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崇祯帝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大璎珞
崇祯又变成了穷光蛋
清晨,这是崇祯最爱的时刻,因为这个时间段最凉爽,乾清宫里的崇祯早早就已经起床了。
先是饮下一杯木犀露,接着小宫女们搬来许多高档洗漱用品,还有柳木牙刷,特制牙粉等玩意。
崇祯根本就不用动,自有小宫女帮他洗漱好,接着这些小宫女们又轻轻柔柔的帮他穿戴朝服冠冕。
今天是大朝会,崇祯穿戴的也便特别隆重,里三层外三层的包裹着,气势倒是有了,但是特么太热了啊。
就算有小宦官不停的给他打扇子,也热
热气腾腾的崇祯来到上朝的地方,文武百官早就等候多时了,相比于崇祯的热气腾腾,这帮子大臣倒挺悠闲的。
没办法
明朝的大臣整体年龄都挺大的,一个个阳气不足,他们压根就不怕热,大病初愈的张唯闲甚至还弄了个小薄袄穿里面。
大朝会,礼节自然复杂些,等大臣们山呼完了万岁,才开始奏事。
温体仁上前,躬身道,“启禀陛下,近日南方诸省连发大水,水势千里,一发而不可收拾,无数村庄城镇还有田地被毁,无数灾民无家可归,各省官员纷纷恳求朝廷能够拨下钱粮救灾。”
崇祯头疼
又是要钱要粮的。
崇祯现在手头是真没钱啊,他看向方岳贡,“方卿,户部库房还有多少银两可否支出一部分钱粮用来救灾”
方岳贡本来头扎的低低的,他见崇祯点名了,本来不想站出来的他,只得硬着头皮站了出来,“启禀陛下,户部钱粮不足百万两,还有这个月官员的俸禄没发呢”
百万两白银听着挺多的,可是方正岳却要靠这些银钱操持偌大一个王朝,也确实不容易。
如今税收制度虽然定了,可是真正落实的地方并不多,户部根本就收不来什么税。
崇祯也就学万历,靠着太监收了不少商人的银子上来,就这样早就惹的天怒人怨了。
如今大明朝的商人文化水平高,玩起笔杆子来比文人还溜,有些甚至自吹儒商。
这帮儒商将对崇祯的怨恨统统发泄到了纸上,东南沿海等地到处都是崇祯的各种风流艳史,画刊书籍等,自然这些个画刊书籍里面的东西全部都是少儿不宜的。
甚至偷偷流传到了京城里。
普通老百姓虽然挺崇拜崇祯的,毕竟这位皇帝上台后他们的日子好过多了。
可是粉丝的心理都是变态的,越是崇拜,便越是要看这些少儿不宜的东西。
有了庞大的市场,商人们干脆更加肆无忌惮的刊印起来,崇祯现在忙的焦头烂额,也懒得理这些闲扯淡的事了。
妈蛋的,就让你们先拿朕赚钱,等你们赚饱了,朕就将你们一锅端了。
言归正传
虽然崇祯已经找到下一个目标了,可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他现在就需要银钱粮食啊
方岳贡想了想,又说道,“启禀陛下,臣听说大明钱庄里还有不少银两,可否先支出来救灾”
徐光启听说要动大明钱庄。
他不干了,立马急着说道,“陛下万万不可动钱庄之钱,否则老百姓来兑银票的时候,钱庄拿不出银子来,将信用尽失啊”
其实崇祯比徐光启更加明白大明钱庄的银子不能动,除了大明钱庄外,新皇庄种出来的粮食也不能动,他必须要保证军队有吃的。
没钱的感觉真难受
以前看电视剧,只要一发生灾荒,某某大清官一定会顶着巨大的压力开仓放粮,救济百姓。
然后奸官便会参大清官一本,私自放粮,罪该万死
因为清官而活命的老百姓定会义愤填膺的为大清官上万民书,最后的结局一定是感动了皇帝,大清官升了官,各府纷纷学大清官,开官仓,救济灾民。
可是
真正穿越到了明朝,崇祯才发现,地方官府比朝廷更穷,还想他们开官仓官仓里面只有老鼠子屎吧
以前万历皇帝因为福王大婚,往全国各省摊派银两,穷省两千两,富省上万两。加上朝廷各部筹的银子,好不容易才筹了三十多万两白银。
