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褪佛记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颜无耻
忽而,白骨夫人双眼绽出精光,周身的黑雾渐渐散开,满面潮红。
众人都是惊异非常,这脚皮的效果还真是来得快啊。
不多时,白骨夫人脸上的皱纹开始褪去,发丝由白转青,五官挪移变形,臃肿的身材也是婀娜起来。
白骨夫人恢复了容貌与体型,脱掉了那脏兮兮的衣物,只是裹着一件薄毯,下了床。
掌灯有些鼻头发热,白骨夫人的身段真真是极好的!猪八戒的口水都快流出来了,沙悟净也是在不断的吞咽唾沫。
只有唐三藏一人,面无表情。
“多谢圣僧!”白骨夫人蹲身作揖,“这便是我之前死去的年纪与相貌,我马上便散去修为,只在这人间过完一世!”
唐三藏依然面无表情,冷声道“你当真不悔”
白骨夫人有些没听懂,只认为唐三藏是在说自己要散去千年修为的事情。
白骨夫人一笑,道“真真不悔!就是立马死了也值了!”
唐三藏点了点头,转身坐下,同那掌灯一起诵唱佛经。
众人皆有些不解,这唐三藏到底是何用意怎么又同掌灯念起了佛经
白骨夫人正在兴头上,顾不得许多,只想早些体验尘世,遂一掌拍向自己的天灵盖。
千年修为化作一团斗大的黑气,散去了。
就在众人以为事情将完之时,只见那白骨夫人猛然瞪大了双眼,身子一软,瘫倒在地。
青丝变白发,皱纹渐生;红颜转苍老,体型佝偻。一位妙龄女子就这样变成了一位老妇,濒死的老妇。
“怎么会这样”白骨夫人不解,心中极度不甘,“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我等了这么久”
话音未完,人死灯灭。
众人呆住了,半个时辰之内,众人见到了一位濒死的老妪化作妙龄女子,还来不及细细打量,这妙龄女子便又化作了一位老妪,仿佛上百年的时光浓缩在了这一瞬之间。
这一瞬似是永恒,这一瞬又只是一瞬。
掌灯停住了,唐三藏却没有回头,依然坐地念唱往生咒。
众人都沉默着,万千思绪自心中掠过。
一个时辰之后,唐三藏和掌灯走出了屋舍,对着小夫妻俩念唱了佛号之后,走远了。
小夫妻俩进入屋中,老妪已死在床榻之上,只是有些不同了
因为老妪的面容发生了些变化。虽然也是皱纹遍布,容颜衰老,但却像是另一个人。
夫妻两个百思不得其解。
路上,掌灯抬头问道“三藏法师,你的皮肉当真没有长生不死的功效”
唐三藏摇头,道“从未有过,就连仙神也有寿命极限,贫僧一个普通僧人,怎会有那等造化。如真有此番人物,这世间便是容不得他了。”
掌灯回头一看,有些悔意,“当时如果能劝阻白骨夫人便好了。”
唐三藏依然摇头,“劝不住的,自来都是劝不住的。”
掌灯还想追问,只是在孙悟空的暗示下闭了嘴。
虽然掌灯不知道,可是孙悟空与猪八戒和沙悟净三人却知道,这是唐三藏第一次为一只妖精唱念佛经。
“掌灯啊!”唐三藏忽而停住了脚步,抬头望天,“你知道吗”
掌灯跟在唐三藏身后,不明白唐三藏的意思,“还请法师明示。”
“你知道吗,”唐三藏的眼睛微眯,似乎是进了沙尘,“谎言成谶要人命,心魔成谶无处逃;惜生寻死几时休,更无一个肯回头。”
微风拂过,衣袂飘飘,唐三藏心中藏着什么,无人知晓。
在这一刻,掌灯觉得唐三藏并非是什么圣人。他在苦苦挣扎,在放下与拾起之间。
入夜,唐三藏躺在树下,身上披着袈裟,像是要入眠。可是过了很久,唐三藏却是发出了一声叹息。
孙悟空几人都没有出声,静坐沉默。
掌灯有些坐不住了,不知为何唐三藏对于“谎言”一词,有些痛恨又有些无奈。在掌灯心目中,唐三藏可是看透世间一切的圣僧,如果他心中还有未解之结,那么这个世界就太可怕了。
掌灯来到唐三藏身边坐下,轻声道“三藏法师,给我说一个佛经的故事吧。”
唐三藏动了动身子,等了一会儿便坐了起来,微微一笑,道“那便给你讲一个罢!”
