行?
在这种情况下,约亨以德国虽然不能支持布尔人的战争,但是出于人道主义精神救助难民有利于提高德国的国际声誉为由说服了腓特烈三世和马沙尔向英国提出交涉,英国人在看不出有什么阴谋的情况下表示了同意。
而且非洲的战事顺利让英国人开始对法国人强硬了起来,不仅明确拒绝了法国人对苏丹南部的领土要求,反而反过来向法国方面施压,在清国义和团运动中没有捞到任何好处的俄国此时利用清国政府开放了勘探开采矿物以及开设工厂的机会,开始加大对东北三省的渗透和控制,也没再提德法俄三国要求英国人停战的建议了。
如此一来,美、德、俄三国基本都不表示对法国的支持的情况下,法国同样认为布尔战争将会以英国人的最终胜利为结局,继续闹下去面对在非洲聚集了40万大军的英国,自己丝毫占不到便宜,最后只能忍气吞声,放弃了自己的行动。
英国人可以说在布尔战争问题上取得了外交、军事的大获全胜,索尔兹伯里侯爵也自认为随着战争的临近结束,自己的政治危机也就要过去了。
反正约亨等着看英国人的好戏了。
不过英国人的好戏一时半会看不到,不过约亨还是有别的好戏可以看。
“如果今天的试验成功了,就能一偿你多年的夙愿了,而你将会名留青史的,奥托。不过有些可惜,要是在早几个月,还是能赶上巴黎世博会的。”约亨再一次站在了斯图加特的航空技术实验室的厂区内,不过这一次陪在约亨身边的可不是齐柏林了。
“不瞒您说,我们之前已经偷偷的试验了一次了,虽然在没有进行到最后一步,不过根据上次试验的结果,我们已经可以确保今天的试验一定会成功的。”奥托?李林塔尔有些不好意思的说到,接着又马上加了一句:“您放心,由于没有进入最后的环节,所以上一次的试验并不算成功,所以今天的试验依然是第一次”。
一听这话约亨满头黑线,为了确保安全你们偷偷试验就偷偷试验好了,既然一切顺利,那么你们直接就进行最后环节好了,非要等我来?我该对此表示高兴呢还是表示你们早一点试验成功早一点能载入史册啊?!
这次的试验可吸引了整个航空技术研究室的人,甚至包含了飞艇团队的人员也丢下了手中的工作,挤在实验室前的水泥空地上,等着看一直在实验室里不断失败,不断改进,再不断失败的毫不起眼的研究科目的首次成功。
是的,今天是德意志航空技术实验室飞机研究团队的首次试飞,啊,没错,就是首次,李林塔尔是这么说的。李林塔尔是死都不会承认上一次试验的时候,自己心爱的木头架子离地了那么2秒,然后试飞员就赶快让这玩意落回地面的。
约亨眼前的的这个木头架子可比莱特兄弟的飞行者一号更像一架飞机,同样采用木质双翼结构,机身使用帆布蒙皮,为了保证结构强度,机翼间用钢丝张线连接。
不过和飞行者一号大大的不同的是,它可不需要飞行员趴在机翼上了,它有一个可以称得上机身的结构,连接着后部的垂直尾翼,而飞行者一号设置在前部的水平尾翼也同样挪到后面。
而机身的框架下面还安装了两个轮子,不过机尾并没有安装轮子,而是只有个短短的滑橇,将机尾支撑离开地面,至少在外型上,这玩意更像是一架飞机了。
虽然该有的都有了,不过这玩意在约亨的眼里还是简陋的惊人,飞行员的座位上除了前面的操纵杆外什么都没有,上了天以后飞行员不知道方向不知道速度,嗯,连自己的飞机还剩多少燃料都不知道。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也是从无到有的第一步,整架飞机真正的技术核心是那台bmw提供的那台铝合金汽油机,虽然发动机马力并没有提高,依然只有60马力,但是材料的变化以及迈巴赫绞尽脑汁的简化结构,重量只有普通的镍钢发动机的47。
由于控制升降的水平舵被移到尾部,因此这架飞机采用的是牵引式螺旋桨,而非飞行者一号的推进式,因为有起落架将机身支撑起来,因此一个木制的双叶螺旋桨的直径也不小,并且不用担心螺旋桨的桨叶尖端刮到地面。
由于约亨的恶趣味,飞艇研究团队的成果被约亨以团队领头人的名字命名为齐柏林号飞艇,因此眼前的这家飞机自然也被约亨称之为李林塔尔号飞机,虽然李林塔尔百般推辞,不过最终还是没能改变约亨的决定。
“奥托,你之前说你们做了一次实验?该不会是你自己亲自上去的吧?”约亨突然想到了什么回过头来问到。
“没有,殿下请放心,自从殿下您严令李林塔尔先生禁止亲身尝试后,就没人敢让他上飞机了。”一旁的一名技术人员立刻回答到。
“那就好。”约亨点了点头,丝毫不管奥托那一副苦瓜脸。
奥托?李林塔尔著名的工程师和滑翔飞行家,世界航空先驱,最早的实用滑翔机发明者,也是“滑翔机之父”。李林塔尔原本实在一次滑翔飞行中发生事故去世的,因此被约亨招入研究室后就严令禁止他上天,用约亨的说法就是,作为研究团队的总负责人跑去做试飞员的工作这是主次不分!