贵州这种穷省,就因为拿了两千银子出来,而让万历背负了横征暴敛的骂名。
崇祯真特么想笑
堂堂一个省,捐了两千银子还好意思哭穷两千银子,也就秦淮河畔柳如是之流的赎身钱而已。
一个省,比不过一个妓女
十几个省才筹集了十万两白银,笑死人了,就这十万两银子,让当时的明朝文人痛骂万历穷天下,富福王
甚至就连现代某些历史学家动不动就拿这事当成万历横征暴敛的典型事件来骂。
呸
南京那一群朱院曲院的妓女,随便一个一年也能赚几千两银子,捧妓女的大商人,官僚,地主家里的银子更多了。
万历这叫穷天下,富福王
言归正传,崇祯虽然不觉得万历穷天下富福王,但是明朝地方财政是真穷,穷的比不过一个妓女,明朝地方官员们是真富,比朝廷还富。
地方仓库指望不上,户部指望不上,看来只能指望号称朝廷最富的太仆寺了。
虽然太仆寺极度不愿意,但是依旧扣扣搜搜拿出来了百来万两白银,虽然这点银子根本就不够难民吃几天的,但是够难民活着到江南啊
崇祯已经不要脸的决定来个祸水引江南了,这些难民就交给江南地方官去负责算了。
虽然江南诸省地方官府也没钱,但是江南富豪云集啊
0139 虚伪的徽商
到时候让这些地方官想方设法找富豪捐钱捐粮,谁弄的银子多,养活的难民多,立马升官
明朝的官员最爱升官了的,况且上次崇祯就把江南的官员洗了一遍,如今江南诸省的官员基本来自穷乡僻壤,这帮人横起来是东林官员拍马都不及的。
这种事儿就教给周延儒去负责,周延儒这人够不要脸,够奸猾,让他去对付江南的富豪简直是好极了。
周延儒接到圣旨,差点吐血。
他一个礼部尚书,崇祯让他去救济灾民还忒不要脸的让他把灾民引到江南去然后想方设法让江南富豪出血
周延儒郁闷道,“启禀陛下,将灾民安置在江南也就只能解一时之渴,不是长远之计,江南本就地少人多,这么多灾民过去是会生变故的啊”
崇祯冷笑道,“这么多灾民到哪儿都是变故,难不成引到京城就不生变故了,朕意已决,爱卿明日带上钱粮就动身吧,朕赐你尚方宝剑,可先斩后奏。”
顿了顿,崇祯又说道:
“沿途若遇到不尽心尽力救灾的官员,你可先斩后奏,爱卿也不要怕得罪人,更不要怕被人事后报复和陷害,朕再赐你丹书铁劵,”
所谓丹书铁券就是民间俗称的免死金牌了,就是皇帝为了取得大臣的信任而特意赐予的最高信物。
有了免死金牌,就算犯了再大的罪也能免于一死。
周延儒开始听崇祯赐他尚方宝剑还是挺开心的,结果崇祯又要赐他丹书铁劵
尼玛,好像历史上有丹书铁劵的大臣就没一个有好下场狗屁的免死金牌,催死金牌吧
周延儒本就郁闷
崇祯接着又说了一句让他更郁闷的话,“朕知道,历史上得到丹书铁券的大部分都没好下场,可是请爱卿相信朕,你会是个例外。”
噗
周延儒差点吐血。
虽然千般万般不愿意领这个苦差事,周延儒还是领了,他知道崇祯的性子,这位主子做的任何决定都是决不可能更改的。
商议好了救灾大事
崇祯终于冒着滚滚热浪,回到了乾清宫,一入宫殿,凉气扑面而来,入目尽是冒着寒气的冰块。
大块大块的冰砖被搬到了乾清宫,除了冰块外,还有冰酪,冰沙,冰镇水果等东西,丝丝凉气入骨,好不舒坦。
崇祯惬意的吃了口冰酪,这东西的味道和现代社会冰淇淋差不多,而且因为原材料更好,崇祯吃的冰酪比冰淇淋更加香醇。
以前看脑残网文,那些现代社会穿越过去的穷们,凭借现代知识造什么冰淇淋,然后风靡商界,大发横财。
女频的话
甚至有人写,主角造了个冰淇淋,冰沙镇水果啥的,甚至引来了皇帝和王爷,武林盟主等大人物过来看新鲜,然后这女主就因为冰淇淋和这些大人物展开了轰轰烈烈的n角恋爱关系。
尼玛,太扯了
他们怕是不知道古代早就有冰淇淋了吧
崇祯这边吃冰酪吃的正开心,王承恩来报徽州商人听闻南方发水灾,特意筹集了白银二十万两,以资国用
徽州商人
崇祯想起来了,这尼玛不就是那伙号称儒商的官盐贩子吗
当然