唐三藏思忖一会儿,开口讲了起来。
相传,从前有一人姓卢,此人三岁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成人后,家境愈发贫寒,只能靠上山打柴和帮人做零活维持生计。
一日,他上街卖柴,有位雇主买了他的柴,令他把柴送到客栈。在客栈的门口,有位客人在诵经。他便留下听了,似有所悟,久久不肯离去。
他上前向客人打听读诵的是什么经。
客人告诉他,说是“弘忍禅师”在蕲州黄梅冯茂山传法,并经常劝告信众读诵《金刚经》。
他听了,心中遂产生北上求法的念头。但“有亲在,不远行”,因为他母亲尚在,不能立即前往。
在他三十三岁时,母亲去世。
他安葬了母亲之后,便取道韶州曹溪,北上求法。在韶州,他结识了德行之士刘某,因为情投意和,结拜为兄弟。
刘某有个姑姑,是位比丘尼,名“无尽藏”,住在当地的山涧寺,经常读诵《涅槃经》。
他白天与刘某一起参加劳动,晚上则听无尽藏读诵《涅槃经》。
他虽不识字,但悟性是极好的,经常在听完经文之后,给无尽藏解说经文的大义。
有一次,无尽藏手捧经卷,向他请教一个字的读法和意义。
他回答说“虽不识字,但可释意。”
无尽藏说道“字且不识,岂能会意”
他回答道“诸佛妙理,无关文字。”
无尽藏听了,非常惊异,知道他是个有道之人,心生敬意。
这样一来,他的名声很快传遍乡里。虽然当时他还没有出家,但是当地的信众都争相前来瞻礼和供养。并且在附近的宝林古寺旧址上,为他建了一座道场。
他在这个地方一住就是三年。
唐三藏的故事很快便吸引了孙悟空与猪八戒,六耳猕猴也是坐在树枝上聆听。只有沙悟净一人毫无兴趣,已在呼呼大睡。
一日,他突然想起求法的事来,暗自想到“我求,岂可中道而止!”于是,第二天便离开了宝林寺,继续向北行进。
经过某县石室间之时,他遇见了“智远禅师”,并向智远禅师请教有关坐禅的一些事情。
智远禅师告诉他说“看你神姿清朗,恐怕不是一般人。我听说‘菩提达摩’从西域来到中土,传‘佛心印’,辗转至于‘黄梅五祖’。你不要再耽误时间了,速往参学,以决生死之疑。”
于是他一路风尘仆仆,直造黄梅五祖道场。
他自幼生活在岭南,目不识丁,生得瘦小,一幅山野樵夫的模样。所以五祖初见他的时候,便戏称他为“獦獠”。
五祖问“你从哪儿来”
他道“从岭南来。”
五祖又问“你到这里想干什么”
他道“不求别事,只求作佛。”
五祖道“你这个獦獠,又是岭南人,你怎么能够成佛呢”
他道“人虽然有南北之分,佛性却没有南北之别。我这个獦獠,形象上虽然与和尚不同,但佛性又有什么差别”
五祖听了,知道他根基很好,不是常人,本想继续跟他多交谈几句,但因为徒众都在左右,担心他日后会遭到众人的嫉妒和排斥,于是便把他打发到碓坊舂米。
舂米,意既是让谷粒脱壳。
第三十一章 六祖慧能
唐三藏说到这里,掌灯便已知故事头尾。这个故事在人世间口口相传,不亚于西行之路。但是掌灯没有插嘴,依然静静聆听。
唐三藏说的有味,便叫猪八戒去打个野鸡来吃。猪八戒不愿意,可是照样被孙悟空赶去了。
猪八戒似乎对这个故事极有兴趣,匆匆的就抓来了一只长尾雉鸡,还自觉地生了一堆火,拔毛去皮,串在树枝上烧烤。
唐三藏嘿嘿的笑了笑,继续讲起。
舂米是一件苦差事,他生得矮小,体重也不够,因此他不得不在腰间拴上一块石头。就这样,他昼夜不停,勤勤恳恳地舂了八个月的米。
又一日,五祖把大众召集到一起,告诉大众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我已老了,当选一名接法人,以确保祖师的法脉不断。佛法不可思议,贵在实证,你们万千不要以为记住了我所说的法语,就算了事。
“你们且下去,各自根据自己的修行体会写一首偈子给我看看。如果有人契悟了佛意,我就把法衣传承给他,立他为六祖。”
当时,五祖门下有七百多名僧人。其中,以“神秀上座”最为出色。神秀是“教授师”,兼通内外之学,经常为大众讲经说法,并且得到了五祖的器重和众人的敬仰。
因此,大众退下来之后,共相议论道“六祖之称号,除了神秀上座之外还有谁能够担当得起呢我们不用劳心费力写什么偈子了,等神秀上座得了法衣成为六祖,我们都依止他就完事了。”