所以现在李林塔尔只能站在约亨旁边看着一群技术人员围在飞机旁边进行检查,而飞行员则在一旁听着技术人员交代注意事项。
不过现在的李林塔尔号也就是一个简易的木头架子而已,所以检查工作很快就完成了,试飞员爬进座舱,带上一个简易的防风镜,然后伸出大拇指示意已经准备好了。
约亨点了点头,然后同样伸出大拇指示意,站在机头旁边的技术员开始转动螺旋桨叶,引擎启动,机头下方的排气管立刻喷出一团团黑烟,螺旋桨立刻高速旋转起来,为了保证安全,标出螺旋桨旋转范围而在桨叶尖端涂上的红色涂料立刻变成了一个红色的圆圈,在螺旋桨的牵引力下飞机开始微微前移,但是却因为起落架轮胎前的三角形木块的阻挡只能轻轻的震动。
技术人员见发动机顺利启动,立刻低下身子将挡在轮子前的木块拖走,失去了阻挡的飞机开始慢慢向前滑行。
所有的人都在注视着速度越来越快的李林塔尔号,这个时候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滑行的距离越来越长,李飞机的后机身率先离地,此时只有两个前起落架还在地面上滑行。
可能是跑道不平,飞机突然间在地面上弹跳了一下,这个弹跳让所有人的心都揪了起来,现在的起落架可没有液压缓冲,刚性连接的起落架在落地的一瞬间再次把飞机颠了起来,而这一次,起落架没有再落回地面了,它,飞了起来!
“飞起来了!”“真的飞起来了!”“我们成功了!”一瞬间由安静变为热烈,所有人都兴奋的喊了起来。
“恭喜你,奥托,你开启了人类飞行的新时代,你不仅是滑翔机之父,还是飞机之父,人类航空史将会永远记录下你的名字!”约亨转过身来握住李林塔尔的手恭贺到。
“谢谢您,殿下,如果没有您的支持,我想我不会拥有今天的成功。”李林塔尔用力摇了摇两人握在一起的手。
在说话的当儿,飞机已经飞到了30米的高度,李林塔尔的飞机有着远胜过飞行者一号的性能,自然不会只是飞上天十几秒就下来,飞机一直爬升到50米空中然后慢慢的调整方向做了一个盘旋,掉过头来后又笔直往回飞。
能够爬升,虽然爬的并不高;能够盘旋,虽然那盘旋直径大的吓人,不过这依然比留空时间12秒,飞行距离36米的飞行者一号要完美的多,李林塔尔号已经可以被称之为是一种实用飞行器了。r1152
.全部章节
帝国海权 第227章 怪我咯
. .
李林塔尔号的首飞圆满结束,在空中飞行了10分钟,飞行距离15千米,进行了爬升、盘旋等飞行动作后平稳降落。
第二天,1900年6月28日,德国报纸开始报道李林塔尔号的成功飞行,它是人类历史上有动力、载人、持续、稳定、可操纵的重于空气飞行器的首次成功飞行,宣告德国在航空领域再次取得了骄人的成果。
不过尽管德国报纸的大肆报道,飞机这种小东西依然无法吸引某些人的眼球,因为就在3天前,德国陆军的飞艇第一次进行了对地轰炸试验。陆军购买的试验飞艇进行了2次轰炸实验,从600米高度的空中投掷了100枚40千克炸弹,接着又在800米高度投掷了20枚200千克炸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