徽州商人并不光贩盐,他们也经营皮货,木材,草药,徽州的纸更是天下闻名,世面上流传的崇祯艳史小册子,大部分就是用徽纸刊印的,尼玛,一群垃圾
这么群垃圾,在历史上霸占了两淮盐场,蛀空了大明盐政,赚了无数的白银,结果一毫银子都没捐给国家。
因为徽商主要产业是盐,所以他们也是大盐商的代称。
看看后世清朝的盐商
主动邀请乾隆皇帝下江南,并且承接乾隆皇帝下江南的部分开支,某位盐商更是以盐造白塔迎接乾隆,还隔三差五就捐个几百万两白银。
同样是盐商,干着不同的事
什么原因
就特么是惯的,大明朝就是对这帮大商人太好了,把他们惯成了爹妈,惯的他们偷税漏税,蛀空盐政。
看看人家清朝
对盐商多狠啊,就把他们当成了赚钱的工具和奴才,一旦没用了,全部抛弃,赶尽杀绝
在大明朝当爷的盐商,在清朝就是孙子,问题是当孙子的盐商,对朝廷反而更加忠心耿耿,奴性入骨,某大盐商更是耗尽家财只为了结交乾隆皇帝。
言归正传
现在这帮徽州盐商主动送了二十万两白银来,崇祯可不觉得这帮人一下子就有了爱国之心。
估摸着是看崇祯最近拿了许多大商人开刀,他们怂了就怕崇祯拿他们开刀,干脆就筹集银子来贿赂崇祯。
妈蛋的
以前的皇帝对你们多好啊,两淮盐场让你们占着,你们不知道感恩戴德,现在到来献殷勤了
二十万两白银,你们一群盐商筹二十万两白银,只怕也就是你们养外室,捧名妓的花销吧也好意思贿赂朕
崇祯对徽商的印象特别不好
历史上这波商人堪称虚伪的典范,他们自号儒商,特别爱读书,不仅自家子弟读书,还资助村中穷人读书,以至于许多官员都出自微商家族。
就算再富,家中的婆娘也不穿绸缎,很少吃肉,整个徽州一片和谐的勤俭节约风。
呸
全部是假的
虚伪的微商让自己原配婆娘和父母家人在老家勤俭节约,自个外出经商的时候却大手大脚,且特别爱捧妓女,但凡有他们在的地方,妓女们都会身价百倍。
南方的灾民也挺开心,过了这么久颠沛流离的生活,总算有官府管他们了,虽然依旧吃不饱,但是好歹有了一口稀粥吃,不至于饿死。
浩浩荡荡的灾民潮跟着京城来的大官往前走着,虽然不知道要去哪里但是只要有吃的,刀山火海也去得。
大家都很开心,就是周延儒不开心,周延儒其实还有一个小秘密,他有洁癖
这么多灾民聚集在一起,大部分灾民都没洗澡的习惯,如今又是大热天,无数奇奇怪怪的味道混合在一起,简直是臭气熏天啊
周延儒躲到轿子里,鼻子上捂了好几层棉布,那股子臭味依旧挥之不去。
臭着臭着,周延儒倒是想出了个流氓鬼点子,江南不是有许多富豪喜欢在山青水秀的地方建别院吗本官就将灾民亦安置在山清水秀之地,熏死他们去。
0140 西湖边上的难民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烟雨蒙蒙的西湖,是许多文人墨客心中最向往的天堂,骤雨初歇,乱花娇红,许多文人墨客便会携带美酒与美姬,乘着花船畅通西湖。
杭州府
自古江南繁华之地,这里气候适宜,既无旱灾也没有水患,有的只是烟波浩渺的水景美湖,以及湖上花船上千娇百媚的船娘们。
相比于西北的穷巴子,杭州府的老百姓无疑是非常幸福的,纵然在这乱世之中,无数生灵苦苦挣扎求生,杭州府市民们的日子似乎没有受到丝毫影响。
这里就连最卑贱的杂役婆子们都比别的地方优越些,至少在这个季节,京城里也就大户人家能够用的起冰,而此地就连最普通的杂役们也能每天购几块冰回家使用。
这里富户汇聚,士子云集,当然富商士人们最爱的名妓舞姬们也非常多,比之秦淮河畔也不差了。
白天的时候
西湖上游人如织,每一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青楼名妓与士子结伴而行,好不风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