唐三藏刚说到这里,掌灯便打断了唐三藏,问道“三藏法师,‘教授师’是何职位”
唐三藏一愣,反问道“地藏没告诉过你吗”
掌灯摇摇头,道“祖师虽让我聆听佛经,但少为我解释佛教中的理念及各司职,所以”
唐三藏听后点了点头,小声道“看来地藏这老家伙还是有些自己的想法,还知道阻止他慢些接触佛理只是,这造化是止不住的”
“三藏法师”掌灯疑惑的看着唐三藏。
唐三藏轻咳一声,道“佛家之中,布有各司职,颂经讲经的僧人称为法师;悟得一些禅机的高僧,称为禅师;精通经藏的,称为经师;精通论藏的,称为论师,等等”
众人正等着故事的后续,却不想唐三藏再道“对精通佛教圣典中的经、律、论三藏者,称为三藏比丘、三藏圣师,简称三藏!”
唐三藏一脸的傲然,撇着嘴对猪八戒说道“八戒呀,唐三藏法师饿了,你弄好了吗莫不是要饿死唐三藏法师,还是要唐三藏法师打你呀!真是气煞唐三藏法师了!”
唐三藏这句话说得极慢,对“唐三藏法师”五个字又咬的极重。孙悟空等人翻着白眼,不作理会。
掌灯有些崇拜的看着唐三藏,之前自己一直称唐三藏为三藏法师,却不想这个称号竟有如此份量。
猪八戒把烤好的鸡肉递给唐三藏,又对着掌灯瞪了一眼,意思是不让掌灯再问些诸如此类的问题。
掌灯不好意思的笑笑,不再出声。
唐三藏接过鸡肉,开口叙述起来。
神秀听到大众的议论,心想大众之所以不敢写偈子,是因为我是他们的教授师我应该向五祖呈上偈子。当然,我呈偈子是为了求法,而不是为了夺取祖位。如果我不向五祖呈上偈子,五祖怎么知道我心中见解的深浅呢我又如何能得到五祖的传法呢
翻来覆去,左思右想,折腾了两三天,神秀终于作出了一首偈子,并趁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地写在廊壁上。
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第二天早晨,五祖经过之时,忽然看见此偈,知是神秀所作。
这首偈子虽然没有明心见性,但是,后人如果依此偈修行,是可以得天大利益、免堕恶道的。因此,五祖还是当着众人的面对这首偈子大加赞叹,并且要求大众焚香念诵此偈,依偈而修。
但是私下里,五祖还是告诉神秀说“你的这首偈子,还没有明心见性,见地还不到位,还在门外。如此见解,欲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于当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中荐取。”
说完,五祖吩咐神秀再作一偈。
几天过去了,神秀再没有作出新的偈子来。
后有一日,卢姓男子在碓坊舂米,听到外边有位童子在念诵神秀的偈子,便上前打听。
于是童子就把五祖要传法的事情,以及让众僧念诵偈子的事情一一告诉了他。
他听了,便央求童子道“上人,我也要念诵偈子,与神秀上座结来生缘。自从我来到这里,我就一直舂米,八个多月没有到过堂前,请上人引我到写有偈子的廊壁前礼拜。”
于是,童子引他来到偈子前。
他说“我不识字,还请上人念给我听。”
当时,江州别驾“张日用”正好在旁,便高声为慧能念诵那首偈子。
他听了,就说“我也有一首偈子,请别驾给我写上。”
别驾听了非常惊讶,道“你这个舂米的,也能作偈子,真是稀有!”
他正色回道“欲学无上菩提,不可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没有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
别驾听了,连忙谢罪道“汝念偈子,我给你写。如果你将来得法了,不要忘了要先度我。”
于是他念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偈子刚写完,大众无不惊愕。
五祖见众人如此,担心有人害他,于是用鞋掌把他的偈子抹掉了,并且说“亦未见性”。
众人见五祖这么说,也就不以为意了。
第二日,五祖私下来到碓坊,见他腰间挂着石头舂米,道“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就应当象你这个样子。”
猜你喜欢